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书名页
版权页
《中医基本理论》编委会
编写说明
前 言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
二、中医基本理论的形成
三、中医基本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一)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二)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
(一)病、证、症的概念
(二)辨证与论治的相互关系
(三)辨证论治的特点
第三节 《中医基本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与学习方法
一、《中医基本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二、《中医基本理论》课程的学习方法
第二章 中医学哲学观
第一节 精气学说
一、精气的基本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
(二)气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三)气是万物相互作用的中介
(四)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构建中医学精理论
(二)奠基中医学气学说
(三)概括精气神的相互关系
(四)阐释中医学整体观念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概念
(二)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
(三)阴阳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
(二)阴阳互根互用
(三)阴阳交感互藏
(四)阴阳消长平衡
(五)阴阳相互转化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分析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阐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五)指导疾病的治疗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的特性
(二)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三)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三)指导疾病诊断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
第三章 中医学生命观
第一节 藏象学说
一、五脏
(一)心
(二)肺
(三)脾
(四)肝
(五)肾
二、六腑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三、奇恒之腑
(一)脑
(二)女子胞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
(三)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气血津液
一、气
(一)气的概念
(二)气的生成
(三)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四)气的分布与分类
(五)气的生理功能
(六)气的失常
二、血
(一)血的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循行
(四)血的生理功能
(五)血的失常
三、津液
(一)津液的概念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三)津液的功能
(四)津液代谢失常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二)气和津液的关系
(三)血和津液的关系
五、气血津液失常
(一)气血失常
(二)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
第三节 经络学说
一、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五)流注次序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二、奇经八脉
(一)督脉
(二)任脉
(三)冲脉
(四)带脉
三、经络的生理与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四节 体质学说
一、体质的概念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二)体质的特点
(三)体质的构成要素
二、体质的生理基础
(一)体质的生理基础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三、体质的分类
(一)阴阳平和质
(二)偏阳质
(三)偏阴质
四、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体质与病因
(二)体质与发病
(三)体质与病机
(四)体质与辨证论治
第四章 中医学的疾病观
第一节 病因学说
一、外感病因
(一)六淫
(二)疠气
二、内伤病因
(一)七情内伤
(二)饮食失宜
(三)劳逸失度
三、病理产物病因
(一)痰饮
(二)瘀血
(三)结石
第二节 病机学说
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与发病
(二)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三)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二、内生五邪
(一)内风
(二)内寒
(三)内湿
(四)内燥
(五)内火
第五章 中医学诊断观
第一节 望 诊
一、整体望诊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态
二、局部望诊
(一)望头颈五官
(二)望皮肤
(三)望小儿食指络脉
三、望舌
(一)舌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二)望舌质
(三)望舌苔
(四)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
第二节 闻 诊
一、听声音
(一)正常声音
(二)异常声音
二、嗅气味
(一)病体气味
(二)排出物气味
(三)病室气味
第三节 问 诊
一、问一般情况
二、问主诉和病史
(一)主诉
(二)现病史
三、问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
(一)既往史
(二)个人生活史
(三)家族史
四、问现在症
第四节 切 诊
一、脉诊
(一)脉诊的原理与方法
(二)正常脉象
(三)病理脉象
(四)妇人脉和小儿脉
二、按诊
(一)按胸胁
(二)按虚里
(三)按脘腹
(四)按肌肤
(五)按手足
(六)按腧穴
第六章 中医学辨证观
第一节 八纲辨证
一、八纲基本证
(一)表里辨证
(二)寒热辨证
(三)虚实辨证
(四)阴阳辨证
二、八纲证之间的关系
(一)证候相兼
(二)证候错杂
(三)证候真假
(四)证候转化
第二节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辨证
(一)心气虚证
(二)心阳虚证
(三)心阳暴脱证
(四)心脉痹阻证
(五)心血虚证
(六)心阴虚证
(七)心火亢盛证
(八)痰蒙心神证
(九)痰火扰神证
(十)小肠实热证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一)肺气虚证
(二)肺阴虚证
(三)风寒束肺证
(四)风热犯肺证
(五)燥邪伤肺证
(六)寒饮阻肺证
(七)肺热炽盛证
(八)大肠湿热证
(九)肠燥津亏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一)脾气虚证
(二)脾虚气陷证
(三)脾阳虚证
(四)脾不统血证
(五)寒湿困脾证
(六)湿热蕴脾证
(七)胃阴虚证
(八)寒滞胃脘证
(九)胃火炽盛证
(十)食滞胃脘证
四、肝与胆病辨证
(一)肝血虚证
(二)肝阴虚证
(三)肝郁气滞证
(四)肝火炽盛证
(五)肝阳上亢证
(六)肝风内动证
(七)寒滞肝脉证
(八)肝胆湿热证
(九)胆郁痰扰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一)肾精不足证
(二)肾阴虚证
(三)肾气不固证
(四)肾阳虚证
(五)肾虚水泛证
(六)肾不纳气证
(七)膀胱湿热证
六、脏腑兼证辨证
(一)心肾不交证
(二)心肾阳虚证
(三)心肺气虚证
(四)心脾两虚证
(五)心肝血虚证
(六)脾肺气虚证
(七)肺肾阴虚证
(八)肝火犯肺证
(九)肝胃不和证
(十)肝郁脾虚证
(十一)肝肾阴虚证
(十二)脾肾阳虚证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病辨证
(一)气虚证
(二)气陷证
(三)气滞证
(四)气逆证
二、血病辨证
(一)血虚证
(二)血瘀证
(三)血热证
(四)血寒证
三、气血同病辨证
(一)气滞血瘀证
(二)气虚血瘀证
(三)气血两虚证
(四)气不摄血证
(五)气随血脱证
四、津液病辨证
(一)津液不足证
(二)水液停聚证
第四节 其他辨证
一、六经辨证
(一)六经病证
(二)合病、并病、传经与直中
二、卫气营血辨证
(一)卫气营血证候
(二)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
三、三焦辨证
(一)三焦证候
(二)三焦病证的传变
第七章 中医学防治观
第一节 养生与康复
一、养生学说
(一)养生的概念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二、康复学说
(一)康复的概念
(二)康复的基本原则
(三)中医康复的主要方法
第二节 治则与治法
一、治则
(一)正治与反治
(二)治标与治本
(三)扶正与祛邪
(四)调整阴阳
(五)三因制宜
二、治法
(一)汗法
(二)吐法
(三)下法
(四)和法
(五)温法
(六)清法
(七)消法
(八)补法
主要参考书目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