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临证综合秘本五种电子书

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中医药巨著!

售       价:¥

纸质售价:¥40.30购买纸书

226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裘庆元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5-01

字       数:11.7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医学 > 中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三三医书》,又名《秘本医学丛书》《九九医学丛书》,此书的编纂对中医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保存了大量的中医孤本秘籍。本书搜求海内外孤本、珍本、抄本,如《医经秘旨》《温热逢源》《医学妙谛》《伤科方书》《重楼玉钥续编》《行军方便便方》等;另外,旁及日本,收有《医余》、《药征》等,保存了大量濒临散佚的医学珍籍。其次,注重实用,简验方便。裘先生所选多为家传秘本,疗效独特,简练实用。再次,普及推广中医学术。当时正值废止中医案起之时,中医学术低迷衰微,此书的出版无疑是其救亡中医的一大举措。同样,也为振兴中医,推动中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br/>【推荐语】<br/>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中医药巨著!<br/>【作者】<br/>裘庆元(1873-1948),浙江绍兴人,近代著名医家。16岁时钱庄当学徒,因患肺病,遂发奋专攻中医学,并广收医籍秘本,造诣日深。后渐为人治病,每获良效,名声大振。 逢国内时局动荡,遇事远走东北,得识日本医界名士,获睹大量祖国珍本医籍,深慨祖国医籍散佚之多,乃有志于搜求。民国初年返绍,易名吉生,遂以医为业,以济世活人为己任。当时受外来文化影响,民族虚无主义思潮泛滥,中医药事业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先生毅然以复兴中医为己任,主持绍兴医药联合会,与何廉臣、曹炳章等创办《绍兴医药学报》,兼编《国医百家丛书》,并任绍郡医药研究社副社长。1929年废止中医事起,先生赴南京请愿,积极参加反对废止中医药的斗争。1923年迁居杭州,成立三三医社,出《三三医报》。先生深慨罕世之珍本秘籍,人多自秘,衡世之书,人难得见,叹日:“医书乃活人之书,何忍令其湮没,又何可令其秘而不传。”于是,或刊广告,或询社友,征救全国收藏之秘籍,得书千余种。乃精加选辑,于1924年刊《三三医书》,共3集,每集各33种,每书各撰提要,使读者一览而知全书概况。 后先生又精选珍贵孤本90种,于1935年复与世界书局商定,刊行《珍本医书集成》集。其第二、三集编目虽已确定,但因抗战爆发,被迫中止。<br/>
目录展开

出版说明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医学妙谛

提要

卷上例言

医学妙谛 卷上

杂 症

中风章(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肌肉微掣,即为中风之先兆)

伤风章(风能兼寒,寒不兼风)

中寒章(太阳脉行由背抵腰,外来风寒先伤阳经,经气逆斯病发)

暑病章(暑与湿为熏蒸黏腻之邪,治不中窍,暑热从阳上蒸而伤阴化燥。湿邪从阴下沉而伤阳变浊,六气伤人因人而化)

注夏章

湿症章

火症章

内伤章

伤食章

六郁章

气病章

痰病章

咳嗽章(干咳附)

干 咳(治法与前咳嗽门可参看)

喘病章(喘病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哮病章(此症初感外邪,失于表散,邪伏于里,留于肺,时发时止,淹缠岁月。更有痰哮、咸哮、醋哮,过食生冷及幼稚之童天哮诸症)

疟病章(古人论疟不离乎肝胆,亦犹咳不离乎肺也)

霍乱章

泄泻章(古称注下症)

痢疾章(古称滞下,乃湿热气薄肠胃。河间、丹溪佥用清热导法。六脏属阳,以通为用,五脏皆阴,藏蓄为本。先泻后痢,脾传肾则逆,即土克水意。由伏邪垢滞从中不清,因而下注矣)

呃逆章

医学妙谛 卷中

杂 症

痞块积聚章

呕吐恶心章

噎膈反胃章(经云:三阳结谓之膈。一阳发病,其传为膈。丹溪谓噎应反胃,多由气血两虚而成。噎膈多由喜、怒、悲、忧、恐五志过枉,或纵情嗜欲,恣意酒食,致伤气内结,阴血内枯而成。治当调养心脾,以舒结气,填精益血,以滋枯燥)

