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塑造现代经济的100大发明(上)电子书

◎《泰晤士报》《每日邮报》推荐图书,受到全球读者追捧的经济学家帮我们用日常发明学习生活中的经济学。 ◎本套书讲述了100个关于发明如何影响现代经济的启发性故事,其中每一种发明都与错综复杂的全球经济体系紧密联系。透过这些故事可以理解我们赖以生存但又令人迷惑的全球经济体系,了解世界经济运行的逻辑。 ◎意义重大的发明的影响不仅在于提供了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更在于其对社会和经济结构的不可预知的影响,古往今来的重大发明总是遵循这样的模式:解决诸多问题,让我们丰衣足食、幸福健康,但获益会不均,其间会犯错误还会导致一些机会的错失。

售       价:¥

纸质售价:¥43.50购买纸书

68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7.4

作       者:[英]蒂姆·哈福德

出  版  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2-06-01

字       数:22.2万

所属分类: 经管/励志 > 经济 > 经济学理论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这是一套充满故事感的经济学普及读物。 在这套书里,作者选取了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却在世界经济运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发明,例如留声机、空调、奶粉、条形码、自行车、股票期权、区块等,讲述它们从出现到在全球得到应用的过程中,对世界经济的塑造作用。这些发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全球化的背后贯穿的是经济运行的逻辑,读者可以通过它们读懂当今复杂的世界经济是如何被塑造的。 同《卧底经济学》一样,作者一如既往地富有洞察力与幽默感,本套用新奇的视角与故事感,让读者看懂“看不见的手”的选择及世界经济运行的逻辑。<br/>【推荐语】<br/>◎《泰晤士报》《每日邮报》推荐图书,受到全球读者追捧的经济学家帮我们用日常发明学习生活中的经济学。 ◎本套书讲述了100个关于发明如何影响现代经济的启发性故事,其中每一种发明都与错综复杂的全球经济体系紧密联系。透过这些故事可以理解我们赖以生存但又令人迷惑的全球经济体系,了解世界经济运行的逻辑。 ◎意义重大的发明的影响不仅在于提供了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更在于其对社会和经济结构的不可预知的影响,古往今来的重大发明总是遵循这样的模式:解决诸多问题,让我们丰衣足食、幸福健康,但获益会不均,其间会犯错误还会导致一些机会的错失。 ◎作者作为受全球读者追捧的经济学家,著作具有独特的幽默叙事风格。通过讲故事讲明经济学,为读者上一堂生动的经济学课,摆脱经济学枯燥的刻板印象,为读者提供一本有意思的普及读物。<br/>【作者】<br/>蒂姆·哈福德(Tim Harford) 幽默的生活经济学大师,《金融时报》知名专栏作家。在专栏中,他用前沿的经济学理论为读者五花八门的疑问和牢骚提供轻松诙谐的经济学解读。 英国皇家统计学会荣誉会员,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的一员,获得过众多经济学和统计学新闻类奖项。2019年,他因对“经济学的普及与推广”的贡献被授予大英帝国官佐勋章。蒂姆与妻子和三个孩子在牛津生活。 著有《混乱》、《卧底经济学》(全四册)、《塑造现代经济的100大发明(上)》、《塑造现代经济的100大发明(下)》、《拼凑真相——认清纷繁世界的十大数据法则》。  <br/>
目录展开

1 犁

导言

第一部分 赢家和输家

2 留声机

3 带刺铁丝网

4 卖家反馈

5 谷歌搜索

6 护照

7 机器人

8 福利制度

第二部分 重新发明我们的生活

9 配方奶粉

10 冷冻快餐

11 避孕药

12 电子游戏

13 市场研究

14 空调

15 百货商店

第三部分 发明新系统

16 发电机

17 集装箱

18 条形码

19 冷链

20 可转让债券

21 毕利书柜

22 电梯

第四部分 关于创意的创意

23 楔形文字

24 公钥加密

25 复式记账法

26 有限责任公司

27 企业管理咨询

28 知识产权

29 编译器

第五部分 创意从何而来

30 苹果手机

31 柴油发动机

32 闹钟

33 哈柏-博许法

34 雷达

35 电池

36 塑料

第六部分 看得见的手

37 银行

38 剃须刀和刀片

39 避税天堂

40 含铅汽油

41 农业中的抗生素

42 移动支付

43 产权登记

第七部分 发明车轮

44 纸

45 指数基金

46 S形弯管

47 纸币

48 混凝土

49 保险

结语 展望未来

50 灯泡

注释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