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岐黄真髓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71.80购买纸书

334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王道坤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1-01

字       数:27.6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医学 > 中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书作者将历代医经、本草、方书中内容,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挑选*为经典重要的内容,分中医基础理论部分和临床部分行归类收集,便于初学者掌握记忆。该书于1995年出版,深厚读者欢迎,现修订再版。<br/>【作者】<br/>王道坤教授,1961年考北京中医学院,师从任应秋、王绵之、颜正华、刘渡舟、董建华、印会河、周信有、刘伯臣等名师名医。1967年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到甘肃省金塔县大庄子公社卫生院工作。1976年调甘肃省酒泉地区医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因医术精湛,被破格提拔为主治医师。1983年调至甘肃中医学院(现甘肃中医药大学),在中医临床医疗系任教,同时在附属医院胃病科上门诊,硕士、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年,医德高尚,成就显著,出版著作12部,发表论文40余篇,曾被评为首届“甘肃省名中医”,获奖励4项,省地级奖21项。从教34年来,培养硕博研究生25名,作为全国及甘肃省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培养优秀学术继承人5名。2005年在甘肃中医学院捐资设立“王道坤英才奖学金”。<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提要

国医大师周信有教授序

刘维忠先生序

守正传承岐黄人

开卷语

读书三境界

前言

上篇 中医养生

卷一 养生之道

第一章 养生之道

第一节 养生的意义

第二节 养生的原则与方法

一、法于阴阳

二、和于术数

三、食饮有节

四、起居有常

五、不妄作劳

第二章 养生方药及其他

第一节 敦煌医学中延年益寿禁秘方

第二节 呼吸静功妙诀

第三节 食疗养生

第四节 艾灸养生

第五节 注重养生,高寿典范

第六节 养生四大误区

中篇 中医真髓

卷一 中医学理论体系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 阳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总概念

(二)用阴阳分析事物的现象、性质和功能

(三)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

二、阴阳在医学上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第二节 五 行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一)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

二、五行在医学上的应用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二)说明脏腑病理的相互影响

(三)用于诊断和治疗

第二章 藏 象

第一节 脏 腑

一、脏腑功能综述

二、内脏与精神活动、体表组织器官、外界四时的关系

三、五脏六腑相配合的关系

四、脏与腑在功能共性上的主要区分

五、脏腑和五官七窍的关系

六、四海之输的作用

第二节 精、神、气、血、脉、津液

一、精、气、津液、血、脉的来源和功用

二、血、气、精、神、经脉、卫气、意志对人体的功用

三、营卫的来源和功能

四、宗气的来源和功用

五、脉、髓、筋、血、气的归属及血液的功能

六、三明三阳经的气血多少

七、精神魂魄的形成及思维活动的过程

第三节 人的生殖发育壮盛和衰老过程

一、胚胎时期的发育情况

二、老壮少小之别

三、人的生殖发育壮盛和老衰过程

四、火对人体正气盛衰的影响

第四节 饮食的消化吸收过程和五味与五脏的关系

一、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二、水饮的吸收输布过程

三、五味各走五脏

四、味精气形的相互关系

第三章 经 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组成及功用

第二节 奇经八脉的循行和主病

一、督脉

二、任脉

三、冲脉

四、带脉

五、阳跷脉

六、阴跷脉

七、阳维脉

八、阴维脉

第四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 发 病

第二节 病 因

一、病因综述

二、六淫致病

(一)风

(二)寒

(三)暑与火

(四)湿

(五)燥

三、情志致病

四、饮食劳伤致病

第三节 病 机

一、病机归类(病机十九条)

二、阴阳、寒热,虚实、表里、升降病机

(一)阴阳寒热盛衰失调

(二)阳气损伤之诸种病变

(三)表里出入

(四)升降失调

(五)邪正虚实

三、脏腑与六气病机

(一)五脏与六气相应

(二)六气致病的特征

(三)五脏所苦,所欲,所病

(四)五脏虚实病证

(五)五脏经气竭绝

(六)肾病水饮停聚

(七)脾病四肢不用

(八)六腑病证

第五章 治 则

第一节 标 本

一、治病求本

二、分辨标本

第二节 正治与反治

一、正治法

二、反治法

第三节 三因制宜

一、因时制宜

二、因地制宜

三、因人制宜

第四节 制方用药

一、药物性能和宜忌

二、制方原则

(一)君臣佐使

(二)七方

(三)上下六淫

三、制约适宜

卷二 针灸集锦

第一章 经络腧穴

第一节 十二经脉循行歌

第二节 十四经腧穴分寸歌

第三节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第四节 五输穴歌

第五节 回阳九针歌

第六节 马丹阳十二穴主治杂病歌(节录)

