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江苏地方文化史.镇江卷电子书

本书充分吸收了近年来常州文化研究的*成果,占有了新发现的常州文化*文献。初步梳理了常州文化的主要文献,理清了常州文化的历史脉络,凝练了常州文化的主要特征,呈现了常州文化的历史样貌。

售       价:¥

纸质售价:¥86.20购买纸书

27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主编:潘法强

出  版  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12-01

字       数:46.4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文化 > 地域文化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书分上下两编,按时间顺序概述各时期常州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色。下编十章,分别从教育、宗族、宗教、学术、文学、语言、艺术、园林、民俗、对外交流等方面专论常州文化的特色与亮。并附大事年表和参考文献,为一步了解常州文化提供线索和帮助。<br/>【推荐语】<br/>本书充分吸收了近年来常州文化研究的*成果,占有了新发现的常州文化*文献。初步梳理了常州文化的主要文献,理清了常州文化的历史脉络,凝练了常州文化的主要特征,呈现了常州文化的历史样貌。<br/>【作者】<br/>葛金华:常州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常州社科院历史所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江南区域文化、近代文人雅集、城市美学等。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语委、省市哲社项目10多项。<br/>
目录展开

出版说明

一脉千古成江河——江苏文库·研究编序言

一 倾听来自历史深处的文化脉动

二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江苏文脉

三 通血脉,知命脉,仰望山脉

江苏地域文化的特色与精彩

一 持续发展 高峰迭起

二 鱼米之乡 锦绣江南

三 和而不同 美美与共

四 崇文重教 英才荟萃

五 人文昌盛 造福中华

绪论

一 镇江自然地理与政区沿革

(一)镇江区位与自然禀赋

(二)镇江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

二 镇江文化的发展脉络

三 镇江文化的特色

四 镇江文化的历史成因和价值

(一)镇江文化的历史成因

1.“四龙”拱托、江河交汇的地理环境

2.移民浪潮的作用和影响

3.区域中心城市的涵育和传承

(二)镇江文化的重要价值

1.名人名著不断涌现,光照文坛,辉耀华夏

2.民间传说广为流传,丰富多彩,影响深远

3.科技文化成就卓著,星光灿烂,造福人类

4.慈善文化扶危济困,救死扶伤,享誉中外

5.开放文化中西融合,兼容并蓄,开篇近代

上编 镇江文化的历史轨迹

第一章 远古人类的足迹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镇江人类遗迹

一 句容放牛山旧石器遗址

二 丹徒高资人股骨化石

三 镇江莲花洞人遗址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的镇江先民

一 北阴阳营文化类型

二 丁沙地文化类型

三 其他文化遗址

(一)丹徒谏壁烟袋山遗址

(二)丹徒大港磨盘墩遗址

(三)丹阳凤凰山遗址

(四)丹阳三城巷遗址

四 物质文化遗存

(一)水稻种植

(二)犁耕农业

(三)玉器制作

第二章 文化成型期

第一节 镇江的先吴文化

一 湖熟文化的源流

二 湖熟文化的土著居民

第二节 镇江的吴文化

一 吴国早期文化遗存

二 吴国中期文化遗存

三 吴国晚期文化遗存

第三节 星罗棋布的吴文化遗存

一 台形聚落遗址

二 吴国土墩墓

三 吴国王陵区

四 丁岗孙家村吴国铸铜遗址

五 吴国城址葛城遗址

第三章 文化发展期(秦汉)

第一节 秦始皇在镇江的遗迹

一 设立郡县制

二 筑驰道,兴水运

三 东巡经丹徒、曲阿、江乘

第二节 西汉郡国并存制下的镇江

一 丹徒故城、曲阿城和句容城

二 荆王刘贾的墓与祠

三 吴王濞败亡丹徒

四 道教在句容的萌显

第三节 东汉末孙氏在镇江的经略

一 孙坚孤微发迹,还葬曲阿

二 孙策渡江转战,建筑京城

三 孙权继业,迁治京城

(一)兴办屯田,发展经济

(二)山水城一体,修筑“铁瓮城”

(三)孙刘联军,赤壁大捷

(四)孙刘联姻,京城会盟

(五)重教劝学,造就人材

第四章 文化勃兴期(六朝)

