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循环产业链 :理念·模式·设计·案例电子书

本书从产业的社会需求、理论依据、资源循环理念和全生命周期等概念手,结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并通过全系列铜金属循环产业、基于生物质燃料的能源循环产业和以互联网为枢纽的社会服务产业等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以生产要素有机组合为基础,诠释了循环产业的基本理念、定义和构建要。鉴于近年来各类资源循环园区的蓬勃发展,对于园区的循环产业建设,特别是“资源集约、承有序、产业明确、建线补”等方面,也做了重说明。

售       价:¥

纸质售价:¥86.60购买纸书

102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杨敬增 著

出  版  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1-01

字       数:15.9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工业技术 > 一般工业技术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书基于物质全生命周期理论,依据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原则,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将资源循环利用、有序回收、无害化处理、高效利用和新产品的清洁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种新型产业模式,以有效解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矛盾。 本书主要介绍了循环产业的基本理念、定义和构建要,以产业融合和供应的理念解读了循环产业的构建方法,并从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角度,阐述了环境保护与“化废为利”的原则和方法,*后介绍了循环产业理论的具体应用实践,包括基于全系列铜循环产业、铅酸蓄电池闭路循环产业、生物质燃料的能源循环产业、汽车循环多元化产业体系、基于乡镇环境综合治理的水资源循环产业、互联网 资源循环产业体系及与社会人文科学相融合的循环产/事业等内容。 本书不仅可供环境领域、资源、能源领域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能源工程、资源科学技术、汽车与机械、企业管理等专业的师生参考。<br/>【推荐语】<br/>本书从产业的社会需求、理论依据、资源循环理念和全生命周期等概念手,结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并通过全系列铜金属循环产业、基于生物质燃料的能源循环产业和以互联网为枢纽的社会服务产业等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以生产要素有机组合为基础,诠释了循环产业的基本理念、定义和构建要。鉴于近年来各类资源循环园区的蓬勃发展,对于园区的循环产业建设,特别是“资源集约、承有序、产业明确、建线补”等方面,也做了重说明。 本书通过论据充分、设计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理论和工程实践方法,在“新常态”形势下,加强产业融合,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企业转型增效新路,同时也为后工业时代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促作用。<br/>【作者】<br/>杨敬增,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环境保护和资源化工作多年,对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废电线电缆、工业废弃物等再生资源的处理与综合利用行深研究,熟悉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建设流程和方法,组织能力强。在技术步,产业发展和国际化等方面均做出一定贡献。主持宁波、合肥等城市报废汽车资源循环基地项目、山西吉天利10万吨废铅酸电池无害化处理综合利用项目、大冶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废弃机电产品集中拆解利用处置项目、广东赢家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建设项目、河南新乡循环经济产业生态园区、山东菏泽循环经济产业生态园区、广西玉林龙潭创兴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等大型循环经济项目。曾获得中国资源综合利用科学技术一等奖、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二等奖、全国优 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奖项,发表论文和专论30余篇,在国内环境工程、机电产品处理资源化领域有较高知名度。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合作,担当全国专业协会管理工作,在培养专业人才,促产学研建设方面也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br/>
目录展开

内容提要

版权页

前言

第1章 资源紧缺呼唤“芝麻开门”

1.1 明智的选择

1.2 资源的枯竭

1.2.1 水资源危机

1.2.2 能源短缺

1.2.3 矿产资源枯竭

1.2.4 资源消耗巨大

1.3 产业亟需升级

1.3.1 新常态下的困惑

1.3.2 “中等收入陷阱”

1.3.3 产业结构调整

1.4 “芝麻开门”

