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孟河医派脾胃证治存真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27.80购买纸书

267人正在读 | 1人评论 6.2

作       者:颜新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9-01

字       数:23.4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医学 > 中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一、孟河医派源流,包括孟河医派的形成、代表人物、学术特、脾胃病证治特色、“轻可去实”用药特。二、脾胃证治,涉及历代医家对脾胃病的认识、孟河医派各医家的脾胃证治特。三、医案医话。<br/>【作者】<br/>颜新,女,1956年5月生,汉族,中国江苏丹阳人氏,祖父颜亦鲁为著名中医学家,父亲为首届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曾担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现任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副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中医传承模式重研究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全国第二届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学员,师从颜德馨教授。现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届学术流派分会副主任委员,第七届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第四届、第五届学位评审委员会学科组委员,同济大学中医学学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同济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部学位评审分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中医大师传承人才培养项目办公室执行主任兼教务长。执教之余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市中医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行中医临床诊疗业务,对中医内科疑难杂证具有诊治心得。多年来致力于中医学术史和疑难杂证的研究,重视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学术上推崇脾胃学说和气血学说, 强调辨证论治。<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版权页

前言

目录

孟河医派源流

一、孟河医派的形成

(一)地域特点

(二)历史渊源

(三)时代背景

(四)后世影响

二、孟河医派的代表人物

(一)孟河费氏

(二)孟河马氏

(三)孟河巢氏

(四)孟河丁氏

三、孟河医派的学术特点

(一)师古不泥,不拘门户

(二)博采众长,寒温兼容

(三)辨证用药,轻可去实

(四)内外皆精,治法灵活

四、孟河医派脾胃证治特色

(一)内伤杂病,调补脾胃

(二)调畅气机,重视升降

1.脾升胃降,升降相因

2.疏肝理气,抑木扶土

(三)和缓醇正,轻以去实

五、孟河医派 “轻可去实” 用药特色探析

(一)对 “轻” 的理解

1.药物轻扬灵动

2.方剂药味精且少

3.药不过煎须频饮

4.治法轻巧

(二)对 “实” 的理解

1.实邪

2.中上部病邪

3.体表证候

4.虚实夹杂,内外合邪的病理状态

(三)“轻可去实” 用药风格形成的原因

1.学术传承

2.地理环境

3.社会因素

(四)“轻可去实” 的现代意义

脾胃证治

一、中医对脾胃的认识

(一)脾胃的生理功能

1.纳与化

2.升与降

3.主生血与统血

4.脾胃为元气之本

(二)脾胃病的病机

(三)脾胃与其他四脏的关系

1.脾与肾的关系

2.脾与肺的关系

3.脾与心的关系

4.脾与肝的关系

5.脾在五脏中的地位

二、脾胃学说发展简史

三、孟河医派大家脾胃证治特点

(一)费伯雄

1.学术渊源

(1)传承经典,博采众长

(2)王九峰的影响

2.脾胃论治特色

(1)气血论治,重视脾肾

(2)治疗杂病,善调脾胃

(3)药食同源,调养脾胃

(二)费绳甫

1.学术渊源

2.脾胃论治特色

(1)重视脾胃,擅治杂病

(2)药贵当病,切合病机

(三)巢崇山

1.学术渊源

2.脾胃论治特色

(四)马培之

1.学术渊源

2.脾胃论治特色

(1)内科脾胃论治特色

(2)结合运气,调理脾胃

(3)外科脾胃论治特色

(五)丁甘仁

1.学术渊源

(1)孟河医派传承

(2)受业于伤寒大家汪莲石

2.脾胃论治特色

(1)顾护脾胃,调理后天

(2)妇科调理,重视脾胃

(3)六经辨证,调理脾胃

(六)贺季衡

1.学术渊源

2.脾胃论治特色

(1)轻灵醇正,重视炮制

(2)善用食疗,调理脾胃

(3)善用药对,调理脾胃

(4)气阴论治,调理脾胃

四、孟河医派在脾胃证治方面的发展

(一)概述

1.孟河医派丁氏传人对脾胃证治的继承发展

(1)程门雪脾胃证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2)黄文东脾胃证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3)秦伯未脾胃证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4)章次公脾胃证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2.孟河医派马氏传人对脾胃证治的继承发展

(1)张泽生脾胃证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2)颜正华脾胃证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二)颜氏内科

1.颜氏内科源于孟河医派马家

2.颜氏内科的形成和发展

3.颜氏内科对孟河医派的传承与创新

4.颜氏内科的脾胃证治特点

(1)苍白二术,调补脾胃

(2)益火生土,重视胃阳

(3)活用妙法,顾护脾胃

(三)颜氏内科主要代表人物学术特点

1.颜亦鲁学术思想之渊源

2.颜亦鲁脾胃论治特色

(1)脾胃为后天之本,亦为诸病之源

(2)气机升降出入,脾胃为其枢纽

(3)木动必犯土,治胃先治肝

(4)痰湿为患,理气为先

3.颜德馨学术思想之渊源

4.颜德馨脾胃论治特色

(1)重视气血

(2)重视脾胃阴阳

(3)脾统四脏

五、孟河医派脾胃证治方药选析

(一)脾胃病常用方

1.古方

(1)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升阳益胃汤(《内外伤辨惑论》)

