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中医护理理论基础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30.20购买纸书

94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罗尧岳,肖政华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5-01

字       数:19.0万

所属分类: 教育 > 大中专教材 > 成人/中高职教材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罗尧岳、肖政华主编的《中医护理理论基础》坚持以临床护理人员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将“ 知识、能力、思维”有机融人教材,着力培养临床护理人员运用中医护理的思维和理念,提高其临床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达到提高临床护理水平的目的。 本教材的主要特:①对临床护理人员的中医继续教育定位明确,教材是对临床中医知识薄弱的护理人员行中医思维与理论的培养。②教材的体系构建与内容充分符合临床护理人员的需求。③教材*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根据临床实践的需求,补充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本教材每章有学习目标,章后有复习思考题,使学员在学习后充分思考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版权页

编写说明

前 言

绪 论

一、中医护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护理基本概念

(二)中医护理理论发展简史

1.中医护理萌芽时期

2.中医护理形成和发展时期

3.中医护理逐渐独立时期

4.中医护理蓬勃发展时期

二、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施护

(三)独特的护理技术与方法

(四)未病先护

三、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1.护病求本

2.扶正祛邪

3.调整阴阳

4.标本缓急

5.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6.三因制宜

四、中医护理理论基础的主要内容

【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中医护理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基本含义

1.阴阳的基本概念

2.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二)阴阳的关系

1.阴阳对立

2.阴阳互根互用

3.阴阳消长

4.阴阳转化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评估

1.分析四诊资料

2.概括疾病证候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与护理

1.指导养生

2.确定护治原则

3.归纳药物的性能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的概念和特性

1.五行的基本概念

2.五行的特性

3.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二)五行的关系

1.五行相生与相克

2.五行相乘与相侮

3.五行的母子相及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1.概括五脏的生理特点

2.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相生关系的传变

2.相克关系的传变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四)指导疾病的防治与护理

1.控制疾病的传变

2.确定护治法则

3.指导精神疗法和情志护理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 中医护理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 藏 象

一、五脏

(一)心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2.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二)肺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2.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三)脾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2.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四)肝

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2.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五)肾

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2.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二、六腑

(一)胆

1.贮藏和排泄胆汁

2.主决断

(二)胃

1.主受纳、腐熟水谷

2.主通降,以降为和

(三)小肠

1.主受盛化物

2.泌别清浊

3.主液

(四)大肠

(五)膀胱

1.贮存尿液

2.排泄尿液

(六)三焦

1.六腑之三焦的生理功能

2.部位三焦的功能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

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2.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3.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气、血、津液、神

一、气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1.肾为生气之根

2.脾胃为生气之源

3.肺为生气之主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1.气的运动

2.气化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

2.温煦作用

3.防御作用

4.固摄作用

5.中介作用

(五)气的分类

1.元气

2.宗气

3.营气

4.卫气

二、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1.化生之源

2.相关脏腑功能

(三)血的运行

(四)血的功能

1.濡养

2.化神

三、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代谢

1.津液的生成

2.津液的输布

3.津液的排泄

(三)津液的功能

1.滋润濡养

2.充养血脉

四、神

(一)神的基本概念

(二)神的生成

1.精、气、血、津液为化神之源

2.神是脏腑精气对外界环境的应答

(三)神的功能

1.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

2.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

3.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五、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1.气为血之帅

2.血为气之母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1.气能生津

2.气能行津

3.气能摄津

4.津能生气

5.津能载气

(三)血与津液之间的关系

1.津能生血

2.血可化津

第三节 经 络

一、十二经脉

(一)概述

1.十二经脉的命名和含义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3.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

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和交接

(二)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1.手太阴肺经(图2-4)

2.手阳明大肠经(图2-5)

3.足阳明胃经(图2-6)

4.足太阴脾经(图2-7)

5.手少阴心经(图2-8)

6.手太阳小肠经(图2-9)

7.足太阳膀胱经(图2-10)

8.足少阴肾经(图2-11)

9.手厥阴心包经(图2-12)

10.手少阳三焦经(图2-13)

11.足少阳胆经(图2-14)

12.足厥阴肝经(图2-15)

二、奇经八脉

(一)督脉

1.经脉循行(图2-16)

2.基本功能

(二)任脉

1.经脉循行(图2-17)

