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书名页
版权页
按摩术探源及医经学派柳氏推拿简介(代序)
第一章 基础知识
第一节 推拿治病的原理
一、阴阳五行学说与推拿疗法的关系
二、脏腑经络学说与推拿疗法的关系
第二节 推拿治病的法则
一、治病求本
二、调理阴阳
三、补虚泻实
四、标本缓急
五、审察病机
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1.因时制宜
2.因地制宜
3.因人制宜
第三节 推拿施术的注意事项
一、对施术者形体的要求
二、推拿方法的宜忌
第四节 推拿施术的步骤
一、头面部推拿步骤(仰卧位或坐位)
二、颈、背、四肢部推拿步骤
1.俯卧位
2.坐位
第二章 推拿手法
第一节 挤压类手法
一、按法
1.指按法
2.掌按法
二、拿法
1.对指拿法
2.三指拿法
3.五指拿法
4.辗转拿法
5.抖动拿法
三、点法
1.直指点法
2.屈指点法
四、捏法
1.二指捏法
2.三指捏法
3.五指捏法
五、掐法
1.甲掐法
2.单指掐法
3.四指掐法
六、捻法
七、拧法
1.指拧法
2.指背拧法
八、捵法
第二节 摩擦类手法
一、摩法
1.指摩法
2.掌摩法
3.掌根摩法
二、推法
1.拇指平推法
2.拇指侧推法
3.拇指尖推法
4.掌平推法
5.掌根推法
三、擦法
1.指擦法
2.掌擦法
四、搓法
五、抹法
第三节 摆动类手法
一、法
二、揉法
1.指揉法
2.掌揉法
三、运法
第四节 振动类手法
一、抖法
1.上肢抖法(图2-38)
2.下肢抖法(图2-39)
3.脊柱抖法(图2-40)
二、振法
1.指振法
2.掌振法
第五节 叩击类手法
一、拍法
1.指拍法
2.指背拍法
3.掌拍法
二、击法
1.拳背击法
2.掌根击法
3.掌侧击法
4.指尖击法
三、捶法
1.握拳捶法
2.直拳捶法
四、弹法
五、叩法
1.中指叩法
2.五指叩法
第六节 运动关节类手法
一、摇法
1.颈项部摇法(图2-55)
2.肩关节摇法
3.髋关节摇法(图2-59)
4.腰部摇法
5.踝关节摇法
二、背法
三、拔伸法
1.颈部拔伸法(图2-64)
2.腰部拔伸法(图2-65)
四、扳法
1.腰部斜扳法(图2-66)
2.扳肩伸腰法(图2-67)
3.扳腿伸腰法(图2-68)
第七节 指针法(掐揉按法)
一、指针的特点
二、指针练习法
1.练腕力
2.练指力
3.练实物
4.找感觉
三、指针的补与泻
1.手法补泻
2.因经补泻
四、指针的常用穴位与部位
1.指针的常用穴位
2.指针的常用部位
五、注意事项
1.要熟练腕指
2.要指力均匀
3.要修整指甲
4.要严格消毒
5.要保持手暖
6.要全神贯注
7.要注意禁忌
8.要避免风寒
第三章 按摩处方
第一节 从脏腑经络论摩方
一、十二经脉方
1.手太阴肺经摩方
2.手阳明大肠经摩方
3.足阳明胃经摩方
4.足太阴脾经摩方
5.手少阴心经摩方
6.手太阳小肠经摩方
7.足太阳膀胱经摩方
