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书名页
版权页
潘 序
自序——张仲景的中医基础理论
前 言
张仲景病因病机理论概览
第一章 病因分类思想
第一节《金匮要略》一篇2条三词分析
一、“因”词义考
二、“风气”与“邪风”词义考
三、“元真”词义考
四、《金匮要略》一篇2条的深层解读
第二节 张仲景的病因分类方式
一、“正邪内外”关系
二、生活致病成因
三、两种病因层次
四、病因三条皆以“内所因”为桥梁
第三节 张仲景“病因三条”与陈无择“三因说”比较
一、以陈无择“三因说”对比张仲景“病因三条”
二、以张仲景“病因三条”对比陈无择“三因说”
三、“情志”致病属于“生活致病成因”
四、陈无择“三因说”的不足之处
五、张仲景的“广义病因”与陈无择的“狭义病因”
第四节 病因分类思想总结
一、邪正内外关系
二、生活致病成因与人体关系
第五节 张仲景的病因病机概念
一、“病因”与“病机”即是“病由”或“病源”
二、“病因”等于“病机”
三、“病机”本指疾病原因的“关键”
四、“见病知源”的理论阐述方式
(一)“以证论机”的阐述方式
(二)“以脉论机”的阐述方式
(三)“以色论机”的阐述方式
(四)“以病论机”的阐述方式
五、“多维度”的病因病机阐述层次
(一)零维度“点”的病机层次
(二)一维度“线”的病机层次
(三)二维度“面”的病机层次
(四)三维度“体”病机层次
(五)四维度“时空”的病机层次
小结:以“病机”一词再作定义
(一)从现代中医的病因病机概念来看
(二)从《内经》病机的概念来看
(三)从张仲景自身的角度看
第六节 研究方法与术语整理
一、研究方法
1.理论分析、归纳方法
2.建立数据库
二、张仲景名词术语整理
三、与《内经》《难经》术语收载情况对比
四、病机术语归纳
(一)发病术语
(二)病因病机术语
1.外因
2.内因
3.其他部位病因
(三)其他病因病机术语
小结:病机术语特点
第二章 发 病
第一节 健康与体质
一、平人
二、病人
附:病、证、候、苦、形、状的概念异同
(一)证是疾病的外在表现
(二)证不包括脉象
(三)病有广义、狭义之分
(四)病与证的概念比较
(五)“病证”即病之证
(六)证与候的异同
(七)病证与苦的概念异同
(八)证与形、状的异同
小结
三、各种体质之人
(一)强人与羸人(弱人)
(二)肥人与瘦人
(三)盛人与尊荣人
(四)男子与女子(妇人、妊娠)
(五)老人与小儿
四、其他素体因素
小结
第二节 发病类型
一、卒病与痼疾(新病与旧病)
附:论《卒病论》为原书名的合理性与意义
(一)“卒病”的文献依据充分
(二)“卒病”的原文内证
(三)“杂病”之说概念不清
(四)《卒病论》作为书名的意义
三、得病
四、发作
(一)发作时间
(二)复发
(三)再发与二三度发
五、晚发
六、伏气
七、合病与并病
八、坏病
九、灾怪
十、行尸
十一、内虚
十二、相搏
(一)“相搏”并非“搏斗”之意
(二)“相搏”即是“交合”之意
(三)相搏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病机交合的复杂病机
(四)相搏多用于解释两种脉象相兼的意义
十三、结
(一)结的概念必须包含正气之聚合
(二)结是正气未能抗邪而聚合不通
(三)结有轻重不同
附:外感与内伤的概念讨论
(一)从“伤寒”演变为“外感”
(二)以“外感”解释《伤寒论》的问题
(三)从“卒病”变为“杂病”与“内伤”
(四)以“内伤”解释《金匮要略》的问题
(五)《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内容的异同
小结
第三节 疾病转归
一、未病
二、初得病与始得之
三、转、传、受
(一)转(属、系)
(二)传
(三)受
四、愈、解