1.4.1 寻找宝库,开辟新路

1.4.2 再生资源,半壁江山

1.4.3 城市矿产,扬起风帆

1.4.4 资源永续,贵在循环

参 考 文 献

第2章 资源循环的类型、定义和意义

2.1 物料流程与形态变化

2.1.1 单一形态的循环利用

2.1.2 变化形态的循环利用

2.1.3 功能性的循环利用

2.1.4 资源与能源的转换利用

2.1.5 多品种资源的循环利用

2.1.6 国际化的资源循环利用

2.2 法理角度看循环

2.2.1 定义

2.2.2 存在的问题

2.2.3 对法律法规的建议

2.3 资源循环的社会意义

2.3.1 建立资源循环型社会

2.3.2 树立新型资源观

2.3.3 续写人类文明

2.3.4 促进可持续发展

2.4 资源循环的经济意义

2.4.1 资源环境经济学

2.4.2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

2.4.3 新时期,新思考

参 考 文 献

第3章 循环产业链

3.1 产业链

3.1.1 一般概念

3.1.2 广义与狭义的产业链

3.1.3 产业链的延伸与扩展

3.2 线性产业结构

3.3 开闭环特性

3.3.1 开环与闭环

3.3.2 反馈

3.3.3 开环的产业模式

3.3.4 闭环的产业模式

3.4 循环产业链理念

3.4.1 基本理念

3.4.2 一般结构

3.5 跨领域生产要素组合

3.5.1 生产要素

3.5.2 生产要素的跨领域融合

3.5.3 生产要素新型组合

3.6 循环产业链的特点

3.6.1 依据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要素组合

3.6.2 短流程的闭环体系

3.6.3 节能减排

3.6.4 与新品生产相结合

3.6.5 变废为宝

3.6.6 环境治理

3.7 产业链创建流程和数学表达

3.7.1 创建流程

3.7.2 数学表达

3.8 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3.8.1 从生产函数看科技进步

3.8.2 多学科多要素研究

3.8.3 处理好科学技术和产业化的关系

3.8.4 产学研协作是促进技术进步的有效方法

参 考 文 献

第4章 古代哲学的启示

4.1 “合纵连横”

4.1.1 故事概要

4.1.2 现实的启迪

4.1.3 惯性中创新

4.1.4 合纵中发展

4.2 “无为而治”

4.2.1 何为“无为而治”

4.2.2 有所为,有所不为

4.2.3 还要突出“治”

4.3 “大道至简”

4.3.1 简单道理,认真践行

4.3.2 审时度势,精简环节

4.3.3 知而行之,重在行动

4.4 “天人合一”

4.4.1 尊重自然

4.4.2 环境友好

4.4.3 智者仁心

第5章 产业融合与循环产业链建设

5.1 产业融合

5.1.1 理论基础

5.1.2 一般概念

5.1.3 类型

5.1.4 特征

5.1.5 典型事例

5.2 产业融合在循环产业链中的作用

5.2.1 产业链建设需要产业融合

5.2.2 打通产品和废弃物之间的隔阂

5.2.3 促进新型组织形式和市场模式产生

5.2.4 互联网融合促进产业发展

5.3 循环产业链对于产业融合的几点创新

5.3.1 产业融合在实体工业的实践

5.3.2 以物质全生命周期角度进行融合

5.3.3 从产业融合到要素融合

5.3.4 产业融合促进多元化经营

5.3.5 产业融合与事业融合

5.4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 考 文 献

第6章 循环产业链与供应链

6.1 物流业

6.1.1 传统物流业

6.1.2 现代物流业

6.1.3 现代物流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6.2 供应链

6.2.1 一般定义

6.2.2 绿色供应链

6.2.3 生产者延伸责任制

6.3 循环产业链对供应链的促进和发展

6.3.1 与大资源战略相连接

6.3.2 减容限量,优化运输

6.3.3 缩减产业环节,减少内外物流成本

6.3.4 资源循环多样化,促进立体供应链

6.3.5 EPR理念构筑绿色供应体系

6.3.6 标本兼治,成就绿色物流

参 考 文 献

第7章 环境保护与化废为利

7.1 生态环境的保障

7.1.1 从“双刃剑”到“方天戟”

7.1.2 环境与企业效益的辩证关系

7.2 国民经济中的新定位

7.2.1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

7.2.2 对工业经济的稳定作用

7.2.3 农业废物资源化应用

7.2.4 新的经济增长点

7.2.5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7.2.6 向“清洁生产、综合利用”目标进发

7.3 “变着法儿地用起来”—要素组合很重要

7.4 协同发展原则

7.4.1 协同防治环境污染

7.4.2 协同配套设施

7.4.3 协同高效管理

7.4.4 协同区域规划

第8章 全系列铜金属循环产业链

8.1 项目背景

8.1.1 铜的“低吟”

