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中医养生学保健基础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60.30购买纸书

118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孙贵香,谷井文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1-06-01

字       数:28.8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医学 > 中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书共有八章内容,分别包括了中医养生保健概论、中医辨证与调治、体质学说与体质养生、亚健康及其中医干预、药食同源与养生保健、常见中药与养生保健、常见疾病及其调治、谷医堂产品及处方应用。 2019年4月12日,谷医堂互联网医院正式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这意味着即日起谷医堂互联网医院作为湖南企业设的家互联网医院正式营业。作为以中医诊疗与中医养生保健为主要服务内容的互联网中医医院,谷医堂启了“互联网 中医医院”的运营模式的探索。本书作为互联网中医院医护专业人员培训教材的其中一部分,其编写是为了规范专业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提升专业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br/>【作者】<br/>孙贵香,女,湖南常德人,医学博士,博士后,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二级健康管理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中医药专家委员会常委,湖南省养生协会常委暨首批养生专家,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药膳食疗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亚健康专业调理机构服务水平星级评审专家。<br/>
目录展开

《中医养生学保健基础》编委会名单

编写说明

前言

第一章 中医养生学保健概论

第一节 中医养生学保健的历史源流

一、关于生命起源的认识

二、天人相应,顺应自然

三、关于生命规律的阐述

四、关于衰老的认识

五、提出养生原则和方法

第二节 中医养生学保健的基本原则

一、协调脏腑

二、畅通经络

三、清静养神

四、节欲葆精

五、调息养气

六、综合调养

(一)养宜适度

(二)养勿过偏

(三)审因施养

七、持之以恒

(一)养生贯穿一生

(二)练功贵在精专

(三)养生重在生活化

第三节 中医养生学保健的具体方法

一、五脏养生保健法

(一)心的保健法

(二)肝的保健法

(三)脾胃保健法

(四)肺的保健法

(五)肾的保健法

二、一日养生保健法

三、四季养生保健法

(一)春季养生

(二)夏季养生

(三)秋季养生

(四)冬季养生

四、饮食养生保健法

(一)节饮食

(二)忌偏食

(三)适寒温

第四节 中医养生学保健的特点

一、独特的养生保健理论

二、和谐适度的养生保健宗旨

三、综合辨证的养生保健调摄

四、广泛的养生保健适应范围

第二章 中医辨证与调治

第一节 中医辨证的理论依据

一、司外揣内

二、见微知著

三、以常衡变

第二节 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

一、八纲辨证

(一)表里辨证

1.表证

2.里证

3.半表半里证

4.表里证的鉴别要点

(二)寒热辨证

1.寒证

2.热证

3.寒热证鉴别要点

(三)虚实辨证

1.实证

2.虚证

3.虚实证鉴别要点

(四)阴阳辨证

1.阴证

2.阳证

3.阴阳证鉴别要点

二、病性辨证

(一)六淫辨证

(二)阴阳辨证

(三)气血辨证

(四)津液辨证

三、病位辨证

(一)脏腑辨证

1.心病证候

2.肺病证候

3.脾病证候

4.肝病证候

5.肾病证候

6.腑病证候

7.脏腑兼病证候

(二)六经辨证

1.特点

2.病性

3.关系

(三)卫气营血辨证

1.温热之邪由浅入深

2.温热病邪耗伤津血的程度

(四)三焦辨证

第三节 常见中医证型及调理方法

一、心阴不足证

1.概念

2.主要临床表现

3.证候解析

4.常见疾病

5.辨证要点

6.调理方法

二、心火亢盛证

1.概念

2.主要临床表现

3.证候解析

4.常见疾病

5.辨证要点

6.调理方法

三、痰火扰神证

1.概念

2.主要临床表现

3.证候解析

4.常见疾病

5.辨证要点

6.调理方法

四、肺气亏虚证

1.概念

2.主要临床表现

3.证候解析

4.常见疾病

5.辨证要点

6.调理方法

五、肺阴亏虚证

1.概念

2.主要临床表现

3.证候解析

4.常见疾病

5.辨证要点

6.调理方法

六、风寒犯肺证

1.概念

2.主要临床表现

3.证候解析

4.常见疾病

5.辨证要点

6.调理方法

七、风热犯肺证

1.概念

2.主要临床表现

3.证候解析

4.常见疾病

5.辨证要点

6.调理方法

八、燥邪犯肺证

1.概念

2.主要临床表现

3.证候解析

4.常见疾病

5.辨证要点

6.调理方法

九、肺热炽盛证

1.概念

2.主要临床表现

3.证候解析

4.常见疾病

5.辨证要点

6.调理方法

十、痰热壅肺证

1.概念

2.主要临床表现

3.证候解析

4.常见疾病

5.辨证要点

6.调理方法

十一、寒痰阻肺证

1.概念

2.主要临床表现

3.证候解析

4.常见疾病

5.辨证要点

6.调理方法

十二、脾气不足证

1.概念

2.主要临床表现

3.证候解析

4.常见疾病

5.辨证要点

6.调理方法

十三、寒湿困脾证

1.概念

2.主要临床表现

3.证候解析

4.常见疾病

5.辨证要点

6.调理方法

十四、胃热炽盛证

1.概念

2.主要临床表现

3.证候解析

4.常见疾病

5.辨证要点

6.调理方法

十五、脾胃湿热证

1.概念

2.主要临床表现

3.证候解析

4.常见疾病

5.辨证要点

6.调理方法

十六、肝血不足证

1.概念

2.主要临床表现

3.证候解析

4.常见疾病

5.辨证要点

6.调理方法

十七、血虚风燥证

1.概念

2.主要临床表现

3.证候解析

4.常见疾病

5.辨证要点

6.调理方法

十八、肝血瘀滞证

1.概念

2.主要临床表现

3.证候解析

4.常见疾病

5.辨证要点

6.调理方法

十九、肝郁气滞证

1.概念

2.主要临床表现

3.证候解析

4.常见疾病

5.辨证要点

6.调理方法

二十、肝火上炎证

1.概念

2.主要临床表现

3.证候解析

4.常见疾病

5.辨证要点

6.调理方法

二十一、肝阳上亢证

1.概念

2.主要临床表现

3.证候解析

4.常见疾病

5.辨证要点

6.调理方法

二十二、肝胆湿热证

1.概念

2.主要临床表现

3.证候解析

4.常见疾病

5.辨证要点

6.调理方法

二十三、肾阴不足证

1.概念

2.主要临床表现

3.证候解析

4.常见疾病

5.辨证要点

6.调理方法

二十四、肾阳不足证

1.概念

2.主要临床表现

3.证候解析

4.常见疾病

5.辨证要点

6.调理方法:

