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书名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张瑞贤序
自序
政策变迁与中医药
“团结中西医”方针的演变和确立:1927~1950
一、“中西医并用”
二、中西医合作
(一)“中西医并用”传统的继续发扬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与中、西医的“统一战线”
(三)“中西医合作”方针的提出
(四)“中西医合作”方针的贯彻实施
三、团结中西医
(一)毛泽东的重要指示
(二)全国卫生会议筹备期间有关中医工作的安排
(三)会议筹备期间有关中医问题的争论
(四)“团结中西医”方针的确立
四、讨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医政策的拐点:中南区第一次中医代表会议
一、中医政策调整的前奏
(一)回归延安传统的反复提醒
(二)与“新三反”运动并行的重大转变
二、中南区中医代表会议与卫生行政会议
(一)中南区中医代表会议的缘起
(二)会议的主要内容及经过
(三)会议关于主要问题的结论
(四)贯彻第三届全国卫生行政会议精神与中医政策深度调整
三、中南区中医代表会议的意义
献方与采风
一、中西医合作方针与延安时期的献方
(一)中西医合作方针的提出与李鼎铭推动献方
(二)献方在其他根据地的扩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中医献方
(一)中医政策调整前后的中医献方
1.“重获解放”的喜悦和感激
2.献方行为的泛政治化
3.秘、验方的整理、汇编与出版
(二)河北省卫生厅组织“访贤”“采风”
1.河北省卫生厅落实中医政策情况
2.组织中医拜访团深入农村
3.更大的目标:百万锦方
(三)卫生部举办全国医药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会
(四)保定会议推波助澜
三、采风和献方运动的回响
(一)各地积极响应
(二)各行业、系统的响应
(三)中药研究热潮与中兽医验方的收集、出版
四、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采风与献方的讨论
(一)采风与献(宝)方的文化和历史根源
(二)秘验方的整理、刊刻的固有传统
(三)政治力量最终决定了采风和献方运动的样式和走向
(四)群众运动的喧嚣并未中断中医传统
中药短缺与中药整理
中药材短缺与中药材经营管理权的变更(1949—1957)
一、第一次中药材大范围短缺与专业机构的建立
(一)建政之初中药材产供销的多头管理局面
(二)第一次中药材大范围短缺
(三)中医政策调整与中国药材公司成立
二、第一次药材专业会议与经营管理权的反复转移
(一)第一次药材专业会议的经过与隶属关系的再度转移
(二)中药材行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与商业部重掌管理权
(三)农业合作化对中药材生产的影响
三、“药荒”持续与中药材管理权第四次转移
(一)“药荒”惊动了中共中央
(二)时人对“药荒”原因的分析
(三)“大计划,小自由”与中药材经营
(四)全国药材系统第一次物价会议
(五)中药材管理权首度划归卫生部
四、卫生部初掌中药材产供销管理权及其工作成效
(一)两部一社召开的全国药材专业会议
(二)此次会议讨论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隶属关系变更带来的新变化
五、结语
20世纪50年代的“药荒”与延续二十年的“小秋收”
一、“药荒”的起因与“小秋收”的出现
(一)20世纪50年代的三次“药荒”
(二)缘于轻工业原料短缺的“小秋收”
(三)国务院的补充通知和发展中药材生产的指示
(四)中药材采收纳入“小秋收”
二、中药材“小秋收”的概貌
(一)“小秋收”的组织与宣传
(二)“小秋收”的基本做法
(三)商业部门积极配合
(四)各行业的响应和参与
(五)药农归队
1.广东的经验
2.各地的做法和经验
(六)中药材资源危机与保护
三、普查中药资源和编印中药材手册
(一)第一次全国性中药资源普查
1.1958年以前的中药资源调查
2.卫生系统组织的野生药源普查
