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儿科心鉴电子书

溯中医儿科学术发展源流 汇中医儿科理论学说精华 集古今儿科名医经验大成  本书第1版自2007年出版发行,这部溯中医儿科源流、汇中医儿科理论学说、集古今儿科名医经验于一炉的大型中医儿科学术专著,是中医界有史以来第 1 次采用这样的形式大规模对中医儿科文献行整理,经历了10余年的传播与应用,得到了中医界,特别是中医儿科界的高度认可和广泛肯定。     这部著作出版后,中国中医药报、中医儿科杂志等全国10多家报刊杂志都发布了相关报道与评介文章,许多中医药大学的儿科研究生教育计划也把该书列为书目,甚至作为研究生学习的课程之一。在中医儿科领域的医疗、教学、科研当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重要作用。

售       价:¥

纸质售价:¥365.20购买纸书

184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朱锦善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4-01

字       数:187.6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医学 > 中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儿科心鉴》是我国*次大规模通过对中医儿科学术理论和历代儿科名家学术思想与医疗经验,行系统、全面地挖掘、研究、整理,而且以历史的面貌完整表达出来,以利于继承和发扬,为医疗、教学、科研服务。本书集中医儿科学术之大成,概括古今儿科学术与经验精华,全书分三卷,*卷儿科学术源流(中医儿科学术史),第二卷中医儿科学术理论学说(源流与争鸣),第三卷古今历代儿科名医学术医疗经验大成。*版出版以来得到中医界特别是中医儿科界的广泛好评,第二版又行了补充与修改。是中医儿科学领域重要的学术专著,可作为高层次特别是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参考用书,对中医院校中医儿科学教师以及中医儿科临床医生均有很好的教学、临床、科研参考使用价值。<br/>【推荐语】<br/>溯中医儿科学术发展源流 汇中医儿科理论学说精华 集古今儿科名医经验大成  本书第1版自2007年出版发行,这部溯中医儿科源流、汇中医儿科理论学说、集古今儿科名医经验于一炉的大型中医儿科学术专著,是中医界有史以来第 1 次采用这样的形式大规模对中医儿科文献行整理,经历了10余年的传播与应用,得到了中医界,特别是中医儿科界的高度认可和广泛肯定。     这部著作出版后,中国中医药报、中医儿科杂志等全国10多家报刊杂志都发布了相关报道与评介文章,许多中医药大学的儿科研究生教育计划也把该书列为书目,甚至作为研究生学习的课程之一。在中医儿科领域的医疗、教学、科研当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重要作用。     第二版修订工作始于2018年秋,朱锦善教授和副主编、编委们借此机会对《儿科心鉴》做了一次全面地、精细地修订和增补,使之更加完善。修订宗旨是:继续保持原汁原味,全面继承,深挖掘,吸取精神,整理提高。一是在学术上全面行梳理,使源流更清晰,内容更丰满,分类更科学合理;二是适当增补历代儿科名医的学术思想与医疗经验,更好地为当今临床服务;三是在文字上删繁就简,简明精炼,平正通顺,条理清晰。<br/>【作者】<br/>朱锦善,男,教授,著名中医儿科学家,历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医儿科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评审专家,《中国中医药学术年鉴》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评审委员,主编《儿科心鉴》《实用中医儿科学》等。<br/>
目录展开