二十五、肾精亏虚证

1.概念

2.主要临床表现

3.证候解析

4.常见疾病

5.辨证要点

6.调理方法

二十六、肾气亏虚证

1.概念

2.主要临床表现

3.证候解析

4.常见疾病

5.辨证要点

6.调理方法

二十七、肾不纳气证

1.概念

2.主要临床表现

3.证候解析

4.常见疾病

5.辨证要点

6.调理方法

二十八、大肠湿热证

1.概念

2.主要临床表现

3.证候解析

4.常见疾病

5.辨证要点

6.调理方法

二十九、心肾不交证

1.概念

2.主要临床表现

3.证候解析

4.常见疾病

5.辨证要点

6.调理方法

三十、心脾两虚证

1.概念

2.主要临床表现

3.证候解析

4.常见疾病

5.辨证要点

6.调理方法

三十一、脾肾阳虚证

1.概念

2.主要临床表现

3.证候解析

4.常见疾病

5.辨证要点

6.调理方法

三十二、肝胃不和证

1.概念

2.主要临床表现

3.证候解析

4.常见疾病

5.辨证要点

6.调理方法

三十三、肝肾阴虚证

1.概念

2.主要临床表现

3.证候解析

4.常见疾病

5.辨证要点

6.调理方法

三十四、肝火犯肺证

1.概念

2.主要临床表现

3.证候解析

4.常见疾病

5.辨证要点

6.调理方法

三十五、饮食停滞证

1.概念

2.主要临床表现

3.证候解析

4.常见疾病

5.辨证要点

6.调理方法

第三章 体质学说与体质养生

第一节 《黄帝内经》与体质学说

一、体质形成的因素

1.先天禀赋

2.饮食因素

3.情志因素

4.社会环境因素

5.自然环境因素

6.其他因素

二、体质分类的方法

1.“五形”分类

2.阴阳分类

3.体型分类

4.气质分类

三、体质学说的临床应用

1.疾病发生及变化与体质的关系

2.疾病的预防和预后与体质的关系

3.疾病的治疗和体质的调养

第二节 九种体质学说

一、九种体质分类

1.平和质

2.气虚质

3.阳虚质

4.阴虚质

5.血瘀质

6.痰湿质

7.湿热质

8.气郁质

9.特禀质

二、九种体质判断标准

1.九种体质的基本特征

2.判定标准

三、九种体质调养原则和方法

(一)平和质调养

1.饮食平衡

2.药膳指导

3.劳逸结合

4.适量运动

5.精神调摄

(二)气虚质调养

1.食宜益气健脾

2.药膳指导

3.起居宜有常

4.运动宜柔缓

5.精神调摄

(三)阳虚质调养

1.食宜温阳

2.药膳指导

3.起居要保暖

4.运动避风寒

5.精神调摄

(四)阴虚质调养

1.食宜滋阴

2.药膳指导

3.起居忌熬夜

4.运动勿大汗

5.精神调摄

(五)血瘀质调养

1.食宜行气活血

2.药膳指导

3.起居规律勿安逸

4.运动促血行

5.精神调养

(六)痰湿质调养

1.食宜清淡

2.药膳指导

3.起居忌潮湿

4.运动宜渐进

5.精神调养

(七)湿热质调养

1.食忌滋腻

2.药膳指导

3.起居避暑湿

4.运动强度宜大

5.精神调养

(八)气郁质调养

1.调畅精神

2.食宜疏肝理气

3.药膳指导

4.起居宜动不宜静

5.运动宜加强

(九)特禀质调养

1.食宜益气固表

2.药膳指导

3.起居避免过敏原

4.加强体育锻炼

5.心理调养

第四章 亚健康与中医干预方法

第一节 亚健康的概念及分类

一、亚健康概念的提出

二、亚健康的分类

(一)躯体亚健康

1.疲劳性亚健康

2.睡眠相关性亚健康

3.疼痛性亚健康

4.其他症状性亚健康

(二)心理亚健康

1.焦虑性亚健康

2.抑郁性亚健康

3.恐惧性亚健康

4.记忆力下降性亚健康

(三)社会交往亚健康

1.青少年社会交往亚健康

2.成年人社会交往亚健康

3.老年人社会交往亚健康

(四)道德亚健康

第二节 亚健康常见证型

一、肝气郁结证

(一)证候特点

1.典型表现

2.兼症

(二)证候分析

(三)调理原则

