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文学理论九讲电子书

本书是一部供大学生使用的文艺理论教材,内容丰富,角度多样。宏观上有对西方文艺思潮的介绍和反思,有对现当代文学的整体把握,微观上有具体的文本分析。形式上保留了作者在课堂上与学者的互动交流,深浅出,生动活泼,相信读者在阅读后将有极大的收获。

售       价:¥

纸质售价:¥57.40购买纸书

14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7

作       者:王一川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2-05-01

字       数:22.8万

所属分类: 文艺 > 文学 > 文学理论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书是著名教授王一川的文学理论课堂实录,所涉主题包括文学与文学理论、文学的含义与属性、当代中国文学语言状况、当代中国审美精神的演变、小说作品的影片改编案例分析、现代性体验与文学现代性分期、大海形象与海的跨文化对话、文学批评、怎样读书等,凡九讲,使读者如同置身现场,聆听别有洞天的师生对话,一探文学理论的究竟,体会学习的苦乐酸甜。 本书适合文学理论初学者阅读,也可供其他文学爱好者参考。<br/>【推荐语】<br/>本书是一部供大学生使用的文艺理论教材,内容丰富,角度多样。宏观上有对西方文艺思潮的介绍和反思,有对现当代文学的整体把握,微观上有具体的文本分析。形式上保留了作者在课堂上与学者的互动交流,深浅出,生动活泼,相信读者在阅读后将有极大的收获。<br/>【作者】<br/>王一川,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暨文学院教授。曾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院长,选“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现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文艺理论、艺术理论、美学、影视批评。著有《修辞论美学》《艺术公赏力》等,主编教材《文学概论》《美学原理》等。<br/>
目录展开

总序 “教育援青”国家战略与人文学科基础建设

一、建立落实国家战略的“长效机制”

二、跨文化学在文化内部多民族相处与对外文化交流两端发挥作用

三、西部高校“人文学科基础建设系列”著作的特征

引言

第一讲 文学与文学理论

一、从文学到文学理论

二、什么是文学理论

三、文学理论的普遍性及其质疑

四、文学理论的当代特征

五、文学理论包含哪些著述

六、文学理论为什么没有固定围栏

七、怎样学习文学理论

第二讲 文学的含义与属性

一、缘起:关于“文学是什么”的求索过程

二、文学的含义

三、对文学属性的传统看法

四、当前文学状况与文学概念

五、文学的属性

六、文学的感兴修辞性

七、感兴修辞批评(兴辞批评)

第三讲 当代中国文学语言状况

一、文学中的语言问题

二、政治整合、语言俗化与大众群言

三、思想解放、语言雅化与精英独白

四、文化认同、语言多元化与奇语喧哗

五、角色认同、语言分合与多语混成

第四讲 从诗意启蒙到异趣沟通 ——当代中国审美精神的演变

一、审美精神概念

二、诗意启蒙——1980年代的审美精神

三、当代审美精神的转变——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

四、1990年代:无法回避的分化

五、1990年代审美精神——异趣沟通

第五讲 从无声挽歌到视觉动画 ——兼谈大众文化对高雅文化的置换

一、小说与电影之间的媒介转换

二、大众文化对高雅文化的修辞移置

三、有关文学的“乡愁”

第六讲 现代性体验与文学现代性分期

一、回到中国现代性的地面

二、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层面

三、现代性体验的基调

四、现代性体验的类型

五、现代性体验与文学现代性分期

第七讲 大海与海的跨文化对话 ——分析《你见过大海》

一、中西文学中的大海形象

二、大海在现代中国的发生

三、从大海回到海

第八讲 当前文学批评新趋势

一、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关系

二、 批评理论及其特征

三、批评理论模式

四、认识批评理论的意义

第九讲 怎样读书 ——兼谈我所看重的十本书

一、读书的关注点

二、读书建议

三、我看重的十本书

附录: 各章修读参考

第一讲 文学与文学理论

第二讲 文学的含义与属性

第三讲 当代中国文学语言状况

第四讲 从诗意启蒙到异趣沟通 ——当代中国审美精神的演变

第五讲 从无声挽歌到视觉动画 ——兼谈大众文化对高雅文化的置换

第六讲 现代性体验与文学现代性分期

第七讲 大海与海的跨文化对话 ——分析《你见过大海》

第八讲 当前文学批评新趋势

第九讲 怎样读书 ——兼谈我所看重的十本书

后记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