主编简介

《儿科心鉴》(第二版)编辑委员会

各卷主编、副主编

《儿科心鉴》(第一版)编辑委员会

《儿科心鉴》(第一版)学术顾问委员会

内容提要

第二版前言

张奇文序

刘弼臣序

《医宗金鉴》幼科问世

自 序

目 录

第一卷 中医儿科学术源流

引 言

第一篇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

第一章 远古时代的医学起源与传说

第一节 原始人类生活方式与医药卫生的演进

一、火的使用对改善人类生活的意义

二、居住条件改善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三、婚姻制度的进步

第二节 小儿科疾病与养育

一、口腔疾病

二、孕产和小儿疾患

三、儿童的养育

第三节 生产工具与医疗器具

一、石器和砭石

二、骨器及其在医疗上的应用

三、原始社会的拔牙术

第四节 砭针外治法的出现

一、针灸疗法的起源

二、导引按摩和外治法的起源

第五节 内服药的发现和使用

一、植物药的发现和使用

二、动物药的发现和使用

第六节 医学的起源和巫医的兴起

一、医学源于动物本能论

二、医学源于实践论

三、医学源于圣人的创造论

四、医学源于巫医论

第七节 传说中的医学人物

一、伏羲氏

二、神农氏

三、黄帝

四、僦贷季

五、岐伯

六、俞跗

七、伯高

八、少俞

九、鬼臾区

十、雷公

十一、桐君

十二、少师

十三、巫彭

十四、巫妨

十五、巫咸

十六、苗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代小儿医学的认识

第一节 巫医的衰败与医学的昌兴

一、巫医及其职业

二、卜筮所涉及的诊疗知识

三、巫医的历史作用

四、巫医的衰败与医学的昌兴

第二节 对小儿疾病的认识及治疗

一、对人体及小儿疾病的最早记载

(一)对人体的认识

(二)对小儿疾病的认识

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一)疾病的诊断

(二)疾病的治疗

第三节 优生优育的最早认识

一、关于优生

(一)婚配中的优生认识对小儿健康的影响

(二)求子中的优生认识对小儿疾病的影响

(三)胎孕中的优生认识在儿科临床中的意义

(四)分娩中的优生认识在儿科临床中的意义

二、关于优育

第四节 商周时代医学分科与医事制度

一、职业医生的出现与医学分科

二、医政机构设置

(一)专职医疗人员,属天官冢宰统辖

(二)卫生防疫管理

第五节 卫生保健

一、个人卫生

二、饮食卫生

三、环境卫生

四、疾病预防

第六节 药物疗法的积累

一、天然药物知识的积累

二、酒的出现及其药用

三、汤液的创制及方剂学的萌芽

参考文献

第二篇 中医儿科学的奠基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儿科学

第一节 中医基础理论的建立及对儿科学的影响

一、哲学向医学的渗透

(一)关于精、气、神的学说

(二)关于阴阳、五行学说

(三)关于天人相应

二、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奠定

(一)病因病机学说

(二)藏象学说

(三)经络学说

(四)精、气、血、津液、神

(五)疾病诊断

(六)疾病治疗

(七)疾病预防及养生保健

三、《黄帝内经》对后世儿科学术的影响

第二节 儿科基础理论初倪

一、相关理论的引入和对儿科的影响

(一)整体观念

(二)阴阳五行学说

(三)脏腑经络学说

(四)气血精津液学说

(五)治疗原则

二、年龄分期及对小儿生长发育的认识

(一)年龄分期

(二)对小儿生长发育的认识

三、对小儿生理特点的认识

四、对小儿病理特点的认识

五、小儿望诊与切诊

第三节 小儿疾病的记载

一、对初生儿疾病的认识

(一)小儿飧泻

(二)胎痫

(三)小儿热病

(四)《五十二病方》所载初生儿疾病

二、关于小儿时行疾病

(一)小儿感冒

(二)小儿痄腮及合并症

(三)小儿痢疾

(四)小儿温病

(五)小儿疟疾

(六)小儿麻痹

(七)小儿黄疸

三、小儿常见病的论述

(一)小儿发热

(二)小儿喘嗽

(三)瘰疬

(四)蛔虫

(五)小儿鼻窒

(六)小儿鼻渊

(七)小儿口疮

(八)小儿鹅口疮

(九)疖

(十)痈

(十一)厥证

第四节 儿童养护

第五节 有史记载的第一个小儿医——扁鹊

第六节 医事制度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中医儿科学

第一节 概况

一、中医辨证论治临床体系建立

(一)《伤寒论》的伤寒概念与理论渊源

(二)三阴三阳六经辨证系统

(三)因证立方、见证用方的论治原则

二、医疗制度和教育方面

(一)医官制度

(二)官颁医书

(三)医学教育

(四)秦汉医事律令

三、最早的婴儿先天畸形的记载

四、儿科病因及疾病预防的发展

第二节 中医儿科学术成就

一、变蒸学说的提出

二、《伤寒杂病论》对儿科的影响

三、《脉经》对儿科诊疗学的指导作用

四、儿科疾病的诊治

五、小儿外治法的记载

六、关于小儿时行疾病的论述

(一)丹痧

(二)痢疾

(三)疟疾

(四)天花麻疹

(五)小儿黄疸

(六)狂犬病

(七)伤寒

(八)蛔虫病

(九)沙虱

(十)新生儿破伤风

七、关于小儿常见病的诊断治疗

八、重视妇幼保育

九、医学分科中的小儿医学

第三节 医家医著

一、徐之才与《小儿方》

二、已佚儿科医籍

参考文献

第三篇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中医儿科学

第一节 概况

一、中医儿科专业的初步形成

二、中医儿科学专著专论的出现

三、中医儿科诊疗技术不断丰富

第二节 儿科学术成就

一、小儿生长规律及生理特点的认识

二、小儿疾病病源学、证候学的建立

(一)疾病病源学的建立

(二)证候病源学的建立

三、小儿诊法认识的提高

四、小儿护养保健学的巨大成就

(一)小儿胎养学的完善和提高

(二)小儿的护养与教育

(三)提倡母乳喂养

五、小儿疾病提倡防治结合

(一)新生儿窒息的急救

(二)预防小儿惊吓

(三)小儿咳喘防治

(四)小儿惊痫

(五)新生儿疾病

六、变蒸学说的进一步阐释与争鸣

(一)“变蒸”说的提出

(二)关于“变蒸”的含义

(三)关于变蒸时日与变蒸脏腑

(四)关于变蒸的临床表现与治疗

七、儿科治疗学的发展

(一)灸法疗法

(二)按摩疗法

(三)药物治疗学

(四)特殊治疗法

(五)婴病治母法

第三节 医家医著

一、《颅囟经》

二、巢元方与《诸病源候论》

三、孙思邈与《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四、王焘与《外台秘要》

五、已佚儿科医籍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两宋时期的中医儿科学

第一节 概况

一、儿科医学体系的建立

二、疮疹的治疗成就与学术争鸣

三、儿科医家医著的涌现

四、儿科医学教育与儿科专业的兴起

五、保护儿童的相关措施

第二节 儿科学术成就与争鸣

一、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

二、小儿五脏辨证论治纲领的确立

三、小儿诊断学的发展

(一)脉诊

(二)望诊

(三)指纹诊法

四、小儿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五、小儿疾病的分类与临床体系的建立

六、儿科病证诊疗成就

(一)惊风

(二)疳证

(三)发热

(四)感冒

(五)咳喘

(六)吐泻

(七)不思食

(八)小儿积滞

(九)关于小儿丹毒

七、儿科寒温学派学术争鸣的起源

(一)麻痘疾病治疗中的寒温学术争鸣

(二)寒温学派的争鸣扩展到儿科治疗的其他领域

八、胎养、胎教和变蒸学说的学术争鸣

九、儿科治疗学的成就

十、钱乙的脏腑辨证论治纲领与脾胃学术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

(一)钱乙的脏腑辨证论治纲领

(二)钱乙脾胃学术思想

(三)钱乙的脾胃学术思想对杨士瀛学术的影响

第三节 医家医著

一、钱乙与《小儿药证直诀》

二、董汲与《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三、刘昉与《幼幼新书》

四、佚名《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五、陈文中与《小儿病源方论》《小儿痘疹方论》

六、杨士瀛与《仁斋小儿方论》

七、闻人规与《痘疹论》

八、阎孝忠《阎氏小儿方论》

九、王怀隐等与《太平圣惠方》

十、赵佶与《圣济总录》《圣济经》

十一、陈言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十二、朱端章与《卫生家宝方》

十三、许叔微与《普济本事方》

十四、苏轼、沈括与《苏沈良方》

十五、其他医家医著

参考文献

第四篇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第七章 金元时期的中医儿科学

第一节 概况

一、金元时期儿科医事制度的建立和医学教育的发展

(一)医事制度

(二)医学教育

二、医学流派的争鸣对儿科学的影响

第二节 儿科学术成就与争鸣

一、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创新认识

二、小儿病因病机的深入探讨

三、儿科诊断以望诊切诊并重为主流

四、关于儿科用药的阐发

五、小儿胎养及出生后护养学说的发展

(一)论述小儿胎养

(二)论述小儿护养方面

六、痘、麻专科的分离与学术争鸣

(一)对痘疹的学术争鸣

(二)麻疹的治法争鸣

七、对小儿常见病的认识和治疗

(一)惊风

(二)疳证

(三)咳嗽

(四)哮喘

(五)吐泻

(六)腹痛

(七)虫证

(八)脱肛

(九)痄腮

八、新生儿疾病

(一)胎寒

(二)胎热

(三)胎赤

(四)胎怯

(五)胎惊

(六)胎痫

九、植毛牙刷的发明与口腔卫生

十、小儿针灸学的发展

第三节 医家医著

一、曾世荣与《活幼心书》《活幼口议》

二、危亦林与《世医得效方》

三、滑寿与《麻证全书》

四、杜思敬《田氏保婴集》

五、黄石峰与《秘传痘疹玉髓》

六、朱丹溪与《幼科全书》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明清时期的中医儿科学

第一节 概况

一、医事制度的发展和完备

(一)明代儿科仍属十三科之一

(二)明代儿科教育以家传及师徒传授为主

(三)清代医事分九科,分工各有不同

(四)清代出现了太医院教习学生

(五)清代规定了医学刑律

二、中医理论认识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小儿诊断学的发展和创新

四、温病学说形成及对儿科的影响

五、小儿推拿术在儿科的广泛应用

六、小儿外治法的普及应用

七、麻痘专科蔚为大观

八、中外医药交流更加频繁

第二节 儿科学术成就与争鸣

一、小儿体质学说的学术争鸣

(一)小儿“纯阳”说

(二)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

(三)“稚阴稚阳”说

(四)“少阳”说

二、小儿诊法的学术争鸣

(一)小儿指纹诊法纲领的提出

(二)以张景岳为代表的医家批驳了小儿指纹诊法

三、儿科八纲及脏腑辨证体系的补充与完善

(一)张景岳首倡八纲辨证

(二)脏腑辨证的进一步完善

四、麻痘认识的争鸣与专科形成

(一)痘疮认识的争鸣

(二)麻疹认识的争鸣

五、惊风的学术争鸣

(一)惊风名之争论

(二)对惊风的病因认识的争鸣

(三)对惊风的治疗的争鸣

六、疳证的学术争鸣

七、温病学说与儿科的渊源及影响

(一)温病学与儿科学的理论渊源

(二)小儿体质说与温病发生的关系

(三)温病治疗原则在儿科的应用

八、小儿脾胃学说的发展

(一)关于小儿脾常不足、“脾主困”的发挥

(二)李中梓阐述“脾为后天之本”

(三)脾胃治疗,贵为中和

九、小儿外治的兴起

(一)运用外治法救治小儿急症

(二)外治疗法与外治方药丰富多彩

十、小儿针灸推拿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一)小儿推拿之名的确立

(二)小儿推拿术的提高与广泛运用

十一、小儿护养学说的发展

十二、小儿预防医学的发展

(一)人痘接种术的发明

(二)人痘接种术的推广与历史意义

十三、小儿疾病的认识和治疗

(一)感冒

(二)发热

(三)咳嗽

(四)哮喘

(五)呕吐

(六)泄泻

(七)伤食积滞

(八)痢疾

(九)癫痫

(十)汗证

(十一)水肿

(十二)疰夏

(十三)五软、五迟、五硬

(十四)盘肠气痛

(十五)赤游丹毒

(十六)囟填

(十七)阴肿疝气

(十八)木舌

(十九)胎黄

(二十)热毒瘰疬

(二十一)流注

(二十二)小儿坏症十五候

第三节 医家医著

一、朱与《普济方·婴孩门》

二、寇平与《全幼心鉴》

三、鲁伯嗣与《婴童百问》

四、王銮与《幼科类萃》

五、翁仲仁与《痘疹金镜录》

六、魏直与《博爱心鉴》

七、江瓘父子与《名医类案·小儿症》

八、徐春甫与《古今医统大全·幼幼汇集》

九、万全与《育婴家秘》《广嗣纪要》《幼科发挥》《片玉心书》《痘疹心法》《片玉痘疹》《痘疹碎金赋》

十、薛铠、薛己与《保婴撮要》

十一、郭子章与《博集稀痘方论》

十二、四明陈氏与《小儿按摩经》

十三、龚廷贤与《万病回春》《寿世保元》《小儿推拿秘旨》

十四、管橓与《保赤全书》

十五、孟继孔与《幼幼集》

十六、朱惠民与《痘疹传心录》

十七、高我冈与《痘疹真传奇书》

十八、朱巽与《痘科键》

十九、翟良与《痘科类编释意》

二十、周于蕃《小儿推拿秘诀》、张振鋆与《厘正按摩要术》

二十一、王肯堂与《幼科证治准绳》

二十二、聂尚恒与《活幼心法》《痘疹心不》

二十三、朱一麟与《摘星楼治痘全书》

二十四、王大纶与《婴童类萃》

二十五、张景岳与《景岳全书·小儿则》

二十六、秦昌遇与《幼科折衷》

二十七、徐谦与《仁端录》

二十八、周震与《幼科医学指南》

二十九、郭志邃与《痧胀玉衡》

三十、熊应雄与《小儿推拿广意》

三十一、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三十二、骆如龙与《幼科推拿秘书》

三十三、冯兆张与《冯氏锦囊秘录痘疹全集》

三十四、宋麟祥与《痘疹正宗》

三十五、夏禹铸与《幼科铁镜》

三十六、程云鹏与《慈幼新书》

三十七、朱纯嘏与《痘疹定论》

三十八、叶大椿与《痘学真传》

三十九、杨开泰与《麻科合璧》

四十、张琰与《种痘新书》

四十一、吴谦与《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

四十二、谢玉琼与《麻科活人全书》

四十三、叶天士与《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

四十四、陈复正与《幼幼集成》

四十五、魏之琇与《续名医类案》

四十六、沈金鳌与《幼科释谜》

四十七、周士祢与《婴儿论》

四十八、许豫和与《许氏幼科七种》

四十九、庄一夔与《福幼编》

五十、吴鞠通与《温病条辨·解儿难》

五十一、吴宁澜与《保婴易知录》

五十二、余含棻与《保赤存真》

五十三、周松龄与《小儿推拿辑要》

五十四、许佐廷与《活幼珠玑》

五十五、芝屿樵客与《儿科醒》

五十六、张振鋆与《鬻婴提要说》

五十七、程康圃与《儿科秘要》

参考文献

第九章 民国与新中国的中医儿科学

第一节 概况

一、“废止中医”与振兴中医

二、传染病的预防与检疫

三、新法接生与优生优育

四、中医儿科教育与科研

五、儿科领域“中西医汇通”与“中西医结合”