(四)调理方法

1.注意心理养生

2.运用心理学快乐六法调摄

3.运动调治

4.食疗

5.中医药调治

二、脾虚痰阻证

(一)证候特点

(二)证候分析

(三)调理原则

(四)调理方法

1.加强体育锻炼

2.饮食调理

3.食疗

4.中医药调治。

三、肝郁化火证

(一)证候特点

(二)证候分析

(三)调理原则

(四)调理方法

1.补充维生素

2.调整心理状态

3.生活规律

4.增加锻炼活动

5.食疗

6.中医药调治

四、肾精不足证

(一)证候特点

(二)证候分析

(三)调理原则

(四)调理方法

1.劳逸结合

2.均衡饮食

3.运动调整

4.食疗

5.中医药调治

五、脾虚湿困证

(一)证候特点

(二)证候分析

(三)调理原则

(四)调理方法

1.改善环境

2.节制饮食

3.坚持运动

4.针灸按摩

5.食疗

6.中医药调治

六、脾肾两虚证

(一)证候特点

(二)证候分析

(三)调理原则

(四)调理方法

1.注意饮食起居

2.心理调摄

3.运动调治

4.食疗

5.针灸治疗

6.中医药调治

七、心脾两虚证

(一)证候特点

(二)证候分析

(三)调理原则

(四)调理方法

1.注意生活起居调护

2.运动调治

3.劳逸适度

4.食疗

5.中医药调治

6.针灸治疗

八、肺脾气虚证

(一)证候特点

(二)证候分析

(三)调理原则

(四)调理方法

1.起居调护

2.情志调摄

3.运动调治

4.食疗

5.中医药调治

6.针灸治疗

九、气血亏虚证

(一)证候特点

(二)证候分析

(三)调理原则

(四)调理方法

1.心理调摄

2.运动调治

3.保护脾胃

4.食疗

5.中医药调治

6.推拿按摩

第三节 亚健康常见症状

一、目干涩

(一)判断依据

(二)发生原因

1.不良生活习惯

2.身体状况不良

3.长期处于某一特定视物状态

4.用眼过度疲劳

5.工作环境光线损伤

(三)调理原则

(四)调理方法

1.明确原因

2.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3.改善学习环境

4.电焊、气焊操作人员应注意戴好防护眼镜

5.眼部治疗

6.饮食调摄

7.中医辨证调摄

8.针灸

9.运动健身

10.娱乐保健

二、耳鸣

(一)判断依据

(二)发生原因

1.不良生活习惯

2.身体状况不良

3.不良生活环境

4.营养失衡

5.心理因素

(三)调理原则

(四)调理方法

1.明确原因

2.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3.改善环境

4.心理调节与治疗

5.饮食调摄

6.中医辨证调摄

7.行为疗法

8.电刺激和离子介入

9.佩戴助听器

三、头晕

(一)判断依据

(二)发生原因

(三)调理原则

(四)调理方法

1.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2.心理调节与治疗

3.饮食调摄

4.中医辨证调摄

5.针灸

6.其他方法

四、夜尿多

(一)判断依据

(二)发生原因

(三)调理原则

(四)调理方法

1.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2.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3.心理调节

4.饮食调摄

5.中医辨证调摄

6.针灸

五、牙齿松软

(一)判断依据

(二)发生原因

(三)调理原则

(四)调理方法

1.明确原因

2.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3.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4.掌握科学的护牙方法