8.足少阴肾经摩方
9.手厥阴心包经摩方
10.手少阳三焦经摩方
11.足少阳胆经摩方
12.足厥阴肝经摩方
二、奇经八脉方
1.督脉摩方
2.任脉摩方
3.冲脉摩方
4.带脉摩方
5.阳跷脉、阴跷脉摩方
6.阴维脉、阳维脉摩方
三、十五络脉方
1.手太阴络脉摩方
2.手少阴络脉摩方
3.手厥阴络脉摩方
4.手太阳络脉摩方
5.手阳明络脉摩方
6.手少阳络脉摩方
7.足太阳络脉摩方
8.足少阳络脉摩方
9.足阳明络脉摩方
10.足太阴络脉摩方
11.足少阴络脉摩方
12.足厥阴络脉摩方
13.任脉络穴摩方
14.督脉络穴摩方
15.脾经大络摩方
四、十二经筋方
1.足太阳经筋摩方
2.足少阳经筋摩方
3.足阳明经筋摩方
4.足太阴经筋摩方
5.足少阴经筋摩方
6.足厥阴经筋摩方
7.手太阳经筋摩方
8.手少阳经筋摩方
9.手阳明经筋摩方
10.手太阴经筋摩方
11.手厥阴经筋摩方
12.手少阴经筋摩方
第二节 从临床证候论摩方
一、风病方
1.风病头痛摩方
2.风病颈项痛摩方
3.大风汗出摩方
4.从风憎风眉头摩方
二、热病方
1.《素问·水热穴论》五十九摩方
2.《素问》刺热方
3.《灵枢》热病摩方
三、寒热病方
1.《灵枢》皮寒热病摩方、《灵枢》肌寒热病摩方、《灵枢》骨寒热病摩方
2.《灵枢》振寒摩方
四、疟病方
1.疟病诸痛摩方
2.疟病始热摩方、疟病欲寒摩方、疟脉满大摩方、疟脉小实摩方
3.足太阳疟摩方
4.足少阳疟摩方
5.足阳明疟摩方
6.足太阴疟摩方
7.足少阴疟摩方
8.足厥阴疟摩方
9.肺疟摩方
10.心疟摩方
11.肝疟摩方
12.脾疟摩方
13.肾疟摩方
14.胃疟摩方
五、咳证方
1.五脏咳摩方
2.六腑咳摩方
六、喘证方
1.喘证经隧摩方
2.气满喘息隐白摩方
3.腹鸣气喘气海摩方
七、泄泻方
1.《素问》脾病飧泄摩方
2.飧泄三阴交摩方
3.溏瘕泄商丘摩方
八、胆瘅方
《素问》胆瘅阳陵泉摩方、《素问》胆瘅募俞摩方
九、霍乱方
1.《灵枢》霍乱摩方
2.《素问》霍乱摩方
十、胀证方
1.《灵枢》鼓胀摩方
2.《灵枢》肤胀摩方
3.《灵枢》脏腑胀摩方
十一、水肿方
1.五十七穴的部位
2.水病的病因病机
3.水俞五十七穴临床应用的机制
4.水肿病摩方
十二、癃闭方
1.《灵枢》癃闭摩方
2.《灵枢》通溲摩方
3.《灵枢》癃证摩方
十三、头痛方
1.寒热病头目痛摩方
2.厥头痛摩方
3.头半寒痛摩方
4.邪犯阳明头痛摩方
十四、胸痹方
1.《素问》胸痹摩方
2.《灵枢》胸痹摩方
十五、胁痛方
1.《素问》胁痛摩方
2.手少阴胁痛摩方
3.足少阳胁痛摩方
十六、腹痛方
1.腹暴满摩方
2.腹痛天枢气街摩方
十七、腰痛方
1.足太阳脉令人腰痛摩方
2.足少阳脉令人腰痛摩方
3.足阳明脉令人腰痛摩方
4.足少阴脉令人腰痛摩方
5.厥阴之脉令人腰痛摩方
6.解脉令人腰痛摩方
7.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摩方
8.同阴之脉令人腰痛摩方
9.阳维之脉令人腰痛摩方
