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零碳社会:生态文明的崛起和全球绿色新政电子书

1. 《第三次工业革命》作者杰里米·里夫金全新力作! 《南方人物周刊》曾报道:除了基辛格,杰里米·里夫金可能是zui受中国欢迎的美国人了。 2. 改变全球未来20年的重大社会发展趋势。面对全球发展危机,政府、企业,甚至每一个个体该如何应对? 3. 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鼎力作序推荐。

售       价:¥

纸质售价:¥46.00购买纸书

541人正在读 | 1人评论 6.9

作       者:(美)杰里米·里夫金

出  版  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0-04-01

字       数:21.7万

所属分类: 经管/励志 > 经济 > 国际经济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零碳社会:一个应对气候变化、改变世界经济、创建全球绿色文化的紧急计划 这本书大胆预言了一场即将到来的经济泡沫——到2028年时, 价值约100万亿美元产值的化石燃料资产即将搁置,这一搁置将引发全球经济的大规模崩溃。 作者预测了剧烈的经济动荡、气候变迁和物种大灭绝危机,深探讨了政府和社会的应对策略——生态文明和全球绿色新政。它们能够帮助结束金融危机后多年的紧缩和不安全,实现更公平的收分配,扭转数十年来的环境退化。 作者呼吁世界各国联合起来,向零碳社会转型,帮助人类社会渡过灾难。这本书展望了建设零碳社会的前景,为世界经济的转型辟了道路。人类将由此一个全新的零碳时代,及时应对气候变化和地球上物种的大规模灭绝。 零碳社会和全球绿色新政已经在“千禧一代”中以闪电般的方式流行起来。美洲、欧洲和亚洲都不断涌现类似的呼吁。这本书可能成为将全球性灾难转变为生态文明的重要里程碑。<br/>【推荐语】<br/>1. 《第三次工业革命》作者杰里米·里夫金全新力作! 《南方人物周刊》曾报道:除了基辛格,杰里米·里夫金可能是zui受中国欢迎的美国人了。 2. 改变全球未来20年的重大社会发展趋势。面对全球发展危机,政府、企业,甚至每一个个体该如何应对? 3. 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鼎力作序推荐。 维珍航空创始人、国际工会联合会秘书长、联合利华前CEO、德国前副总理兼经济事务部长诚意推荐。 4. 零碳城市、零碳政府、零碳建筑、零碳生活……这本书勾勒了一张向零碳社会转型的路线图。<br/>【作者】<br/>杰里米 里夫金(Jeremy Rifkin) ? 全球知名的思想家与经济学家,华盛顿特区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著有《第三次工业革命》《零边际成本社会》等。 ? 他的20多部著作被翻译成35种语言在全球广泛发行。简体中文版《第三次工业革命》已加印59次,印数达50万册。 ? 他为欧盟和世界多国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曾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任教。 ? 他关于“后碳时代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的研究,获得了欧盟、联合国及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前总统奥朗德的肯定。<br/>
目录展开

扉页

推荐序 向零碳社会转型已刻不容缓

自序 三巨头

前言

第一部分 大转型:脱钩风起,化石燃料资产遭遇搁浅

第一章 基础设施是重中之重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范式

连点成线

基础设施应该归谁所有?

谷歌的治理与矫正方法

第二章 人民的动力:免费的太阳能和风能

欧盟政治活动家怎样推出绿色新政

信息通信技术与通信互联网

可再生能源互联网

第三章 零碳生活:无人驾驶电动汽车、物联网节点建筑与智能生态农业

边际成本接近于零的交通

物联网节点建筑

为美国劳动力走进绿色时代做好准备

智能生态农业

弹性时代

第四章 转折点:2028年前后,化石能源文明崩溃

2020年的“20-20-20”目标

大转型:跨过绿色线

错过警告

北美视而不见

黑金的诅咒

金融界敲响警钟

第二部分 从废墟中崛起的新政

第五章 唤醒巨人:养老金打破沉默

颠覆马克思的观点

从理论到实践:革命开始

第六章 经济转型:新社会资本主义

社会责任投资成为焦点

成本几何?

资金从何而来?

收回基础设施

能源服务公司:绿色新政的商业模式

第七章 动员社会:拯救地球上的生命

欧洲新目标

像一个物种一样思考

发展中国家的绿色新政

全球数字泛大陆

超越看不见的手

绿色新政的23点重要倡议

代表大会制度

致谢

版权页

累计评论(1条) 1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