5.饮食调摄

6.中医辨证调摄

7.针灸

8.其他方法

六、下肢无力

(一)判断依据

(二)发生原因

(三)调理原则

(四)调理方法

1.明确原因

2.培养良好的习惯

3.加强身体锻炼

4.调畅情志

5.饮食调摄

6.中医辨证调摄

7.针灸

七、烦躁易怒

(一)判断依据

(二)发生原因

(三)调理原则

(四)调理方法

1.认识自我

2.创造舒适的环境

3.加强身体锻炼

4.多进行户外活动

5.避免突然戒断

6.饮食调摄

7.中医辨证调摄

8.娱乐保健

八、经前乳胀

(一)判断依据

(二)发生原因

1.精神因素

2.生活习惯

3.性生活因素

4.服用避孕药

(三)调理原则

(四)调理方法

1.心理调摄

2.健康教育

3.运动调理

4.饮食调摄

5.中医辨证调摄

6.推拿调理

7.乳房按摩

8.针灸调理

九、月经失调

(一)判断依据

(二)发生原因

1.精神情志因素

2.生活习惯因素

3.吸烟

4.滥用药

5.便秘

6.噪声和电磁波

7.贪凉

8.肥胖

(三)调理原则

(四)调理方法

1.健康教育

2.调畅情志

3.节制房事

4.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5.经期要防寒避湿

6.饮食调摄

7.中医辨证调摄

8.针灸

十、带下量多

(一)判断依据

(二)发生原因

1.卫生习惯不良

2.性生活不当

3.肥胖

(三)调理原则

(四)调理方法

1.注意卫生

2.衣着宽松

3.节制房事

4.经常参加运动

5.经期避免感湿

6.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7.食疗验方

8.中医辨证调摄

9.针灸

10.中药熏洗

11.药带疗法

第五章 常用中药

第一节 药食同源中药

一、阿胶

二、白扁豆

三、白果

四、白茅根

五、百合

六、陈皮

七、赤小豆

八、大枣

九、淡竹叶

十、党参

十一、丁香

十二、佛手

十三、茯苓

十四、覆盆子

十五、甘草

十六、高良姜

十七、葛根

十八、枸杞子

十九、广藿香

二十、黑芝麻

二十一、黄精

二十二、黄芪

二十三、火麻仁

二十四、鸡内金

二十五、金银花

二十六、菊花

二十七、陈皮

二十八、决明子

二十九、莱菔子

三十、莲子

三十一、龙眼肉

三十二、罗汉果

三十三、麦芽

三十四、牡蛎

三十五、木瓜

三十六、蒲公英

三十七、芡实

三十八、人参

三十九、肉苁蓉

四十、肉豆蔻

四十一、肉桂

四十二、桑椹

四十三、沙棘

四十四、砂仁

四十五、山药

四十六、山楂

四十七、生姜

四十八、酸枣仁

四十九、桃仁

五十、铁皮石斛

五十一、乌梅

五十二、西洋参

五十三、鲜芦根

五十四、小茴香

五十五、浮小麦

五十六、益智仁

五十七、薏苡仁

五十八、鱼腥草

五十九、玉竹

六十、紫苏子

第二节 养生保健中药

一、丹参

二、白术

三、川芎

四、熟地黄

五、菟丝子

六、赤芍

七、红花

八、淫羊藿

九、白芍

十、香附

十一、黄芩

十二、鸡血藤

十三、木香

十四、神曲

十五、巴戟天