吞酸吐酸章

水肿章(肿本乎水,胀由乎气。水分阴阳,外来者为有余,即为阳水,其或因大病后脾肺虚弱,不能通调水道。或因心火克金,肺不能生肾水,致小便不利。或因肾经阴亏,虚火烁肺金而溺少,误用行气分利之剂,致喘急痰盛,小水短少,酿成肿症。此内发者为不足,即为阴水)

臌胀章(经云:浊气在上则生胀,太阴所至为臌胀,即腹胀。《病能篇》云:骤胀属热)

虚损发热诸症章(久虚不复谓之损,损极不复谓之劳。元无所归则热灼,劳力伤阳,酒色伤阴。又云:阴复及阳,最难克复)

失血章

附衄血治法

便血章(便血不外风淫肠胃、湿热伤脾二义。《内经》谓是阴络受伤,阴络即脏腑隶下之络也)

汗症章(经曰:阳加于阴谓之汗。又曰:汗者心之液。又曰:肾主五液,故凡汗症未有不出心肾虚而得者。夫心为生阳之脏,凡五脏六腑、表里之阳,皆心主之,以行其变化,故随其所在之处而气化为津,亦随其火扰所在之处而泄为汗,是汗本乎阴,乃津液之所化也)

头痛章(头为诸阳之会,与厥阴脉会于颠,诸阴寒邪不上逆,唯阳气窒塞,浊邪得以上据,厥阴风火乃能逆上作痛。头痛症皆由清阳不升,风火乘虚上扰所致也)

心痛章

腹痛章

胁痛章(胁痛多属少阳,厥阴伤寒胁痛,皆在少阳胆经,以胁居少阳之部耳。杂症胁痛皆属太阴肺经,以肺脉布于肝络耳)

腰痛章(膝腿足痛附)

膝腿足痛附

臂背痛章(背者胸中之府,肺俞为病,即肩背作痛。又背为阳明之府,而阳明为十二经之长,虚则不能束筋骨利机关,即肩垂背曲而臂亦作痛矣。阳明脉衰,肩胛筋衰不举而痛楚也)

痛风章

头眩章(经日: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六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非外来之邪,乃肝胆风阳上冒耳。内风乃身中阳气疲动)

医学妙谛 卷下

杂 症

痹症章(痹与风病相似,但风则阳受之,痹则阴受之,故多沉著且痛。大凡邪中于经为痹,邪中于络为痿。《金匮》云:经热则痹,络热则痿。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络)

痿症章(邪中于络为痿,又络热则痿。痿不外乎肝、肾、肺、胃四经之病。肝主筋,肝伤则四肢不为人用,而筋骨拘挛。肾藏精,精血相生,精虚则不能灌溉诸末,血虚则不能营养筋骨。肺主气,为清高之脏,肺虚则高源化绝,化绝则水涸,水涸则不能濡润筋骨。阳明为宗筋之长,阳明虚则宗筋纵,而不能束筋骨以利机关。经云: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麻木章

痫症章(痫症或因惊恐,或由饮食不节,或由母腹中受惊,以致内脏不平,经久失调,一触积痰,厥气内风猝然暴逆,莫能禁止。待其气平然后已。至于主治,要在辨其虚实耳)

癫狂 怔忡 不寐 健忘等章(癫出积忧积郁,病在心脾包络之阴,蔽而不宣,致气郁痰迷,神志为之混淆。狂由大惊大恐,病在肝胆胃经,三阳并而上升,致火炽痰涌,心窍为之闭塞。不寐总由阳不交阴所致,若因外邪而不寐者,当连去其邪,攘外即所以安内也。若因里症而不寐者,或焦劳过度而离宫内热,或忧劳积郁而耗损心脾,或精不凝神而龙雷振荡,或肝血无藏而魂摇神漾。胃病则阳跷穴满,胆热则口苦心烦,审病用方,法无一定)