第二节 儿科学术成就与争鸣

一、儿科主要学术流派及争鸣

(一)寒凉学派与温阳学派

(二)运脾学派与调肺学派

二、儿科基础理论研究与探讨

(一)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探讨

(二)小儿体质研究

(三)“变蒸”学说的再认识

(四)中医儿科辨证论治研究的深入

三、儿科重大疾病的中医治疗成就

(一)新生儿病证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

(三)麻疹及合并肺炎

(四)肺炎喘嗽

(五)反复呼吸道感染

(六)小儿厌食症

(七)小儿泄泻

(八)惊风

(九)疳证

(十)夏季热

(十一)小儿紫癜性肾炎

(十二)肾病综合征

(十三)儿童多动综合征

(十四)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SARS)

四、小儿外治法的研究与应用

(一)药物敷贴、熏洗

(二)中药直肠给药

(三)中药超声雾化

(四)中药经皮给药

(五)综合外治

第三节 医家医著

一、何廉臣与《新纂儿科诊断学》

二、杨鹤龄与《儿科经验述要》

三、顾鸣盛与《中西合纂幼科大全》

四、恽铁樵与《保赤新书》

五、徐小圃与《儿科名家徐小圃学术经验集》《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集——徐小圃经验集》

六、赵心波与《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

七、王伯岳与《中医儿科学》《王伯岳医学全集》等

八、江育仁与《中医儿科学》《现代中医儿科学》《实用中医儿科学》等

九、董廷瑶与《幼科刍言》及《幼科撷要》

十、黎炳南与《黎炳南儿科经验集》

十一、刘弼臣与《刘弼臣临床经验辑要》《中医临床家刘弼臣》《幼科金鉴刘氏临证发挥》《中医儿科经典选释》等

十二、王静安与《王静安临证精要》

十三、衷诚伟与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中医儿科学》

十四、王烈与《婴童哮论》等

十五、张奇文与《儿科医籍辑要丛书》《实用中医儿科学》

十六、朱锦善与《儿科临证50讲》《儿科心鉴》等

第四节 中医儿科学术发展现状的反思与前瞻

一、关于中西医结合

(一)关于中西医病名对照

(二)关于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

(三)中西医双重诊断、双重治疗

二、关于中医辨证论治

(一)破除“辨证分型”“分型论治”

(二)深化中医辨证论治

三、关于科研与教育

(一)“研究中医”与“中医研究”

(二)“种树”与“养花”

四、继承、发扬、创新

参考文献

第二卷 中医儿科理论学说

第一章 禀赋学说的源流与学术争鸣

第一节 经典的论述

一、禀赋强弱的影响因素

二、禀赋强弱的表现

三、三种体质禀赋

四、五种二十五类形体禀赋

五、五种性情禀赋

六、禀赋强弱与夭寿

七、禀赋强弱与疾病

八、禀赋强弱与治疗

第二节 父母与小儿禀赋

一、父母是小儿禀赋的决定因素

二、父母本命五行与小儿禀赋

三、聚精之道

第三节 受孕时机与小儿禀赋

一、非时之育的危害

二、优生受孕的时机

(一)年龄

(二)时机

(三)环境

(四)吉日

三、优生受孕的禁忌

第四节 受孕方法与小儿禀赋

一、育物宜厚天地之气

二、指出膏粱厚味、安逸颐养、妄念钻营对胎儿的危害

三、强调寡欲、远酒、宁性对子息之重要性

第五节 养胎的方法

第六节 禀赋强弱的表现

一、正常儿胎龄

二、早产儿的表现

三、辨小儿的寿夭

第七节 小儿五脏禀赋虚弱的症、治、方、药

一、胎孕盛衰决定小儿五脏禀赋强弱

二、小儿五脏禀赋虚弱的症状

三、小儿五脏禀赋虚弱的治法方药

第八节 小儿气虚质、内热质二种体质的禀赋根源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胎教学说的源流与学术争鸣

第一节 胎教学说的提出

第二节 关于“胎教”学说历代不同的学术观点

一、调摄精神

二、培养情操

三、饮食调理

四、调节寒温

五、节制房事

六、劳逸结合

七、慎用药物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变蒸学说的源流与学术争鸣

第一节 “变蒸”说的提出

第二节 关于“变蒸”的含义

第三节 关于变蒸的时日与“变生”脏腑

第四节 关于变蒸的临床表现与治疗

第五节 关于“变蒸”说的现代认识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小儿体质学说的源流与学术争鸣

第一节 经典的论述

一、阴阳性格说

二、五行形体说

三、肥瘦、膏脂、勇怯体质说

第二节 小儿体质的形成与疾病

第三节 小儿常见体质类型及调治

一、正常质

二、痰湿质

三、气虚质

四、内热质

五、气阴两虚质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小儿养护学说的源流与学术争鸣

第一节 胎儿养护

第二节 新生儿养护

一、母乳喂养

二、断脐护脐

三、拭口去毒

四、襁褓衣着

五、初生沐浴

第三节 小儿养护

一、固护阳气、穿衣适宜

二、顾护脾胃、饥饱适宜

三、调养精神、培养德习

四、预防疾病、审慎用药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小儿生理学说的源流与学术争鸣

第一节 纯阳学说

一、把“纯阳”当盛阳或阳盛解

二、把“纯阳”当独阳无阴解

三、把“纯阳”当稚阳解

四、“纯阳”是阴平阳秘前提下阳气相对偏旺的生理状态

五、“纯阳”是小儿生机旺盛的生理特点

第二节 稚阴稚阳学说

第三节 少阳学说

一、少阳学说反映了小儿生理特点

二、少阳学说反映了小儿基本的病理特点

第四节 阳有余阴不足学说

第五节 五脏有余不足学说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小儿病因病机学说的源流与学术争鸣

第一节 经典的论述

一、小儿病因病机学说的理论基础

二、小儿病因病机学说的临床基础

第二节 唐以前的小儿病因病机观

一、《颅囟经》相关病证的病因病机

二、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病因病机论述

第三节 唐宋时期小儿的病因病机学说

一、钱乙对小儿病因病机的论述

二、《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论述有关胎毒、胎惊致病

三、杨士瀛《仁斋小儿方论·中风》有关外感风邪致病

四、《太平圣惠方》首见惊风之病名,并有急、慢性之分及病机描述

第四节 金元时期小儿病因病机学术争鸣

一、金元四大家的病因病机理论创新

二、危亦林的先天胎禀致病

三、曾世荣的饮食不洁及意外因素致病

四、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机特点

第五节 明清时期小儿病因病机

一、万密斋(万全)病因病机学术成就

二、王肯堂病因病机学术成就

三、秦景明病因病机学说

四、陈飞霞的内外因学说

五、明清时期其他医家的论述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小儿诊法学说的源流与学术争鸣

第一节 颅囟诊法

第二节 面诊

第三节 苗窍

第四节 斑疹

第五节 指纹

一、意义

二、定位

三、形态

四、颜色

第六节 脉诊

第七节 闻诊

第八节 问诊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小儿疾病治法治则学说的源流与学术争鸣

第一节 经典的论述

一、小儿疾病治法治则的理论基础

二、小儿疾病治法治则学说的临床基础

(一)柯琴《伤寒论翼》分述如下

(二)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述五脏病生克制化及药味调制的治则

第二节 祛邪法

一、汗法

二、下法

三、消法

四、吐法

五、清法

第三节 扶正法

一、温法

二、补法

第四节 兼施法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小儿疾病外治法的源流与学术争鸣

第一节 小儿疾病外治溯源

第二节 小儿疾病外治机理

第三节 小儿疾病外治部位

第四节 小儿疾病外治基质

第五节 具体治法

一、药浴疗法

二、敷贴疗法

三、热熨疗法

四、药液外治法

五、药袋疗法

六、药末外治法

七、灌肠疗法

八、针刺(刺四缝)法

九、药灸疗法

十、刮痧疗法

十一、灯火疗法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小儿推拿的源流与学术争鸣

第一节 小儿推拿的源流

一、起源萌芽阶段(远古~秦汉)