十六、枳壳

十七、北沙参

十八、荜澄茄

十九、补骨脂

二十、柴胡

二十一、莪术

二十二、益母草

二十三、黄连

二十四、连翘

二十五、鹿茸

二十六、麦冬

二十七、牛膝

二十八、三棱

二十九、三七

三十、通草

三十一、延胡索

三十二、韭菜子

三十三、泽泻

三十四、何首乌

三十五、白头翁

三十六、白鲜皮

三十七、柏子仁

三十八、半夏

三十九、桃仁

四十、诃子

四十一、栀子

四十二、沉香

四十三、川贝母

四十四、龟甲胶

四十五、牡丹皮

四十六、杜仲

四十七、厚朴

第六章 养生保健常用膏方

一、沙冬滋肺膏

二、石斛滋胃膏

三、参附温心膏

四、健脾消食膏

五、参茸壮阳膏

六、参芪益肺膏

七、健脾益气膏

八、解毒消痈膏

九、清肝利胆膏

十、利湿止泻膏

十一、燥湿化痰膏

十二、利尿通淋膏

十三、桃红麻杏膏

十四、通脉止痛膏

十五、疏肝祛瘀膏

十六、归莪妇痛宁膏

十七、疏肝解郁膏

十八、禀赋增强膏

十九、气虚大补膏

二十、坤灵丸

二十一、活血通经丸

二十二、益宫丸

二十三、益肾调经膏

二十四、益肾生精丸

二十五、益肾生发丸

二十六、胃炎消丸

二十七、激奎丸

二十八、益肾健腰丸

二十九、健脾强体膏

三十、玉竹黄精膏

三十一、参胶龙枣固体饮料

三十二、姜枣桑椹固体饮料

三十三、精枣葛根固体饮料

三十四、人参牡蛎膏

三十五、桃实栀英固体饮料

三十六、杞桂益智固体饮料

三十七、山药枣甘固体饮料

三十八、枸杞桑椹固体饮料

三十九、百合茯苓膏

四十、枸杞桑荷固体饮料

四十一、桑荷薏仁膏

四十二、槐葛三仁固体饮料

四十三、荷叶乌龙调味茶

四十四、薏仁玉苓调味茶

四十五、茯苓香砂调味茶

四十六、杞菊明苏固体饮料

四十七、麦槐麻仁固体饮料

四十八、蒲英金槐固体饮料

四十九、香橼佛手膏

五十、佛手香仁膏

五十一、龙枣益智膏

五十二、橘红姜枣膏

五十三、杏仁山棘膏

五十四、双花栀苓膏

五十五、薏仁栀英膏

五十六、金银栀蒲膏

五十七、山楂桃葛膏

五十八、桃仁香芷膏

五十九、蒲英芦草膏

六十、阿胶茯杞膏

六十一、养阴清肺膏

六十二、养阴清胃膏

六十三、理中保元膏

六十四、温肾固精膏

六十五、健脾益气膏

六十六、化痰祛湿膏

六十七、补脾益肾膏

第七章 常见疾病及其调治

第一节 慢性支气管炎

一、诊断标准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一)中医病因

(二)中医病机

1.外邪侵袭

2.肺脏虚弱

3.脾脏亏虚

4.肾气衰弱

三、西医病因病理

(一)病因

1.外因

2.内因

(二)病理

四、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标证

2.本证

(二)其他疗法

1.针刺疗法

2.炙法

五、西医治疗

(一)非药物治疗

(二)药物治疗

1.控制感染

2.镇咳祛痰

3.平喘

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诊断标准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一)中医病因