10.衡络之脉令人腰痛摩方
11.会阴之脉令人腰痛摩方
12.飞扬之脉令人腰痛摩方
13.昌阳之脉令人腰痛摩方
14.散脉令人腰痛摩方
15.肉里之脉令人腰痛摩方
16.腰痛夹脊而痛至头摩方
17.腰痛上寒不可顾摩方、腰痛上热摩方、腰痛中热而喘摩方、腰痛大便难摩方、腰痛少腹满摩方、腰痛不可俯仰摩方、腰痛引脊内廉摩方
18.腰痛不可以仰摩方
19.腰痛不可转摇摩方
十八、四肢病方
1.《素问》膝痛摩方
2.《灵枢》膝中痛摩方
3.《灵枢》足髀不可举摩方
十九、痹证方
1.风痹方
2.寒痹方
3.着痹方
4.热痹方
5.形体痹方
6.脏腑痹方
二十、痿证方
1.痿躄
2.脉痿
3.筋痿
4.肉痿
5.骨痿
6.其他
二十一、体惰方
《灵枢》体惰关元摩方
二十二、偏枯方
《灵枢》根结摩方、《灵枢》盛络摩方
二十三、癫狂方
1.《灵枢》癫证摩方、《灵枢》狂证摩方
2.《素问》狂证阳脉摩方
3.《灵枢》狂证始生摩方
4.《灵枢》狂证始发摩方
5.《灵枢》因恐致狂摩方
6.《灵枢》狂病生于少气摩方
7.《灵枢》狂证得于大喜摩方
8.《灵枢》狂证新发摩方
二十四、痫证方
1.《灵枢》癫疾始生摩方
2.《灵枢》癫疾始作摩方
3.《灵枢》癫疾先作摩方
4.《灵枢》筋癫疾大杼摩方
5.《灵枢》脉癫疾摩方
6.《长刺节论》癫病摩方
7.《灵枢》暴挛痫眩摩方
8.《素问》痫惊摩方
二十五、厥证方
1.《灵枢》风逆四肢肿摩方
2.《灵枢》厥逆足暴冷摩方
3.《灵枢》厥逆腹胀满摩方
4.《灵枢》厥逆不得溲摩方
5.《灵枢》气逆摩方
6.《灵枢》少气欲为虚逆摩方
7.《灵枢》短气欲虚逆摩方
8.《灵枢》厥病诸证摩方
9.《灵枢》厥病解结摩方
10.《灵枢》气逆膻中摩方
11.《灵枢》热厥摩方、《灵枢》寒厥摩方
12.《灵枢》止热厥摩方、《灵枢》止寒厥摩方
二十六、转筋方
阳经转筋摩方、阴经转筋摩方
二十七、奇邪为病方
1.欠证方
2.哕证方
3.唏证方
4.振寒方
5.噫证方
6.嚏证方
7.亸证方
8.泣涕方
9.太息方
10.涎下方
11.耳鸣方
12.啮舌、啮颊、啮唇方
二十八、五乱为病方
1.气乱于心摩方
2.气乱于肺摩方
3.气乱于肠胃摩方
4.气乱于臂胫摩方
5.气乱于头摩方
二十九、五节为病方
1.振埃摩方
2.发蒙摩方
3.去爪掐方
4.彻衣摩方
5.解惑摩方
三十、五邪为病方
1.痈邪摩方
2.大邪摩方
3.小邪摩方
4.热邪摩方
5.寒邪摩方
三十一、卫气失常方
1.卫气积胸摩方
2.卫气积腹摩方
3.气积胸腹摩方
三十二、衄血方
《灵枢》衄血摩方
三十三、下血方
《灵枢》下血摩方
三十四、疝气方
1.疝气急脉治节方
2.疝气脐下营摩方
3.心疝摩方
三十五、五官病方
1.暴喑气硬摩方
2.暴聋气蒙摩方
3.暴挛痫眩摩方
4.暴瘅血溢摩方
5.厥病耳聋无闻摩方、厥病耳鸣摩方、厥病耳聋少阳摩方、厥病耳鸣厥阴摩方
6.热病喉痹摩方
7.热病目中赤痛摩方
8.舌纵涎下烦悗摩方
9.嗌干口热摩方
10.喉痹不能言摩方、喉痹能言摩方
11.齿痛不恶清饮摩方、齿痛恶清饮摩方