二、发展阶段(隋唐~宋金元)

三、形成学术体系阶段(明清)

四、流派形成和繁荣阶段(中华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后)

第二节 小儿推拿的学术争鸣

一、关于小儿推拿手法的认识

二、关于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的认识

第三节 近代小儿推拿流派

一、推拿三字经流派

二、孙重三推拿流派

三、张汉臣推拿流派

四、小儿捏脊流派

五、海派儿科推拿

六、刘开运推拿流派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小儿脾胃学说的源流与学术争鸣

第一节 经典的论述

一、小儿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

二、小儿脾胃学说的临床基础

第二节 唐以前的小儿脾胃观

一、疳痢证治

二、脾胃证候及病因病机论述

三、孙思邈论小儿脾胃

(一)乳儿喂养法

(二)温清二法治小儿痢(利)证

(三)癖结胀满的证治方药

第三节 宋代钱乙的贡献

一、脾胃虚衰,诸邪遂生

二、脾主困

三、规范小儿脾胃病证的诊断、辨证、预后标准

(一)虚证,寒证

(二)实证、热证

四、立种种脾胃治法,堪称规范

(一)助运与升阳

(二)生津与养阴

(三)治脾胃宜乎中和适乎寒温

(四)脾胃与他脏兼病治有标本先后

五、化裁古方,创制新方

(一)化裁古方

(二)创制新方

六、用药特点

七、治疗小儿脾胃病的个案的真实记录

第四节 金代李东垣的阐发

一、元气靠胃气滋养,强调胃气

二、脾胃是气机升降枢纽,强调升阳

三、饮食劳倦伤脾胃,首论饮食

四、升阳散火、升阳除湿、升阳补气

(一)升阳可以散火、除湿、补气

(二)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是李东垣治脾胃病代表方

(三)创“甘温除大热”法

第五节 明代万全的发挥

一、小儿脾常不足的意义

二、“脾主困”的发挥

三、对脾胃疾病的认识和治疗

四、调理脾胃重视养护调摄

第六节 脾胃为后天之本

一、李中梓首论“脾为后天之本”

二、温补以固本

三、益气以扶本

第七节 温病学家的创新

一、创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脾胃是其中重要阶段

二、验舌齿以窥脾胃

三、气分与中焦之治则

四、倡甘润养胃之法

第八节 现代发展

一、调理和脾

二、香燥运脾

三、扶脾健运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疳证学说的源流与学术争鸣

第一节 疳证学说的起源

第二节 隋唐时期的疳证学说

第三节 两宋金元时期的疳证学说

第四节 明清时期的疳证学说

第五节 近现代的疳证学说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惊风学说的源流与学术争鸣

第一节 惊风病名的争鸣

第二节 惊风的病因与证治分类

第三节 惊风的治法与方药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寒温流派的源流与学术争鸣

第一节 麻痘疾病治疗中的寒温学术争鸣

一、痘疹的治法争鸣

二、麻疹的治法争鸣

第二节 寒温流派的争鸣扩展到儿科治疗的其他领域

一、宋代的温补

二、金元明清的寒温争鸣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小儿施药学说的发展源流与学术争鸣

第一节 施药剂型

第二节 施药途径

第三节 施药剂量

一、古今剂量差异

二、以物丈量

三、量儿大小与之

四、新生儿慎用

第四节 施药方法

一、煎法

二、服法

第五节 施药事项

一、用药禁忌

二、中病即止

三、金石、重镇慎用

参考文献

第三卷 中医儿科各家学说与医疗经验

第一章 秦越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平、治学和古今评鉴

一、生平考略

二、师承治学

三、古今评鉴

第三节 主要著述

第四节 学术思想

一、创建经络藏象基础理论

二、强调四诊合参,尤重脉学

三、创立辨证施治与综合治疗

第五节 轶闻趣事

第六节 序年纪事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巢元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

一、生平考略

二、师承治学

三、古今评鉴

第三节 主要著述

《诸病源候论》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古今评鉴

第四节 学术思想

一、论病源,继往开来

(一)传染病,乖戾之气

(二)地方病,地域邪气

(三)破伤风,感染所致

(四)漆疮病,体质因素

(五)寄生虫病,饮食相关

(六)皮肤病,虫毒为患

二、析病证,穷研枢要

(一)重视脏腑立论

(二)分类整理病证

(三)详述各科病证

三、顾正气,重未病先防

四、开睡眠医学和痰病学说先河

五、儿科学成就

(一)深究养胎护胎

(二)重视小儿保育

(三)精论小儿变蒸

(四)详解病因病理

(五)细研诊断方法

(六)针药并用论治

(七)创婴病治母法则

(八)倡养生导引

第五节 临证经验

一、初生儿病证

(一)胎黄

(二)脐疮

(三)鹅口疮

(四)初生大便不通

二、内科病证

(一)发热

(二)伤寒与时气病

(三)中暑证

(四)汗证

(五)淋证

(六)黄疸

(七)胃痛

(八)吐血

(九)厥证

(十)哮喘

(十一)小儿肺炎

(十二)肺痈

(十三)肺胀

(十四)呕吐

(十五)泄泻

(十六)积滞

(十七)癃闭

(十八)遗尿

(十九)水肿

(二十)紫癜

(二十一)小儿癫痫

(二十二)小儿痴呆

(二十三)解颅

(二十四)小儿疳积

(二十五)虫证

三、传染病

(一)顿咳

(二)疟疾

(三)痢疾

(四)小儿肺痨

(五)小儿麻痹症

四、外科病证

(一)瘿病

(二)热疮

(三)瘾疹

五、五官科病证

(一)聤耳

(二)鼻息肉

(三)喉痹

(四)喉痈

(五)滞颐

(六)眼痛生障

第六节 轶闻趣事

一、合药食,尽显功效

二、针时弊,救病为重

第七节 序年纪事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孙思邈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

一、生平考略

二、师承治学

(一)精研典籍,学无止境

(二)广搜博览,撷取要妙

(三)胆大心小,智圆行方

三、古今评鉴

第三节 主要著述

一、《备急千金要方》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古今评鉴

二、《千金翼方》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古今评鉴

第四节 学术思想

一、重视小儿,阐微躬行

二、探赜生理,认同变蒸

三、伤寒证治,偏擅寒凉

第五节 临证经验

一、惊痫

(一)惊痫总论

(二)惊痫诊法

(三)惊痫治则

(四)惊痫灸法

二、咳喘

三、小儿痢

四、癖结胀满

第六节 方药创见

一、龙胆汤

二、大黄汤

三、白羊鲜汤

四、增损续命汤

五、石膏汤

六、丹参赤膏方

七、龙角丸

八、升麻汤

九、竹叶汤

(一)竹叶汤方1号方

(二)竹叶汤方2号方

十、调中汤

十一、莽草汤浴方

十二、八味生姜煎

十三、四物款冬丸

十四、牛黄鳖甲丸

十五、藿香汤方

十六、连翘丸

十七、榻汤方

十八、紫丸

十九、黑散

二十、对《伤寒论》古方发挥

(一)麦门冬汤

(二)芍药四物解肌汤

(三)麻黄汤

(四)五味子汤

(五)外浴方雷丸汤

(六)十二物寒水石散粉

二十一、善用大黄

(一)惊痫、夜啼

(二)伤寒

(三)咳嗽

(四)癖积

(五)痈疽瘰疬

(六)痢疾

第七节 轶闻趣事

一、开棺救妇

二、阿是穴

三、杏林春满

四、虎守杏林

五、葱管导尿

六、救蛇遇仙

第八节 序年纪事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钱乙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

一、生平考略

二、师承治学

三、古今评鉴

第三节 主要著述

《小儿药证直诀》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古今评鉴

第四节 学术思想

一、明析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一)生理特点

(二)病理特点

(三)辨证基础

二、创立小儿四诊诊法

三、创立儿科五脏辨证纲领

(一)肝主风

(二)心主惊

(三)脾主困

(四)肺主喘

(五)肾主虚

四、强调五脏相胜治法

五、儿科临证首重脾胃

六、重视对小儿补肾滋阴

第五节 临证经验

一、惊风

二、疮疹

三、疳证

四、癖积腹胀

五、伤风

六、咳嗽

七、吐泻

八、汗证

第六节 方药创见

一、地黄丸

二、麻黄汤

三、异功散

四、白术散

五、泻白散

六、阿胶散

七、泻青丸

八、泻黄散

九、益黄散

十、导赤散

十一、大黄丸和三黄丸

十二、豆蔻香连丸

十三、败毒散

十四、用药心得

(一)用药主张柔润轻灵

(二)治疗热病擅用清凉

(三)用药精专

(四)剂型多样

第七节 轶闻趣事

一、千里寻父

二、谦虚有德,处方用药明晓机枢

三、不畏权贵,坚持原则

四、鼓励新秀

五、妙用郁李酒

第八节 序年纪事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刘昉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