1.外邪侵袭

2.饮食不节

3.情志因素

4.劳欲久病

(二)中医病机

三、西医病因病理

(一)病因

1.遗传

2.吸烟

3.呼吸道感染

4.空气污染

5.吸入粉尘和化学物质

6.社会经济地位

(二)病理

四、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急性加重期

2.稳定期

(二)其他疗法

1.针刺疗法

2.推拿

五、西医治疗

(一)非药物治疗

(二)药物治疗

1.支气管扩张剂

2.糖皮质激素

3.抗氧化剂

第三节 慢性咽炎

一、诊断标准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一)中医病因

(二)中医病机

1.肺肾阴虚

2.肝气郁结

3.脾胃虚弱

4.痰阻血瘀

三、西医病因病理

(一)病因

1.急性转变

2.临近组织继发

3.全身性因素

4.不良生活习惯

5.工作或生活环境影响

(二)病理

1.慢性单纯性咽炎

2.慢性肥厚性咽炎

3.萎缩性咽炎

四、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肺肾阴虚证

2.肝气郁结证

3.脾胃虚弱证

4.痰阻血瘀证

(二)其他疗法

1.针刺疗法

2.推拿

3.药物外治法

4.单方验方

五、西医治疗

(一)非药物治疗

(二)药物治疗

第四节 高血压病

一、诊断标准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情志失调

2.饮食所伤

3.久病过劳

4.先天禀赋异常

(二)病机

1.肝阳上亢

2.痰湿中阻

3.瘀血阻络

4.肝肾阴虚

5.肾阳虚衰

三、西医病因病理

(一)病因

(二)病理

四、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肝阳上亢证

2.痰湿内盛证

3.瘀血内停证

4.肝肾阴虚证

5.肾阳虚衰证

(二)其他治疗

1.针灸

2.推拿

五、西医治疗

(一)非药物治疗

(二)药物治疗

第五节 高脂血症

一、诊断标准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一)病因

1.体质因素

2.饮食因素

3.情志因素

(二)病机

三、西医病因病理

四、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痰浊中阻证

2.肝郁脾虚证

3.胃热滞脾证

4.肝肾阴虚证

5.脾肾阳虚证

(二)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2.耳针

五、西医治疗

(一)一般治疗

1.减肥

2.运动锻炼

3.戒烟

4.辅助性预防药物

(二)饮食治疗

(三)药物治疗

1.他汀类

2.贝特类

3.烟酸类

4.胆酸螯合剂

(四)血浆净化疗法

(五)手术疗法

(六)基因治疗

第六节 糖尿病

一、诊断标准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一)病因

1.禀赋不足

2.饮食失节

3.情志失调

4.劳欲过度

(二)病机

三、西医病因病理

(一)病因

1.1型糖尿病

2.2型糖尿病

(二)病理

1.胰岛的病理改变

2.血管病变

四、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无症状期

2.症状期

(二)其他治疗

1.消渴丸

2.金芪降糖片

五、西医治疗

(一)一般治疗

1.糖尿病健康教育

2.饮食治疗

3.体育锻炼

4.病情监测

(二)药物治疗

第七节 痛 风

一、诊断标准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邪侵袭人体

2.正气亏虚

3.痰瘀互结

(二)病机

三、西医病因病理

(一)病因

(二)病理

四、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风寒湿阻证

2.风湿热郁证

3.痰瘀痹阻证

4.肝肾亏虚证

(二)其他治疗

1.针灸治疗

2.中药外敷治疗

3.电离子导入疗法

五、西医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急性期治疗

1.秋水仙碱

2.非甾体抗炎药

3.糖皮质激素

(三)发作间歇期和慢性期治疗

1.促进尿酸排泄药

2.抑制尿酸合成药

3.其他治疗

第八节 肥 胖

一、诊断标准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年老体弱

2.饮食不节

3.缺乏运动

4.先天禀赋

(二)病机

三、西医病因病理

(一)病因

(二)病理

四、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胃热滞脾证

2.痰湿内盛证

3.脾虚不运证

4.脾肾阳虚证

(二)其他治疗

五、西医治疗

(一)非药物治疗

(二)药物治疗

1.食欲抑制剂

2.肠道脂肪酶抑制剂

3.代谢增强剂

(三)手术治疗

第九节 慢性胃炎

一、诊断标准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一)饮食所伤

(二)情志内伤

(三)脾胃虚弱

三、西医病因病理

(一)病因

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2.免疫因素

3.理化因素

4.其他

(二)病理

1.炎症

2.萎缩

3.化生

四、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肝气犯胃证

2.湿热中阻证

3.瘀血停胃证

4.胃阴亏耗证

5.脾胃虚寒证

(二)其他治疗

1.针刺

2.艾灸

五、西医治疗

(一)非药物治疗

(二)药物治疗

1.根除幽门螺旋杆菌药物

2.降低胃酸药物

3.黏膜保护剂

4.对症处理药物

第十节 消化性溃疡

一、诊断标准

(一)初步诊断

(二)基本诊断

(三)确定诊断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一)病因

1.起居不适,外邪犯胃

2.饮食不节,食滞伤胃

3.情志内伤,肝气犯胃

4.素体脾虚,后天失养

(二)病机

三、西医病因病理

(一)病因

(二)病理

四、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肝胃不和证

2.脾胃虚弱(寒)证

3.脾胃湿热证

4.胃阴不足证

5.胃络瘀阻证

(二)其他治疗

1.针灸

2.中药穴位贴敷

五、西医治疗

(一)非药物治疗

1.饮食疗法

2.心理治疗

3.手术治疗

(二)药物治疗

1.抑制胃酸药物

2.黏膜保护剂

3.根除幽门螺旋杆菌药物

第十一节 炎症性肠病

一、诊断标准

(一)2002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学会的克罗恩病的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

