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封面页
书名页
版权页
序言
目录
第一章 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何谓“精神文化生活”?
(一)作为一个政治术语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精神生活”与“文化生活”的区别
(三)“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联系
二、谁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大众”?
三、为什么要研究现阶段我国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
四、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研究的主要进展
(一)关于现阶段我国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总体状况之研究
(二)关于精神文化生活指标体系及具体问题的研究
(三)关于当前精神文化生活的理论研究
(四)关于现阶段不同阶层的精神文化生活研究
(五)国外出版物的相关研究
五、研究方法的相关说明
(一)调查设计
(二)抽样方法
(三)调查实施
(四)样本特征
第二章 城市化进程中大众日常生活方式的转变
一、日常生活方式转型与精神文化生活变迁
(一)生活方式与精神文化生活
(二)日常生活方式的内涵
(三)日常生活方式的相关理论研究
二、城市化对当前社会大众日常生活方式的主要影响
(一)“城市化”的含义及特征
(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现状
(三)城市化对大众日常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现阶段我国社会大众日常生活方式的现状及特征
(一)家庭生活方式的状况及其特征
(二)“忙碌”话语主导下的大众闲暇生活方式的状况与特征
(三)生活化与品质化并存:多元化的消费方式
(四)社会交往方式的状况及其特征
四、城市化进程中大众日常生活方式的型构与再生产
(一)生活方式视角下对“城市化”的再理解
(二)生活方式对城市化的型构
(三)再生产:生活方式与新型城市化道路
第三章 公共文化服务、社区文化建设与群众文化生活
一、导论:公共文化的社会功能
(一)何谓“公共”?
(二)如何“现代”?
(三)“公共文化”何为?
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新拓展
(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发展脉络及最初功能定位
(二)社区居民文化需求的新变化与公共文化发展的新趋势
(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功能的新拓展
三、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探索与实践
(一)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重要意义
(二)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具体实践
(三)当前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趋势和路径
四、聚焦广场舞:群众文化生活与公共空间治理
(一)基本特征:广场舞活动的参与主体和动力机制
(二)社会功能:广场舞对社会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
(三)矛盾焦点:资源之争、文化之争及其媒介形象危机
(四)应对举措:近年来破解广场舞治理困境的探索实践
(五)结语:公共文化治理之难题,社会生活重建之契机
第四章 大众传媒文化与受众影响研究
一、“底层文学”与社会大众的精神状况
(一)《我的诗篇》:“我”是谁?
(二)“左翼话语”的限度
(三)“挑战”还是“驯服”:“底层文学”的末路
(四)“主体”与“他者”:旁观他人之痛
二、影像传媒的转变与“粉丝文化”的生产
(一)粉丝经济与影像传媒收益模式的转型
(二)大众影视的类型化生产机制
(三)植入广告:生产和收益的直接相遇
三、社交媒体与网民公共参与的演变
(一)从微博到微信:社交媒体、政治参与和民主化的悖论
(二)微博的“去政治化”转型:网络娱乐与商业营销
(三)微信好友圈:情感驱动、谣言与社区的封闭式增长
(四)媒体社交与当代网民的精神生活
四、网络流行语:民间表述与社会认同
(一)体制媒体与自媒体的话语博弈
(二)网络话语事件和公众的社会认同
(三)撕裂与协调、消解与转机
第五章 开放中的变迁:外来文化对我国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
一、外来文化与受众分类
(一)“大众精神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概念
(二)两类三组人群的操作定义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
二、外来文化产品的受众
(一)外来文化产品受众的人群比例
(二)外来文化产品受众的特征
三、两类人群的精神文化倾向差异
(一)生活方式(闲暇与消费)
(二)社会纽带(家庭与人际交往)
(三)文化活动与信息资源
(四)道德认知与社会理想
(五)政治态度与国家观念
(六)人生理想与宗教信仰
四、外来文化的影响效应
(一)外来文化产品受众的精神文化倾向
(二)解释与辨析:外来文化产品的影响效应
五、面对开放挑战的中国文化自主性
第六章 从“家”出发透视当代中国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
一、现代化过程与家的结构性转型
(一)家庭变迁的最新趋势
(二)传统“身、家、国、天下”体制的解体与家之转型
(三)从家本位到个体本位的转换
(四)家作为个人之集合:家的质性变化
二、个人本位的家庭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双重向度
(一)从安分尽心的传统修身到“后物质主义”的自由追寻
(二)碎片化时代个人偏好的张扬与传统的回归
三、去家化与再家化之间的张力
(一)个体主义与代际关系的危机
(二)“再家化”:社会意义的强化与伦理意义的弱化
参考文献
后记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