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书名页
版权页
序言
目录
T/CACM 1150—2019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有头疽
前言
引言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 有头疽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有头疽 Headed carbuncle
3 诊断
3.1 发病原因
3.2 临床表现
3.2.1 症状
3.2.2 体征
3.2.3 分期
3.2.3.1 初期
3.2.3.2 溃脓期
3.2.3.3 收口期
3.3 检查
3.3.1 血常规检查
3.3.2 组织细菌涂片
3.3.3 组织病理
3.3.4 B超
3.3.5 其他
3.4 诊断要点
3.4.1 西医诊断要点
3.4.2 中医诊断要点
3.5 鉴别诊断
3.5.1 疖病
3.5.2 发际疮
3.5.3 脂瘤染毒
4 辨证
4.1 有头疽辨证
4.1.1 火毒凝结
4.1.2 湿热壅滞
4.1.3 阴虚火炽
4.1.4 气虚毒滞
4.1.5 阳虚毒恋
4.2 并发症辨证
4.2.1 火陷证
4.2.2 干陷证
4.2.3 虚陷证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5.2 分证论治
5.2.1 火毒凝结证
5.2.2 湿热壅滞证
5.2.3 阴虚火炽证
5.2.4 气虚毒滞证
5.2.5 阳虚毒恋证
5.3 中成药
5.3.1 成脓期
5.3.2 溃脓期
5.3.3 收口期
5.4 中医外治法
5.4.1 初期
5.4.1.1 敷贴疗法(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Ⅲb级;推荐强度:B)
5.4.1.2 鲜药外敷(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Ⅲb级;推荐强度:B)
5.4.2 溃脓期
5.4.2.1 敷贴疗法(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Ⅲb级;推荐强度:B)
5.4.2.2 切开法(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Ⅲb级;推荐强度:A)
5.4.2.3 切开提吊法(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Ⅲb级;推荐强度:B)
5.4.2.4 拔疔条(栓剂)(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Ⅲb级;推荐强度:B)
5.4.2.5 蚕食清创(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Ⅲb级;推荐强度:B)
5.4.2.6 溻渍(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Ⅰb级;推荐强度:A)
5.4.2.7 拖线疗法(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Ⅲb级;推荐强度:B)
5.4.3 收口期
5.4.3.1 敷贴疗法(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Ⅲb级;推荐强度:B)
5.4.3.2 垫棉压迫疗法(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Ⅲb级;推荐强度:B)
5.4.3.3 收滋敛疮法(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Ⅴ级;推荐强度:C)
5.5 针灸治疗
5.5.1 针刺治疗
5.5.1.1 毫针(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Ⅴ级;推荐强度:C)
5.5.1.2 火针(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Ⅲb级;推荐强度:B)
5.5.2 艾灸治疗
5.5.2.1 艾灸治疗原则
5.5.2.2 隔蒜灸(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Ⅴ级;推荐强度:B)
5.5.2.3 熏灸器灸(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Ⅰb级;推荐强度:A)
5.5.2.4 隔姜灸(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Ⅳ级;推荐强度:B)
5.5.2.5 灸骑竹马穴(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Ⅴ级;推荐强度:C)
5.6 并发症的处理
5.6.1 西医并发症的处理
5.6.1.1 糖尿病
5.6.1.2 感染
5.6.1.3 电解质紊乱
5.6.1.4 免疫力低下
5.6.2 中医并发症的治疗
5.6.2.1 火陷证
5.6.2.2 干陷证
5.6.2.3 虚陷证
6 预防与调护
6.1 畅情志
6.2 节饮食
6.3 调起居
6.4 识病情
6.5 治疗原发病
6.6 讲卫生
附录 其他治疗方法(资料性附录)
A.1 痈疽疔疖发消毒膏(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Ⅱb级,推荐强度:B)
A.2 苦瓜散(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Ⅱb级;推荐强度:B)
A.3 油调膏(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Ⅴ级;推荐强度:C)
A.4 蜂房散(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Ⅳ级;推荐强度:B)
A.5 葱蒜胡萝卜膏(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Ⅴ级;推荐强度:C)
