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从卓越到中庸——中国化的管理智慧电子书

1. 中国化的管理智慧,更适合中国管理2. 传统文化里的管理智慧,古人的管理智慧3. 中国管理智慧与西方管理思想的碰撞融合4. 同《素书》一样,中华文化的管理智慧

售       价:¥

纸质售价:¥39.00购买纸书

15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3

作       者:段俊平

出  版  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5-01

字       数:13.9万

所属分类: 教育 > 考试 > 其他类考试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1.读遍西方经典仍然找不到管理出路?回归传统文化,从中国传统文化里找管理智慧,看看5000年文明的管理精髓,找到更适合中国本土企业的管理理念。从中国传统文化里来的管理智慧,帮助企业从卓越到中庸,到基业长青。 2中华文化的核心智慧,古圣先贤的治国方略;中庸之道的管理实践,现代管理的制胜法宝;家族传承的伦理法则,基业长青的经世秘籍。   3.读不懂古文古书?作者用白话讲国学智慧,提炼总结,用简单的语言参悟古人智慧。中庸,强调与势、与政和,与社会价值和,与自然和,与人和,与己和,秉持率性至诚、持中守正、素位守常、成己成物之道。<br/>【推荐语】<br/>1.传统文化专家书写中国管理智慧 2.国学经典中的管理提炼归纳 3.与市面管理图书相反,从卓越到中庸 4.影响世界管理学的中国哲学理念<br/>【作者】<br/>段俊平 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知名管理学者。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硕士、香港城市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受聘于海内外多所大学,担任国学、书法及管理学教授。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京麓书院院长、爱维龙媒管理咨询集团首席专家及创始人、爱维龙媒中国化商学院院长。 段俊平先生长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创新,主张建立东方管理智慧与先现代管理科学相结合的“中国化管理模式”,所创立的“中国化管理”新儒学应用理论,深受专家及企业家推崇和认可。至今已在国内外300多种学术期刊和杂志发表数百篇学术论文。多篇文章选中小学选修课本和中考题。著有《企业幸福力》《传承的力量》《大道行简》和《中国管理往事》等多部有关中国化管理的畅销书。 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和新泽西城市大学等发表有关中国文化的演讲,为国资委大连高级经理学院、中国铁建、中国兵器、国家电网、航天科技、阿里巴巴、腾讯、、小米等企业讲授中国化管理课程, 被多家机构评为“中国百名有影响力专家”。 段俊平先生家学渊源,遵循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教诲,数十年如一日研习中国传统文化及书法艺术,终获传统之精髓。理想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太平。<br/>
目录展开

前言

第一章 企业基业长青的秘诀

第一节 恒大集团与海航集团带来的管理启示

第二节 法师旅馆:传承1300年的故事

第三节 中庸之道:企业基业长青的秘密

第四节 中国企业管理的困局

第五节 中国企业呼唤中庸之道

第二章 中庸之道管理哲学

第一节 中庸思想的内涵及发展

第二节 《中庸》中的中庸思维理念

第三节 中庸之道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第三章 中国文化透出的管理智慧

第一节 中国先秦六位管理大师

第二节 中国秦以后管理思想概论

第三节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内容及框架

第四节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五个特征

第四章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管理智慧

第一节 《易经》中的管理智慧

第二节 儒家管理思想

第三节 道家管理思想

第四节 佛家管理思想

第五节 兵家管理思想

第六节 法家管理思想

第七节 墨家管理思想

第五章 西方管理思想概论

第一节 西方科学的起源

第二节 西方管理学的萌芽

第三节 西方古典管理理论

第四节 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理论

第六章 西方管理中的中道思想

第一节 西方管理理论透出的中庸思想

第二节 中庸管理与西方的X、Y和Z理论

第三节 中国管理智慧与西方管理科学

第四节 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

第五节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

第七章 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第一节 传统文化与领导力

第二节 传统文化与企业家修炼

第三节 传统文化与企业领导力

第四节 传统文化与企业价值观

第八章 从卓越到中庸

第一节 中国化管理理论的核心是中庸之道

第二节 西方“卓越管理”理论的缘起

第三节 卓越与中庸的辩证统一

第四节 追求卓越一定要以中庸为本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