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增补本自序
1996年版自序
第一部分 训诂学的自主创新与发展趋势
一 中国语言文字学面临的抉择
二 古代语言学遗产的继承与汉语语言学的自主创新
1.粗暴批判的危害
2.历史还原的重要
3.自主创新的道路
三 试论训诂学在当代的发展及其旧质的终结
1.训诂学重返当代的原因
2.训诂学必须接受新时代的考验
3.训诂学必须进行理论建设
4.训诂学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借鉴的关系
5.训诂学必须在当代科学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四 再论训诂学在当代的发展
1.训诂学断裂的主客观原因
2.旧训诂学改造工作的进展
五 谈训诂学在21世纪的三种发展趋势
1.作为文献学工具学科的应用训诂学
2.向解释学发展的训诂学
3.进入语言学领域的训诂学
4.训诂学现代转型中有争议的问题
第二部分 训诂学的术语建设
六 谈训诂学术语的定称与定义
1.术语的确定是训诂学理论建设的重要任务
2.传统训诂学在术语问题上的得失
3.对训诂学术语定称与定义原则的设想
4.训诂原理的科学化与训诂学术语的系统性
七 训诂学名词术语及解释
1.词语收录的原则
2.词目排列的原则
3.术语定义的原则
4.训诂学术语表
第三部分 训释原理
八 论词义训释
1.训释是对词义的表述
2.训释的目的是贮存与沟通
3.词义训释的两大方式——直训与义界
九 论形训与声训
1.形训——本义的造意训释
2.声训——用同源词来显示词源意义
3.义训、形训、声训的分类层次
十 论“反训”
1.“反训”的定称与原始依据
2.“反训”问题的发展
3.运用训释材料来观察反义同词现象必须遵循的训诂学原理
4.反义同词存在的原因和条件
十一 李善的《昭明文选注》与征引的训诂体式
1.《昭明文选》的传播与关于李善注价值的论争
2.李善《文选注》所创建的征引训诂体式及其在训诂学史上的地位
3.征引训诂体式的特点和作用
4.征引训诂体式由李善《文选注》完善的原因
5.小议李善注与五臣注的优劣
十二 今注与古注
1.现代注释及其不足之处
2.参考古注的必要性
3.古注的类型和作用
第四部分 训诂纂集原理
十三 谈谈中国古代的训诂纂集专书
1.训诂纂集与现代辞书
2.编则与纂例
3.纂集专书的类型
4.类聚所反映的汉字汉语系统性
5.训诂纂集的发展方向
十四 《尔雅》及其性质辨正
1.《尔雅》不是经,只是经书训诂的汇编
2.《尔雅》的训诂材料是积蕴而得,不可截然断代
3.《尔雅》不按义类分篇,而按物类分篇
4.《尔雅》前三篇不宜称作“同义词典”,只宜称作“同训纂集”
十五 扬雄《方言》与古代汉语方言研究
1.研究上古方言的两种不同的路线
2.汉字在方言研究中的作用
3.古代文献解读中揭示方言音义的历史比较法
十六 阮元的《经籍纂诂》与现代的《故训汇纂》
1.《经籍纂诂》是《故训汇纂》编纂的基础
2.《故训汇纂》对《经籍纂诂》的超越
3.应用《故训汇纂》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五部分 训诂考据原理
十七 训诂考据概说
1.训诂考据的性质与类型
2.考据材料的结构
3.声音相同、相近、相异的考据
4.证同义与辨义差
5.义通的考据
十八 谈训诂考据的结构和立论的规则
1.训诂考据应有的结构
2.考据实践中立论的规则
3.训诂考据立论的连续性与取证的充足性
十九 谈《历代刑法考》的训诂成就
1.实学派考据的代表作《历代刑法考》
2.实学派考据的三大特点
3.名实并重的考辨方法
4.着眼历史的发展眼光
5.重视活语言的应用特色
6.继承实学派考据的经验与方法
第六部分 汉语词源学原理
二十 浅论传统字源学
1.“字源”定称的辨正
2.同根词的派生与同源字的孳乳及音近义通说辨正
3.同源字的形体关系和“右文说”辨正
4.历史的推源、平面的系源和声训、“语根”的辨正
5.音转义通的规律和传统系源方法的辨正
二十一 汉语词源的探求与阐释
1.从中国的传统字源学到科学的汉语词源学
2.汉语词汇发生与积累的三个阶段
3.单音节派生词造词理据的探求
4.双音节合成词造词理据的探求
5.文化历史背景对词源阐释的作用
6.余论:关于文化语言学
二十二 关于汉语词源研究的几个问题
1.当代汉语词源研究的两个学术渊源
2.汉语词源研究中的音义关系问题
3.词源意义与词汇意义混淆的问题
4.汉语词源问题的历史时代特征
5.关于汉语词源辞典的编写
第七部分 训诂学与文字学和音韵学
二十三 论汉字与汉语的辩证关系
1.汉字与汉语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