五、差、治
(一)差
(二)治(救、不治)
六、罢、去、除
(一)罢
(二)去
(三)除
七、久久与不了了
(一)久久
(二)不了了
八、还、尽
(一)还
(二)尽
九、微、甚、益、剧、极
十、顺、失、逆
十一、和、太过
十二、生、死、命
(一)生
(二)死
(三)命
附:论《金匮要略》“知肝传脾”本指望诊知病
(一)五行解释的局限性
(二)“肝传脾”是通过望诊判断
1.“见病”即通过望诊观察
2.“肝传脾”属望诊理论
3.治未病并非“已病防传”
(三)《金匮要略》首条的意义
1.上工具有高超的望诊能力
2.望诊是治未病的条件
3.治未病思想与《内经》一致
(四)讨论
1.“肝传脾”并非五行理论
2.“传”是邪气流传
3.为何“苦冷者死”
4.“余脏准此”的理解
小结
第四节 生活致病成因
一、外在环境
二、饮食
三、劳倦
四、情志
五、医咎(误治)
(一)误汗
1.误汗能伤阳气
2.误汗能伤津液
3.误汗能化火而致热盛
4.误汗亦能伤血动经
(二)误吐
1.误吐能伤胃气
2.误吐亦能致虚热
(三)误下
1.误下能伤脾胃
2.误下能致虚热
3.误下能致邪气内入
4.误下能伤津液
(四)误火
1.误火能导致化火伤津
2.误火能伤阴阳气
3.误火能动血
4.误火能导致留邪
(五)误水
1.误水能导致水停
2.误水能伤胃
3.误水能留邪
4.误水能过汗
六、他病所致
1.汗出而致病者
2.呕吐而致病者
3.下利而致病者
4.出血而致病者
小结
第三章 正气病机
第一节 虚 实
一、“虚实”的基本概念
(一)虚实本指正气之虚实
(二)虚实是正邪交争的两类状态
(三)“虚实”之别在于正气能否抗邪
(四)虚实的两层次概念
二、虚实概念的特点
(一)非实即虚,虚实属于“定性”而非“定量”
(二)分辨虚实在于决定治法攻补
(三)并非所有病证都要“分虚实”
(四)与《内经》虚实的概念比较
1.张仲景的虚实与《内经》的概念一脉相承
2.《内经》的虚实含义更为广泛
(五)与现代中医虚实概念比较
1.虚实并非以正邪区分
2.“实”不包括“病理产物”
3.“虚实夹杂”与“本虚标实”之说
三、“虚实”病机分类
(一)表里虚实
(二)内外虚实
(三)上下虚实
(四)阴阳虚实
(五)血气虚实
(六)营卫虚实
(七)谷气虚实
(八)脏腑虚实
附:寒热实
(九)其他部位虚实
(十)虚之新久
(十一)虚之程度
四、多种虚实相近概念
(一)有与无
(二)强与弱
(三)盛与衰(损)
(四)多与少
(五)不足
(六)微
(七)亡
(八)尽
(九)竭
(十)绝
小结
第二节 阴阳气
一、从阴阳脉看阴阳上下之气
二、阴阳指上下气的理论特点
三、阴阳气与人身诸气的关系
(一)阴阳气与人身大气
(二)阴阳气与营卫气
1.阴阳气不等于营卫气
2.营卫生于谷、入于胃
3.营卫流通需要宗气
4.阴阳气与营卫气的异同
5.阳气与卫气的异同
6.阴气与营气的异同
(三)阳气与血气
1.阴阳气不等于血气
2.血的化生需要营气与津液
3.血的生成与推动需要气
4.阴气与血的关系
5.阳气与气的关系
6.血气与营卫气的关系
(四)阴阳气与表里气
四、与《内经》阴阳气的关系
五、简要比较阴阳气理论与阴阳学说
六、张仲景阴阳气理论的研究意义
(一)脏腑未曾分阴阳
(二)亡阳、亡阴的理解
(三)阴病、阳病的理解
(四)对条文理论的重新诠释
(五)对《伤寒论》三阴三阳的理解
七、阴阳气病病机分类
(一)阴阳气虚
(二)阴阳气实
(三)阴阳气结
(四)阴阳气动
(五)阴阳气不和
1.阴阳气相干
2.阴阳气不相顺接
3.阴阳气独行
附:阴阳气复
(六)其他阳气病机
1.阳气重(怫郁)
2.阳气陷
3.阳气退
附:阳气还
第三节 大 气
一、论《金匮要略》“为气”之意
(一)《金匮要略》十四篇30条——微则为气
1.“为气”指“大气”
2.“大气”即一身之气
3.大气与阴阳气、营卫气的关系