A.6 生烟叶(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Ⅴ级;推荐强度:C)
A.7 枸杞子(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Ⅴ级;推荐强度:C)
A.8 苦参根(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Ⅴ级;推荐强度:C)
A.9 辣椒膏(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Ⅴ级;推荐强度:C)
参考文献
T/CACM 1153—2019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窦道
前言
引言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 窦道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窦道 Sinus
3 诊断
3.1 病史
3.2 临床表现
3.3 检查
3.3.1 实验室检查
3.3.1.1 脓液培养加药敏试验
3.3.1.2 血常规
3.3.2 物理探查(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Ⅴ;推荐等级:B)
3.3.2.1 普通金属探针
3.3.2.2 带有刻度的金属探针
3.3.3 X线检查
3.3.4 高频超声
3.3.5 核磁共振成像
3.3.6 病理检查
3.4 鉴别诊断
3.4.1 瘘管
4 辨证
4.1 余毒未清证
4.2 气血两虚证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5.2 西医治疗
5.3 分证论治
5.3.1 余毒未尽证
5.3.2 气血两虚证
5.4 中医外治法
5.4.1 药线引流(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Ⅲb,推荐等级:A)
5.4.2 搔扒术(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Ⅱa,推荐等级:A)
5.4.3 滴灌法(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Ⅱa,推荐等级:B)
5.4.4 垫棉法(中医文献依据分级:3b,推荐等级:B)
5.4.5 纱条引流法(推荐等级:B)
5.4.6 火罐疗法(推荐等级:B)
5.5 中医外用药
5.5.1 化腐生肌(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Ⅰa,推荐等级:A)
5.5.2 敛疮生肌(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Ⅱa,推荐等级:B)
5.5.3 活血生肌(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Ⅲb,推荐等级:B)
5.6 手术
5.6.1 基本外科换药
5.6.2 窦道全切术(推荐等级:A,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ⅢB)
5.6.3 肌皮瓣移植(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Ⅲb;推荐等级:B)
5.7 物理疗法
5.7.1 负压封闭引流(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Ⅰa,推荐强度:A)
5.7.2 光照疗法(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Ⅰb,推荐等级:B)
5.8 成品敷料
5.8.1 康惠尔藻酸盐敷料(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Ⅰa,推荐等级:B)
5.8.2 生物蛋白胶(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Ⅲb,推荐等级:C)
5.8.3 美宝纱条(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Ⅱa,推荐等级:C)
6 预防与调护
6.1 畅情志
6.2 节饮食
6.3 调起居
6.4 识病情
6.5 治疗原发病
6.6 讲卫生
参考文献
T/CACM 1185—2019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肉瘿
前言
引言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 肉瘿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3.1 肉瘿Flesh goiter
3.2 甲状腺腺瘤Thyroid adenoma
3.3 甲状腺囊肿Thyroid cyst
3.4 甲状腺结节Thyroid nodule
4 诊断
4.1 诊断要点
4.1.1 临床表现
4.1.2 辅助检查
4.1.2.1 超声检查
4.1.2.2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
4.1.2.3 甲状腺激素水平测定
4.1.2.4 超声引导下的甲状腺细针穿刺和细胞学检查(FNAC)
4.1.2.5 甲状腺CT和MRI检查
4.1.2.6 甲状腺同位素扫描
4.2 鉴别诊断
4.2.1 气瘿
4.2.2 瘿痈
4.2.3 石瘿
4.2.4 甲状舌骨囊肿
5 辨证
5.1 气滞痰凝证
5.2 痰瘀互结证
5.3 阳虚痰凝证
5.4 气阴两虚证
6 治疗
6.1 治疗原则
6.2 分证论治(推荐级别:A)
6.2.1 气滞痰凝证
6.2.2 痰瘀互结证
6.2.3 阳虚痰凝证
6.2.4 气阴两虚证
6.3 中成药
6.4 外治法
6.5 其他疗法
6.5.1 手术
6.5.2 可根据病情选择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热消融术等治疗。(推荐级别:C)
6.6 含碘量较高的中药方剂使用
7 预防与调护
参考文献
T/CACM 1186—2019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粉刺性乳痈