一、生平考略

二、师承治学

三、古今评鉴

第三节 主要著述

一、《刘氏家传方》

二、《幼幼新书》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古今评鉴

第四节 学术思想

一、构建儿科学学术体系

(一)全面阐述儿科学学术内容

(二)类编中医儿科学术体系

二、荟萃儿科学学术精华

三、开创儿科文献整理先河

(一)广泛收集整理儿科文献

(二)保存了大量古医籍佚文

(三)刻意保留古医籍原貌

(四)校注儿科古医籍文献

四、倡导小儿胎教的思想

五、强调预防脐风的方法

第五节 临证经验

一、疹痘

二、癫痫

三、脑瘫

四、咳嗽

第六节 方药创见

第七节 轶闻趣事

第八节 序年纪事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陈文中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

一、生平考略

二、师承治学

三、古今评鉴

第三节 主要著述

一、《小儿痘疹方论》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二、《小儿病源方论》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古今评鉴

第四节 学术思想

一、重视小儿体质及养护

二、精于四诊,尤重面诊和指诊

三、重视脾胃及元阳,善用温补

(一)强调阳本不足

(二)临证护阳为先,擅用温补

第五节 临证经验

一、惊风

二、痘疹

第六节 方药创见

一、陈氏木香散

二、十二味异功散

三、肉豆蔻丸

四、陈氏人参麦门冬散

五、补脾益真汤

六、其他创方

七、古方发挥

八、用药心得

第七节 轶闻趣事

一、医术高超,品德高尚

二、坚持原则,不随流俗

第八节 序年纪事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杨士瀛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

一、生平考略

二、师承治学

三、古今评鉴

第三节 主要著述

一、《仁斋小儿方论》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二、《仁斋伤寒类书》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医脉真经》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四、《仁斋直指方论》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第四节 学术思想

一、脉证为气血消息

二、伤寒统万病

三、气血为人身之根本

四、人以胃气为本

五、倡导医贵直指

六、疮疹之治创“调解”之法

第五节 临证经验

一、初生儿不乳

二、痉痓

三、喘咳

四、滞颐

五、疮疹

第六节 方药创见

一、玉壶丸

二、惺惺散

三、摄生饮

四、下虫丸

五、五加皮散

六、集圣丸

第七节 序年纪事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曾世荣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

一、生平考略

二、师承治学

三、古今评鉴

第三节 主要著述

一、《活幼心书》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古今评鉴

二、《活幼口议》

(一)主要内容

(二)版本流传

(三)古今评鉴

第四节 学术思想

一、重视优生优育

二、望诊要精观形气

三、精研脉证,提出三部五脉说,归纳小儿指纹十三种脉形

四、重视小儿疾病的保健和预防

五、提出五软病名,阐发脑与神的关系

六、论治惊风详述“四证八候”

七、明析癫痫证治

八、处方用药善于通权达变

第五节 临证经验

一、惊风

二、疳证

三、走马牙疳

四、胎寒

五、胎热

六、脐风撮口

第六节 方药创见

一、琥珀抱龙丸

二、调元散

三、中和汤

四、镇惊丸

五、紫草茸饮

六、五苓散

七、用药心得

第七节 轶闻趣事

一、医术高超,品德高尚

二、鱼水之情

第八节 序年纪事

参考文献

第九章 鲁伯嗣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

一、生平考略

二、师承治学

三、古今评鉴

第三节 主要著述

《婴童百问》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古今评鉴

第四节 学术思想

一、不囿前人,详论变蒸

二、健脾助运,胃气为本

三、法尊仲景,活用经方

四、弘扬五脏辨证思想

五、首创瘀血致痫理论

第五节 临证经验

一、五软

二、五迟

三、五硬

四、癫痫

五、疳证

六、盘肠气痛

七、积滞

八、哮喘

九、心悸

十、百晬内嗽

十一、麻疹、水痘

十二、赤游丹毒

十三、积聚

十四、囟填

十五、阴肿、疝气

十六、滞颐

十七、疟疾

十八、尿白

十九、木舌

二十、痞结

第六节 方药创见

一、大连翘饮子

二、温胆汤

三、吴茱萸散

四、推气丸

五、钩藤散

六、琥珀散

七、用药特点

(一)健脾善用甘温

(二)重视药物炮制

(三)巧用药引增效

(四)讲究煎服方法

第七节 轶闻趣事

一、蛴螬虫治破伤风

二、验方治小儿痘疔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王銮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

一、生平考略

二、师承治学

三、古今评鉴

第三节 主要著述

《幼科类萃》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古今评鉴

第四节 学术思想

一、重视胎幼养护之理

(一)先天禀赋,决定体质

(二)重胎教护养,慎择乳母

二、继承发扬五脏辨证

三、重视色脉诊法

四、治疗上推崇药灸并施

五、重视后天脾胃

第五节 临证经验

一、惊风

二、疳证

三、吐泻

四、痘疮

五、热证

六、水肿

七、汗证

第六节 方药创见

一、三棱散

二、加味五皮饮

三、木通散

四、独活汤

五、细辛散

六、麦门冬散

七、一粒金丹

八、用药特点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万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

一、生平考略

二、师承治学

三、古今评鉴

第三节 主要著述

一、《幼科发挥》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二、《痘疹心法》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广嗣纪要》

四、《万氏家藏育婴秘诀》

五、《片玉心书》与《片玉痘疹》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六、《万氏家传养生四要》

七、《万密斋医学全书》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第四节 学术思想

一、倡“三有余四不足”,完善小儿生理病理

二、谨守病机,发展五脏证治学说

三、治疗注重脾胃,用药精炼轻灵

(一)顺脾胃之势

(二)中正平和

四、诊察儿病四诊合参,尤详望诊

五、预防为先,注重胎养蓐养鞠养

六、施治灵活,力戒胶柱鼓瑟

七、细心观察,重视情志因素

第五节 临证经验

一、胎黄

二、麻疹

三、痢疾

四、感冒

五、咳嗽

六、喘证

七、惊风

八、癫痫

九、汗证

十、积滞

十一、泄泻

十二、疳证

十三、水肿

第六节 方药创见

一、抱龙丸

二、凉惊丸

三、胃苓丸

四、养脾丸

五、胡麻丸

六、神芎丸

七、玉液丸

八、茱萸内消丸

九、香连丸

十、雄黄解毒丸

十一、至圣保命丹

十二、一粒丹

十三、斩鬼丹

十四、古方发挥

十五、用药特点

第七节 序年纪事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薛己父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

一、生平考略

二、师承治学

(一)广阅博览,穷天下方书

(二)精研深思,究微词要旨

(三)通悉各科,立一家之言

(四)肆力著述,训术以济世

三、古今评鉴

(一)关于薛铠

(二)关于薛己

第三节 主要著述

一、《保婴粹要》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二、《痘疹撮要》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保婴撮要》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古今评鉴

第四节 学术思想

一、应用烧灼断脐法预防脐风

二、重视初生儿除毒

三、小儿指纹诊法的研究

四、倡“病从乳授、药从乳传”说

五、开创了小儿外科之先河

六、继承发扬小儿疹痘证治经验

七、五脏证治为纲,临证温补脾肾并重

第五节 临证经验

一、发热

二、泄泻

三、疰夏

四、热毒瘰疬

五、流注

六、痔疮

七、跌仆外伤

八、舌断唇伤

第六节 方药创见

一、牛黄解毒丸

二、健脾胜湿饮

三、补中益气汤

四、地黄丸

五、泻青丸

六、加味归脾汤

七、桃仁汤

第七节 轶闻趣事

一、父子业儒不第以医而仕

二、书可传术,何必师之

三、用黄连治愈母亲胃病

四、疡医亡于医,诟之何太甚

第八节 序年纪事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龚廷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

一、生平考略

二、师承治学

(一)溯源宗以《黄帝内经》

(二)金元四大家尤重东垣

(三)近学崇薛己

(四)善纳各家学说

(五)注重总结发挥

三、古今评鉴

第三节 主要著述

一、《万病回春》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古今评鉴

二、《小儿推拿秘旨》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古今评鉴

第四节 学术思想

一、重四诊以辨脉为先,儿科审证尤重望诊

二、辨证以虚实为纲、气血为本

三、辨病机重视脏腑、突出脾胃,强调乳母对小儿的影响

四、启发小儿推拿,推崇内外合治

五、善治痘疮病证

六、阐述衰老机理,摄生养性关乎脾肾

第五节 临证经验

一、惊风

二、疳证

三、发热

四、泄泻及吐泻

五、小儿初生及杂病

六、疮疹

第六节 方药创见

一、温清饮

二、升降散(内府仙方)

三、祛风败毒散

四、补中益气汤

五、清上蠲痛汤

六、高枕无忧散

七、黄白散

第七节 轶闻趣事

医林状元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张介宾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