第七节 八脉交会穴歌

第二章 灸刺法

第一节 行针总要歌

第二节 针法歌

第三节 金针赋

第三章 子午流注

第一节 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第四章 针灸名歌赋

第一节 四总穴歌

第二节 标幽赋

第三节 通玄指要赋

第四节 玉龙歌

第五节 玉龙赋

第六节 胜玉歌

第五章 笔者针灸治疗心法

第一节 内科疾病

第二节 妇产科疾病

卷三 本草精要

第一章 用药温馨提示

第一节 十八反歌(《珍珠囊补遗》)

第二节 简编十九畏歌(《珍珠囊补遗》)

第三节 妊娠服药禁忌歌(《珍珠囊补遗》)

第二章 食疗本草(简称食疗)四言口诀

第一节 平和性食品

第二节 偏热性食品

第三节 偏凉性食品

第四节 辛辣刺激性食品

第五节 原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卫法监发〔2002〕51号)

第三章 中药性味功用口诀(含法定用量)

第一节 解表药

第二节 涌吐药

第三节 泻下药

第四节 清热药

第五节 芳香化湿药

第六节 利水渗湿药

第七节 祛风湿药

第八节 温里药

第九节 芳香开窍药

第十节 安神药

第十一节 平肝息风药

第十二节 理气药

第十三节 理血药

第十四节 补益药

第十五节 消导药

第十六节 化痰止咳药

第十七节 收涩药

第十八节 驱虫药

第十九节 外用药

第四章 新订药性赋

第一节 寒性药

第二节 热性药

第三节 温性药

第四节 平性药

第五章 药性主治功用说约

第一节 发表药

一、辛温解表药

二、辛凉解表药

第二节 涌吐药

第三节 泻下药

一、攻下药

二、润下药

三、峻下逐水药

第四节 利水药

第五节 祛风湿药

第六节 温里药

第七节 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二、清热凉血药

三、清热燥湿药

四、清热解毒药

五、清热解暑药

第八节 理气药

第九节 理血药

一、活血祛瘀药

二、止血药

第十节 芳香开窍药

第十一节 芳香化湿药

第十二节 安神药

一、重镇安神药

二、养心安神药

第十三节 平肝息风药

第十四节 补养药

一、补气药

二、补血药

三、补阳药

四、补阴药

第十五节 止咳平喘化痰药

一、止咳平喘药

二、清化热痰药

三、温化寒痰药

第十六节 固涩药

第十七节 消导药

第十八节 驱虫药

附录1:治病必须有主药

附录2:常用的抗癌中草药

一、500种抗癌中草药作用比较

二、按功用选用抗癌中草药

(一)解毒抗癌

(二)软坚散结抗癌

(三)活血化瘀抗癌

(四)化痰抗癌

(五)利水渗湿抗癌

(六)扶正抗癌

(七)止痛抗癌

(八)止血抗癌

附录3:抑制幽门螺杆菌中药

卷四 良方精萃

第一章 经方类选

第一节 桂枝汤类(方20首)

第二节 麻黄汤类(方13首)

第三节 柴胡汤类(方7首)

第四节 栀子豉汤类(方6首)

第五节 泻心汤类(方13首)

第六节 白虎汤类(方3首)

第七节 承气汤类(方11首)

第八节 四逆汤类(方6首)

第九节 理中汤类(方3首)

第十节 真武汤类(方4首)

第十一节 五苓散类(方2首)

第十二节 杂方(方10首)

第十三节 金匮方选(方41首)

第二章 时方类要

第一节 补益之剂(方12首)

第二节 发表之剂(方7首)

第三节 攻里之剂(方6首)

第四节 表里双解之剂(方3首)

第五节 和解之剂(方3首)

第六节 消补之剂(方5首)

第七节 理气之剂(方3首)

第八节 理血之剂(方12首)

第九节 祛风之剂(方7首)

第十节 祛寒之剂(方4首)

第十一节 祛暑之剂(方3首)

第十二节 利湿之剂(方6首)

第十三节 泻火之剂(方12首)

第十四节 祛痰之剂(方9首)

第十五节 固涩之剂(方2首)

第十六节 痈疡之剂(方7首)

第十七节 经产之剂(方7首)

第十八节 儿科之剂(方5首)

第十九节 涌吐之剂(方2首)

第二十节 安神之剂(方2首)

第二十一节 开窍之剂(方6首)

第二十二节 润燥之剂(方4首)

第二十三节 理伤之剂(方3首)