12.聋而不痛摩方、聋而肿痛摩方
13.痛摩方、颔痛摩方
14.项痛不可俯仰摩方、项痛不可以顾摩方
三十六、痉证方
风痉身反折摩方
第四章 辨证论治
第一节 内科疾病
一、感冒
1.风寒感冒
2.风热感冒
3.暑湿感冒
二、咳嗽
1.风寒犯肺
2.风热犯肺
3.痰湿蕴肺
三、哮喘
1.肺气虚弱
2.肾虚失纳
四、肺痿
1.肺中虚热
2.肺中虚寒
五、汗证
1.肺卫不固
2.阴虚火旺
六、血证
(一)鼻衄
1.热邪犯肺
2.胃热炽盛
3.肝火上炎
4.气血亏虚
(二)咳血
1.燥热伤肺
2.肝火伤肺
3.阴虚肺热
(三)吐血
1.胃热壅盛
2.肝火犯胃
3.气虚血溢
(四)便血
1.肠道湿热
2.脾胃虚寒
(五)尿血
1.下焦热盛
2.肾虚火旺
3.脾不统血
4.肾气不固
七、头痛
1.肝阳头痛
2.肾虚头痛
3.血虚头痛
4.痰浊头痛
5.血瘀头痛
八、眩晕
1.肝阳上亢
2.气血亏虚
3.肾精不足
4.痰湿中阻
九、中风
(一)中经络
(二)中脏腑
1.闭证
2.脱证
十、痹证
(一)风寒湿痹
1.行痹
2.寒痹
3.着痹
4.热痹
(二)形体痹
1.筋痹
2.脉痹
3.皮痹
4.肌痹
5.骨痹
(三)脏腑痹
1.肺痹
2.心痹
3.脾痹
4.肝痹
5.肾痹
(四)其他
1.众痹
2.周痹
十一、痿证
1.痿躄
2.脉痿
3.筋痿
4.肉痿
5.骨痿
十二、胸痹
1.心血瘀阻,心脉痹阻
2.痰浊壅塞,阻遏心阳
3.阴寒凝滞,心阳不振
4.心肾阴虚,心脉瘀阻
5.气阴两虚,心脉痹阻
十三、腰痛
1.寒湿腰痛
2.湿热腰痛
3.瘀血腰痛
4.肾虚腰痛
十四、膝痛
十五、胁痛
1.肝气郁结
2.瘀血停着
3.肝胆湿热
4.肝阴不足,肝络失濡
十六、胃痛
1.肝气犯胃
2.脾胃虚寒
3.饮食停滞
十七、腹痛
1.寒邪内阻
2.湿热壅滞
3.饮食积滞
4.中虚脏寒
十八、痉证
1.邪壅经络
2.热甚发痉
3.阴血亏虚
十九、臌胀
1.气滞湿阻
2.寒湿困脾
3.湿热蕴结
4.肝脾血瘀
5.脾肾阳虚
6.肝肾阴虚
二十、呕吐
1.外邪犯胃
2.饮食停滞
3.肝气犯胃
4.痰饮内阻
5.脾胃虚寒
6.胃阴不足
二十一、泄泻
1.外感寒湿
2.外感湿热(暑热)
3.食滞肠胃
4.肝气乘脾
5.脾胃虚弱
6.肾阳虚衰
二十二、便秘
(一)热秘
(二)气秘
(三)虚秘
1.气虚
2.血虚
(四)冷秘
二十三、水肿
(一)阳水
1.风水泛滥
2.水湿浸渍
(二)阴水
1.脾阳虚衰
2.肾气衰微
二十四、淋证
1.热淋
2.石淋
3.气淋
4.血淋
5.膏淋
6.劳淋
二十五、癃闭
1.膀胱湿热
2.肝郁气滞
3.脾肾阳衰
二十六、消渴
(一)上消
肺热津伤
(二)中消
胃热炽盛
(三)下消
1.肾阴亏虚
2.阴阳两虚
二十七、遗精
1.心肾不交,火扰精室
2.肾虚滑脱,精关不固
二十八、阳痿
1.命门火衰
2.心脾受损
3.恐惧伤肾
4.湿热下注
二十九、心悸
1.心虚胆怯
2.心血不足
3.阴虚火旺
三十、不寐
(一)实证
1.肝郁化火
2.痰热内扰