3.各地组织的野生药源普查
(二)编印药用植物志和中药(材)手册
四、结语
20世纪50、60年代的中药材生产“大跃进”
一、“药荒”与医药卫生“大跃进”
(一)“药荒”第三度现身
(二)“跃进会议”与跃进计划
(三)国务院发文推动中药材生产
二、建立生产基地,提高药材产量
(一)“大跃进”期间大办药材场
(二)“林药结合”以解决用地问题
(三)生产基地建设及其远期影响
三、普遍开展的中药引种试种
(一)国务院文件下发前有关“地道药材”的争论
(二)“发展中药材生产的锁钥”
(三)国务院文件下发后各地的反应
四、野生变家种家养
(一)家种家养“遍地开花”
(二)药源普查与家种家养相结合
(三)科技力量的介入
五、技术培训与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一)开办训练班和中药学校
(二)组织技术交流与编印技术资料
(三)各种“技术革新”纷纷涌现
六、成效与反思
科学取向与国情考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整理中药”的路径选择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关于“整理中药”的各方意见
(一)药学家们的观点和取向
(二)三个重要会议上的讨论与结论
(三)“第二条途径”的提出及其理据
二、“中药科学化”方针下的“中药整理”
(一)中央卫生研究院增设中医研究所
(二)关于“中药科学化”的讨论
(三)学术共同体的共识和实践
(四)苏联的影响与方向的调整
三、政策环境变化与观点的融合
(一)中医政策调整的影响
(二)两条路径的融合
四、结语
20世纪50年代中药提炼剂的浮沉——以广州星群中药提炼厂为中心
一、20世纪上半叶“科学国药”的探索
(一)“科学国药”的肇端
(二)“中药西制”的根据地传统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两个重要会议上的讨论与结论
二、新中国背景下的中药提炼剂兴起
(一)星群中药提炼厂应运而生
(二)星群的生产技术及核心产品
(三)各地的响应和仿行
三、伴随始终的问题与争论
(一)药学家们的担忧
(二)单味药提取与复方剂型改进的争论
(三)提炼剂的快速发展与管理的缺位
(四)卫生部药政局组织的笔谈
四、中药提炼剂被叫停的前后
(一)衡阳举办的中药制药厂技术交流座谈会
(二)“全国中药制剂技术交流会”
(三)全国医药工业会议上的变故
(四)当事者的记述
五、结语
科学规训与新知识生成:以20世纪60年代前期草医草药为中心
一、草医草药的重新发现
(一)1949年前后的草药应用
(二)草药业整理的成都经验
二、草药知识的生产渐趋科学化
(一)渐行渐变的采风
(二)发掘、整理草药的江西实践
(三)“系统整理,重点研究,慎重推广”
(四)药源调查与地方性草药志编修
(五)药学家们的尝试和发现
三、草医草药的应用和推广
(一)纳入购销业务,弥补药物短缺
(二)吸收土专家,开设草药诊所、门诊
(三)开设草药店、门市部
(四)初级加工与研发药物
(五)组织培训班、交流会
(六)举办展览会、刊发科普论文
四、结语
断续的努力:1949~1966年的三次药品下乡高潮
一、“要把药品供给广大人民”
(一)“把卫生工作推广到死人的地方去”
(二)药学工作者的讨论
(三)最初的政策安排和效果
1.中国医药公司的安排
2.广东的案例及主要做法
3.药品下乡中的宣教与销售
(四)各方面保障措施
二、农业合作化和“大跃进”时期的药品下乡
(一)农业合作化运动提出新要求
(二)成药下乡的新举措及其效果
(三)登封现场会议及其影响
(四)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典型——肇州医药商店
三、“六·二六”指示推动的成药下乡
(一)医药部门对工作重心转移指示的回应
(二)下乡成药品种与生产
(三)下乡成药宣教与销售
(四)基层医药公司和供销社人员的多方努力
(五)持续、全面进行安排和保障
四、结语
疾病与社会史探索
全国第一次子宫脱垂普查普治:1959~1966
一、全国会议与总体部署
二、地方政府的主要措施
(一)组织开展全面普查
(二)开展培训及组织防治
三、中医积极参与治疗
(一)阴挺丸与“梁三女草药”
(二)内服药、针灸及综合疗法
四、西医研究与治疗
(一)宫旁注射
(二)子宫托
