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盔头:制作技艺与盔箱艺术研究电子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这部著作中详细介绍了李继宗先生为代表的李氏盔头世家以及李继宗先生曾经工作过的“北方盔头社”,全面地展示了盔头制作群体及其行业近百年来的坎坷生存,由此,集中于北京及周边地区的盔头字号和传承谱系被清晰地构建起来,当代的戏曲传统盔头艺术与文献中模糊的盔头历史被有序地续起来,那些生存在北方的戏曲匠作行业与戏曲职业群体的密切联系当然也被自然地凸显出来。盔头制作技艺流程在这部著作中有着极其细致的记录,从普通的一张纸始,到终呈现于戏曲舞台上精美的盔头戏具;从盔头制作艺师的一双手始,到戏曲盔头准确地变现出他们心灵脑海中的艺术记忆,都通过老艺人的示范讲授和杨耐的记录说明,得到了充分的文字呈现。<br/>【推荐语】<br/>盔头的历史,与戏曲的历史一样悠长,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由于盔箱更为丰富厚重的艺术传统和文化内涵,相对稳定地保持并潜隐于舞台之后、剧场之外,不惟戏曲行外人所不晓,即便是行内也未曾系统深的研究过。因此,在历史文献中,有关戏曲盔箱的内容多为只言片语;在戏曲研究中,有关戏曲盔箱的整理与探讨亦罕有拓展。杨耐老师所著的《戏曲盔头:制作技艺与盔箱艺术研究》填补盔头研究的学术空白,用零星的文献来尽力还原历史的存在,用可见的艺术来完整记录戏曲的规范,用人的技艺来全面呈现戏曲的艺术底蕴。它指引着我们推盔头艺术的大门,带领着我们翱翔在盔头艺术的海洋当中。<br/>【作者】<br/>杨耐,助理研究员,国际社会学学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2004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后就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并一直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相关工作。发表的学术论文主要有《此生所系是盔头——记李继宗的戏曲盔头情结》(上、下)《传统节日到底离我们有多远?——浅谈传统节日的保护与现状 》《木兰会及木兰信仰的背后——关于湖北省红安县华家河镇木兰会的调查报告》等十余篇,并参与编写了《中学生古文鉴赏辞典》等书。曾先后参与原文化部“中国传统节日文献数据库”课题,“文化发展与建设调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课题调研等。2018年,承担了北京市文化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项目《氍毹心传——戏曲“名家传艺”人才培养计划》中“盔头名家传艺”的子课题工作。 <br/>
目录展开
作者简介
其他
旷代衣冠谁解识 ——写在《戏曲盔头:制作技艺与盔箱艺术研究》之前
前言
第一编 盔头世家
第一章 盔头研究概述
第一节 从生活到艺术
第二节 从艺术到研究
第二章 盔头种类与艺术特色
第一节 盔头种类
第二节 艺术特色
第三章 北京盔头社始末
第一节 成立与发展
第二节 盔头社“十三行”
第三节 行业转产与人员流散
第四章 盔头字号与盔头传承
第一节 盔头字号
第二节 盔头传承
第三节 地方现状
第五章 李氏盔头世家
第一节 李氏盔头的传承脉络
第二节 李氏盔头的行业贡献
第三节 盔头行的老规矩
第二编 盔头制作技艺
第一章 主要工具和原材料
第一节 主要工具
第二节 主要原材料与辅助材料
第二章 硬盔制作
第一节 基本工艺与流程
第二节 纹饰部件的制作
第三章 硬盔主要类型
第一节 须生硬盔(上)
第二节 须生硬盔(下)
第三节 旦角硬盔
第四章 软巾子的制作和主要类型
第一节 软巾子的制作
第二节 软巾子的主要类型
第五章 辅助行业与切末制作
第一节 辅助行业
第二节 切末
第三编 盔箱艺术
第一章 戏班盔箱
第一节 盔箱
第二节 规矩
第二章 穿戴规则
第一节 穿关与穿戴
第二节 穿戴规则
第三章 盔头与表演艺术
第一节 静态的艺术
第二节 动态的艺术
第四章 装扮实例
第一节 《夜奔》之京、昆交融
第二节 《艳阳楼》与《单刀会》
第三节 《钟馗嫁妹》及其他装扮实例
第五章 盔头置办与定制实例
第一节 宫廷演剧与盔头置办
第二节 民间及院团定制实例
参考文献
后记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