2.基本功能

第四节 体 质

一、体质的形成与分类

(一)体质的形成

1.先天因素

2.生理因素

3.环境因素

4.情志因素

5.饮食因素

6.疾病针药因素

(二)体质的分类

1.体质的分类方法

2.常用体质的分类和特征

二、体质理论在中医护理中的运用

(一)体质与病因病机

(二)体质与辨证

(三)体质与施护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 中医护理的病理基础

第一节 病 因

一、外感病因

(一)六淫

1.六淫的概念

2.六淫共同的致病特点

3.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二)疠气

1.疠气的概念

2.疠气的致病特点

3.疠气发生和流行的因素

二、内伤病因

(一)七情内伤

1.七情内伤的概念

2.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二)饮食失宜

1.饮食不节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三)劳逸失度

1.过劳

2.过逸

三、其他病因

(一)痰饮

1.痰饮的形成

2.痰饮的致病特点

(二)瘀血

1.瘀血的形成

2.瘀血的致病特点

3.瘀血致病的病证特点

(三)结石

1.结石的形成

2.结石的致病特点

(四)外伤

1.外力损伤

2.烧烫伤

3.冻伤

4.虫兽伤

(五)寄生虫

1.蛔虫

2.蛲虫

3.绦虫

4.钩虫

5.血吸虫

(六)药邪

1.药邪的形成

2.药邪的致病特点

(七)医过

1.医过的形成

2.医过的致病特点

(八)先天因素

1.胎弱

2.胎毒

第二节 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2.虚实变化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胜邪退

2.邪去正虚

3.邪胜正衰

4.邪正相持

5.正虚邪恋

二、阴阳失调

(一)阴阳偏盛

1.阳偏盛

2.阴偏盛

(二)阴阳偏衰

1.阳偏衰

2.阴偏衰

(三)阴阳互损

1.阴损及阳

2.阳损及阴

(四)阴阳格拒

1.阴盛格阳(真寒假热)

2.阳盛格阴(真热假寒)

(五)阴阳转化

1.由阴转阳

2.由阳转阴

(六)阴阳亡失

1.亡阳

2.亡阴

三、气血津液失调

(一)气的失常

1.气虚

2.气机失调

(二)血的失常

1.血虚

2.血行失常

(三)气血关系失调

1.气滞血瘀

2.气虚血瘀

3.气不摄血

4.气随血脱

5.气血两虚

(四)津液失常

1.津液不足

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五)津液与气血的关系失调

1.水停气阻

2.气随津脱

3.津枯血燥

4.津亏血瘀

5.血瘀水停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 中医护理的诊法与辨证基础

第一节 诊 法

一、望诊

(一)整体望诊

1.望神

2.望色

3.望形体

(二)局部望诊

1.望头部

2.望五官

3.望舌

5.望皮肤

6.望排出物

7.望小儿指纹

二、闻诊

(一)听声音

1.语言

2.呼吸

3.咳嗽

4.呕吐

5.嗳气

6.呃逆

7.叹息

(二)嗅气味

1.病体气味

2.排出物气味

3.病室气味

三、问诊

(一)问一般项目

(二)问主诉和病史

1.主诉

2.现病史

3.既往史、生活史、家族史

(三)问现在症

1.问寒热

2.问汗

3.问疼痛

4.问饮食与口味

5.问二便

6.问睡眠

7.问经带

8.问小儿

四、切诊

(一)脉诊

1.脉诊的临床意义

2.诊脉的部位

3.诊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正常脉象

(三)病理性脉象

1.脉象分类与主病

2.相兼脉与主病

五、按诊

(一)按诊的方法

1.体位

2.手法

(二)按诊的内容

1.按肌肤

2.按手足

3.按胸腹

4.按腧穴

第二节 辨 证

一、八纲辨证

(一)表里辨证

1.表证

2.里证

3.表证和里证的鉴别

4.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二)寒热辨证

1.寒证

2.热证

3.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4.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5.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三)虚实辨证

