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满3件6折 遗迹里的中国史
遗迹里的中国史
曲长涛
¥59.99
◎内容简介 6处大型遗迹,近300张遗迹及文物照片,跨越2000余年 ——讲述“何以中国” 本书选取了殷墟遗址、三星堆遗址、魏安釐王墓、睡虎地秦墓、马王堆汉墓、海昏侯墓等大型遗迹,讲述了它们的发掘起因、发掘过程、发掘收获以及出土文物的溯源过程,涉及88位帝王及诸侯,收录近300张照片,包括考古现场、历史遗迹、文物真貌、遗失古籍、珍贵遗存、墓穴骸骨等。让读者身临其境,从考古遗迹的视角解读中国历史,更轻松地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并还原我国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前世今生。
满3件6折 殷墟甲骨岁祭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殷墟甲骨岁祭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李凤英著
¥58.80
祭祀在商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岁祭是其中重要的祭祀之一。岁祭是对祖先神之先公、先王、先妣、高祖、父、母,兄、子及异族神、自然神的一种常祀。采用董作宾的五期分法结合陈梦家的卜人分组法对收集到的2394例岁祭卜辞行分期、分类研究,发现:各期岁祭有着严谨的制度,体现在岁祭对象、用牲规格等方面;而其文例与特定的岁祭制度相表里,有着明显的规定性。 大乙、祖乙的岁祭始终受重视,而祖乙是最主要的受祭对象;先公、先妣的受祭位置在一至四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让位于先王。 随着时间的推移,岁祭制度逐步走向成熟的同时又表现出趋于简化的一面,第五期的岁祭完全成了一种极其简约的例行祭祀。
满3件6折 灿烂敦煌
灿烂敦煌
樊锦诗、赵声良
¥28.99
敦煌石窟是闻名世界的佛教文化遗迹,也是古代东方艺术的宝库。季羡林先生认为,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著名敦煌学家樊锦诗、赵声良长年身处戈壁,在数十年研究的基础上合作撰写本书,介绍敦煌的历史与文化,解读石窟的塑像与绘画艺术,道出数代敦煌人的坚守与热诚。
满3件6折 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
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
叶舒宪 等
¥117.60
《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是一本以玉文化遗址及典型玉器呈现中国万年玉文化的通识读本。书中介绍了查海、红山、仰韶、凌家滩、良渚、龙山、殷墟、三星堆等30余处史前及夏商时期的遗址,以及上述遗址所出典型玉器的造型、工艺、用途等,反映了古人的精神信仰并呈现了玉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本书由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舒宪担任主编,参与撰稿的有知名考古学家、人类学研究者、博物馆馆长等13位学者。叶舒宪教授以“玉成中国”的独到观点统领全书,呈现了万年来玉文化构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历程。
满3件6折 天赐王国:三星堆与金沙遗址惊世记
天赐王国:三星堆与金沙遗址惊世记
岳南
¥57.99
四川的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以其神秘的出土文物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瑰丽的玉石器、形似外星文明的青铜面具、造型精巧的青铜神树、熠熠生辉的太阳神鸟金箔……如此种种,无不向世人展示着古蜀文明的绚丽多彩。那么,三星堆和金沙文化分别处于古蜀文明的哪一阶段?它们之间有哪些联系?它们的兴起和消失经过是怎样的?出土的文物都有哪些丰富的寓意和内涵?这些问题,在本书都能一一得到答案。 本书生动呈现了四川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始于20世纪初直至现今的发现、发掘过程,相关各方围绕文物保护和归属展的博弈,以及对出土文物分析、修复、展览的细节。阅读本书,您将一场充满地域特色和探索意味的精彩旅程。
满3件6折 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记
