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封面页
书名页
版权页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前言
第一篇 理论篇
第一章 规划与现代治理
第一节 规划基础
一、规划定义
二、规划的多元学科实质
三、规划的应用领域
第二节 现代治理中的政府职能
一、现代治理中的政府、市场和社会
二、现代治理体系中的政府职能
第三节 规划与政府职能履行
一、规划是政府配置资源的必要手段
二、规划是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的重要手段
第二章 规划基础理论
第一节 规划理论的演进
一、规划理论的类别
二、制度创新与规划理念变迁
第二节 理性规划理论
一、系统规划理论(Systematic Planning Theory)
二、理性规划理论(Rational Planning Theory)
第三节 倡导式规划理论
一、倡导式规划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倡导式规划理论的核心思想
三、倡导式规划理论的意义
四、对倡导式规划理论的批判
第四节 协作式规划理论
一、沟通式规划理论
二、后现代主义规划理论
三、协作式规划理论
第三章 发展规划
第一节 发展与发展观
一、发展的内涵
二、全球发展观的变迁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观的演进
第二节 我国发展规划
一、发展规划的定义
二、我国发展规划
三、我国发展规划体系
四、发展规划的理念变迁
第三节 我国发展规划的特征
一、战略性
二、导向性
三、政策性
四、综合性
第四节 我国历次五年规划
一、反复阶段:“一五”计划至“五五”计划
二、恢复阶段:“六五”计划至“八五”计划
三、成熟阶段:“九五”计划至“十三五”规划
第五节 我国发展规划的演变特点
一、规划导向性不断加强
二、规划的内容更加完整
三、规划的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
第六节 我国规划体系
一、规划体系构成
二、我国规划体系
第二篇 实践篇
第四章 规划编制
第一节 规划编制主体
一、利益相关者
二、规划编制参与者
三、国家发展规划编制的主要参与者
第二节 规划编制程序
一、理性规划程序的理论探讨
二、理性规划编制程序
三、公共政策过程视角下的规划编制程序
第三节 规划编制技术方法
一、情景规划
二、战略预见
三、大数据应用
第四节 我国发展规划编制——以“十二五”为例
一、前期调研阶段
二、规划起草阶段
三、论证衔接阶段
四、审批发布阶段
五、规划实施阶段
第五章 公众参与
第一节 理解公众参与
一、公众参与的内涵
二、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
三、规划编制中的公众参与
四、规划编制中公众参与的新挑战
第二节 公众参与形式
一、个体参与
二、组织化参与
第三节 国外公众参与实践
一、公众参与的层次
二、美国规划编制中的公众参与
三、有关国家公众参与情况对比
四、对我国规划编制公众参与的启示
第四节 我国规划编制中的公众参与
一、我国规划公众参与的演进过程
二、我国规划编制中的公众参与模式——以“十三五”规划为例
三、当前我国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四、完善规划编制中公众参与的思考
第六章 规划评估
第一节 理解规划评估
一、规划评估的内涵
二、规划评估的核心要素
三、规划评估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 规划评估的类型
一、按照规划内容与过程分类
二、按照规划类型分类
第三节 规划评估的组织方式
一、自评估
二、委托第三方评估
三、独立第三方评估
四、评估中的公众参与
第四节 规划评估的内容方法
一、评估内容
二、评估方法
三、主要评估程序
第五节 规划评估的实施机制
一、规划评估组织保障
二、规划评估流程设置
第六节 我国五年规划评估实践
一、年度监测评估
二、规划中期评估
三、规划总结评估
第三篇 前瞻篇
第七章 我国发展规划创新
第一节 我国发展规划体制中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规划定位不清晰,未能很好地反映现代政府的职能定位
二、规划体系及管理体制不顺,发展规划的权威性不够
三、各类规划林立,相互衔接协调不够
四、规划编制体制未能很好地反映公共政策科学化的要求
五、公众在规划编制中仍然缺乏实质性参与
六、发展规划实施监督机制仍然不够健全
七、发展规划评估机制仍然不够健全
第二节 推动发展规划体制创新的建议
一、明确国家发展规划的定位
二、建立以发展规划为龙头的规划体系和管理体制
三、促进规划决策机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四、促进公众在规划编制中的有序、有效参与
五、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六、完善规划评估体系
七、加强规划立法工作,促进规划体系的法制化
第三节 结语
附录1 《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
附录2 欧盟的里斯本规划实施概况
附录3 美国年度预算报告
附录4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
附录5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机制的意见〉》
附录6 《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
附录7 芝加哥大都市2020都市规划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