一、生平考略

二、师承治学

三、古今评鉴

第三节 主要著述

一、《类经》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古今评鉴

二、《类经图翼》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古今评鉴

三、《类经附翼》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四、《景岳全书》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古今评鉴

五、《质疑录》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古今评鉴

第四节 学术思想

一、其病易治,随拨随应

二、重脉却不偏重于脉,四诊合参

(一)强调脉诊的重要性

(二)注重问、望、闻诊

(三)主张四诊合参,尤重独处藏奸

三、主张八纲辨证,提纲挈领

四、纠药饵之误,倡培补之法

(一)纠药饵之误

(二)治疗上重视培补

第五节 临证经验

一、呕吐

二、泄泻

三、惊风

四、发热

(一)辨虚实

(二)诸热辨证

五、咳嗽

第六节 方药创见

一、金水六君煎

二、巩堤丸

三、二术煎

四、玉女煎

五、胃关煎

六、正柴胡饮

七、化肝煎

八、暖肝煎

九、大补元煎

十、六安煎

第七节 轶闻趣事

一、妙法逐铁钉

二、威仪寒凉镇惊狂

三、以诈治诈病

第八节 序年纪事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周于蕃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

一、生平考略

二、师承治学

三、古今评鉴

第三节 主要著述

《小儿推拿秘诀》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古今评鉴

第四节 学术思想

一、重视推拿操作的手法规范,讲究辨证组方施术

二、勇于实践而质疑、创新,创立推拿临床理论

第五节 临证经验

一、惊风

二、腹痛

三、火眼

第六节 序年纪事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王大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平、治学

一、生平考略

二、师承治学

第三节 主要著述

《婴童类萃》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第四节 学术思想

一、年龄分期承《黄帝内经》

二、发展五脏辨证

(一)心

(二)肝

(三)肺

(四)脾

(五)肾

三、重视望诊

(一)望指纹色形定凶吉,立指诊脏腑辨证

(二)望头面部,断五脏功能,定疾病顺逆

(三)望颅囟,辨病证

四、辨证用药先明四时

五、注重从脾胃论治小儿病

六、重视小儿灸法

七、小儿疾病的预防思想

第五节 临证经验

一、变蒸

二、惊风

三、咳嗽

四、痢疾

五、积热

六、五疳

七、解颅、囟填、囟陷

八、中火酒毒

第六节 方药创见

一、利惊丸

二、利惊丹

三、五疳饮

四、当归防风饮

五、加味四君子汤

六、四苓解毒汤

七、平胃散

八、用药特点:主张有毒之药不可滥用与当下即下

九、善用药物外治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 秦昌遇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

一、生平考略

二、师承治学

(一)不由师授,崇尚经典

(二)勇于创新,师古而不泥古

(三)医德高尚,志趣高雅

三、古今评鉴

第三节 主要著述

一、《幼科折衷》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评鉴

二、《幼科金针》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评鉴

三、《幼科医验》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四、《痘疹折衷》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五、《症因脉治》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评鉴

六、《病机提要》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七、《方剂类选》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八、《医验大成》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评鉴

第四节 学术思想

一、症因脉治,以症为首

二、重视病因,各分治法

三、先别经络,按经用药

四、处方用药,常变互用

五、寒温补泻,折衷其间

六、婴儿初生,清热解毒

第五节 临证经验

一、惊风

二、发热

三、疳积

四、泄泻

五、痢疾

六、汗证

七、变蒸

第六节 方药创见

一、八宝丹

二、沃雪滚痰丸

三、加味清咽利膈汤

四、五苓散

五、导赤散

六、小柴胡汤

七、理中汤

八、泻黄散

九、用药心得

(一)山栀

(二)龙胆草

(三)陈皮

(四)山楂

(五)黄连

第七节 轶闻趣事

一、预知死生

二、激怒治痘

三、唱戏治病

四、奇法治痘

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 谈金章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

一、生平考略

二、师承治学

(一)多读书,广临证,勤总结

(二)治学严谨,质疑虎口三关指纹诊法

(三)重视医德

三、古今评鉴

第三节 主要著述

《诚书》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古今评鉴

第四节 学术思想

一、穷研运气学说

(一)重视运气与小儿生理病理的关系

(二)人生不离运气

(三)发病主乎运气

二、注重养护

(一)重视胎养

(二)注重小儿护养

三、精于儿科辨证诊断

(一)明析小儿面诊

(二)审声定机辨证

(三)观察乳食审机辨证

第五节 临证经验

一、胎病

二、口病

三、唇病

四、吐泻

五、积滞

六、伤食

七、痰证

八、咳嗽

第六节 方药创见

一、全蝎散

二、太乙保生丹

三、化滞汤

四、二陈汤

五、牛黄解毒散

六、人参败毒散

七、补中益气汤

八、平胃散

九、六味地黄丸

十、用药特点

(一)用药精当

(二)善于化裁

(三)长于补气

参考文献

第十九章 熊应雄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

一、生平考略

二、师承治学

三、古今评鉴

第三节 主要著述

《小儿推拿广意》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第四节 学术思想

一、重视形色望诊

二、极力倡导小儿推拿

(一)创新推拿的穴位及手法

(二)规范推拿顺序

(三)扩大了小儿推拿适应证范围

三、重视小儿推拿的辨证论治

四、重视推拿,不偏废方药

五、强调对患儿的调护和疾病的预防

第五节 临证经验

一、惊风

二、腹痛

三、呕吐

四、泄泻

五、咳嗽

六、痫证

七、杂症

参考文献

第二十章 冯兆张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

一、生平考略

二、师承治学

(一)由儒转医,博采诸家

(二)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三、古今评鉴

第三节 主要著述

《冯氏锦囊秘录》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古今评鉴

第四节 学术思想

一、主张大小合参

二、强调命门的重要性

三、重视元阴元阳,崇尚温补

四、水火立命,尊生救本

第五节 临证经验

一、发热

二、痫证

三、疳证

四、咳嗽

五、喘证

六、哮证

七、麻疹

第六节 方药创见

一、全真一气汤

二、养心育脾和肝清肺滋肾补荣益卫膏滋丸方

三、保婴至宝锭子药

四、六味地黄丸

五、八味地黄丸

六、升麻葛根汤

七、参苓白术散

八、藿香正气散

九、附子理中汤

十、用药心得

(一)白术

(二)熟地黄

(三)升麻

(四)何首乌

(五)肉桂

(六)栀子

(七)酸枣仁

(八)豆

第七节 序年纪事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一章 夏鼎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

一、生平考略

二、师承治学

(一)禀传家学,博采众长

(二)务实求真,勇于创新

(三)济世活人,医德高尚

三、古今评鉴

第三节 主要著述

《幼科铁镜》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古今评鉴

第四节 学术思想

一、四诊尤重形色苗窍

(一)望五脏苗窍

(二)望目五部

(三)望六腑之表以知五脏之里

(四)望面部五色

(五)望“宝色”察生死预后

(六)对指纹诊法提出异见

二、详述五脏辨证

三、重视脾胃元气

四、精于小儿推拿,创灯火疗法

第五节 临证经验

一、惊风

(一)急惊风

(二)慢惊风

二、发热

(一)肺部烧热

(二)心经烧热

(三)脾家烧热

(四)肝经烧热

(五)时毒烧热

(六)血虚烧热

三、咳嗽

(一)风寒湿三邪侵肺

(二)火侵肺嗽

(三)燥侵肺嗽

(四)暑气侵肺

(五)顺传之嗽在脾

(六)逆克之嗽在心

(七)反侮之嗽在肝

(八)水火不相交济之嗽

(九)隔经传染之嗽在胃

四、腹痛

五、夜啼

第六节 方药创见

一、天保采薇汤

二、二陈汤

三、泻白散

四、六君子汤

五、用药特点

第七节 轶闻趣事

一、反对迷信权威

二、巧用心理疗法治小儿干瘦似疳

三、热心帮助同道

第八节 序年纪事

参考文献

第二十二章 谢玉琼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

一、生平考略

二、师承治学

三、古今评鉴

第三节 主要著述

《麻科活人全书》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古今评鉴

第四节 学术思想

一、明析麻疹病因为感受麻毒时邪

二、详述麻疹类证,见解精辟

三、麻疹以透为贵,分期而治

四、详析种种麻疹发热及治疗

(一)微热

(二)乍热

(三)壮热

(四)潮热

(五)复热

五、重视麻疹调护,避风寒,慎饮食

第五节 临证经验

一、麻疹

(一)诊断

(二)辨证

(三)治疗

二、肺炎喘嗽

第六节 方药创见

一、蝉菊饮

二、葛根疏邪汤

三、当归红花饮

四、宣毒发表汤

五、麻疹用药注重护阴去燥

第七节 序年纪事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三章 叶桂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