前言
引言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 粉刺性乳痈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粉刺性乳痈Comedomastitis
3 诊断
3.1 诊断要点
3.2 检查
3.2.1 实验室检查
3.2.2 影像学检查
3.2.2.1 B超
3.2.2.2 增强MRI
3.2.3 病理学检查
3.3 鉴别诊断
3.3.1 乳岩
3.3.2 乳衄
3.3.3 乳痨
3.3.4 乳痈
4 辨证
4.1 肝经郁热证
4.2 余毒未清证
4.3 痰热瘀结证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5.2 分证论治
5.2.1 肝经郁热证
5.2.2 余毒未清证
5.2.3 痰热瘀结证
5.3 分期外治
5.3.1 肿块期
5.3.1.1 红肿热痛者,金黄膏或青黛膏等外敷。(推荐等级:C)
5.3.1.2 局部僵肿,无红热疼痛者,冲和膏等外敷。(推荐等级:E)
5.3.2 脓肿期、瘘管期
5.3.2.1 切开排脓法(推荐等级:C)
5.3.2.2 切开扩创法(推荐等级:D)
5.3.2.3 拖线法(推荐等级:E)
5.3.2.4 乳头矫形法(推荐等级:E)
5.3.2.5 药捻引流法(推荐等级:E)
5.3.2.6 纱条引流法(推荐等级:E)
5.3.2.7 冲洗法(推荐等级:E)
5.3.3 收口期
5.3.3.1 生肌法(推荐等级:E)
5.3.3.2 垫棉绑缚法(推荐等级:E)
5.4 切除缝合术
5.4.1 Ⅰ期缝合术(推荐等级:E)
5.4.2 Ⅱ期缝合术(推荐等级:E)
6 预防与调护
参考文献
T/CACM 1199—2019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乳核
前言
引言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 乳核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乳核Fibroadenoma of breast
3 诊断
3.1 临床表现
3.2 检查
3.2.1 影像学检查
3.2.1.1 超声检查
3.2.1.2 乳腺钼靶X线检查
3.2.2 病理学检查
3.3 鉴别诊断
3.3.1 乳岩
3.3.2 乳癖
4 辨证
4.2.1 肝郁气滞证
4.2.2 痰凝血瘀证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5.2 分证论治
5.2.1 肝郁气滞证
5.2.2 痰凝血瘀证
5.3 中成药
5.4 外治法
6 预防与调护
参考文献
T/CACM 1202—2019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下肢慢性溃疡
前言
引言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 下肢慢性溃疡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下肢慢性溃疡Chronic leg ulcer
3 诊断
3.1 病史
3.2 临床表现
3.2.1 症状
3.2.2 体征
3.3 检查
3.3.1 实验室检查
3.3.2 辅助检查
3.4 创面局部诊断(推荐级别:A)
3.5 鉴别诊断
3.6 中医诊断
4 辨证
4.1 气虚血瘀证
4.2 湿热瘀阻证
4.3 脾虚湿盛证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5.2 分证论治
5.2.1 气虚血瘀证
5.2.2 湿热瘀阻证
5.2.3 脾虚湿盛证
5.3 中成药
5.4 外治法
5.4.1 清创术
5.4.2 生肌类中药创面外敷
5.4.3 缠缚疗法
5.4.4 中药熏洗
5.4.5 中药溻渍
6 预防与调护
6.1 预防
6.2 调护
参考文献
T/CACM 1205—2019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阳痿
前言
引言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 阳痿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阳痿Impotence disease
3 诊断
3.1 病史
3.2 临床表现
3.3 检查
3.3.1 体格检查
3.3.2 实验室检查
3.3.3 IIEF-5评估
3.3.4 特殊检查
3.4 鉴别诊断
3.4.1 早泄
4 辨证
4.1 辨证要点
4.2 辨证分型
4.2.1 肝气郁结证
4.2.2 湿热下注证
4.2.3 瘀血阻滞证
4.2.4 心脾两虚证
4.2.5 肾阳虚衰证
4.2.6 肾阴亏虚证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5.2 分证论治
5.2.1 肝气郁结证
5.2.2 湿热下注证
5.2.3 瘀血阻滞证
5.2.4 心脾两虚证
5.2.5 肾阳亏虚证
5.2.6 肾阴亏虚证
5.2.7 其他证型
5.3 其他疗法
5.4 基础治疗
6 预防和调摄
参考文献
T/CACM 1206—2019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石淋
前言
引言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 石淋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石淋Stone gonorrhea
3 诊断
3.1 临床表现
3.1.1 症状
3.1.2 体征
3.2 检查
3.2.1 影像学检查
3.2.2 实验室检查
3.3 鉴别诊断
3.3.1 阑尾炎
3.3.2 胆囊结石
3.3.3 肾结核
4 辨证(证据级别:Ⅳ级,推荐级别:E级)
4.1 湿热蕴结证
4.2 气滞血瘀证
4.3 肾气不足证
4.4 肾阴亏虚证
5 治疗
5.1 药物排石
5.2 分证论治
5.2.1 湿热蕴结证
5.2.1.1 治法
5.2.1.2 推荐方药
5.2.1.3 推荐中成药
5.2.2 气滞血瘀证
5.2.2.1 治法
5.2.2.2 推荐方药