第二十四节 霸药方选

卷五 诊断津梁

第一章 诊法经论

第一节 望 诊

一、望精神

二、分辨五色

三、分辨颜面五宫色泽

四、望目

五、望唇舌

六、分辨经络色泽

七、望形态

第二节 闻 诊

第三节 问 诊

第四节 切 诊

一、脉诊

(一)切脉部位

(二)切脉方法与至数

(三)四时五脏脉

(四)辨胃气与真脏脉

(五)辨孕脉

(六)脉象主病

(七)脉证逆从

二、按诊

(一)诊胸腹

(二)诊尺肤

第二章 五诊要诀

第一节 望诊要诀

一、望全身情况

(一)望神

(二)望面色

(三)望形体

(四)望姿态

二、望局部情况

(一)望头与发

(二)望目

(三)望耳

(四)望鼻

(五)望唇

(六)望齿龈

(七)望咽喉

(八)望颈项

(九)望皮肤

三、望舌

(一)望舌质

(二)望舌苔

四、望排出物

(一)望痰

(二)望呕吐物

(三)望大便

(四)望小便

五、望小儿指纹

第二节 闻诊要诀

一、听声音

(一)语声

(二)呼吸声

(三)咳嗽声

(四)呕吐声

(五)呃逆声与嗳气声

二、嗅气味

(一)嗅病体气味

(二)嗅口气味

(三)嗅排出物气味

第三节 问诊要诀

一、问诊总要诀

二、问寒热

三、问汗

四、问头身

五、问二便

六、饮食与口味

七、问胸胁脘腹

八、问耳目

九、问口渴

十、问女经带胎产

十一、问小儿麻痘惊疳积咳吐

第四节 切诊要诀

一、诊脉

(一)诊脉的部位

(二)诊脉的方法

(三)正常脉象歌

(四)诸脉主病总要

(五)异常脉象与主病歌

(六)诊复合脉

(七)病脉顺逆诀

(八)绝脉歌

(九)败脉歌

二、按诊

第五节 “查”的提示(应用现代科技检查方法,明确病的诊断)

第三章 辨证论治妙诀

第一节 十纲辨证论治妙诀

一、表里

二、寒热

三、虚实

四、气血

五、阴阳

第二节 六淫辨证论治妙诀

第三节 脏腑辨证论治妙诀

一、心与小肠证治

(一)虚证

(二)实证

二、肺与大肠证治

三、脾胃证治

(一)脾

(二)胃

四、肝胆证治

五、肾与膀胱证治

第四节 经络辨证妙诀

第五节 六经辨证论治妙诀

一、太阳病证治

二、阳明病证治

三、少阳病证治

四、太阴病证治

五、少阴病证治

六、厥阴病证治

第六节 卫气营血辨证论治妙诀

第七节 三焦辨证论治妙诀

卷六 临证施治指南秘诀

第一章 内科疾病

第一节 治病心法总括

第二节 常见疾病证治妙诀

第二章 妇科疾病

第一节 总 则

第二节 常见疾病

一、月经病

二、带下病

三、妊娠病

四、产后病

五、妇科杂病

第三章 儿科疾病

第一节 诊治总括

第二节 常见疾病证治妙诀

卷七 医德修养

下篇 验案举隅

1.中风闭证病抽搐,金针一刺病乃除

2.办公室里在打赌,截瘫患儿体康复

3.辨证论治是个宝,肺含铁症能治好

4.六味地黄是名方,治疗再障效力彰

5.发热出血病再障,标本兼治复如常

6.急性胰腺病凶险,痛随利减疾自痊

7.顽固腹泻病难已,温补脾肾疗效奇

8.十年不寐真痛苦,妙药服后睡眠安

9.考前紧张劳心脾,形神同治病即已

10.婚后三年不怀孕,调经服后产龙凤

11.胃腑扭转痛难当,通调顺气立安康

12.胃瘫两月进食难,效如桴鼓三剂安

13.复合溃疡药后安,十年未敢再来犯

14.胃痛因于大溃疡,服药两月喜洋洋

15.癌前病变二十年,胃复体健笑连连

16.癌前病变不可怕,巧施中药能拿下

17.萎缩胃炎癌前变,化瘀消痞笑开颜

18.谈癌色变心胆寒,服药三月病体安

19.胃腑早癌欲切除,三月治愈众人服

20.肺癌晚期中药调,扶正涤痰功效高

21.体若燔炭汗出散,人参败毒一剂安

22.肺癌病危昏昏睡,药后三日楼下行

23.水停心胸腹胀大,十枣服后效堪夸

24.胃癌转移术后调,十二年来身体壮

25.三种癌症缠一身,中药保过十四春

26.温补脾肾治痿症,另辟蹊径显奇效

27.胃病十年并梗阻,温中愈溃体得复

28.餐餐饭后都要吐,中药调理吐疾休

29.两月有余全身痒,四剂药后安无恙

30.肝病腹水人消廋,异功服后功效奏

31.船破又遇顶头风,柳暗花明有新径

32.腹泻形消久不愈,病瘥颜开送锦旗

后 记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