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环境微生物学电子书

《环境微生物学》(第三版)保持原来教材的基本结构和章节未变。与第二版相比,第三版对部分原有章节行了知识补充和更新,另外,也删去了一些内容,主要有:在绪论部分,强化了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内容;在第三章的细菌部分,删去了对具体细菌种类的介绍;在第五章的合成代谢方面,增加了对合成代谢的总体叙述;对第七章的遗传变异部分的一些内容,也行了修改;在第十一章的新技术方面,增加了对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介绍;在第十二章实验部分,则增加了两个实验,都是围绕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环境微生物学方面应用的基础实验。同时,也对思考题、参考文献等做了一些微调。重性和广泛性相结合,突出重,在每个章节前列出“学习重”,在章节后以“小结”的形式再次强调,而对于一些非重的或扩展性的内容,则加以简要叙述或以“建议阅读”的形式列出,引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去获取更多更新的知识,以拓自己的专业知识面。

售       价:¥

纸质售价:¥36.90购买纸书

269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乐毅全、王士芬 主编

出  版  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1-01

字       数:26.6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自然科学 > 生物科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书在汲取国内外众多优秀教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与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等环境领域有关的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从细胞、分子或种群等不同水平上研究环境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和生态分布等,并从微生物与物质循环的角度叙述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书中还介绍了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微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并含有与其配套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本书内容全面,文字简明,概念清晰,书中各章节前均有“学习重”,章节后附有“建议阅读”“本章小结”和“思考与实践”,力求重突出,便于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并可供从事环境领域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br/>【推荐语】<br/>《环境微生物学》(第三版)保持原来教材的基本结构和章节未变。与第二版相比,第三版对部分原有章节行了知识补充和更新,另外,也删去了一些内容,主要有:在绪论部分,强化了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内容;在第三章的细菌部分,删去了对具体细菌种类的介绍;在第五章的合成代谢方面,增加了对合成代谢的总体叙述;对第七章的遗传变异部分的一些内容,也行了修改;在第十一章的新技术方面,增加了对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介绍;在第十二章实验部分,则增加了两个实验,都是围绕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环境微生物学方面应用的基础实验。同时,也对思考题、参考文献等做了一些微调。重性和广泛性相结合,突出重,在每个章节前列出“学习重”,在章节后以“小结”的形式再次强调,而对于一些非重的或扩展性的内容,则加以简要叙述或以“建议阅读”的形式列出,引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去获取更多更新的知识,以拓自己的专业知识面。<br/>【作者】<br/>乐毅全,同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198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获得理学硕士,2004年在同济大学获得环境工程专业的博士学位。多年来在高校从事环境微生物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曾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包括采用传统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环境中的微生物和高效环境治理微生物行分离、鉴定和应用,污染环境的治理和修复等。<br/>
目录展开

内容提要

版权页

第三版前言

第一版序

第一版前言

1 绪论

1.1 环境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

1.2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3 微生物的概述

2 病毒

2.1 病毒的特征和分类

2.2 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2.3 亚病毒和新兴病毒

2.4 病毒的增殖过程

2.5 病毒的培养和计数

2.6 环境因子对病毒的影响和病毒的存活

3 原核微生物

3.1 细菌

3.2 古菌

3.3 放线菌

3.4 蓝细菌

3.5 其他原核微生物

4 真核微生物

4.1 原生动物

4.2 微型后生动物

4.3 真核藻类

4.4 真菌

5 微生物的生理

5.1 生物生命活动的催化剂——酶

5.2 微生物的营养

5.3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5.4 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6 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因子的影响

6.1 微生物的生长

6.2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子

7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7.1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和意义

7.2 微生物的遗传

7.3 微生物的变异

8 微生物生态学

8.1 生态学原理

8.2 土壤中的微生物

8.3 空气中的微生物

8.4 水体中的微生物

8.5 微生物之间及其与动物、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9 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9.1 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9.2 微生物与碳循环

9.3 微生物与氮循环

9.4 微生物与硫循环

9.5 微生物与磷循环

10 微生物和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

10.1 废水好氧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

10.2 厌氧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

10.3 废水的脱氮和除磷

10.4 有机固体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

10.5 废气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

10.6 环境监测与微生物

10.7 环境生物修复技术与微生物

10.8 微生物与大气CO2固定

11 微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11.1 固定化技术

11.2 微生物絮凝剂

11.3 分子生物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11.4 微生物非培养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12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

12.1 实验须知

12.2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原核微生物的个体形态观察

12.3 真核微生物的个体形态观察

12.4 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的识别

12.5 微生物细胞的直接计数和细胞的显微测量

12.6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染色

12.7 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12.8 活性污泥中细菌的纯种分离和培养

12.9 纯培养菌体和菌落形态的观察

12.10 细菌淀粉酶的测定

12.11 细菌菌落总数的测定

12.12 总大肠菌群的检测

12.13 耐热大肠菌群的检测

12.14 环境样品中总DNA的提取

12.15 PCR扩增总DNA中16S rDNA基因片段及琼脂糖凝胶电泳

附录

附录一 教学常用染色液的配制

附录二 常用染色方法

附录三 教学用培养基

附录四 总大肠菌群检索表(MPN法)

参考文献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