4.气分、血分与水分
5.“微则为气”之意
(二)《金匮要略》十四篇2条——洪则为气
1.“为气”指“气强”
2.虚指血虚
3.“洪则为气”之意
(三)《金匮要略》十四篇26条——无水虚胀者为气
1.“之为病”揭示典型病机
2.“无水虚胀者为气”用于鉴别诊断
3.“虚胀”的两种解释
4.“无水虚胀者为气”之意
(四)《金匮要略》十三篇2条——浮即为气
1.“为气”指“气盛”
2.溲数的机理
3.“浮即为气”之意
(五)《金匮要略》一篇11条——滑则为气
1.“为气”指“大气”
2.“寸脉沉大而滑”指寸脉而非寸口脉
3.“大气入脏”也有邪气
4.“入脏”即是邪随大气入下焦肝肾
5.“滑则为气”之意
小结:“为气”提出的意义
二、“大气”的病机分类
(一)气虚
(二)气实
(三)结气
(四)动气
(五)冲气
第四节 谷 气
一、谷气的特点
二、谷气病的病机分类
(一)谷气虚
(二)谷气实
(三)谷气多入
(四)谷气不行
(五)水谷气相干
第五节 营卫气
一、营卫气的特点
二、营卫气病的病机分类
(一)营卫气虚
(二)营卫气实
(三)营卫不行
(四)营卫相干
(五)营卫内陷
附:营卫受邪
第六节 宗 气
一、宗气的特点
二、宗气病机分类
(一)宗气虚
(二)宗气结
附:论《金匮要略》百合病属宗气病
第七节 表里气
第八节 脏腑气
第九节 精 神
一、精神魂魄理论
(一)精神魂魄的基本概念
(二)“精”有广义、狭义之分
(三)“神”属于正气之一
(四)“精”与“神”关系密切
(五)“精神”与“魂魄”的关系
二、“精神”病证的病机分类
(一)魂魄不安
(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
第十节 血
一、血的特点
二、血病病机分类
(一)血虚
(二)血结
1.瘀血(含蓄血)
2.脓血
3.干血
(三)血散
(四)血下
(五)血寒
(六)血热
(七)血气同病
第十一节 水
一、水、水气与津液的生理关系
二、水、湿、饮的病理概念异同
(一)水气是水、湿、饮的基础
(二)湿病与水气病的异同
(三)饮病与水气病、湿病的异同
(四)四水中以“正水”为典型水病
(五)四水与黄汗乃不同水停部位与兼夹邪气
(六)四饮以“痰饮”为共同基础
(七)张仲景的“痰饮”无广义与狭义之分
(八)四饮是中焦水气上下停滞的不同部位
三、津液病病机分类
(一)津液虚
(二)津液不生
(三)津液外出
(四)五液注下
附:津液复
四、水气病病机分类
(一)水不化
(二)水停
(三)水谷气相干
附:水与非水的鉴别
附:水病与血病鉴别
附:水病与气病的鉴别
五、水饮病病机分类
(一)流饮
(二)留饮(伏饮)
(三)微饮
(四)寒饮
六、干燥病病机分类
(一)胃中干燥
(二)干血
小结
第四章 邪气病机
第一节 邪气概念
一、邪气有广义、狭义之分
二、五邪理论
三、邪气与生活致病成因有关
四、邪气乃正邪交争的结果
第二节 邪气理论
第三节 “六因病机”理论
一、太阳病“六因病机”的概念
二、太阳六病的理论特点
三、“太阳六病”揭示邪气属“病机理论”
第四节 风
一、“中风”是专指感受风邪之病
(一)“风气”又可称为“中风”
(二)“中风”属于病名
(三)“中风”是指发病来路
二、风邪致病特点
(一)风为阳邪
(二)风伤卫
(三)风为大邪趋于袭表
(四)风先于他邪袭人
(五)风多与他邪相兼为病
三、风邪病证
(一)风邪所中之部位
(二)风病
(三)风邪之脉
(四)风邪之证
(五)风之鉴别
第五节 寒
一、“伤寒”是专指伤于寒邪之病
(一)“寒气”又可称为“伤寒”
(二)“伤寒”属于病名
附:关于“伤寒病”之说
(三)“伤寒”是指发病来路
(四)伤寒后易再生他病
(五)“伤寒”与“中寒”之别
附:《伤寒卒病论》书名的意义
二、寒邪致病特点
(一)寒伤营
附:“寒伤阳”讨论
附:“三纲鼎立说”讨论