第一节 孙吴立国后镇江地区的大规模建设

一 开凿破冈渎

二 疏凿丹徒水道

三 孙吴时期的文化建设

(一)韦昭、华覈与《吴书》

(二)卓越的水利工程技术

第二节 永嘉南渡与士庶名流综萃

一 “永嘉南渡”与南北文化融合

二 人才荟萃 经史崛起

(一)经学家暨帝师徐邈

(二)徐广与《晋纪》

第三节 刘宋多项政策推动镇江文化勃兴

一 纲维并举 改善风化

(一)议创国学

(二)倡导俭素

(三)并建四学

(四)关爱桑梓

(五)重视修史

二 私学兴盛 文化勃兴

(一)“京口二隐”与私学兴盛

(二)刘义庆与他的文学成就

(三)鲍照与《鲍参军集》

(四)乐府民歌与《华山畿》

(五)祖冲之与“祖率”、《大明历》

第四节 茅山道教文化兴盛

一 葛玄与道教复兴

二 葛洪与《抱朴子》

三 陶弘景与茅山宗

第五节 齐梁陈文学对镇江文化的影响

一 君主尚文,形成团体,影响卓著

(一)以齐竟陵王萧子良为中心的文学群体

(二)以梁武帝萧衍和昭明太子萧统为中心的文学群体

(三)以梁简文帝萧纲为中心的文学群体

二 永明新体诗人何逊

三 骈文名家与名篇

四 南朝文学双璧:《文心雕龙》和《文选》

第六节 齐梁帝陵石刻

一 齐梁陵墓区布局严谨规范

二 神道柱蕴含儒、道、佛神秘色彩

三 石雕圣兽气韵生动,精妙传神

四 模印砖壁画秀骨清像,富有哲理

第五章 文化繁荣期(隋至元)

第一节 江南运河的开凿与镇江城市功能嬗变

一 大运河的开通,镇江成为沟通长江南北的交通枢纽

二 隋唐以后城市地位的提升

三 枢纽地位促进了城市繁荣

(一)水上运输业最发达的城市

(二)江南最主要的都市

第二节 隋唐五代镇江文化的发展与兴盛

一 唐代镇江文人云集

二 隋唐五代镇江佛教兴盛

(一)法融创建牛头宗

(二)道宣开创律宗

第三节 唐代艺术表现中的镇江

一 唐代镇江艺术

二 唐诗中的镇江

(一)李白诗歌中的镇江

1.盛赞北固雄关

2.神话焦山奇观

(二)唐诗中的芙蓉楼

(三)李德裕的镇江诗

(四)王湾留诗北固山

(五)杜牧诗记杜秋娘

(六)唐诗中镇江的浩瀚江天

第四节 北宋的教育科技与文学

一 创建书院,发展教育

二 山水胜迹,名流荟萃

三 科技发达,享誉世界

第五节 建炎南渡与反映抗金斗争的文学

一 建炎南渡镇江成为抗金前沿

二 南宋抗金斗争的爱国诗词

第六节 元代镇江文化的发展

一 马可·波罗游历镇江

二 书院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 宗教文化发展

第六章 文化转型期(明至清中期)

第一节 明初镇江文化的转型

一 繁荣的港口经济奠定了文化转型的基础

二 教育科举兴盛

三 经史研究成果丰硕

四 画坛多姿多彩

五 戏曲表演丰富多彩

第二节 康乾盛世与镇江文化转型的完成

一 文化转型发展的区域因素

二 经学研究著述丰硕

三 诗坛创作空前繁荣

四 京江画派崛起

五 戏曲表演推陈出新

第三节 文献著述与刻书藏书

一 明至清中期镇江文献著述

(一)见解独到的经部和史部著述

(二)以医书为主的子部著述

(三)数量众多的集部著述

二 明至清中期镇江藏书

(一)“南三阁”之文宗阁

(二)焦山书藏

(三)私人藏书风气浓厚

三 明至清中期的镇江刻书

(一)官府刻书

(二)书坊刻书

(三)私家刻书

第七章 文化激荡期(1842—1949)

第一节 西方宗教文化元素的输入

一 洋教在镇江的活动

二 西方文化元素的渗入

第二节 英租界的设立与西方文明的冲击

一 镇江开埠

二 西方文明的冲击

第三节 中外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一 华洋矛盾频发

二 中西文化的交融

三 近代文化的绽放

第四节 民国省会镇江新闻传媒业的兴盛

一 新闻出版业

二 通讯广播业

第五节 辛亥革命对镇江文化的影响

一 地方文化教育

二 文化艺术成就

三 地方志编撰

第六节 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一 民族民主意识的萌芽

二 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第七节 抗战遗址和抗战文学

一 抗战遗址

二 抗战文学

下编 镇江文化的历史风貌

第八章 山水与园林文化

第一节 山水文化

一 镇江山水的地理特征

二 镇江山水文化的特色

第二节 园林文化

一 寺观园林

(一)金山绮丽寺裹山

(二)焦山朴茂山裹寺

(三)北固险峻寺冠山

(四)西津古渡洞中寺

(五)南山清幽招隐逸

(六)洞天福地三茅山

(七)隆昌寺院藏莲房

二 第宅园林

(一)梦溪园

(二)五柳堂

(三)王家花园(爱吾庐)