黄疸章(疸分阴阳,而总以湿得之。阳疸者,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与胃之浊气相并,上不得越,下不得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变赤,其色明,阳主明,治在胃。阴黄者,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蕴于皮肤,黄如熏,其色晦,阴主晦,治在脾。黄疸者,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

梦遗章(有梦为心病,无梦为肾病,湿热为小肠膀胱失精之藏。制虽在肾,而精之主宰则在心。其精血下注,湿热混淫而遗滑,所致者责在小肠膀胱,故治是症,不外宁心益肾,填精固摄,清热利湿诸法。有梦治心,无梦治肾)

浊症 淋症章(浊属心肾,淋为肝胆。痛则为淋,不痛为浊。遗由精窍,淋在溺窍,异出同力,最宜分别,切勿混治)

小便不通不禁 大便不通 二便秘 脱肛等章

三消症章(嘈症附)(经云:二阳结谓之消。二阳者,手足阳明也。手阳明大肠主津病,消则目黄口干,是津不足也。足阳明胃主血,热则消谷善饥,是血中挟火,血不足也。未传能食,必发痈疽,不能食,必传如胀满,皆不治。经云:饮食入胃,精气输脾。又脾与胃膜相连,又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属阴,主血,胃属阳,主气。胃易燥,全赖脾阴以和之。脾易湿,必赖胃阳以运之。故一阴一阳合冲和之气,而为后天生化之源也。若脾阴虚,则胃家游溢之精气全输于脾,不能稍留津液以自润,则胃过于燥而有火矣。故急欲得食以自资,迟则嘈杂尤甚。若失治则必延成消膈之症)

脚气章

疝症章(七疝在肝,《内经》谓冲脉为病,又谓任脉为病。男子结七疝,女子带下癥瘕,同为肾经主之。胁中少腹皆肝脉,游行之所,气凝紧为腹聚,久结形为瘕疝。暴疝多寒,久疝多热。《素问》诸经之疝云:任脉为病,结七疝,督脉生病,为冲疝。脾传之肾,病名疝癥,三阳为病,发寒热,传为〛疝。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

喉痹章(经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者手少阴君火,心之脉气也。一阳者,手少阳相火,三焦之脉气也。夫二经之脉并络于喉,故气热则内结,结则肿胀,甚则痹,痹甚死。十二经唯太阳别下项,其余皆凑咽喉。《内经》何以独言一阴一阳,以君相二火独胜则热且痛矣)

耳病章(肾开窍于耳,心寄窍于耳。耳为清空之窍,阳交会流行之所。一受风热火郁之邪,及水衰火实,肾虚气厥者,皆致耳鸣失聪)

目病章(经云:五脏六腑之精华,皆上注于目。目者肝之窍也,肝与胆为表里,肝液胆汁充足,目乃能远视,故无论外感内症,皆与肝胆有关。六淫之邪,风火与燥气居多,内起之症,肝胆与心肾为多)

鼻病章(经云:肺和则鼻能知香臭。又云:胆移脑,令人辛鼻渊,传为衄衊瞑目,是知初感风寒之邪,热于久则化热,热郁则气痹而窒塞矣。衊,音蔑,鼻出血也)

口病舌病章

牙痛章(牙痛不外风火虫虚,此但言其痛也。他如牙宣、牙、牙疳、牙菌、牙穿牙、去骨槽风、走马青腿牙疳之类,皆由乎湿火热毒,肝郁湿痰,蕴结牙床。须分上下二齿,辨明手足阳明及少阴之异)

医学说约

提要

医学辨正

医学说约

杂症提纲

暑(静而中者阴症,中暑。动而中者阳症,中热)

湿

脾 胃

血(今人唯知肝虚则血虚,余谓肝虚不过无藏血之地。若脾健而能生血,肝岂得虚哉!犹诸土厚而滋木,焉得枯?唯土薄瘠干,燥木自凋零。故欲养肝血,不如先养其脾阴,斯治本矣)

杂症分目

风 门

头 眩

头 痛

头 风

面 风

口舌唇

痛 风(麻木附)