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记
岳南
¥57.99
关中平原,骊山脚下,巍峨的秦始皇陵已沉睡两千多年。直到1974年3月,附近村民在井时出一堆“瓦爷”,几处兵马俑坑重见天日,才拉了秦始皇陵发掘考古的序幕。 本书全景展现了秦始皇陵兵马俑被发现、发掘的详细过程,后世对兵马俑的保护情况和国宝出土后各方的恩怨纠葛。此外,作者还通过对兵马俑等文物背景的分析,再现了秦始皇及其臣僚妃嫔的跌宕命运,探讨了大秦帝国的荣辱兴衰和秦始皇一生的是非功过。
满3件6折 国宝沉浮:聆听国宝的故事,国宝有话说
国宝沉浮:聆听国宝的故事,国宝有话说
高小龙
¥39.00
《国宝沉浮》一书以一件件文物为线索,描绘出隐藏于这些文物背后的传奇故事、屈辱历史、辗转历程,展示这些文物历经沉浮的非凡命运。全书在注重知识性、真实性的基础上,重兼顾文章内容的趣味性、可读性。语言力争生动、形象、易懂,涉及的文物也选择那些“国宝级” 的、知名度高的、确实流传经历曲折的。书中每一篇故事讲述一件或一批文物的曲折经历,并配有彩色照片, 以使读者更直观清晰地认识了解这些国宝。其中部分稿件曾自20 世纪90 年代起在《北京日报》《中国文物报》等媒体刊载。
满3件6折 西汉孤魂 : 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记
西汉孤魂 : 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记
岳南
¥57.99
1971年底,湖南长沙的一家医院在挖防空洞时,偶然发现了一个能喷气、火即着的地下洞穴。经考古人员发掘后发现,里面竟埋藏着数千件珍贵的文物和一具完好的女尸。这就是著名的马王堆汉墓。这位墓主人的真实身份是谁?为什么在地下沉睡两千多年而尸身不腐? 本书讲述了考古人员对马王堆三座汉墓行考古发掘的时代背景、曲折过程,展现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决策者、发掘者们遇到的困难与付出的艰辛。作者还通过对出土文物的分析和推测,再现了西汉初期封国林立的历史画卷。
满3件6折 古代天文历法
古代天文历法
鹿军士
¥10.00
本书内容包括了有远古制定历法的传说、远古的天文历法成就、天干地支的起源与影响、夏商周时期的天文历法、秦汉二十四节气的确立、先秦到魏晋时期的历法、隋唐以后的历法沿革、少数民族的地方历法等内容。
满3件6折 千古学案:夏商周断代工程解密记
千古学案:夏商周断代工程解密记
岳南
¥57.99
1996 年,为了建立夏代和商代前期的年代框架,复原商代后期和公元前841年之前西周各王比较准确的年代,国家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最终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把我国有科学依据的历史纪年从“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 作为一部描述这一工程的纪实文学,作者随“工程”追踪、采访数年,全景展现了专家们针对二里头、殷墟、郑州商城、晋侯墓地等夏商周遗址,用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等多学科行交叉研究的全过程,为读者大大拓宽了对中华远古文明的认知范围。
满3件6折 越国之殇:广州南越王墓发掘记
越国之殇:广州南越王墓发掘记
岳南
¥57.99
秦汉鼎革之际,在岭南地区曾有过一个历时近百年的地方政权——南越国。直到汉武帝继位后,南越国才彻底归大汉版图。那么,南越国是如何建立的?它与中原政权发生过哪些恩怨纠葛?五世南越王的陵墓又藏于何处?这些萦绕在后世很多人心头的疑问,在本书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本书再现了20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广州象岗山发现、发掘南越国第二代王赵胡(眜)陵墓,以及通过出土文物分析推断墓主信息的曲折经过。随着作者视角的切换,我们还能看到秦汉之际中原楚汉争霸、岭南南越国威震边陲那风起云涌、跌宕起伏的历史画卷。
满3件6折 风雪定陵:明定陵地下玄宫洞开记
风雪定陵:明定陵地下玄宫洞开记
岳南、杨仕
¥57.99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皇帝,他在位近50年,却有20多年不上朝,导致祖宗200多年的基业,一步步滑向深渊,这就是明朝的万历皇帝。万历为何荒怠朝政?他在位期间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这种种问题的答案,随着1956年明定陵的石门洞,平添了许多文物的明证。 本书是一部全景展现明定陵发掘过程的纪实文学,作者以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考古人员定陵地下玄宫的曲折经过、墓中棺椁和尸骨情况、随葬文物的各种细节。同时还穿插讲述了万历皇帝在位期间,他与朝野上下、后宫诸妃之间的诸多纷争。随着历史故事与考古发掘场景的切换,我们得以见证大明王朝的跌宕历史和新中国考古的艰难探索。