5.2.2.3 推荐中成药
5.2.3 肾阴亏虚证
5.2.3.1 治法
5.2.3.2 推荐方药
5.2.4 肾气不足证
5.2.4.1 治法
5.2.4.2 推荐方药
5.3 单味中药
5.4 针灸疗法
5.5 其他疗法
5.5.1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5.5.2 物理振动排石
5.5.3 总攻疗法
5.5.4 外科手术
6 预防与调摄
6.1 饮食
6.2 药物
6.3 中医药
6.4 其他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T/CACM 1207—2019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乳疬
前言
引言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 乳疬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乳疬Gynecomastia
3 诊断
3.1 临床表现
3.2 检查
3.2.1 影像学检查
3.2.1.1 X线检查
3.2.1.2 超声检查
3.2.2 组织病理学检查
3.2.3 肿块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
3.3 鉴别诊断
3.3.1 男性乳腺癌
3.3.2 假性男性乳房发育症
4 辨证
4.1 肝气郁结证
4.2 痰瘀互结证
4.3 冲任失调证
4.4 肾气亏虚证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5.2 分证论治
5.2.1 肝气郁结证
5.2.2 痰瘀互结证
5.2.3 冲任失调证
5.2.4 肾气亏虚证
5.3 中成药
5.4 外治法
5.5 针灸疗法
6 预防与调护
参考文献
T/CACM 1235—2019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冻疮
前言
引言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 冻疮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冻疮Chilblain
3 诊断
3.1 诊断要点
3.1.1 好发季节
3.1.2 好发人群
3.1.3 局部性冻疮
3.1.4 全身性冻伤
3.2 检查
3.3 鉴别诊断
3.3.1 类丹毒
3.3.2 多形性红斑
3.3.3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3.3.4 雷诺病
4 辨证
4.1 寒凝血瘀证
4.2 瘀滞化热证
4.3 寒盛阳衰证
4.4 气虚血瘀证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5.2 分证论治
5.2.1 寒凝血瘀证
5.2.2 瘀滞化热证
5.2.3 寒盛阳衰证
5.2.4 气虚血瘀证
5.3 内服中成药(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Ⅲ)
5.4 外治法
5.4.1 Ⅰ度冻疮
5.4.2 Ⅱ度冻疮
5.4.3 Ⅲ度冻疮
5.4.4 其他外用中成药
5.5 针灸疗法
5.5.1 体针
5.5.2 电针
5.5.3 火针
5.5.4 灸法
5.5.5 耳穴法
5.5.6 皮肤针法
5.6 物理治疗
5.7 其他疗法
6 预防与调护
参考文献
T/CACM 1236—2019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褥疮
前言
引言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 褥疮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褥疮Pressure ulcer
3 诊断
3.1 诊断要点
3.2 临床分期
3.3 检查
3.3.1 实验室检查
3.3.2 影像学检查
3.4 鉴别诊断
3.4.1 痈
3.4.2 接触性皮炎
4 辨证
4.1 气滞血瘀证
4.2 蕴毒腐溃证
4.3 气血两虚证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5.2 分证论治
5.2.1 气滞血瘀证
5.2.2 蕴毒腐溃证
5.2.3 气血两虚证
5.3 外治法
5.3.1 外用药
5.3.1.1 初起
5.3.1.2 溃后
5.3.1.3 收口
5.3.2 中成药外治
5.4 针灸治疗
5.5 物理治疗
6 预防与调护
参考文献
T/CACM 1242—2019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股肿病
前言
引言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 股肿病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股肿病Guzhong disease
2.2 肺栓塞(肺动脉血栓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
2.3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
2.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
2.5 霍曼征Homan's sign
2.6 尼霍夫征Neuhof
3 诊断
3.1 危险因素及病史
3.2 临床表现
3.3 疾病分期
3.4 检查
3.4.1 多普勒超声检查
3.4.2 螺旋CT静脉成像
3.4.3 MRI静脉成像
3.4.4 静脉造影
3.4.5 实验室检查
3.5 鉴别诊断
3.5.1 肢体淋巴水肿
3.5.2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
3.5.3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3.5.4 小腿肌纤维炎
3.5.5 小腿外伤性血肿
3.5.6 内科疾病引发水肿
4 辨证
4.1 辨证要点
4.2 湿热证