斑 疹

寒 门

咳 嗽

心 痛

腹 痛

暑 门

痢(尺脉滑主痢,大小肠脉亦居焉。今之列于心肺者误矣。又肾为门户,故现于尺也)

霍 乱

湿 门

痞 满

泄 泻

黄 疸(黄肿附)

肿 胀

腰 痛(股痛附)

疝(偏坠、小肠气、膀胱气、妇人阴疝、小儿偏坠附)

脚 气

燥 门

三 消

秘 结

火 门

吞 酸(吞酸与吐酸不同,盖吞则欲出不出,仍复咽下,吐则吐出酸水)

胁 痛(季肋痛附)

遗 滑

赤白浊

淋(气血石膏劳)

小便不通

小便不禁

脱 肛

喉 痹

脾胃门

伤 食

积聚癥瘕痞块

气 门

气 滞

血 门

吐 血

衄 血

咳血嗽血唾血咯血

溺 血

便 血

痔 漏

痰 门

喘 哮

恶心嘈杂嗳气

呕吐哕

呃 逆

噎膈反胃关格(五噎:食噎、气噎、劳噎、忧噎、思噎。五膈:热膈、寒膈、气膈、恚膈、忧膈)

痉 痓

颠 狂

惊悸怔忡健忘

虚 门

发热恶寒

自汗盗汗

劳 瘵

妇人门

经 闭

月事不调(血鼓、血癖、热入血室附)

崩 淋

带 下

胎 前

产 后

医脉摘要

提要

医脉摘要 卷上

发热辨

潮热辨

小儿发热辨

恶寒辨

寒热辨

伤寒伤风辨(原注:风伤卫,卫主气,阳也。寒伤荣,荣主血,阴也)

自 汗(原注:汗出而表不解者,或为风邪未尽,或为风湿相搏)

头 汗(原注:邪盛则汗,必热。阳脱则汗,必冷)

手足汗

头 痛

身 痛

头 重(原注:浊阴寒湿之邪,上干清阳之位,故使人头重)

头 眩

项 强

咽痛、咽痒

耳 聋

胸胁满

心下痞满、结胸、脏结

腹 满(原注:满而可按者,为虚满;而不可按者,为实)

小腹满(原注:脐下为小腹,小腹左右为少腹)

烦 躁

不得眠(原注:凡病喜仰卧者,实热;喜合面卧者,虚邪;喜向里卧者阴证)

欲 寐(原注:足太阳之筋,为目上纲。足阳明之筋,为目下纲。热甚而目不开者,筋纵也。寒甚而目不瞑者,筋急也)

懊 

衄 血(原注:阳经热甚,迫血妄行,而上出于鼻也)

哕噫气

呃 逆(原注:呃逆从脐下起者,肾气虚寒也。在胸臆间者,胃热上冲也)

喘短气

呕 吐(原注:朝食暮吐,脾寒也。食入即吐,胃热也。吐清水者,为寒。吐痰涎酸水者,为热)

口 渴

悸(原注:火邪惊悸者,宜桂枝汤去芍药,加龙骨、牡蛎)

战 慄

发 黄

发 狂(原注:阳邪并于阳,则狂。阴邪并于阴,则颠)

发 癍(附痧疹)(原注:斑疹邪在血络,只宜轻宣凉解,误用升提则衄;或厥,或呛咳,或昏痉,用壅补则霿乱)

谵语、郑声(原注:谵语而直视者、喘满者、下利者、脉短者,均不治)

循衣摸床撮空

瘛 疭

拘 急

郁 冒

怫 郁

摇 头

自 利

不大便

小便不利(原注:点滴俱无者,为癃闭)

小便数

遗 溺

厥 逆

筋惕肉

蓄 血

热入血室(原注:此证日轻夜重,谵语亦在夜间,由邪入阴分也)

狐 惑(原注:其证卧起不安、恶闻食臭、默默欲眠、声哑者,宜甘草泻心汤;咽干者,苦参水外洗之;蚀肛者,雄黄烧烟熏之;脓成者,宜赤小豆当归散)

