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我们这一代人:金斯堡文学讲稿电子书

艾伦·金斯堡的四十九堂文学课,以精湛的学养解读凯鲁亚克、金斯堡、巴勒斯、柯索等垮掉派诸干将的主要代表作,尤其分析了音乐对于“垮掉一代”写作的重要性。从交往轶事、心理侧写到文本细读,金斯堡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作家群像。

售       价:¥

纸质售价:¥66.80购买纸书

271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美]艾伦·金斯堡

出  版  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2-01

字       数:22.4万

所属分类: 文艺 > 文学 > 随笔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1977年,距离出版《嚎叫》和凯鲁亚克《在路上》已过去二十年,艾伦·金斯堡感到是时候就“垮掉一代”的文学史做一次系统的回顾。谁也没想到,艾伦·金斯堡是一个严苛的老师,他先后五次设课程,为“垮掉一代”文学创作留下了宝贵的记录。 知名学者比尔·摩根听了金斯堡为课程录下的所有磁带,并编排了恰当的体例,将生动的课堂讲述变成了纸上的灵感抒发。 艾伦·金斯堡与“垮掉一代”的主要作家均有来往,在本书中,他不仅回顾了初遇凯鲁亚克、威廉·巴勒斯、格雷戈里·柯索等人的情景,更以精湛的学养解读各位作家的代表作,尤其分析了音乐对于“垮掉一代”写作的重要性。从交往轶事、心理侧写到文本细读,金斯堡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作家群像。<br/>【作者】<br/>艾伦·金斯堡(AllenGinsberg,1926-1997)   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市,是娜奥米与抒情诗人路易斯·金斯堡的儿子。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读哥伦比亚大学始,他与尼尔·卡萨蒂、杰克·凯鲁亚克、威廉·巴勒斯等人建立了深厚友谊,一同成为五十年代美国“垮掉派”运动的领军。他做过工人、水手与市场研究员,1956年发表部诗集《嚎叫及其他诗歌》,成为二十世纪流传广的一部诗集,被翻译成二十余种语言,美国新一代诗人之风。     1965年,金斯堡在布拉格市荣获“五月之王”称号。1974年,诗集《美国的陨落》获美国国家图书奖。1984年11月,金斯堡随美国作家代表团访华,在北京、上海讲学,游览南京、苏州、昆明、保定、三峡等地,并写下多首关于中国的诗篇。此后他讲学的足迹遍及北半球,1986年荣获斯特鲁加诗歌节“金花环”奖。 金斯堡曾是美国艺术和文学学会会员,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获得者,杰克·凯鲁亚克虚空诗歌学院联合创始人。1997年4月5日,金斯堡在纽约逝世。<br/>
目录展开

前言

编者序

对于“垮掉一代”的定义

1.课程概述

2.凯鲁亚克的《“垮掉一代”之源起》

3.书单

4.幻象

5.爵士乐、比波普与音乐

6.音乐、凯鲁亚克、威斯和纽曼

7.时代广场和四十年代

8.哥伦比亚大学的卡尔、金斯堡和凯鲁亚克

9.凯鲁亚克、哥伦比亚大学和《德卢兹的虚荣》

10.吕西安·卡尔对凯鲁亚克的影响

11.凯鲁亚克和《德卢兹的虚荣》,第二部分

12.会见巴勒斯和金斯堡从哥伦比亚退学

13.凯鲁亚克和《镇与城》

14.凯鲁亚克和《科迪的幻象》,第一部分

15.凯鲁亚克、卡萨帝和《科迪的幻象》,第二部分

16.晚年的凯鲁亚克

17.巴勒斯的处女作与《黄昏的最后微光》

18.巴勒斯、凯鲁亚克和《而河马被煮死在水槽里》

19.巴勒斯、琼·巴勒斯和《瘾君子》

20.巴勒斯和柯日布斯基

21.巴勒斯与视觉

22.巴勒斯与《死藤水之信》

23.巴勒斯与《酷儿》

24.巴勒斯与《裸体午餐》

25.巴勒斯与“裁剪法”

26.巴勒斯与《爆炸的门票》

27.尼尔·卡萨帝与《如旧》

28.凯鲁亚克与《自发散文的本质》

29.凯鲁亚克与《在路上》

30.凯鲁亚克与《地下人》

31.凯鲁亚克和名望

32.凯鲁亚克、素描和方法

33.柯索与《喋喋不休的贞女》

34.柯索与《汽油及其他诗歌》

35.柯索与《死神生日快乐》

36.柯索与《原子弹》

37.柯索与《权力》

38.柯索与《原住民精神先驱》

39.金斯堡的早期作品

40.金斯堡和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41.金斯堡与《绿汽车》

42.金斯堡与《嚎叫》

43.金斯堡、《嚎叫》和克里斯托弗·斯马特

44.金斯堡和塞尚

45.金斯堡与旧金山文艺复兴

46.约翰·克列农·霍尔姆斯

47.彼得·奥洛夫斯基

48.卡尔·所罗门

49.凯鲁亚克的《现代散文的信仰与技巧》

金斯堡书单

编者致谢

译者致谢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