(3)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脾胃论》)

(4)益气聪明汤(《东垣试效方》)

(5)再造散(《伤寒六书》)

(6)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7)清暑益气汤(《脾胃论》)

(8)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越鞠丸(《丹溪心法》)

(10)归脾丸(《正体类要》)

(11)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2)小建中汤(《伤寒论》)

(13)甘露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4)小柴胡汤(《伤寒论》)

(15)枳术丸(《内外伤辨惑论》引张洁古方)

(16)桂枝汤(《伤寒论》)

(17)大承气汤(《伤寒论》)

(18)小承气汤(《伤寒论》)

(19)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20)五苓散(《伤寒论》)

(21)芍药甘草汤(《伤寒论》)

(22)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3)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4)理中汤(《伤寒论》)

(25)清胃散(《脾胃论》)

(26)加味补中益气汤(《辨证录》)

(27)滋培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28)资生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29)人参圆(《普济本事方》)

(30)养胃方(《临证指南医案》)

(31)生胃进食汤(《辨证录》)

(32)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33)藿朴夏苓汤(《医原》)

(34)散火汤(《万病回春》)

(35)枳壳汤(《苏沈良方》)

(36)补正养脾丸(《幼科发挥》)

(37)加减补中益气汤(《傅青主女科》)

(38)苓桂逐阴汤(《医门奇验》)

(39)润肠丸(《沈氏尊生书》)

(40)回阳夺命汤(《医门奇验》)

(41)木香调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2)苓桂左金丸(《医门奇验》)

2.孟河医家自制方

(1)费伯雄自制方(费伯雄《医醇义》)

(2)马培之自制方(马培之《青囊秘传》)

(3)巢崇山自制方(巢崇山《千金珍秘方选》)

(4)丁甘仁自制方

(5)程门雪自制方(《程门雪医案》)

(6)黄文东自制治胃痛经验方(《当代名医临证精华·胃脘痛专辑》)

(7)章次公自制方(《章次公内科临床辨治经验举隅》,载于《中医文献杂志》2014 年第5 期)

(8)颜亦鲁自制方(《海派中医颜氏内科》《餐芝轩医集》)

(9)颜德馨自制方

3.食疗方(费伯雄《食鉴本草》)

(二)脾胃病常用药及药对

1.常用中药

人参

黄芪

白术

附子

川芎

丹参

当归

大黄

半夏

茯苓

苍术

柴胡

黄连

葛根

石菖蒲

升麻

干姜

乌药

荷叶

薏苡仁

2.常用药对

白术配枳实

郁金配枳壳

黄芩配半夏

附子配大黄

附子配半夏

桔梗配枳壳

白术配泽泻

苍术配黄柏

苍术配川芎

苍术配白术

医案医话精选

一、医案

(一)王九峰医案

1.痰饮

2.膈症

3.胃脘痛

4.妇人

5.便血

(二)费伯雄医案

1.泄泻

2.脘腹痛

3.肿胀

4.郁证

5.血证

(三)费绳甫医案

1.痰饮

2.劳损

3.便血

4.诸痛

5.呕吐

(四)马培之医案

1.虚劳

2.胃痛

3.便血

4.呕血

5.痰饮

6.乳岩

7.瘰疬

8.不寐

(五)巢崇山医案

1.虚损

2.便秘

3.脾约

4.胎漏

5.调经

(六)巢渭芳医案

1.温热

2.霍乱

3.崩漏

4.泄痢

5.虚劳

6.大肠痈

(七)丁甘仁医案

1.崩漏

2.痢疾

3.便血

4.泄泻

5.脘胁痛

6.瘕

7.肿胀

8.脘痛

(八)贺季衡医案

1.胃脘痛

2.痰饮

3.湿温

4.虚劳

5.便秘

(九)颜亦鲁医案

1.胃脘痛

2.泄泻

3.不寐

4.呕吐

(十)颜德馨医案

1.食道静脉曲张

2.食道炎

3.糜烂性胃炎

4.胃切除术后升降失常

5.慢性结肠炎

6.急性肠炎合并中毒性休克

7.老年习惯性便秘

8.肠粘连

9.疰夏

10.顽固性心律失常

11.冠心病合并暑湿

12.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13.遗精

14.月经不调

二、医话

(一)王九峰医话

(二)费伯雄医话

(三)费绳甫医话

(四)马培之医话

(五)巢崇山医话

(六)巢渭芳医话

(七)丁甘仁医话

(八)贺季衡医话

(九)颜亦鲁医话

(十)颜德馨医话

主要参考文献

累计评论(1条) 1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