满3件6折 旷世绝响:擂鼓墩曾侯乙墓发掘记
旷世绝响:擂鼓墩曾侯乙墓发掘记
岳南
¥57.99
编钟,是商周时代上层社会的专用乐器,更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因此成为先秦时期风靡一时的随葬重器。1978年9月,在湖北随州郊区的一片工地之下,一套完好无损、音色纯正的编钟重见天日,这就是著名的曾侯乙编钟。然而,翻遍史籍,却难以找到“曾国”的痕迹。“曾国”是什么国?“曾侯乙”又是谁?这套堪称稀世珍宝的编钟,为何出现在江汉平原这个无名之国的土地上? 本书通过对曾侯乙墓考古亲历者的采访,完整再现了曾侯乙墓发现、发掘的全过程;通过对出土文物的分析,推测了曾国的历史程、与楚国的关系和大致灭亡时间;作者还对古代的丧葬制度、古墓后世被盗的时间、盗墓贼洞后的奇特遭遇,行了大胆的想象。本书是利用考古材料还原一段不见史载的历史的成功尝试。
满3件6折 两晋墓葬文化因素研究
两晋墓葬文化因素研究
吴桂兵, 著
¥60.00
  《两晋墓葬文化因素研究》从考古学的视角,研究了汉唐之间中国制度文化的变迁。作者先以墓葬文化因素为切入点,分地列举考古学的实证,形成证据链,阐述制度文化的变迁轨迹,再与文献文本研究相结合,形成二重证据,具有学术参考价值。
满3件6折 绝代兵圣:银雀山《孙子兵法》破译记
绝代兵圣:银雀山《孙子兵法》破译记
岳南
¥57.99
孙武、孙膑是否同一个人?《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是什么关系?这些争议千年的学术悬案,随着1972年山东临沂一座汉代古墓的发现,而冰消雪释。这座古墓,就是出土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的银雀山汉墓。 本书用纪实文学的手法,讲述了银雀山汉墓的发现、发掘过程, 并对众多学者通过研究考证出土竹简从而澄清“孙武、孙膑并非一人”的全过程,行了忠实记录。在此之余,本书还对姜子牙、管仲、伍子胥、孙武、孙膑等一批兵家人物的形象,行了生动再现。
满3件6折 寻找祖先:“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失踪记
寻找祖先:“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失踪记
岳南
¥57.99
1929年,裴文中等考古学家在北京周口店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震惊全世界。然而,在之后的战乱中,这些国宝却在转移途中神秘失踪。几十年来,关于“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下落,有毁在中国说,有被劫往日本说,有美国人调包说,还有随轮船葬身海底说.....众说纷纭。 本书以“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扑朔迷离的命运为蓝本,结合作者的调查和采访,讲述了周口店遗址发掘和化石从发现到转移、遗失以及后来各方寻找的曲折过程,再现了当时时局动荡的历史背景,为我们展了一幅跌宕起伏的历史画卷。作者还对化石下落的各种说法,一一分析,为将来解“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失踪之谜提供了可能。
满3件6折 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
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
常书鸿
¥46.99
《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讲述了“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结缘敦煌、保护敦煌的传奇经历。他以亲切质朴的笔触,极具深情地回忆了一生的坎坷经历,包括巴黎留学十年邂逅敦煌的心路历程、回国七年才得以奔赴敦煌的波折无奈、五十年里舍身保护敦煌的急切呼吁与艰苦奋斗。 各章中间嵌常书鸿各时期的创作与感想,使人能细致了解他当时的思想与心境。文前彩页全部系常书鸿不同时期创作的与敦煌有关的画作,使人可以直观感受敦煌四时之美。文中彩页全部系常书鸿女儿常沙娜临摹的不同时期的敦煌壁画,使人直观感受不同时期敦煌壁画之特,领略其丰姿。 “敦煌艺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舍命也得保护它。不管有多少困难都必须克服。”对于敦煌艺术的使命感,使常书鸿度过了所有的艰难困苦,终其一生,坚守初心。这本自传不仅是常书鸿一生奋斗的记录,更是一本中国近代历史变迁的见证,还是敦煌文化的普及读本,面对困难人生不妥协的励志模本。