第三节 精美古村镇

(一)延陵古镇

(二)宝堰古镇

(三)千华古村

(四)华山村

(五)葛村古村

(六)儒里古村

第四节 镇江山水与《园冶》

第九章 教育与科举

第一节 镇江教育的源头

第二节 书院、科举与镇江教育

第三节 西学传播与镇江近代教育

第四节 毁家兴学的镇江贤达

一 毁家兴学,复旦之魂马相伯

二 创办女校,大爱无涯的吕凤子

三 创办职校,提倡工学结合的冷遹

四 捐奁田办学堂,弃菜园兴蚕桑的唐儒箴

第十章 学术与科技

第一节 古代镇江著名学者的学术成就

第二节 近现代镇江著名学者的学术成就

第三节 星光闪耀的科技巨匠

第十一章 镇江文学

第一节 诗词

一 六朝诗歌名家

二 唐代诗歌名家

三 宋代诗词名家

四 明清诗词名家

第二节 小说

一 《西京杂记》

二 《世说新语》

三 《江淮异人录》

四 《老残游记》

第三节 民间文学

一 华山畿

二 白蛇传传说

三 董永传说

第四节 刘勰与《文心雕龙》

第五节 萧统与《文选》

第十二章 军事文化

第一节 兵家必争之地

第二节 北府将帅的军事谋略

(一)谢玄与淝水之战

(二)刘裕与《兵法要略》

(三)檀道济与《三十六计》

第十三章 书画与工艺美术

第一节 书法

一 镇江书法萌生期

二 镇江书法繁荣期

三 镇江书法中兴期

四 江南第一碑林—焦山碑林

五 碑中之王——《瘗鹤铭》

第二节 绘画

一 东晋、南朝墓画像砖

二 宫廷画家周文矩

三 京江画派

四 吕凤子与正则画派

第三节 米芾书画

一 米芾书法

二 米氏云山

第四节 工艺美术

一 正则绣

二 竹编

三 华山太平泥叫叫

四 灯彩

五 剪纸

六 南乡挑花

第十四章 音乐与戏曲

第一节 古琴艺术

一 上古琴家涓子

二 琴家中的高隐戴颙

三 刘义庆与琴曲《乌夜啼》

四 齐梁至清代的镇江琴家

五 刘鹗与《十一弦馆琴谱》

六 刘景韶与梅庵琴派

第二节 地方戏曲

一 镇江古代的戏剧演出

二 镇江的戏曲创作

三 地方剧种的形成与发展

第十五章 宗教文化

第一节 诸教并存

第二节 宗教特色

一 名刹林立

二 宗师辈出

(一)佛教高僧

(二)道教宗师

三 文化深厚

(一)金山水陆法会

(二)甘露寺佛祖舍利

(三)隆昌寺律院戒坛

(四)焦山华严胜境

(五)焦山佛学院

(六)茅山道教音乐

第三节 镇江宝塔

一 金山慈寿塔

二 甘露寺铁塔

三 焦山万佛塔

四 西津渡昭关石塔

五 鼎石山僧伽塔

六 丹阳万善塔

七 句容大圣塔

八 圌山报恩塔

第十六章 方言、饮食与风俗

第一节 方言

一 镇江方言的形成

二 镇江方言的主要特点

(一)语音特点

(二)语法特点

三 吴语和江淮方言在镇江的过渡带方言

(一)现代北方方言和吴语在镇江分界

(二)吴语和江淮方言在镇江的过渡带方言的主要特征

四 镇江方言的构成

五 镇江话的新老、文白之别

六 镇江方言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美食

一 镇江“三怪”

二 三鱼两头

三 名优菜点

四 丹阳封缸酒

第三节 岁时习俗

第十七章 对外文化交流

第一节 西津渡:连通“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第二节 与南海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

一 韦昭诗咏“海上丝绸之路”

二 罗璧造海船开海道

三 陈庆年据史保东沙

四 马建忠出使禁鸦片

第三节 与东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

一 “京师”日本作铜镜

二 王文治从使琉球国

三 李子渊仿建甘露寺

四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与镇江

第四节 与欧美国家的文化交流

一 《马可·波罗游记》与镇江

二 赛珍珠《大地》与镇江

三 南洋劝业会、巴拿马博览会与镇江

结语

镇江文化大事记

殷商前

西周

东周

三国

南北朝

北宋

南宋

中华民国

主要参考资料

一古代文献

二近代以来著作

后记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