2.X线钡剂造影

3.内镜检查

(二)2009年中华医学会脾胃病分会的溃疡性结直肠炎诊断标准

1.确诊

2.疑诊

3.诊断内容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湿热壅滞

2.脾胃虚弱

3.气滞血瘀

4.脾肾阳虚

(二)病机

三、西医病因病理

(一)病因

(二)病理

四、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大肠湿热证

2.脾虚湿蕴证

3.寒热错杂证

4.肝郁脾虚证

5.脾肾阳虚证

6.阴血亏虚证

(二)其他治疗

1.针灸

2.灌肠法

五、西医治疗

(一)非药物治疗

1.休息

2.饮食

(二)药物治疗

1.水杨酸柳氮磺胺类药物

2.肾上腺皮质激素

3.硫唑嘌呤

4.抗生素

第十二节 功能性便秘

一、诊断标准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1.燥热内结

2.气机郁滞

3.气血津液亏虚

4.阴阳偏衰

三、西医病因病理

(一)病因

1.药物因素

2.不良饮食习惯

3.内分泌紊乱

4.胃肠调节肽的影响

5.系统性疾病

(二)病理

1.肠壁肌层及肌间神经丛的病理改变

2.肠壁内神经递质的变化

四、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胃肠燥热证

2.气机郁滞证

3.脏腑失和证

4.血虚证

5.阴虚证

6.阳虚证

(二)其他治疗

1.针灸

2.推拿

五、西医治疗

(一)非药物治疗

(二)药物治疗

1.泻剂

2.促动力药

3.微生态制剂

第十三节 慢性腹泻

一、诊断标准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2.饮食内伤

3.情志失调

4.劳倦伤脾

5.年老久病

(二)病机

三、西医病因病理

(一)病因

1.肠道内感染

2.感染后腹泻

3.过敏性腹泻

4.免疫缺陷性疾病

5.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缺乏导致的营养不良

6.其他因素

(二)病理

四、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脾虚泄泻证

2.肝脾不和证

3.肾虚泄泻证

(二)其他治疗

1.针灸

2.推拿

五、西医治疗

(一)非药物治疗

(二)药物治疗

第十四节 失眠症

一、诊断标准

二、中医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

2.情志失常

3.劳逸失调

4.病后体虚

三、西医病因病理

1.失眠症

2.神经衰弱

3.更年期综合征

四、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肝火扰心证

2.痰热扰心证

3.心脾两虚证

4.心肾不交证

5.心胆气虚证

6.心火炽盛证

(二)其他治疗

1.针灸

2.推拿

五、西医治疗

(一)药物治疗

(二)心理治疗

第十五节 前列腺炎

一、诊断标准

(一)急性前列腺炎

(二)慢性前列腺炎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三、西医病因病理

(一)病因

(二)病理

四、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湿热下注证

2.气滞血瘀证

3.阴虚火旺证

4.肾阳虚衰证

(二)其他治疗

1.前列腺按摩

2.熏洗坐浴疗法

3.药物离子透入疗法

4.针灸治疗

5.直肠给药治疗

五、西医治疗

1.抗生素

2.α-肾上腺受体阻滞剂

3.非甾体类抗炎药

4.心理治疗

第十六节 前列腺增生

一、诊断标准

二、中医病因病机

1.脾肾两虚

2.气滞血瘀

3.湿热蕴结

三、西医病因病理

(一)病因

(二)病理

四、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湿热下注证

2.脾肾气虚证

3.气滞血瘀证

4.肾阴亏虚证

5.肾阳不足证

(二)其他治疗

1.脐疗法

2.灌肠法

3.针灸疗法

五、西医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药物治疗

1.激素类药物

2.a受体阻滞剂

3.植物类药物

(三)手术治疗

第十七节 阳 痿

一、诊断标准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一)病因

1.肝气郁结

2.劳心过思

3.饮食不洁

4.恐惧所伤

5.手淫过度

6.年老体衰

7.先天禀赋不足

(二)病机

1.阴虚火旺

2.命门火衰

3.心脾两虚

4.湿热下注

5.肝气郁结

6.恐惧伤肾

7血脉瘀滞

8.痰湿阻滞

9.寒滞肝脉

三、西医病因病理

(一)病因

1.心理性阳痿

2.器质性阳痿

(二)病理

四、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命门火衰证

2.阴虚火旺证

3.寒滞肝脉证

4.湿热下注证

5.心脾两虚证

6.恐惧伤肾证

7.瘀血阻络证

8.肝郁气滞证

9.痰湿阻络证

(二)其他治疗

五、西医治疗

(一)非药物治疗

(二)药物治疗

第十八节 早 泄

一、诊断标准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房劳伤肾

2.劳伤心脾

3.湿热下注

4.七情所伤

(二)病机

三、西医病因病理

四、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肾气不固证

2.肝经湿热证

3.心脾两虚证

4.阴虚火旺证

5.心肾不交证

6.肝气郁结证

(二)其他治疗

1.外治法

2.针灸

五、西医治疗

(一)非药物治疗

1.心理治疗

2.行为治疗

(二)药物治疗

1.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

2.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PDE5i)