一、生平考略

二、师承治学

(一)学术渊源

(二)发挥经典

(三)博采众长

(四)求实创新

三、古今评鉴

第三节 主要著述

一、《临证指南医案》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古今评鉴

二、《温热论》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古今评鉴

三、《幼科要略》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古今评鉴

四、其他著作

第四节 学术思想

一、阐明温邪发病规律,创立温病辨证体系

(一)发外感温病之论

(二)创立卫气营血的辨证纲领

(三)初定三焦辨证雏形

(四)创新辨舌验齿之法

二、重视先天后天,倡导甘润养胃之法

三、发展“中风”学说,倡导阳化内风之论

四、发挥奇经辨证,填补奇经辨治空白

五、创久病入络之说

六、儿科学术思想

(一)主张小儿体属纯阳,又脏腑柔弱

(二)论小儿外感寒热不同,治法迥异

(三)小儿治疗强调顾护脾胃气津

(四)小儿用药清灵,不伤正气

第五节 临证经验

一、麻疹

二、天花

三、惊风

四、疳证

五、春温风温

六、暑热

七、痢疾

八、秋燥

九、吐泻

第六节 方药创见

一、沙参麦冬汤

二、加味参苓白术散

三、桑杏汤

四、青蒿鳖甲汤

五、桂枝汤

六、半夏泻心汤

七、栀子豉汤

八、炙甘草汤

九、白虎汤

十、麻杏石甘汤

十一、大半夏汤

十二、黄芩汤

十三、麦门冬汤

十四、真武汤

十五、肾气丸

十六、甘麦大枣汤

十七、乌梅丸

十八、旋覆花汤

十九、旋覆代赭汤

二十、用药心得

(一)连翘

(二)金银花

(三)茯苓

(四)人参

(五)山楂

(六)丹皮

第七节 轶闻趣事

一、改名拜师

二、天医星

三、妙法医懒病

四、粢饭团治“怪病”

五、南瓜蒂安胎

第八节 序年纪事

参考文献

第二十四章 陈复正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

一、生平考略

二、师承治学

(一)学穷枢要,博采诸家

(二)实事求是,敢于质疑正误

(三)注重疗效,以实践第一

三、古今评鉴

第三节 主要著述

《幼幼集成》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古今评鉴

第四节 学术思想

一、护本培元倡小儿元气之论

(一)禀赋养胎,培元为先

(二)初生养护,护元为要

(三)临证治疗,保元为先

二、注重脾胃,善于护扶后天之本

(一)提倡母乳养脾胃

(二)治病祛邪扶脾胃

(三)病后调燮重脾胃

三、辟惊风之名,创立“三搐”之说

四、精于四诊,确立脉诊、指纹辨证纲领

(一)指纹诊法

(二)小儿脉法

(三)望诊之要

五、变蒸一说,敢于质疑

六、重视急症,预制方药内外合治

(一)幼科预宜修制应用丸药七方

(二)神奇外治九法

(三)灯火及艾灸疗法

七、擅长外治,广采民间验方

(一)收集多种外治疗法

(二)采撷多种有效外治方药

(三)发掘搜集众多简便验方

第五节 临证经验

一、发热

(一)外感发热

(二)内伤发热

二、咳嗽

三、哮喘

四、泄泻

五、食积

六、疳证

七、痫证

八、疟疾

九、其他杂症

十、小儿服药避免呕吐法

第六节 方药创见

一、集成三合保胎丸

二、集成沆瀣丹

三、集成三仙丹

四、集成金粟丹

五、集成定痫丸

六、集成止泻散

七、集成至圣丹

八、集成肥儿丸

九、集成白玉丹

十、六味地黄丸(汤)

十一、人参败毒散

十二、洁古枳实丸

十三、七味白术散

十四、用药心得

第七节 轶闻趣事

一、力匡时弊,善于求本

二、有胆有为,善起沉疴

第八节 序年纪事

参考文献

第二十五章 沈金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

一、生平考略

二、师承治学

(一)先儒后医,治学严谨求实

(二)广征博引,论病症寻本溯源

(三)参举诸家,探讨辨证理论

(四)注重求实效,讲究实事求是

(五)举纲张目,辨析伤寒要领

(六)临证分析,综百家而不偏执

三、古今评鉴

第三节 主要著述

一、《幼科释谜》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古今评鉴

二、《沈氏尊生书》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第四节 学术思想

一、重四诊,强调观色察形

二、论治疗,中和当病为归

三、治泄泻,灵活调理脾胃

(一)健脾为本,巧用四君

(二)散寒止泻,巧用温药

(三)祛瘀消积,巧用理血剂

(四)治疗热泻,巧用温里剂

四、重胎养,生后用药宜慎

第五节 临证经验

一、初生诸病

二、惊风

三、痫证

四、疳积

五、泄泻

六、咳嗽哮喘

(一)咳嗽

(二)哮喘

第六节 方药创见

一、全蝎散

二、用药心得

第七节 轶闻趣事

第八节 序年纪事

参考文献

第二十六章 周士祢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

一、生平考略

二、师承治学

三、古今评鉴

第三节 主要著述

《婴儿论》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古今评鉴

第四节 学术思想

一、辨证首重阴阳,方药多选仲景亦纳百家之长

二、注重三焦分治,突出独特诊法

三、顾护小儿脾胃,强调饮食有度

四、主张合理养护,提倡科学育儿

第五节 临证经验

第六节 序年纪事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七章 庄一夔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

一、生平考略

二、师承治学

三、古今评鉴

第三节 主要著述

《福幼编》《遂生编》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古评今鉴

第四节 学术思想

一、治慢惊重温补

二、治痘疹重气血

三、重视小儿脾胃

四、细察病症,明辨虚实寒热

第五节 临证经验

一、慢惊风

二、痘证

三、疹证

第六节 方药创见

一、逐寒荡惊汤

二、加味理中地黄汤

三、补中益气汤

四、荆防地黄汤

五、大温中饮

六、大补元煎

七、六味回阳饮

八、用药心得

第七节 轶闻趣事

第八节 序年纪事

参考文献

第二十八章 吴 瑭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

一、生平考略

二、师承治学

(一)治学首重《内经》,尊经而不泥古

(二)精研仲景之学,创立治温新说

(三)研读又可《温疫论》,辨识精杂善取舍

(四)学承叶氏之论,完善温病学说

三、古今评鉴

第三节 主要著述

一、《温病条辨》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古今评鉴

二、《医医病书》

三、《吴鞠通医案》

第四节 学术思想

一、阐述小儿生理病理,提出用药特点

二、以四纲九证辨析痉病

三、疏补通调治疳疾,论述精当

四、治痘疹,师承前贤经验,不执一家之偏

第五节 临证经验

一、痉病

二、痘证

三、疳证

四、咳嗽

第六节 方药创见

一、银翘散

二、桑菊饮

三、清营汤

四、三仁汤

五、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第七节 轶闻趣事

一、鲜生地绞汁救老妇

二、论理疏导愈顽疾

三、移情易性疗胀病

四、心正口直不畏权豪

第八节 序年纪事

参考文献

第二十九章 吴师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

一、平生考略

二、师承治学

第三节 主要著作

《理瀹骈文》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古今评鉴

第四节 学术思想

一、回溯源流,立外治理论体系

二、治病求本,建外治辨治纲领

三、三焦分治,树外治临床灵魂

四、外用组方与用药特点

(一)汤丸有效,或可制膏

(二)膏中之药,味厚力大

第五节 临证经验

第六节 方药创见

一、清阳膏

二、金仙膏

三、散明膏

四、行水膏

五、清肺膏

六、清肝膏

七、养心安神膏

八、健脾膏

九、温胃膏

十、清胃膏

十一、滋阴壮水膏

十二、扶阳益火膏

十三、云台膏

第七节 序年纪事

参考文献

第三十章 程康圃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

一、生平考略

二、师承治学

三、古今评鉴

第三节 主要著述

《儿科秘要》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古今评鉴

第四节 学术思想

一、重四诊,精于“二法”“二要”

二、详辨析,拓展五脏分证

三、论病证,提出“儿科八证”

四、删繁芜,力倡“治法六字”

(一)平肝法

(二)补脾法

(三)泻心法

(四)三法合掺

五、从根本,论治尤重脾胃

六、明病变,注重病势转归

(一)阴阳离决

(二)气血衰败

(三)五脏坏绝

(四)五行相克

第五节 临证经验

一、急惊风、慢惊风

二、慢脾风

三、脾虚证

四、疳证

五、燥火证

六、咳嗽证

七、痢疾、疟疾、暑证

(一)痢疾

(二)疟疾

(三)暑证

第六节 方药创见

一、治小儿惊风总剂

二、治小儿慢脾风总剂

三、治小儿脾虚总剂

四、治小儿疳证总剂

五、治小儿燥火总剂

六、暑风虚证方

七、用药心得

(一)善用古方

(二)八证论治用药

(三)善用药引

(四)善用莪术、三棱、黄连

(五)讲究剂型,汤散合用

(六)讲究药物炮制

第七节 序年纪事

参考文献

第三十一章 徐小圃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

一、生平考略

二、师承治学

三、古今评鉴

第三节 主要著述

一、《儿科名家徐小圃学术经验集》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古今评鉴

二、《名医遗珍系列丛书·徐小圃医案医论集》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第四节 学术思想