(三)手术治疗
五、反思与总结
1966~1976年子宫脱垂、尿瘘治疗概况
一、1966~1976年的子宫脱垂查治
(一)断续进行的查治工作
(二)中医疗法
1.传统中药及针灸治疗
(1)汤剂与中草药疗法
(2)针刺疗法
(3)综合疗法
2.宫旁注射仍广泛运用
(1)枯痔液宫旁注射
(2)其他配方的宫旁注射
(三)西医治疗
1.子宫托环
2.手术治疗
(1)阴道内子宫切除术
(2)阴道前后壁修补术
(3)子宫前吊术
(4)随症手术治疗
(5)巡回医疗中的子宫脱垂治疗
二、尿瘘患者增多原因及其治疗
(一)尿瘘增多的主要原因
(二)有组织救治的广西案例
(三)其他地方的尿瘘治疗
三、总体评价
第二次全国子宫脱垂、尿瘘普查普治
一、历史背景
(一)1977年时“两病”的基本情况
(二)1977年后的妇女保健机构和人员情况
二、第二次普查普治的组织领导
(一)重要的工作会议和文件
1.筹备阶段
2.全面推开阶段
3.收尾阶段
(二)技术骨干培训与专家巡回指导
1.培训普查普治骨干
2.巡回手术和编印、出版工作手册、专著
三、第二次普查普治中“两病”的治疗
(一)“两病”的手术疗法
1.基本术式的选择与讨论
(1)子宫脱垂的手术治疗
(2)关于尿瘘治疗
2.对手术的种种改进
(二)“两病”的非手术疗法
1.非手术疗法使用概况
2.子宫托疗效评价与研制
四、同期开展的相关科研工作
(一)关于女性生理常数的调研
(二)病因调查
(三)尿收集器的研制
五、各地普查普治的做法
(一)湖南开展普查普治的典型个案
(二)其他省份的做法
六、结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枯痔疗法的传布与枯痔散的流变
一、备受质疑的开端与政治力量的推动
(一)枯痔疗法的简史
(二)枯痔疗法在重庆异军突起
(三)枯痔疗法被推上更大的舞台
(四)第一个十年里枯痔疗法受到的褒奖
(五)福建推出枯痔丁疗法
(六)灰皂散枯痔疗法
二、枯痔疗法推广全国
(一)卫生部决定推广枯痔疗法
(二)传布途径及效果
(三)运动模式下的推广及带来的问题
(四)中医外科世家的回应
(五)从治疗痔疮到治疗子宫脱垂
三、枯痔疗法的毒性与配方的改进
(一)重庆小组的观察与改进
(二)对枯痔疗法的持续改进
(三)枯痔散的中毒情况及时人的认识
四、政策环境与传统医疗技术的互动
花开花落两由之:中西医结合综合快速疗法始末
一、缘起
(一)综合快速疗法的三个源头
1.气功疗法
2.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
3.神经衰弱治疗的探索
二、综合快速疗法风行一时
(一)寻求新典型的焦虑
(二)“综合快速疗法”的推出
(三)推广中的不断拔高
(四)各地推广的一般做法
三、花开花落两由之
(一)综合快速疗法的退潮
(二)综合疗法的持续研究
四、结语
当代中医抗疫史管窥
离合之间:1958~1959年流脑疫情及中医药参与防治的历史回顾
一、流脑及其流行情况
二、1959年前后中医治疗流脑之一般
(一)由“乙脑”而流脑
(二)中药预防流脑的探索
(三)针刺疗法应用于流脑治疗
(四)流脑治疗中理法方药的探讨
三、中西医合作治疗流脑
(一)最初的合作尝试
(二)中西医合作的基本样式
(三)中、西医双方的收获
四、结语
1966~1967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情及其防控的历史回顾
一、红卫兵与大串连狂潮
(一)红卫兵与大串连
(二)大串连的实况和影响
二、流脑疫情及初步防控措施
(一)流脑疫情呈暴发性扩散
(二)疫情中的防疫、医疗机构
(三)周恩来的部署
三、各地全面防控疫情
(一)各地防疫工作的组织、指挥
(二)“群防群治”与早防早治
(三)疫情中的中、西医务人员
(四)军队医务人员是一支生力军
四、结语
(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规律、治疗药物
(二)疫病与社会、政治环境的关联
(三)卫生防疫体系的废立与疫情的关系
(四)中、西医的共同努力至关重要
疫情、献方和药物短缺背景上的“土中药”应用——以土牛膝为中心
一、1949年后第一个十年白喉的流行与防治
二、献方运动背景上涌现的“土中药”
(一)出自民间单方的“土牛膝”
(二)土牛膝疗法的广东源头
(三)白喉疫情中各地的中医疗法、方药
三、中西医共同研究的新发现
