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翻译美学导论电子书

适用人群:翻译理论研究者和学习者,高校教师、学生、外语专业研究生考生 翻译研究者B读经典,翻译美学领域奠基性著作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z早比较全面、系统研究翻译美学的论著 20世纪90年代翻译理论界代表性著作 倡导翻译理论独特的中国气派、中国气质,翻译美学是中国翻译理论独具风华的主要特征之一 启了翻译学美学模式的广阔视野,使中国翻译研究界看到了翻译美学的精彩世界

售       价:¥

纸质售价:¥41.30购买纸书

165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刘宓庆

出  版  社:中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5-01

字       数:29.0万

所属分类: 教育 > 外语 > 英文教辅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就中国译学而言,美学对翻译理论具有特殊的意义,翻译与美学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翻译美学导论》从翻译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的观出发,探讨了译学的美学渊源、翻译的审美客体与主体、翻译的语言审美价值论、翻译审美意识系统、翻译审美表现的基础层级、翻译艺术创造的综合层级、翻译审美理想和审美再现问题,以及西方美学对中国译学的借鉴意义。翻译美学的功用可以总结为保证语际交流有效地达意传情,而这也是每一位翻译者奋力以求的目标。<br/>【推荐语】<br/>适用人群:翻译理论研究者和学习者,高校教师、学生、外语专业研究生考生 翻译研究者B读经典,翻译美学领域奠基性著作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z早比较全面、系统研究翻译美学的论著 20世纪90年代翻译理论界代表性著作 倡导翻译理论独特的中国气派、中国气质,翻译美学是中国翻译理论独具风华的主要特征之一 启了翻译学美学模式的广阔视野,使中国翻译研究界看到了翻译美学的精彩世界 翻译学习者和理论研究者的得力助手,可以与《翻译美学教程》(刘宓庆、章艳著,中译出版社)配套使用 刘宓庆翻译论著精选集”(全6册)重磅推出: 国内翻译界引用率高居前列; 影响极大 诸多高校图书馆资料室装备书目; 外语类专业教材或基本参考书; 中国原创翻译理论引领性人物 刘宓庆翻译论著精选集理论贡献: 加强了译学整体性整合研究,在维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基础上,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功能主义翻译观; 从本位和外位的角度,深探索了中国传统译学、当代译学和西方翻译理论的多维比较研究,为中国当代译学的发展提出了系统的理论研究框架;  从共性和特性两个维度对译学的美学观、文化翻译观和翻译的价值论等等深层理论问题做了很有意义的拓性探讨;  从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全面地、坚决地维护了中国的理论话语权<br/>【作者】<br/>作者:刘宓庆 中国当代知名翻译理论家。 历任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教授或客座教授,并在联合国组织机构任翻译。 后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国立及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执教,2006年受聘于上海同济大学外语学院任特聘教授及博士生导师。 刘宓庆是国际上的知名学者。 刘宓庆长期从事翻译实务与理论研究,创建了翻译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后期的功能理论观以维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为导向,在国际学术界备受重视。 在本体论层面,刘宓庆就翻译及其理论研究提出“文化战略观”;在方法论层面,刘宓庆提出“本位观照,外位参照”的研究方法。 刘宓庆强调翻译的整体性整合研究,主张建立中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 主要论著:《新编当代翻译理论》《翻译美学导论》《文化翻译论纲》《翻译与语言哲学》等14 本,其中大部分已收《刘宓庆翻译论著全集》,由中译出版社(原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019年,中译出版社推出《刘宓庆翻译论著精选集》,甄选刘宓庆潜心学术40 年来的代表作品6种,包括《文体与翻译》《文化翻译论纲》《新编当代翻译理论》《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翻译美学导论》《翻译与语言哲学》,集中展现其理论发展脉络和思想精髓。<br/>
目录展开

作者简介

插图

献词

修订版前言(2005)

原版自序(1994)

怎样学习和研究翻译美学(2011)

第一章 翻译的科学性

1.0 概述

1.1 翻译的科学性:翻译学是经验科学

1.1.1 翻译科学性的基础:双语所指的基本同一

1.2 意义的复杂性和意义转换的科学性

1.2.1 意义的多维性

1.2.2 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及其模糊性(Fuzziness)

1.2.3 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及其延伸性(Extensibility)

1.2.4 功能意义(Functional Meaning)及其多样性(Diversification)

1.2.5 意义的结构层级

1.2.6 功能调节意义表现的形式

1.2.7 翻译学对待意义与形式的科学态度

1.3 翻译思维形态的科学性

1.3.1 翻译思维的科学性之一:翻译分析必须重概念、判断与推理

1.3.2 翻译思维的科学性之二:语言表达必须灵活切意

1.4 翻译理论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

第二章 翻译的艺术性

2.0 概述

2.1 语言艺术的一般特征

2.1.1 语言艺术的无限性

2.1.2 语言艺术的多样性

2.1.3 语言艺术的时尚性

2.2 翻译艺术的一般特征

2.2.1 普遍性

2.2.2 依附性

2.2.3 原创性(实现代偿性变通)