一、血少气弱,阳气为本

二、四诊合参,辨证识病

(一)望诊

(二)闻诊

(三)问诊

(四)切诊

三、温阳扶正,挽起沉疴

(一)辛温解表治小儿外感病

(二)温培脾肾法的应用

(三)潜阳益阴法的应用

(四)清上温下法的应用

第五节 临证经验

一、疳证

二、水肿

三、咳嗽

四、暑热证

五、不寐

六、湿温

七、感冒

八、小儿泄泻

九、哮喘

十、汗证

十一、惊风

十二、遗尿

十三、乳蛾

十四、黄疸

十五、鼻衄

第六节 方药创见

一、清上温下方

二、六味小青龙汤

三、崇土化浊汤

四、加减黄连阿胶汤

五、培元益气散

六、姜桂黄土汤

七、息肝宁络汤

八、徐氏新订肠痈汤

九、麻疹熏洗方

十、金不换口疳散

十一、连附龙磁汤

十二、用药特点

(一)擅长温热药的运用

(二)潜镇药的应用经验

第七节 逸闻趣事

一、从寒凉派到温阳派

二、诊病全神贯注,一丝不苟

三、急公好义,富于爱国精神

四、热心中医事业

五、收藏家、鉴赏家

第八节 序年纪事

参考文献

第三十二章 董廷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

一、生平考略

二、师承治学

(一)勤求古训,体察儿情

(二)不囿成法,随机应变

(三)既要师古,又重创新

三、古今评鉴

第三节 主要著作

一、《幼科刍言》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古今评鉴

二、《幼科撷要》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古今评鉴

第四节 学术思想

一、临证辨治,九点为要

(一)明理

(二)识病

(三)辨证

(四)求因

(五)立法

(六)选方

(七)配伍

(八)适量

(九)知变

二、诊察儿病,望诊为首

(一)面部所属

(二)色泽主病

(三)面首部位颜色主病

(四)望色生克,审知顺逆

(五)视色上下,四诊合参

(六)舌辨苔,知邪所在

(七)察其体相,知儿强弱

(八)视其病相,辨别病邪

三、小儿用药,六字要诀

四、外感热病,择途逐盗

五、调治儿病,注重脾胃

六、临诊辨治,推崇仲景方

(一)治腹泻六经辨治

(二)挽危重经方为先

(三)谙麻桂安表通阳

(四)善灵变,化解疑难

七、温病学说,深究运用

(一)温邪上受,四时分治

(二)清疏伏邪,透热转气

(三)温邪伤阴,甘咸濡润

八、钱氏验方,当化裁活用

九、继承《幼幼集成》,学术经验发挥

第六节 临证经验

一、麻疹

二、猩红热

三、流行性乙型脑炎

四、痢疾

五、小儿高热

(一)风寒表证

(二)风热上受

(三)邪结少阳

(四)阳明实热

(五)湿温热病

(六)暑月热病

(七)董氏治热诸法

六、咳嗽

七、肺炎

(一)外邪束表

(二)实痰闭肺

(三)热毒内闭

(四)肺热伤阴

(五)亡阳虚脱

八、哮喘

(一)驱痰法

(二)杜痰法

九、小儿口腔病

(一)新生儿口腔病

(二)溃疡性口腔炎

十、厌食症

十一、疳积

十二、泄泻

(一)寒泻

(二)伤食(乳)泻

(三)湿热泻

(四)脾虚泻

(五)伤阴、伤阳泻

十三、胎黄

十四、独特手法治婴儿吐乳症

十五、急性肾炎

(一)风水郁表

(二)水湿浸渍

(三)湿热壅结

(四)热盛损津

(五)针对性治疗

十六、过敏性紫癜

十七、癫痫

(一)涤痰开窍法

(二)镇肝宁心法

(三)培元益神法

(四)滋阴息风法

(五)豁痰活血法

十八、弱智

(一)补肾填精

(二)养心健脾

(三)调补肝肾

(四)培养气血

(五)温阳壮筋

(六)镇静安神

(七)涤痰化瘀

第六节 方药创见

一、熊麝散

二、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三、涤痰汤

四、二陈汤类方

(一)二陈汤

(二)温胆汤

(三)六君子汤

(四)金水六君煎

五、保赤散

六、两种金箔镇心丸对小儿痫疾的不同应用

七、生脉散

八、止嗽散

九、用药心得

(一)川椒治痿

(二)细辛、干姜、五味子的运用

(三)三棱、莪术的应用

(四)羚羊粉治疗奶癣

第七节 轶闻趣事

第八节 序年纪事

参考文献

第三十三章 王伯岳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评鉴

一、生平考略

二、师承治学

(一)学有所宗,渊源有自

(二)为我所用,博采众家之长

(三)注重临证实践

(四)治学严谨,为人刚正

三、当今评鉴

第三节 主要著述

一、《中医儿科学》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评鉴

二、《中医儿科临床浅解》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王伯岳医学全集》

(一)内容提要

(二)版本流传

(三)评鉴

第四节 学术思想

一、小儿生理,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二、儿科辨证,强调以八纲为基

三、临证论治,重视四时气候变化

四、注重小儿脾胃,以理脾助运为大法

(一)祛邪护脾

(二)利水和脾

(三)消导运脾

(四)健运补脾

五、用药审慎,善于变化

六、提倡预防保健,强调“三分医药,七分调理”

第五节 临证经验

一、小儿外感发热

(一)辛温辛凉并用

(二)表里双解

二、长期发热

(一)长期低热

(二)长期高热

三、咳嗽

(一)风寒咳嗽

(二)风热咳嗽

(三)食滞咳嗽

(四)暑湿咳嗽

(五)肺燥久咳

(六)肺虚久咳

(七)脾虚久咳

(八)肾虚久咳

四、哮喘

(一)风热哮喘

(二)风寒哮喘

(三)肺虚痰喘

(四)脾虚痰喘

(五)肾虚痰喘

五、肺炎

(一)肺炎轻证

(二)肺炎重证

(三)肺炎重危证

(四)肺炎恢复期

六、呕吐

(一)寒吐

(二)热吐

(三)积滞

七、腹泻

(一)寒湿泻

(二)湿热泻

(三)伤食泻

(四)脾虚泻

八、虫证

九、小儿癫痫

(一)痰热逆阻证

(二)痰浊逆阻证

(三)脾虚肝旺证

(四)气血两虚证

十、急、慢性肾炎,肾病

(一)急性肾炎证治

(二)慢性肾炎、肾病证治

第六节 方药创见

一、千金龙胆汤加减方

二、银菊解毒汤

三、芳香清凉饮

四、青茶散

五、清肺养脾汤

六、寒痺外用方

七、生脉散

八、二陈汤

九、温胆汤

十、用药特点

(一)善用麻黄

(二)巧用“三宝”

(三)脾胃用药特点

第七节 轶闻趣事

第八节 序年纪事

参考文献

第三十四章 江育仁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评鉴

一、生平考略

二、师承治学

三、当今评鉴

第三节 主要著述

一、《中医儿科学讲义》

二、《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儿科学》(五版教材)

三、《实用中医儿科学》

四、《现代中医儿科学》

五、《江育仁学术经验选集》

六、《江育仁儿科经验集》

第四节 学术思想

一、倡导麻疹肺炎辨证分类的新方案

二、创立疳证的证治分类

三、运用热痰风理论指导暑温的辨证论治

四、复感儿不在邪多而在正虚

五、脾健不在补贵在运

六、回阳救逆,抢救危重症

七、上病下取救治急重症

第五节 临证经验

一、新生儿黄疸

二、麻疹

(一)麻疹顺证诊法

(二)麻疹逆证诊治

(三)麻疹肺炎诊治

三、百日咳

四、细菌性痢疾

(一)急性痢疾

(二)慢性痢疾

五、流行性乙型脑炎

六、感冒

七、咳嗽

(一)咳嗽的诊断

(二)咳嗽的治疗

八、哮喘

(一)哮喘的诊断

(二)哮喘的治疗

九、肺炎喘嗽

(一)肺炎喘嗽的诊察

(二)肺炎咳嗽的诊治

十、泄泻

十一、疳证

(一)疳证的辨证要点

(二)疳证的治疗要点

十二、厌食

(一)厌食的诊断

(二)厌食的治疗原则

第六节 方药创见

一、加味异功片

二、和脾片

三、肥儿片

四、Ⅰ号止泻散

五、Ⅱ号止泻散

六、消乳散

七、化痰散

八、定喘散

九、镇咳散

十、定痫散

十一、用药心得

(一)黄连粉、肉桂粉

(二)桑叶、前胡、杏仁、桔梗

(三)黄芪、桂枝、炙甘草、红枣、生姜

(四)大黄、芒硝

(五)麻黄、熟地黄

(六)苍术

第七节 轶闻趣事

第八节 序年纪事

参考文献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