满3件6折 一醒惊天下:三星堆古蜀文明
一醒惊天下:三星堆古蜀文明
周新华 著;
¥24.00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可以说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个奇迹。由一个考古遗址的发掘,发现了一个失落的文明,甚至改写了一部文化史。 这是一段被湮没的辉煌历史,如此灿烂、神秘、独特,有着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未解之谜,它正向世人展示着穿越时空的巨大魅力。 从目前所发现的8座祭祀坑内出土了大量能够代表古蜀文明高度的精美器物。这些器物不仅因其独特的个性而有别于其他古老文明,而且埋藏方式极为奇特怪异。在此之前,恐怕没有多少人会想到一个偏处西南边限、四川腹地不起眼的小村落竟有如此辉煌发达的古代青铜文明。这种文化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中原商周文化不相伯仲,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多少有些“另类”的文化面貌。古蜀人恢诡浪漫、雍容大雅的艺术世界,更令世人惊诧不已,玩味无穷…… 本书以文学笔法、图文并茂的形式,追溯了三星堆遗址发现和发掘的过程,对三星堆古蜀文明的起源、发展、兴盛、衰亡进行了考证和梳理,并将其与中原及其他地区文明以至西亚古代文明进行了比较研究。全书广搜博采,将历史、文献与考古新发现融为一炉,不失专业性和学术高度,同时又具有普及性、阅读性的特点。作者层层解密湮没于历史的远古之谜,开启了三星堆古蜀文明的探寻之旅,将一个失落已久的古蜀王国重新呈现在读者面前。
套装特惠下单19.99元 走进博物馆(套装12册)(陕西具有代表性的一批博物馆,一馆一册,以物说史,以物证史,以物串史)
走进博物馆(套装12册)(陕西具有代表性的一批博物馆,一馆一册,以物说史,以物证史,以物串史)
陕西省文物局
¥299.99
“走进博物馆系列”丛书有《渭南市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汉中市博物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安康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西安博物院》、《延安革命纪念馆》选择陕西*有代表性的一批博物馆,一馆一册,重点挖掘文物藏品的内涵价值,以物说史,以物证史,以物串史,通过文物呈现文化,讲好陕西文化故事,展现文化自信
满3件6折 20 世纪黑龙江考古--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20 世纪黑龙江考古--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石岩著
¥58.80
本书以20世纪黑龙江地区的考古工作实践为基础,时间上从旧石器时代至清代,空间上以现代黑龙江境内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牡丹江、绥芬河流域三大区域为核心,总结和概括了一个世纪以来汇集的资料、所取得的成绩以及认识,并通过这些基础工作,探讨黑龙江地区文明的起源及其逐渐发展的过程,证明了边疆地区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中的地位和贡献。
满3件6折 中国玉器
中国玉器
方泽
¥25.06
《中国玉器》作者方泽经过对国内玉器市场的调 查,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长期的中国玉 器课程教学 实践,力求用通俗易懂的文辞编著本书,旨在系统地 阐述中国玉器的玉文化、玉石、玉雕、玉器分类、玉 器 品种、玉器造型、玉器纹饰、吉祥图案、历代玉器特 征、玉器鉴定、评价、欣赏及玉器市场现状等内容, 力求 既传播科学的中国玉器知识,也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 文化,寓知识性、科学性、欣赏性于一体。随着人们 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爱玉、赏玉、玩玉、藏玉的 风气得以恢复发展,更多的爱好者进入这一行列,这 无 疑有益于人们的陶冶性情,提高文化修养。《中国玉 器》既可以作为国内珠宝专业学生的参考教材,也可 以作为 社会各界玉器爱好者的参考书目。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