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从考古看中国电子书

一、《前言》对《六韬》的真伪和编撰年代、编撰者及学术倾向、内容体系的整合及书名的确立、重要传本及典藏情况等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做了极具说服力的考证、阐述,可以称得上是《六韬》这本书的钥匙。 二、作者选用的底本是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南宋刻本,为目前所见善之本,校本用了十种之多,其中包括了银雀山汉简、八角廊汉简等出土资料,可以说,对《六韬》文本做了非常全面的校勘。

售       价:¥

纸质售价:¥69.70购买纸书

364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7.3

作       者: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编

出  版  社: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2-04-01

字       数:13.0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文物考古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六韬》分为六卷,各卷分别以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命名,即所谓“六韬”,各韬之下又分若干篇,凡58篇。此书相传为姜太公所作,后人对此多有质疑。主要内容为太公与文王、武王之间在军事方面的问答对话,反映了早期的战争观,包括战争谋略、作战类型、作战指导、战阵、战备和军事人才的培养等各个方面。宋神宗时期,该书与《孙子兵法》《李卫公问对》《司马法》《三略》《吴子》《尉缭子》六部兵书并列,结集为著名的《武经七书》。此次整理,以《续古逸丛书》所收宋本《武经七书》为底本,以日本文久三年刻施子美《施氏七书讲义》、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陆军印刷所影印明万历刻刘寅《武经七书直解》、明崇祯九年芙蓉馆刻黄献臣《武经宗》、明天启元年刻茅元仪《武备志》、清光绪二年岭南古经阁刻朱墉《武经七书汇解》、清嘉庆十年刻孙星衍《平津馆丛书》等为校本,对全书文字做了细致校勘,并在吸收前人成果基础上对相关字词、文意做了详明注释。书末附录包括《校订银雀山汉简六韬》《校订八角廊汉简六韬》《校订敦煌唐写本六韬残卷》《群书治要节录六韬阴谋》《西夏文译本六韬》《六韬佚文》和《历代六韬真伪考》等,颇具史料参考价值。<br/>【推荐语】<br/>一、《前言》对《六韬》的真伪和编撰年代、编撰者及学术倾向、内容体系的整合及书名的确立、重要传本及典藏情况等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做了极具说服力的考证、阐述,可以称得上是《六韬》这本书的钥匙。 二、作者选用的底本是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南宋刻本,为目前所见善之本,校本用了十种之多,其中包括了银雀山汉简、八角廊汉简等出土资料,可以说,对《六韬》文本做了非常全面的校勘。 三、本书注释,所用文献近百种,《武经七书》系统内的各类注释,几乎全部做了梳理。在广搜博采的同时,作者又非常重视判断前人注释的是非,严加甄别,不做简单罗列,从而避免读者因各类歧见而滋生困扰。 四、本书附录包括《校订银雀山汉简六韬》《校订八角廊汉简六韬》《校订敦煌唐写本六韬残卷》《群书治要节录六韬阴谋》《西夏文译本六韬》《六韬佚文》《历代六韬真伪考》,涵括了多种读者不易寓目的珍贵文献,史料价值巨大。<br/>【作者】<br/>王震,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子部、经部文献的古籍整理与研究,对兵部文献用力深,著有《司马法集释》等。  <br/>
目录展开

百年考古成就斐然中华文明辉煌灿烂(代序)

探索中华大地人类起源,科学回答了“我从哪里来”

追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展现中华史前文化的辉煌

揭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考古文献补充和丰富了历史细节

多元一体篇

从三星堆到金沙:展现中国上古精神世界的知识图景

日月同辉:太阳神鸟的象征

蕴藏在神秘图案中的“知识密码”

“绝地天通”:神圣的祭祀场所

重构中国上古精神世界的独特贡献

三星堆:青铜时代的神权文明

金杖与雕像:神权政体的物化表现

青铜神树:“天地之中”的神权结构

青铜雕像群:神权的功能

青铜文化:多元一体的见证

从良渚古城再认识中华5000年文明史

良渚古城遗址的结构与认识

城址

良渚古城的特点和意义

从海岱到齐鲁:中华文明传统的重要源泉

连续发展,环环相扣

对中华文明传统塑造的贡献

考古所见商王朝的“海洋资源”开发

商王朝疆域已到达东部沿海

商王朝晚期转向东部沿海开发、利用海盐资源

海洋产品维持着商王朝政治统治

海昏侯墓园考古与西汉史的新知

儒学普及的社会表现

江南经济振兴史的初叶

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所见丝路史信息

帝制时代初期的权力与秩序

史前中国文明的格局

世界文明视野下的中国文明

史前中国文明的四大文化生态板块

农耕的东南板块

占半壁河山的西北板块

作为枢纽的生态交错带板块

被忽视的海洋板块

结 语

从考古发现看8000年以来早期中国的文化基因

整体思维 天人合一

祖先崇拜 以人为本

追求秩序 稳定执中

有容乃大 和谐共存

勤劳坚毅 自强不息

中国文化基因的层累涵濡与共时呈现

历时视野中的“三个中国”

在“中国之中国”

在“亚洲之中国”

在“世界之中国”

通向“未来之中国”

“中”与“中和”理念的考古学阐释

从“求中”建都到“宅兹中国”:“中”的萌发与延续

从择中建宫到“一门三道”,再至“一门五道”:“中”的“扩展”“强化”与“深化”

“左祖右社”与都城“中轴线”的形成

都城规制的“中和”理念与国家认同

龙图腾:考古学视野下中华龙的起源、认同与传承

地缘与风物:仰韶时代与龙文化起源

格制与权力:龙山时代与龙文化的融合

协和与融通:龙文化的统一与认同

中华文明的宏大进程孕育多元一体、协和万邦的文明基因

区域文化“裂变”催生多元传统

“撞击”形成“多元一体”的“最初的中国”

良渚早期国家的“熔合”式构建

“协和万邦”理想的形成和初步实践

《禹贡》和第一王朝的建立

独特的中华文明形成道路

史料传承篇

回眸与展望:百廿年来的甲骨文考释

筚路蓝缕,开拓榛莽——“朴学大师”孙诒让的甲骨文考释

全面展开,各有侧重——“甲骨四堂”的甲骨文考释

深入探索,渐成理论——“甲骨五老”的甲骨文考释

论证严密,考释精到——裘锡圭的甲骨文考释

多维展开,攻坚克难——当代学人的使命担当

青铜器铭文:中华私人写作的起源

铭文作家从多个视角记录了商周历史

铭文作家将自己的荣耀和思想愿望传之久远

青铜器铭文创造了中华写作的多个首次

“巴蜀符号”研究的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

“巴蜀符号”引出的重大文化命题

“巴蜀符号”研究的“柳暗”与“花明”

跨学科融合与创新探索:让古老神秘的巴蜀“活起来”

展望:从文化对象到理论体系构建

清华简:开启古史研究新境界

去伪存真 考而后信

集粹征史 别有进境

稽古钩沉 拨云见日

睡虎地汉简《质日》的史料价值

“质日”的文献特征

珍贵的历史信息

朔闰与伏腊

汉代丝绸之路文明交流的敦煌汉简记忆

汉代丝绸之路畅通的敦煌保障

敦煌汉简所见中原文明向西域的传播

敦煌汉简所见西域文明向汉地的传播

写本文献: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

古代文献传承载体的演进

写本文献大观

写本文献的特点

写本文献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地位

结 语

大力发掘传世古文字资料的时代价值

古文材料与学术研究

古文材料与艺术创作

目前存在的问题

古文材料值得深入挖掘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