(二)寒为小邪趋于中里
(三)“脉迟为寒,属脏病”理论
(四)“极寒伤经”之说
(五)寒多与他邪相兼为病
三、寒邪病证
(一)寒邪所中之部位
(二)寒病
(三)寒邪之脉
(四)寒邪之证
第六节 湿(雾露)
一、湿即外来之水邪
(一)湿邪有广义、狭义之分
(二)浊邪的两种概念
二、湿邪致病特点
(一)湿分清浊而伤上下
附:与《内经》清浊比较
(二)湿多与他邪相兼为病
三、湿邪病证与所中部位
第七节 食(饪)
一、饪之邪即是宿食
二、饪之邪伤脾胃
三、气与谷气、积聚之异同
四、宿食之脉证
第八节 热
一、热邪概念
(一)火与热的关系
(二)热多属内生之邪
(三)五邪皆因卫气而化热
(四)亡津液则易化热
(五)热可分虚热、实热
(六)温病是否属于“新感”的讨论
二、热邪致病特点
(一)热为阳邪
(二)“热伤营血”理论
(三)“脉数为热属腑病”理论
(四)“极热伤络”之说
(五)热邪多为单独致病
三、热邪病证
(一)热邪所中之部位
(二)热病
(三)热邪之脉
(四)热邪之证
第九节 客气(劳气)
一、客气与邪气之异同
二、客气具有阳热之性
三、“协热”即是协同客热
四、客气的生成机理
五、客气之意义在于鉴别热之虚实
六、伏气与客气之异同
七、劳气与客气之异同
八、劳气与虚劳的关系
九、客气、劳气的常见病证
十、《内经》阴虚内热与客气的关系
小结
第五章 病位病机
第一节 阴 阳
一、阴阳的部位概念
(一)阴阳部对应阴阳气上下部位
(二)阴阳部位有广义、狭义之分
(三)发于阴阳与阴阳部位的关系
附:百合病见于阴阳的治法理论
二、阴阳部位的病机分类
第二节 上中下
一、上中下部位概念
(一)上中下与寸关尺脉对应
(二)上中下三部与三焦的异同
二、上中下部位病机分类
(一)上下同病
(二)结在中
第三节 表 里
一、表里概念
(一)表包括了五体部位
(二)里专指下焦部位
(三)辨表里知病位浅深
(四)表里非完全相对的概念
(五)关于“半表半里”之说
二、表里病机分类
(一)表里受邪
(二)表里虚实
(三)表里不通
(四)表里水停
第四节 内 外
一、内外概念
(一)“非外即内”相对概念
(二)内外可用于局部
二、内外病机分类
(一)内外受邪
(二)内外虚实
(三)内外不通
第五节 脏 腑
一、脏腑概念
(一)脏腑有广义、狭义之分
(二)脏腑即精气之藏与散
(三)邪气之“入、在、属”脏腑
(四)五脏高低理论
(五)脏病的轻重程度
二、脏病病机分类
(一)脏受邪
(二)脏气虚实
(三)脏气不通
(四)脏水饮
(五)脏相乘
(六)脏腑同病
三、胃病病机分类
(一)胃气虚实
(二)胃受邪
(三)胃干燥
(四)胃水饮
(五)胃气上下行
四、肠病病机分类
(一)肠寒热
(二)肠有水
五、三焦病病机分类
(一)三焦寒热
(二)三焦虚竭
(三)三焦不通
六、膀胱病病机分类
(一)膀胱寒热
(二)气转膀胱
第六节 形 体
一、皮腠
(一)邪在皮腠
(二)皮腠虚
二、经络(血脉)
(一)邪在经络
(二)经络虚
三、肌肉
(一)邪在肉
(二)肉虚实
四、筋骨(关节)
(一)邪在筋骨
(二)筋骨虚
五、头
六、咽喉
七、胸
(一)邪在胸
(二)胸不通
(三)胸虚实
八、膈与心下
(一)膈气虚
(二)膈不通
(三)膈扰动
(四)膈水饮
九、腹
(一)邪在腹
(二)腹不通
十、胁
(一)胁不通
(二)胁水饮
十一、腰
十二、血室
十三、胞
(一)胞受邪
(二)胞不通
(三)胞虚
小结
第六章 病机理论特点
第一节 病机理论框架结构
第二节 以正气为本的病机理论
第三节 创新理论与医学思想
一、系统的病机理论
二、独创的病机理论
三、于《内经》基础上有所创新
四、与《内经》理论的整体差异
五、“知常达变”的思想
六、促使中医理论“标准化”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