2.中国训诂学“字本位”原则诠释
3.前代训诂学家对汉字与汉语关系的理性认识
4.汉字在现代汉语词汇语义研究中的作用
5.对现代“字本位”理论的讨论
6.对现代“字本位”教学法的质疑
二十四 论《说文解字》与说文学
1.《说文解字》在学术史上的地位
2.许慎作《说文》的宗旨
3.《说文解字》的理论贡献和说文学的创建
4.《说文》学与古文字学
二十五 《说文解字》与“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
1.形义统一的一般规律和“以形索义”的适应条件
2.字与词的差异和形义关系的复杂性
3.汉字的表音趋向和造形与用字的矛盾
4.文字形体不断增多与古今字形的差异
5.“以形索义”训诂方法的提要
二十六 《说文解字》及汉字的字理研究
1.《说文解字》与“字理”的定义
1.字理是汉字根本性质的集中表现
2.汉字在字理的前提下构成系统
3.字理是沟通汉字与汉语词汇的纽带
4.《说文解字》在字理探求中的作用
二十七 字用合并与简繁汉字转换问题
1.简繁不对应情况的形成
2.如何看待汉字简化系统的字用合并
3.简繁不对应现象的分析
4.字用合并与简繁汉字平行词语库建设的原则
二十八 谈传统上古音研究的观念和方法
1.以追求解释力为研究的重要目标
2.遵循“内证为主”的基本原则
3.充分估计汉语内证材料的泛时和异域特点
4.音类关系的确立比微观音值的构拟更为重要
第八部分 训诂学与汉语语义学
二十九 汉语语义学在训诂学基础上的重建与完善
1.汉语词汇语义学在当代兴盛的必然性
2.中国训诂学继承下来并在现代发展起来的语义观
3.词汇系统是不依赖语法而存在的系统
4.词汇遵循自组织的原则在累积中自成系统
5.结论
三十 论词的语言意义的特性
1.社会性是语言意义的本质特征
2.经验性是词义有别于概念的重要特征
3.民族性是词汇意义不可或缺的特征
4.系统性是词汇意义总体表现出来的特性
5.正确认识词义特征的重要意义
三十一 训诂学与语义学
1.在观察语义时对字、词、义的单位进行层次区分
2.穷尽的一分为二的义素分析法和不同义素质的差别
3.系联、类聚与语义场测查
三十二 训诂学对义素分析法的证明与应用
1.“义素”概念的确立及其内涵
2.义素实体在汉语中的存在
3.在训诂材料中被析出的义素
4.义素与意义关系的有序性
三十三 语言与传意
1.传意的必然要素与或然要素
2.传意的客观性寓于语言之中
3.审美与鉴赏不能脱离语言媒质
三十四 论本源双音合成词凝结的历史原因及其语义组合模式
1.本源双音合成词的定义
2.本源双音合成词凝结的历史原因
3.本源双音合成词的鉴定法与语义组合模式
4.论古今汉语的沟通
三十五 汉语双音合成词结构的非句法特征
1.分析合成词结构与分析句法结构合流的形成
2.构词与组句在意义表达上的差异
3.构词与构句在词类生成上的差异
4.构词对现行句法结构的超越
5.汉语合成构词的非句法特征
第九部分 训诂学与语法学
三十六 谈古代汉语虚词类别的两分法
1.虚词中的语气词概念训诂书中早已存在
2.介词与连词在先秦文献中尚未彻底虚化
3.语气词与关系词——虚词的两分法
三十七 先秦汉语实词的词汇意义与语法分类
1.讨论词义与词类的对当关系必须以词项为单位
2.关于词汇意义与语法功能一致性的测查
3.词汇意义与语法功能的相互制约
4.重新考虑本类、兼类与活用的问题
5.词汇意义与语法功能的一致性在汉语合成构词中的体现
三十八 汉语语言研究的新思路
1.“葛郎玛”带来的新问题
2.从语言现象出发
3.汉语语言学研究的新思路
4.汉语词的意义容量和结构能量
三十九 汉语的模糊量词及其意义容量
1.什么是模糊量词
2.模糊量词的意义容量
3.模糊量词在语境中意义的多侧面变换
4.精确量词的模糊化
第十部分 训诂学与汉语辞书学
四十 单语词典释义的性质与训诂释义方式的继承
1.单语词典释义的性质和难度
2.古代训诂的文意训释
3.古代训诂的标准词义训释方式——义界
4.义界的语言结构及其优化的原则
5.训诂学、辞书学与词汇语义学
四十一 训诂学与现代辞书编纂
1.辞书的字头与条目的关系
2.汉字在辞书中三种不同的角色
3.《通用规范汉字表》与辞书编纂
四十二 百年《辞源》的现代意义
1.20世纪初中国文化转型期的标志性成果
2.首创中国化辞书独特体例
3.《辞源》是一辈人接一辈人的事业
4.通向中国传统文化的桥梁
四十三 《辞源》的定位和第三版修订的现代意义
四十四 辞书与辞书学散论
1.辞书学的性质与学科归属
2.辞书编纂的目的与体例的设计
3.辞书编纂主体设计的科学性
4.专科辞书收词范围确立的科学性
5.辞书编纂中古今汉语的沟通
6.从双语词典看词汇系统的民族差异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