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目录
序言一 《有限与超越》的三重议题
序言二 平等如何可能?——辛迪《有限与超越——人的二重限制性及其平等》序
一、平等问题之难
二、平等新论:“人的二重限制性”及其平等
三、依然开放的问题
导论
为什么写这本书
这本书可以告诉你什么
本书的三个看点
本书的结构安排和内容概要
第1章 差异与平等
1.1 人际差异的本源性
1.1.1 差异的本质、特征与类型
1.1.2 无法抗拒的自然环境差异
1.1.3 不同起点的生命禀赋差异
1.1.4 原生家庭、运气以及社会地位和财富差异
1.2 追求平等的永恒性
1.2.1 平等的论证:反对及支持的各种理由
1.2.2 从差异到再平衡的差异(平等)
1.2.3 抗议不平等的三类反向天然心理情感
1.2.4 渴望得到同等尊重的正向天然心理情感
1.2.5 由人际相同性所催生的平等心理情感诉求
1.3 如何对待差异赋予了平等不同的历史内涵
1.3.1 看待差异与平等是一个位置境界问题
1.3.2 对待差异与平等是一个应然规范问题
1.3.3 宗教式对待:精神超越的平等
1.3.4 封建等级式对待:差序等级的平等
1.3.5 近现代自由平等式对待:人权的平等
第2章 近现代平等理论发展的三阶段
2.1 近现代平等理论的发展:分析框架与划分依据
2.1.1 本书所设定的平等理论的四要素分析框架
2.1.2 本书所设定的近现代平等理论的三阶段划分依据
2.2 第一阶段:权利平等的确立与实现
2.3 第二阶段:对经济平等的追求及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成
2.4 第三阶段:正义之平等重归理论视野并占据核心
2.4.1 当代平等理论的发端
2.4.2 当代平等理论的三大特征
第3章 二重限制性及其平等
3.1 生命的有限性
3.1.1 人必有一死
3.1.2 被限制了的生命时限
3.2 认知的不可继承性
3.2.1 认知的可及领域限度与可存续限度
3.2.2 何谓认知的不可继承性
3.2.3 毕生认知累积,或可传承,不可继承
3.2.4 人类认知的五个层级结构
3.2.5 基于符号语言建构的认知,不可继承
3.3 二重限制性概念
3.4 二重限制性平等概念
3.5 二重限制性平等:从事实到价值之辩
3.5.1 对为什么要平等的论证说明
3.5.2 对二重限制性的论证说明
3.5.3 对二重限制性平等的论证说明
3.5.4 如何连接“相同事实”与“平等价值”
3.6 二重限制性平等:图景位置与分配原则
第4章 二重限制性及其平等的意义:有限与超越
4.1 人性建构的动力
4.1.1 人性的两个支点:谦卑与超越
4.1.2 人性解析:欲→利→德
4.1.3 人性建构:有限性→超越性→无限性
4.2 知识创新的源头
4.2.1 知识的个人独有性
4.2.2 认知发生状态与认知超越
4.2.3 认知历史动态与认知超越
4.3 人际正义平等关系的根基
4.3.1 天然的人际差异调节器
4.3.2 以往人类社会正义平等关系的底线保障
第5章 二重限制性及其平等的突破分析
5.1 生命科学两大高峰及其工程技术应用
5.1.1 已进入广泛应用的基因工程
5.1.2 脑研究计划与智能工程热潮
5.2 守护抑或告别存在的平等
5.2.1 挑战1:寿命鸿沟及其扩大化与固化
5.2.2 挑战2:人工智能的几种未来场景
5.2.3 守护抑或告别存在的平等
第6章 二重限制性及其平等的突破应对
6.1 理论和理念倡议
6.2 技术应用倡议
6.3 社会应用倡议
6.4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二、英文部分
三、其他——中英文网络资料
附录A 人性论的递嬗流变及核心问题域
Part I 人性论的递嬗流变
一、传统或古典的人性论
二、人性论的现代性转折及主要流派
三、新达尔文主义人性论
Part II 人性论的三个核心问题域
四、人性论的三个核心问题域
附录B 知识分类及人类认知历史动态
Part I 基于认知方式的五种知识分类
Part II 人类认知历史动态:思想和内容场景切换
一、人类认知历史动态中的思想场景
二、人类认知历史动态中的内容场景
致谢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