(一)关于土牛膝原植物的歧见
(二)抑菌试验与临床疗效未尽一致
(三)“土中药”用于白喉预防
(四)纳入治疗常规与剂型改进
四、“土中药”广泛应用的成因
(一)白喉治疗用药短缺
(二)经济条件的限制
(三)政治层面的考量
五、结语
当代医学教育史反思
从中医进修到中医温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中医科学化”语境与中医进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医科学化”的所指
(二)回到延安传统的反复提醒
(三)中医进修政策的确立
二、最初三年的中医进修概况
(一)早期中医进修的基本做法和概况
(二)中医进修的实际效果及受质疑的主要方面
1.中医进修的实际效果
2.中医进修受质疑的主要方面
三、政策转换阶段的中医进修
(一)卫生部受批评与中医政策调整
(二)柯庆施的敏锐与吕炳奎的远见
(三)中医进修内容的变化
四、中医温课的提出与全面开展
(一)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初期遇到的尴尬
(二)吕炳奎提出并推动中医温课
(三)第一次西医学习中医教学工作会议及其成果
(四)政府主导中医温课的江苏模式
(五)其他地方的中医温课
五、讨论
(一)关于回归政策基点
(二)关于“中医西医化”的担忧
(三)中医温课是及时和有效的
(四)一度废弛的行业管理
医药院校开设中医课程的历史考察——以《健康报》为中心
一、“医学院校开设中医课程”成为议题的背景
(一)中医政策调整的直接结果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医学教育基本情况
(三)首批开课的医学院校情况
二、中医师资培训与师资需求的变化
(一)高等医学院校针灸师资培训班
(二)江苏的教材编写和师资培训
(三)“西医学习中医”对于中医师资的分流和补充
(四)中医进修学校和新办中医学院对师资的需求
(五)医学家和卫生部的担心
三、1958年后医学院校全面开设中医课程
(一)《中医学概论》问世
(二)“大跃进”氛围中的二度推进
(三)全国中医中药工作会议要求全面推行
(四)“大跃进”后对学时数的调整
四、结语
建构集体记忆:《中医学概论》的编修与传布
一、成为焦点的教材问题
(一)政策调整带来的问题
(二)江苏省中医学校的办学经验
二、《中医学概论》的编修经过与内容
(一)《中医学概论》的编修经过
(二)内容与创编人员
三、初期影响及远期影响
(一)最初的“卫星”效应
(二)不易察觉的反复
(三)《中医学概论》的传布
四、结语与评价
中医学院试用教材第一、二版编修始末
一、20世纪50年代编修中医教材的历史背景
(一)中医研究院的最初尝试
(二)联翩出台的政策措施
二、第一版统编教材的筹备与编修
(一)《中医学概论》问世的影响
(二)编修过程和效果
三、第一版教材的修订与第二版教材的诞生
(一)修订工作缘起
(二)二版教材编修的过程
1.第一次教材修订会议
2.第二次教材修订会议
四、结语
“五老上书”:当代中医传承焦虑的最初表达
一、“五老上书”前的中医高等教育
(一)最初的办学努力和实际效果
(二)国民经济调整带来的变化
二、“五老上书”与“五老”
(一)“五老上书”主要内容
(二)“五老”的个人经历
三、“五老上书”对教学计划和教材修订的影响
(一)“五老上书”对教学计划修订的影响
(二)“五老上书”对一版教材修订的影响
四、结语
普及抑或提高:1949年前后医学教育方针之争
一、根据地传统下形成的专科重点制
(一)根据地医学教育传统的延续
(二)“专科重点制”的提出及确立过程
二、推行专科重点制的“质量之争”
(一)大规模战争和新中国建设的急迫需求
(二)形象教学法和专科重点制的推广
(三)首届全国卫生会议筹备期间的争论
三、争论升级后的各项措施
(一)中国共产党高层的干预与卫生部的表态
(二)首届全国卫生会议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首届全国卫生会议上的讨论
(四)全国卫生会议形成的决定
四、分科重点制的推广与终止
(一)东北区继续推行专科教育
(二)其他大区的推行情况
(三)1954年前后的调整
五、结语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