漱水不欲咽

饥不欲食

百合病(原注:脉必微散)

发 颐

食复劳复

阴阳易女劳复

蛔 厥(原注:吐蛔虫而厥也。蛔色赤而活者,属胃热,犹可治之;蛔色白而死者,属胃败,不治)

干 呕

戴 阳

合 病

两感证(原注:表里俱病也)

阳证阴证辨

阳证似阴(原注:身虽冷而不欲近衣,神虽昏而气色光亮,脉必沉滑有力,乃假阴证也)

阴证似阳(原注:身虽烦躁而引衣自覆,口虽燥渴而漱水不下,脉必沉细无力,乃假阳证也)

太阴阳明见证(原注:足太阴脾,足阳明胃)

伤寒温病辨(原注:伤寒伤人身之阳,故喜辛温、甘温苦热,以救其阳;温病伤人身之阴,故喜辛凉甘寒甘咸,以救其阴)

中寒中暑中风辨

六腑病证歌

五脏病证辨

内伤外感辨

时疫论

肝风论

阴阳为病

六气为病

脾胃论

伤寒六经定法

太阳经证(原注:太阳为寒水之经,主周身之气,又主皮毛,而为肤表之第一层,故风寒必首伤太阳也。太阳病欲解,时从至巳未上)

太阳腑证(原注:表邪不去,必入于里。膀胱为表中之里也)

太阳变证(原注:汗下失宜,或虚其阳,则从少阴。阴化之证,多以太阳少阴为表里也。或伤其阴,则从阳明阳化之证,多以太阳阳明递相传也)

太阳证诸方歌

阳明经证(原注:阳明主里,外候肌肉,内候胃中。阳明病欲解,时从中至戌上)

阳明下证(原注:阳明证有呕多者,有硬满止在心下者,有阳气怫郁于表而面赤者,俱不可下)

阳明证诸方歌

少阳经证(原注:少阳主半表半里,不可汗下,法宜和解。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少阳证诸方歌

太阴经证

太阴证方歌

少阴经证(原注:肾中水火同具,邪伤其经,或从水化,或从火化,故有寒热二证。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少阴证诸方歌

厥阴经证(原注:厥阴为木之脏,从热化者多,从寒化者少,以木中有火故也。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证诸方歌

医脉摘要 卷下

望面色

望 舌(原注:凡舌肿、重舌、木舌,皆热甚也。舌硬、舌强、舌卷、舌短缩,皆危证也。若舌出数寸,舌边如锯齿者,不治)

望 目

望 鼻

望 唇

闻 声

问 证

《素问》《灵枢》脉要

诊 候

《难经》脉法

《金匮》脉法节录

脉诀歌

七绝脉歌

妇人脉法

小儿脉法

小儿惊纹主病歌

名医脉论

费晋卿脉法歌

附:时方歌

补可扶弱之剂(歌十首,方二十四)

重可镇逆之剂(歌七首,方八)

轻可去实之剂(歌十七者,方十九)

宣可决壅之剂(歌三首,方五)

通可行滞之剂(歌五首,方六)

泄可去闭之剂(歌五首,方六)

滑可去著之剂(歌七首,方七)

涩可固脱之剂(歌九首,方十)

湿可润燥之剂(歌三首,方三)

燥可去湿之剂(歌六首,方九)

寒能胜热之剂(歌十三首,方十五)

热可制寒之剂(歌四首,方四)

附:《药性赋》三篇

甘性药类(凡六十种)

辛性药类(凡八十二种)

苦性药类(凡九十二种)

补 遗(凡十种)

医易一理

提要

自序

医易一理

人身脑气血脉根源脏象论

目视耳听论

鼻臭并呼吸舌味并声音论

气血论

明理论

阴阳论

先天神气论

医事启源

提要

医事启源

解 剖

 剂

熨 法

灌 水

脚 汤

酒 剂

制 炼

蒙 汗

起 泡

唧 筒

导 尿

涂 药

芥子膏

嚏 药

嗅 炯

筒 针

角 法

蜞 针

刺 络

引 痘

跋 一

跋 二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