8.1.2 有色之都再崛起

8.1.3 共融共生的闭环产业链

8.2 总体框架设计

8.2.1 原料来源

8.2.2 基本理念

8.2.3 产业链特点

8.3 工程实例

8.3.1 产业链流程图

8.3.2 “城市矿产铜”的拆解与处理

8.3.3 技术创新

8.3.4 产业前景

8.4 设计和实施中的体会

8.4.1 放宽眼界,跨界创新

8.4.2 原、再结合,协同并进

8.4.3 清洁生产,提高效能

8.4.4 规模运行,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第9章 铅酸蓄电池闭路循环产业链

9.1 建设的必要性

9.2 产业存在的问题

9.3 传统开环产业结构现状和不足

9.4 闭合循环的新型产业链

9.4.1 基本理念

9.4.2 主体流程

9.4.3 关键工艺技术

9.4.4 环保与节能减排措施

9.4.5 技术创新

9.4.6 简化物流与服务

9.5 工程实例

9.5.1 基本流程

9.5.2 关键工艺设备

9.5.3 概要数据

9.5.4 几点启示

参 考 文 献

第10章 基于生物质燃料的能源循环产业链

10.1 生物质能源利用

10.1.1 生物质

10.1.2 沼气

10.1.3 生物质成型燃料

10.2 秸秆利用现状

10.2.1 政策面向好

10.2.2 秸秆焚烧使雾霾严重

10.2.3 农民为什么烧秸秆

10.2.4 企业的难处

10.3 规模化建设的必要和问题

10.3.1 规模化才能产业化

10.3.2 待解决的问题

10.4 生物质能源产业链

10.4.1 光合竹

10.4.2 生物质能源循环产业框架

10.4.3 秸秆回收与光合竹种植

10.4.4 政府支持和补贴政策

10.5 生物燃气

10.5.1 政策支持和产业推进

10.5.2 构建可持续原料体系

10.5.3 保障生物质稳产高产

10.5.4 沼气系统

10.6 热电联产

10.6.1 转化技术

10.6.2 联合机组

10.6.3 清洁供热

10.6.4 前景向好

10.7 本章小节

10.7.1 “种”出当季能源来

10.7.2 “种”能源需要产业化

10.7.3 农业发展需要跨界合作

参 考 文 献

第11章 汽车循环多元化产业体系

11.1 产业特点

11.1.1 汽车保有量巨大

11.1.2 报废量快速增长

11.1.3 回收情况尚不乐观

11.1.4 技术落后,产业亟待升级

11.1.5 需要政策支持

11.1.6 要把材料应用做好

11.1.7 再利用和再制造势在必行

11.2 多元产业体系

11.2.1 多元产业要素的构建

11.2.2 建立多元产业框架

11.2.3 相关因素的考虑

11.2.4 多领域的子系统

11.3 工程实例

11.3.1 项目意义

11.3.2 拟建规模

11.3.3 产业流程与分期任务安排

11.3.4 设备配置原则

11.4 注意事项

参 考 文 献

第12章 基于乡镇环境综合治理的水资源循环产业链

12.1 乡镇污水处理特点

12.1.1 农村污水现状

12.1.2 乡镇污水特点

12.1.3 乡镇污水处理面临的问题

12.1.4 PPP模式

12.2 乡镇污水处理工艺简述

12.2.1 A/A/O工艺

12.2.2 MBR工艺

12.2.3 MBBR工艺

12.3 乡镇综合治理水资源循环产业链

12.3.1 需要解决的问题

12.3.2 建立产业链框架

12.4 要点分析

12.4.1 以人为本,保护生态

12.4.2 抓住要素,有机衔接

12.4.3 因地制宜,开展整治

参 考 文 献

第13章 互联网+资源循环产业体系

13.1 资源循环需要互联网平台

13.1.1 社会需求是市场的源泉

13.1.2 互联网+资源循环

13.1.3 线上与线下的融合

13.1.4 数据化的资源循环

13.2 互联网+资源循环产业框架

13.2.1 指导思想

13.2.2 产业框架

13.2.3 产业链资源

13.3 应用范例

13.3.1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绿色回收平台

13.3.2 汽车再用和再制造件网络交易平台

13.4 发展方向

13.4.1 在信息高速路上奔跑

13.4.2 搞好物质流和信息流融合

13.4.3 发挥信息跟踪和管理功能

参 考 文 献

第14章 与社会人文科学相融合

14.1 社会人文科学与资源

14.1.1 社会科学

14.1.2 人文科学

14.1.3 人文资源

14.1.4 自然与人文资源的融合

14.2 循环事业链

14.2.1 一般理念

14.2.2 不同特点

14.2.3 贵在创新

14.3 高科技园区循环产/事业链建设

14.3.1 高科技园区发展现状

14.3.2 制约园区发展的若干问题

14.3.3 园区循环产/事业链框架

14.3.4 框架的创新点

14.4 创立智力循环创新体系

14.4.1 社会意义和现实情况

14.4.2 以“智慧工程”引领的创新体系

14.4.3 智力循环创新构架

14.4.4 实施原则

参 考 文 献

后 记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