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前言
第一章 病历要求
一、格式
1.一般项目
2.主诉
3.病史
4.病案
二、病案顺序
三、病案内容
1.叙述症状
2.病机分析
3.确立治法
4.选择主方
5.用药
6.诊断
7.医嘱
8.其他
四、复诊病案
第二章 四诊的临床应用
一、四诊合参
二、四诊认症是辨证的基础
三、望诊的应用
1.色诊
2.望目
3.舌诊
四、闻诊的应用
1.听声音
2.嗅气味
五、问诊的应用
六、切诊的应用
1.脉诊
2.触诊
第三章 辨证要领
一、辨证的概念及重要性
二、辨证的主要思维方法
三、病、证、症之间的关系
四、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五、中医辨证的内容
1.辨病名
2.辨病因
3.辨病位
4.辨脏腑病机
5.辨病理因素
6.辨病理属性
7.辨标本关系
8.辨转归、预后
六、知常达变,掌握证的五性
1.特异性
2.可变性
3.交叉性
4.杂合性
5.非典型性
七、辨证的影响因素
1.识主症
2.抓特点
3.分真假
4.明缓急
5.定证候
6.观动静
7.影响因素
第四章 治法方略
一、立法是枢纽
二、八法是立法总纲
三、立法必须适应病情演变
四、立法要注意整体关系
五、立法必须注意个体特异性
六、常用治法的宜和忌
七、复法运用解析
1.应用复法的重要意义
2.应用复法的体会
第五章 选方要点
一、据病选方
1.大方
2.小方
3.缓方
4.急方
5.复方
二、主治方与通治方
1.主治方
2.主治方与辨证论治
3.通治方
4.几点体会
5.类方比观
三、按方随症加减
第六章 临证选药
一、熟悉常用治法和处方的代表药
二、掌握脏腑用药
1.心
2.肝
3.脾
4.肺
5.肾
三、注意随症用药
1.头痛
2.咳嗽
3.胃脘痛
4.低热(虚热)
四、结合辨病用药
五、根据经验用药
六、拓宽中药新用途
七、注意药物的主次排列
八、引经与反佐
九、中药的用量与炮制
1.关于用量
2.关于炮制
第七章 常用药物的配伍
一、同类相须
1.麻黄、桂枝
2.荆芥、防风
3.麻黄、细辛
4.川芎、白芷
5.天麻、川芎
6.苏叶、香附
7.金银花、连翘
8.黄芩、桑白皮
9.桑叶、菊花
10.栀子、丹皮(桑叶、丹皮)
11.丹皮、大黄
12.青蒿、黄芩
13.夏枯草、蒲公英
14.胡黄连、银柴胡
15.桑白皮、地骨皮
16.栀子、黄柏
17.生地黄、大黄
18.大黄、黄连
19.青蒿、白薇
20.全瓜蒌、薤白
21.石膏、知母
22.黄连、黄芩
23.知母、黄柏
24.人参、蛤蚧
25.白僵蚕、白芷
26.天麻、豨莶草
27.白僵蚕、地龙
28.苍术、厚朴
29.高良姜、香附
30.附子、干姜
31.当归、白芍(当归、川芎)
32.肉苁蓉、当归
33.三棱、莪术
34.穿山甲、王不留行
35.补骨脂、胡桃肉
36.垂盆草、龙胆草
二、异类相使
1.补阴与补阳
2.补气与补血
3.补与消
4.补与散
5.补与泻
6.补与攻
7.行气与活血
8.升与降
9.散与敛
10.表与里
11.寒与热(温与清)
12.开与泄
第八章 常用脏腑病机词汇类证辨治
一、病机的含义
二、病机的掌握
三、病机词汇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
四、本节讨论范围
五、常用病机词汇选释
1.心气虚弱与心阳不振
2.心血瘀阻与心阳痹阻
3.肺气不宣与肺失清肃
4.燥伤肺津与阴虚肺燥
5.脾气虚弱与脾阳不振(中气不足与中阳不振)
6.脾胃不和与肝胃不和、肝脾不和
7.肝气郁结与肝气横逆、肝气上逆、肝气入络
8.肝风内动与肝风上冒、肝风入络
9.肾阳不振(命门火衰)与肾气虚弱
10.肾阴亏虚与水亏火旺、相火偏旺
第九章 食养疗法
一、食养疗法的临床意义
二、食养必须注意脾胃功能的强弱
三、“发物”对疾病的影响
四、食物与药物的配合
五、根据疾病证候要求掌握饮食宜忌
六、饮食的烹调方法与治病的关系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