4.3 血瘀证
4.4 脾肾阳虚证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5.2 分证论治
5.2.1 湿热证
5.2.2 血瘀证
5.2.3 脾肾阳虚证
5.3 外治法
5.3.1 急性期
5.3.2 慢性期
5.4 中成药
5.5 西医治疗
5.6 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
6 预防与调摄
6.1 预防
6.1.1 危险因素的预防
6.1.2 物理疗法预防
6.1.3 药物预防
6.1.4 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预防
6.2 调摄
6.2.1 急性期的调护
6.2.2 非急性期的调护
参考文献
T/CACM 1277—2019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烧伤
前言
引言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 烧伤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烧伤Burn
3 诊断
3.1 临床表现
3.2 烧伤伤情的判断
3.2.1 烧伤面积计算
3.2.1.1 手掌法
3.1.1.2 中国九分法
3.1.1.3 儿童烧伤面积计算法
3.2.2 烧伤深度的判断
3.2.2.1 烧伤深度判断原则
3.2.2.2 Ⅰ度烧伤(红斑性烧伤)
3.2.2.3 浅Ⅱ度烧伤(水疱性烧伤)
3.2.2.4 深Ⅱ度烧伤(水疱性烧伤)
3.2.2.5 Ⅲ度烧伤(焦痂性烧伤)
3.2.3 烧伤伤情分度原则
3.3 检查
3.3.1 血、尿常规检查
3.3.2 血液生化检查
3.3.3 创面分泌物及血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
3.3.4 其他
4 辨证
4.1 热伤营卫证
4.2 火毒伤津证
4.3 阴伤阳脱证
4.4 火毒内陷证
4.5 气血两虚证
4.6 脾虚阴伤证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5.2 分证论治
5.2.1 热伤营卫证
5.2.2 火毒伤津证
5.2.3 阴伤阳脱证
5.2.4 火毒内陷证
5.2.5 气血两虚证
5.2.6 脾虚阴伤证
5.3 中成药
5.3.1 血必净注射液
5.3.2 安宫牛黄丸
5.4 外治法
5.4.1 创面用药
5.4.2 烧伤创面治疗
6 预防与调护
6.1 烧伤的预防
6.2 烧伤创面的护理
6.2.1 预防或减少创面感染的机会
6.2.2 创造适宜创面良好生长的环境
6.2.3 避免附加的损伤
6.3 烧伤的整体调护
6.3.1 畅情志
6.3.2 调饮食
6.3.3 适寒温
6.3.4 适劳逸
6.3.5 康复
参考文献
T/CACM 1304—2019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肠痈
前言
引言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 肠痈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肠痈Intestinal abscess
2.2 麦氏点McBurney's point
3 诊断
3.1 诊断要点
3.2 检查
3.2.1 实验室检查
3.2.2 影像学检查
3.2.2.1 腹部超声检查
3.2.2.2 X线检查
3.2.2.3 CT检查
3.2.3 内镜检查
3.3 鉴别诊断
3.3.1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3.3.2 右侧输尿管结石
3.3.3 妇产科疾病
3.3.4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3.3.5 其他
4 辨证
4.1 瘀滞证
4.2 湿热证
4.3 热毒证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5.2 分证论治
5.2.1 瘀滞证
5.2.2 湿热证
5.2.3 热毒证
5.3 外治法(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Ⅰb)
5.4 针刺法(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Ⅰb)
5.4.1 体针
5.4.2 耳针
5.5 手术
6 预防与调护(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Ⅰb)
6.1 预防
6.2 调护
参考文献
T/CACM 1312—2019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胆石症
前言
引言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 胆石症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胆石症Cholelithiasis
3 诊断
3.1 临床表现
3.2 检查
3.2.1 实验室检查
3.2.2 影像学检查
3.3 鉴别诊断
3.3.1 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穿孔
3.3.2 急性胰腺炎
3.3.3 右肾绞痛
3.3.4 壶腹癌或胰头癌
3.3.5 其他疾病
4 辨证
4.1 肝胆气郁证
4.2 肝阴不足证
4.3 肝胆湿热证
4.4 脓毒蕴结证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5.2 分证论治
5.2.1 肝胆气郁证
5.2.2 肝阴不足证
5.2.3 肝胆湿热证
5.2.4 脓毒蕴结证
5.3 中成药
5.4 针灸疗法
5.4.1 体针
5.4.2 电针疗法
5.4.3 耳针疗法
5.4.4 耳穴贴压
5.5 外治法
5.5.1 敷贴疗法
5.5.2 肛滴疗法
6 预防与调护
附录A 耳穴贴压操作流程(规范性附录)
A.1 操作方法
A.2 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