1.虚证

2.实证

3.虚证和实证的鉴别

4.虚证和实证的关系

5.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二、阴阳辨证

1.阴证

2.阳证

3.阴证和阳证的鉴别

三、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病辨证

1.气虚证

2.气陷证

3.气滞证

4.气逆证

(二)血病辨证

1.血虚证

2.血瘀证

3.血热证

4.血寒证

(三)气血同病辨证

1.气滞血瘀证

2.气虚血瘀证

3.气血两虚证

4.气不摄血证

5.气随血脱证

(四)津液病辨证

1.津液不足证

2.水液停聚证

(五)痰饮辨证

1.痰证

2.饮证

四、脏腑辨证

(一)肝与胆的辨证

1.肝火上炎证

2.肝气郁结证

3.肝阳上亢证

4.肝血虚证

5.肝阴虚证

6.寒凝肝脉证

7.肝胆湿热证

8.胆郁痰扰证

(二)心与小肠的辨证

1.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证

2.心血虚与心阴虚证

3.心脉痹阻证

4.心火亢盛证

5.痰火扰心证

6.小肠实热证

(三)脾与胃的辨证

1.脾气虚与脾阳虚证

2.中气下陷证

3.脾不统血证

4.寒湿困脾证

5.湿热困脾证

6.胃寒证

7.胃热证

8.食滞胃脘证

(四)肺与大肠的辨证

1.风寒犯肺证

2.风热犯肺证

3.燥热犯肺证

4.痰湿壅肺证

5.肺气虚证

6.肺阴虚证

7.大肠湿热证

(五)肾与膀胱的辨证

1.肾阳虚证

2.肾阴虚证

3.肾精不足证

4.肾气不固证

5.肾不纳气证

6.膀胱湿热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1.心肾不交证

2.肝火犯肺证

3.肝胃不和证

4.肝肾阴虚证

5.心脾两虚证

6.肺脾气虚证

五、经络辨证

(一)十二经辨证

1.手太阴肺经病证

2.手阳明大肠经病证

3.足阳明胃经病证

4.足太阴脾经病证

5.手少阴心经病证

6.手太阳小肠经病证

7.足太阳膀胱经病证

8.足少阴肾经病证

9.手厥阴心包经病证

10.手少阳三焦经病证

11.足少阳胆经病证

12.足厥阴肝经病证

(二)奇经八脉辨证

1.督脉病证

2.任脉病证

3.冲脉病证

4.带脉病证

5.阴、阳脉病证

6.阴维、阳维脉病证

六、卫气营血辨证

(一)卫分证

(二)气分证

(三)营分证

(四)血分证

1.血热妄行证

2.血热伤阴证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 中医护理的文化基础

第一节 儒道文化与护理

一、儒家文化与护理

(一)儒家的人文主义与中医护理的科学精神

(二)儒家的哲学理念与中医护理的理论和思维模式

1.阴阳五行学说

2.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

(三)儒家的中庸思想与中医护理的平衡观念

(四)儒家的天人合一与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

1.人之生命,为天地所生

2.人体的生命运动顺应自然界的运动规律

3.人体的病理变化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4.养生、护理都要顺应自然

(五)儒家的时空观念与中医护理的恒动观念

(六)儒家的正名思想与中医护理的脏腑命名

(七)儒家的仁孝观念与中医护理的伦理道德

1.不分贵贱,一视同仁

2.尊重患者,礼让同行

3.强调自我修养

二、道家文化与护理

(一)道生万物、万物一气

(二)道法自然

(三)重视养生

第二节 干支历法与护理

一、干支历法

(一)天干地支的含义

1.天干

2.地支

(二)天干地支的阴阳五行属性

1.干支的阴阳属性

2.干支配属五行

(三)干支历法的推算

二、干支历法在中医护理中的运用

(一)五运六气历

1.五运

2.六气

3.五运六气的结合

4.五运六气对护理的指导

(二)子午流注

第三节 传统伦理道德与护理

一、传统伦理文化

(一)传统伦理文化的特点

1.宗法伦理

2.教化宣传

3.维护社会

(二)传统伦理文化的主要内容

1.国家伦理

2.家庭伦理

3.教育伦理

4.处事伦理

二、传统道德文化

(一)传统思想道德文化

(二)传统行为道德文化

三、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对中医护理的影响

(一)传统护理伦理道德发展的历史沿革

1.护理伦理思想的形成

2.护理伦理思想的发展

(二)传统护理伦理道德的优良传统和历史局限

1.优良传统

3.历史局限

【复习思考题】

附: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绪论参考答案

第一章参考答案

第二章参考答案

第三章参考答案

第四章参考答案

第五章参考答案

主要参考文献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