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六月流火电子书

★《六月流火》是知名革命诗人、现代现实主义诗派代表蒲风经典长篇叙事诗。其中的“铁流”一节,是较早歌颂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诗作。 ★《六月流火》一出版,便以它清新活泼、充满革命激情的诗句,赢得了国内外广大青年读者的欢迎。受到鲁迅、郭沫若、曹靖华等知名作家的一致赞誉。鲁迅曾将其成批地寄给自己的学生和战友。 ★《六月流火》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热情讴歌故乡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而遭到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封禁,却更加凸显了本书的影响力——“《六月流火》是在中国诗坛上沉闷的氛围里投一支火箭,披着雪亮臬流的棱角,在动乱时代下燃起了巨大的火把”。

售       价:¥

纸质售价:¥24.50购买纸书

13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9.8

作       者:蒲风

出  版  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21-07-01

字       数:5.6万

所属分类: 文艺 > 文学 > 诗词歌赋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通过农民反对修筑公路的斗争,真实地反映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围剿和农村革命的深。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攻革命根据地,侵占农民的土地修筑公路。王家庄上爆发了“我们爱护土地”“我们不能白白饿死”“我们要破一切身上的铁锁”的愤怒呼声。后来,农民在工农红军支援下终于赶走了敌人,革命烈火向更广大的地域蔓延来。长诗写的是一个村庄的事,却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星火燎原的时代风貌。 除了《六月流火》,本书还收录了蒲风《茫茫夜》《武装田地山河》《抗战三部曲》《鲁西北个太阳》等经典诗作。<br/>【推荐语】<br/>★《六月流火》是知名革命诗人、现代现实主义诗派代表蒲风经典长篇叙事诗。其中的“铁流”一节,是较早歌颂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诗作。 ★《六月流火》一出版,便以它清新活泼、充满革命激情的诗句,赢得了国内外广大青年读者的欢迎。受到鲁迅、郭沫若、曹靖华等知名作家的一致赞誉。鲁迅曾将其成批地寄给自己的学生和战友。 ★《六月流火》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热情讴歌故乡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而遭到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封禁,却更加凸显了本书的影响力——“《六月流火》是在中国诗坛上沉闷的氛围里投一支火箭,披着雪亮臬流的棱角,在动乱时代下燃起了巨大的火把”。<br/>【作者】<br/>蒲风,原名黄日华,曾用名黄浦芳、黄飘霞,当代现实主义诗派代表,革命诗人,革命烈士,广东梅县人。1927年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加中国共产党。1931年,到上海中国公学读书。1932年9月,与杨骚、穆木天、任钧等人,在“左联”的直领导下,发起和组织了“中国诗歌会”,出版《新诗歌》,任中国诗歌会“总务干事”。1940年秋参加新四军,任皖南文联(时称“总文抗”)副主任等职。著有《六月流火》《真理的光泽》《蒲风日记》等。<br/>
目录展开

目录

出版前言

鸦声

晚霞

火、风、雨

扑灯蛾

从黑夜到光明

海上狂语

地心的火

咆哮

星火

告诉你

茫茫夜

农夫阿三

生活

罗蕾莎

不流泪的卢亚里

牧童的歌

行不得呀哥哥

热望着

海鸥

母亲

北风与乞丐

运转手

春天在心中

冬天的歌

春天的歌

夏天的歌

秋天的歌

战士的歌

钢铁的海岸线

美丽的林英

我迎着风狂和雨暴

第一颗子弹

我站立在海滩上

中国,我要做个炮手哟

武装田地山河

飞机真理号

钢铁的歌唱

战线不单在绥远

我歌唱

告别汕头

抗战三部曲

苦痛列车

咱们打铁匠

告别厦门

游击队

欢迎词

我爱热的国土

再会吧,农村—— 家乡

在长征途中的汽车上

在我们的旗帜下

五月红

诗人

高扬着胜利的手

我还活在人世上

北风凄咽

我穿上了土装

慰灵祭

温泉

再见,从化河

祭诗

晚会

值此周年

征募棉衣

看护士

牌照

“理事”专家

蚤子跟臭虫的把戏

黑陋的角落里

我们是送葬的喇叭手

兔子死了

不吃牛肉的绅士先生

安全第一

致懦怯者

不侵略中国领土的

祖国复兴在雷雨声中

我读着《战士的歌》

诗的材料像空气

今天,我们开始吃杂粮

真理的光泽

敬礼

“等因”“奉此”

我兴奋地欢笑起来了

火蛇的行列

青青的秧苗

诗人的日子

你在等待我的雄唱吗?

读到了专叶《五月》

没有绝对的失败

我开始了游泳

又读到了你的——

我的生涯

福地

在被轰炸下歌唱吧

六月流火

鲁西北个太阳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