(二)虚证
1.阴虚火旺
2.心脾两虚
三十一、郁证
(一)实证
1.肝气郁结
2.气郁化火
3.气滞痰郁
(二)虚证
1.心脾两虚
2.阴虚火旺
三十二、癫狂
(一)癫证
1.痰气郁结
2.心脾两虚
(二)狂证
1.痰火上扰
2.火盛伤阴
三十三、痫证
1.风痰闭阻
2.痰火内盛
3.心肾亏虚
4.安和五脏、畅达六腑、调阴阳、止痉定搐之通用方
三十四、瘿证
1.气郁痰阻
2.痰结血瘀
3.肝火旺盛
4.心肝阴虚
三十五、虚劳
(一)气虚
1.肺气虚
2.脾气虚
(二)血虚
1.心血虚
2.肝血虚
(三)阴虚
1.肺阴虚
2.肝阴虚
3.肾阴虚
(四)阳虚
1.心阳虚
2.肾阳虚
第二节 妇科疾病
一、月经先期
1.气虚
2.血热
二、月经后期
1.血寒
2.血虚
3.气滞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肝郁
2.肾虚
四、月经过多
1.气虚
2.血热
3.血瘀
五、月经过少
1.血虚
2.肾虚
3.血瘀
4.痰湿
六、经期延长
1.血瘀
2.阴虚血热
七、痛经
1.气滞血瘀
2.寒凝胞中
3.湿热下注
4.气血虚弱
5.肝肾虚损
八、闭经
1.肝肾不足
2.气血虚弱
3.气滞血瘀
4.痰湿阻滞
九、崩漏
1.血热
2.肾虚
3.脾虚
4.血瘀
十、经行乳房胀痛
1.肝气郁结
2.肝肾阴虚
十一、绝经前后诸证
1.肾阴虚
2.肾阳虚
十二、阴挺
1.气虚
2.肾虚
十三、带下病
1.脾虚
2.肾虚
3.湿热
第三节 外科疾病
一、脱肛
1.长强百会举肛摩方
2.《经纶》百强提肛摩方
3.百强承里八髎摩方
4.百会神阙关元摩方
二、风瘙痒
1.池海谷里止痒摩方
2.天府血海止痒摩方
三、风癣
1.天府血海止痒摩方(天府、曲池、血海、三阴交、足三里)
2.曲池风门风癣摩方
3.二池血海愈癣摩方
四、瘾疹
1.感受风寒
2.感受风热
3.气血亏虚
第四节 耳鼻喉科疾病
一、耳鸣、耳聋
1.肝胆火盛
2.痰火郁结
3.肝肾亏虚
二、伤风鼻塞
1.外感风寒
2.外感风热
三、鼻鼽
1.风池三俞鼻鼽摩方
2.百会中脘鼻鼽摩方
四、鼻渊
1.肺经风热
2.胆腑郁热
3.肺气虚寒
五、乳蛾
1.邪热传里
2.虚火乳蛾
六、喉痹
1.风热喉痹
2.虚火喉痹
七、喉瘖
(一)急喉瘖
1.风热侵袭
2.风寒外袭
(二)慢喉瘖
1.肺肾阴虚
2.肺脾气虚
八、梅核气
第五节 口腔科疾病
一、牙痈
二、牙痈
三、牙宣
1.胃火上蒸
2.肾阴亏损
四、悬旗风
五、口疮
1.心脾积热
2.阴虚火旺
六、牙痛
1.风热牙痛
2.胃火牙痛
3.虚火牙痛
第六节 眼科疾病
一、针眼
1.风热外袭
2.热毒上攻
3.脾胃伏热或脾胃虚弱
二、上胞下垂
1.命门火衰,脾阳不足
2.脾虚失运,中气不足
三、胞轮振跳
1.心脾血虚
2.血虚生风
四、近视远视
(一)近视
1.心阳不足
2.肝肾两虚
(二)远视
跋
索 引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