(三)手术治疗

第十九节 功能性不射精症

一、诊断标准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情志失调

2.恣情纵欲

3.饮食所伤

4.手淫过度

5.先天禀赋不足

(二)病机

1.心神失常

2.肝郁气滞

3.忧思伤脾

4.精道瘀滞

5.湿热下注

6.阴虚火旺

7.命门火衰

三、西医病因病理

(一)病因

1.性知识缺乏

2.性干扰

3.性刺激不足

(二)病理

四、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肝郁气滞证

2.肝火扰心证

3.精道瘀阻证

4.湿热下注证

5.心脾两虚证

6.肾精亏虚

7.阴虚火旺证

8.命门火衰证

(二)其他治疗

五、西医治疗

(一)非药物治疗

1.心理疗法

2.行为疗法

(二)药物治疗

1.左旋多巴

2.麻黄素

3.十一酸睾酮

4.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5.新斯的明

第二十节 不 育

一、诊断标准

1.性功能障碍

2.精子和精浆检查

3.有明确病因导致精液质量异常的男性不育

4.其他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先天因素

2.情志失调

3.感受外邪

4.饮食所伤

5.久病过劳

(二)病机

1.肾气虚弱

2.肝郁气滞

3.湿热下注

4.气血两伤

三、西医病因病理

(一)病因

1.射精障碍与性功能异常

2.免疫性因素

3.先天发育异常的疾病

4.遗传因素

5.内分泌因素

6.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

7.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

8.全身性因素

9.精神心理因素

10.不明原因不育

11.其他因素

(二)病理

四、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肾阳亏虚证

2.肾阴不足证

3.肝郁气滞证

4.湿热下注证

5.气血两虚证

(二)针灸治疗

五、西医治疗

(一)预防性治疗

(二)非手术治疗

1.特异性治疗

2.半特异性治疗

3.非特异性治疗

(三)手术治疗

(四)辅助生殖技术

第二十一节 慢性鼻炎

一、诊断标准

1.慢性单纯性鼻炎

2.慢性肥厚性鼻炎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感邪气

2.饮食不节

3.先天禀赋不足

(二)病机

1.肺经郁热,邪犯鼻窍

2.脾肺气虚,邪滞鼻窍

3.邪毒久留,堵塞鼻窍

三、西医病因病理

(一)病因

1.局部因素

2.职业和环境因素

3.全身因素

(二)病理

1.慢性单纯性鼻炎

2.慢性肥厚性鼻炎

四、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肺经郁热,邪犯鼻窍证

2.肺脾气虚,邪滞鼻窍证

3.邪毒久留,瘀阻鼻窍证

(二)其他治疗

1.体针

2.耳针

3.灸法

五、西医治疗

(一)病因治疗

(二)局部治疗

1.鼻腔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

2.鼻腔局部减充血剂治疗

3.封闭疗法

4.下鼻甲黏膜下硬化剂注射

(三)全身治疗

(四)手术治疗

第二十二节 斑 秃

一、诊断标准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三、西医病因病理

(一)病因

(二)病理

四、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血热风燥证

2.气滞血瘀证

3.气血两虚证

4.肝肾不足证

(二)其他治疗

1.针灸

2.梅花针扣刺

五、西医治疗

(一)非药物治疗

(二)药物治疗

1.外用药

2.内用药

第二十三节 脂溢性脱发

一、诊断标准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三、西医病因病理

(一)病因

(二)病理

四、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脾胃湿热证

2.脾失健运证

(二)其他治疗

五、西医治疗

(一)非药物治疗

(二)药物治疗

1.口服药

2.外用药

第二十四节 月经不调

一、闭经

(一)诊断标准

(二)中医病因病机

1.病因

2.病机

(三)西医病因病理

1.病因

2.病理

(四)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2.其他治疗

(五)西医治疗

二、崩漏

(一)诊断标准

(二)中医病因病机

1.病因

2.病机

(三)西医病因病理

1.病因

2.病理

(四)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2.其他治疗

(五)西医治疗

第二十五节 子宫肌瘤

一、诊断标准

1.诊断要点

2.鉴别诊断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寒凝血结

2.经产失摄

3.情志致病

4.体质偏颇

(二)病机

1.气滞血瘀

2.寒湿凝滞

3.痰湿瘀阻

4.肾虚血瘀

5.气虚血瘀

6.湿热瘀阻

三、西医病因病理

(一)病因

(二)病理

四、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证

2.寒湿凝证

3.湿瘀阻滞证

4.肾虚血瘀证

5.气虚血瘀证

6.湿热瘀阻证

(二)其他治疗

1.针灸

2.推拿

五、西医治疗

(一)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

2.术式

(二)药物治疗

1.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

2.抗孕激素制剂

3.芳香化酶抑制剂

第二十六节 乳腺小叶增生病

一、诊断标准

1.诊断

2.鉴别诊断

二、中医病因病机

1.肝气不舒

2.冲任失调

三、西医病因病理

(一)病因

(二)病理

1.大体形态

2.组织学形态

四、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肝郁痰凝证

2.冲任失调证

(二)其他治疗

1.中成药

2.针灸

3.推拿

五、西医治疗

(一)药物治疗

(二)手术治疗

第二十七节 不孕症

一、诊断标准

(一)诊断要点

1.病史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二)鉴别诊断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一)肾虚

(二)肝气郁结

(三)痰湿内阻

(四)瘀滞胞宫

(五)湿热内蕴

三、西医病因病理

(一)输卵管阻塞或粘连

(二)排卵障碍

(三)子宫内膜异位症

(四)生殖系统先天异常

(五)年龄因素

(六)精神心理因素

(七)免疫因素

(八)遗传因素

(九)生活和职业因素

(十)某些微量元素和细胞因子

四、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肾气虚弱证

2.肾阴虚证

3.肾阳虚证

4.肝郁证

5.痰湿证

6.血瘀证

7.湿热证

(二)调整月经周期的节律性

1.行经期

2.经后期

3.经间期

4.经前期

5.中成药

(三)其他治疗

1.中药外治法

2.针灸

3.推拿

五、西医治疗

(一)一般治疗

1.排卵期性生活

2.精神疗法

3.矫正不良生活习惯

(二)药物治疗

1.输卵管性不孕的治疗

2.内分泌性不孕的治疗

3.免疫性不孕的治疗

主要参考文献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