2.3 结语

第三章 译学的美学渊源

3.0 概述

3.1 西方译论发展概略

3.1.1 古典译论期

3.1.2 古代译论期

3.1.3 近代译论期

3.1.4 现代译论期

3.2 西方译论发展的特点

3.3 美学对中国译论的特殊意义

3.4 “文质相称”与“圆满调和”:文与质的统一调和论是中国传统译论的主流

3.5 中国传统译论中几个重要的美学命题

3.5.1 “信达雅”的美学内涵

3.5.2 “神”与“形”,“神似”与“形似”

3.5.3 “化境”的美学内涵

3.6 中国传统译论的美学方法论

第四章 翻译的审美客体

4.0 概述

4.1 翻译审美客体的属性

4.2 翻译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

4.3 论翻译的语言审美(一):形式系统——审美符号解码

4.3.1 语音层审美信息

4.3.2 文字层审美信息

4.3.3 词语层审美信息

4.3.4 句、段中的审美信息

4.4 论翻译的语言审美(二):非形式系统——审美模糊集

4.4.1 “情”与“志”

4.4.2 “意”与“象”

4.4.3 超文本意蕴的审美:捕捉言外之意

4.5 结语:翻译语言审美的普遍性

第五章 翻译的审美主体

5.0 概述

5.1 翻译审美主体的基本属性之一:受制于审美客体

5.1.1 受制于原语形式美可译性限度

5.1.2 受制于原语非形式美可译性限度

5.1.3 受制于双语的文化差异

5.1.4 受制于艺术鉴赏的时空差

5.2 翻译审美主体的基本属性之二:翻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5.2.1 “情”(Aesthetic Feeling)

5.2.2 “知”(Knowledge)

5.2.3 “才”(Capability)

5.2.4 “志”(Tenacity)

5.3 结语

第六章 翻译的语言审美价值论

6.0 概述

6.1 语言美价值尺度的多维观照

6.1.1 语言美具有高度和悦的视听感性

6.1.2 语言美具有适体精当的结构形态

6.1.3 语言美具有明确精到的意涵容载

6.1.4 语言美具有深刻感人的情感含蕴

6.1.5 语言美具有生动鲜活的意象寄寓

6.1.6 语言美具有鲜明独特的文化特色

6.2 翻译语言审美的特殊性问题

6.3 结语

第七章 翻译审美意识系统探讨

7.0 概述

7.1 翻译审美心理结构的运作过程

7.2 翻译审美的认知图式

7.3 翻译中的想象

7.3.1 想象有助于翻译中对所指的准确认定和表述

7.3.2 想象有助于意义校正和完形

7.3.3 想象有助于把握文艺作品的形象性、意境和意象

7.4 翻译中审美再现的一般规律

7.4.1 理解(Comprehension)

7.4.2 转化(Transformation)

7.4.3 加工(Improvement)

7.4.4 翻译审美再现(Representation)初论

7.4.5 翻译审美再现的基本要求

7.5 翻译审美的移情论

7.5.1 翻译中的移情障碍

7.5.2 结语:翻译审美移情要点

第八章 翻译审美表现的基础层级

8.0 概述

8.1 翻译基础层级的审美原则

8.1.1 达意(Expressiveness)

8.1.2 约定(Acceptability)

8.2 结语

第九章 翻译艺术创造的综合层级:文学翻译问题

9.0 概述

9.1 文学美和文学翻译的一般特点

9.1.1 文学美是一个层级结构

9.1.2 文学美的外在形式:文学美的自然感性

9.1.3 文学美的内在形式:文学美的形式感性

9.1.4 文学美的综合形式:文学美的象征感性

9.1.5 文学美结构中的风格问题

9.1.6 文学美小结

9.2 文学翻译的审美剖析

9.3 文学翻译审美的特征

9.3.1 “畅与物游”:翻译审美必须整个心理结构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

9.3.2 “视野融合”:翻译审美必须用想象校正对原文的理解

9.3.3 “感同身受”:翻译审美必须与作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9.4 文学翻译的审美图式

9.5 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问题

9.6 结语

第十章 翻译审美理想和审美再现问题

10.0 概述

10.1 翻译审美再现的类型

10.2 模仿(Imitation)

10.2.1 以原语为依据的模仿:非代偿式转换

10.2.2 以译语为依据的模仿:部分代偿式转换(1)

10.2.3 动态模仿:部分代偿式转换(2)

10.3 重建(Recast)或改写(Rewrite):代偿式转换

10.4 翻译审美理想中相对相融的审美原则

10.4.1 “虚”与“实”

10.4.2 “隐”与“显”

10.4.3 “放”与“收”

10.5 各类功能文体的一般审美标准

10.6 结语

第十一章 西方美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1.0 概述

11.1 针对性与相关性

11.1.1 情、情感

11.1.2 感觉与感知

11.1.3 直觉与理性直觉

11.1.4 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11.1.5 关于模仿与原创

11.2 结语

参考书目

累计评论(1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