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许纪霖知识分子三部曲电子书

《安身立命》悉数新与旧、东与西、传统与现代的接续,剖析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窥见现代中国的思想变迁。 《家国天下》是*具学术价值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类著作之一,也是许纪霖教授十年磨一剑、在思想史内的深耕之作。本书探索了在风雨动荡的历史转型过程中,中国人如何理解自我和国家。 许纪霖、瞿骏、宋宏、王晓渔、王儒年、唐小兵、储德天、郑志峰两代学人传承共著《有为有守》,一本书为你勾勒中国知识分子黄金时代的文化地理版图,网罗民国文化名流的“朋友圈”。

260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8

作       者:许纪霖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07-01

字       数:128.3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何以安身?以其精神为火焰,在历史的演变与脉络中照亮出一条道路。为谁立命?以其气节与尊严,重燃日益幽暗之人性、维系民族之文化。《安身立命》从20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的个案研究出发,进而关照到整个知识分子群体和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思想转型,既是一幅宏观的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群像,亦是一张张纤毫毕现的知识分子个体的心灵图景。 《家国天下》旨在思想史中探寻中国近现代国家认同所受到的冲击和和转变。作者从传统的“天下观念”遭受现代性冲击入手,讨论了儒家、晚清立宪派与革命派、晚清的地方认同和个人认同、五四的“世界主义”、文明与富强之间的竞争、民族主义等等中国近现代思想革命中的尝试。*终,作者设计出“新天下主义”的认同模式,用来解决国家认同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有为有守》聚焦于1895—1949年间中国知识分子的人际交往、私人脉络、团体组织以及与城市公共媒体的关系,是一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文化史。本书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笔墨介绍了梁启超、陈独秀等众多著名知识分子的社会交往,亲疏聚分。
目录展开

总目录

安身立命: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书名页

版权页

目录

自序

上篇 特写

第一编 在中西新旧之间

曾国藩:中国式的入世禁欲

张之洞:生于末世的一代儒臣

黄远生:忏悔中的精神升华

杜亚泉:“旧派中的新派”在五四前后的命运

梁漱溟:最后一个儒家

第二编 知识与心灵的世界

胡适:好政府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乌托邦

周作人:现代隐士的一幕悲剧

林语堂:战士、名士与隐士

林同济:紧张而丰富的心灵

第三编 知识分子与权力体制

陈布雷:“道”与“势”之间的挣扎

丁文江:出山不比在山清

翁文灏:一个科学家的错位

蒋廷黻:瓷器店中的猛牛

叶公超:误入宦途侯门深

第四编 激情、豪气与虚无

沈从文:做志士还是绅士?

巴金:永远的安那其主义者

傅斯年:一代豪杰傅大炮

汪精卫:虚无主义的任性牺牲

第五编 思想的自我改造

金岳霖:走出阁楼之后

朱自清:从象牙塔到十字街头

闻一多:激情的归途

吴晗:可怜一觉开封梦

第六编 世纪末的知识分子

张中晓:思想史上的又一位先知

顾城:在诗意与残忍之间

史铁生:另一种理想主义

王小波:他思故他在

王元化:“我是十九世纪之子”

下篇 群像

第一编 知识分子的宏观图景

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人格的历史考察

入世与出世——进退维谷的两难困境

外圆与内方——现代知识分子的双重人格

超然与介入——东西方知识分子比较与其他

“少数人的责任”——知识分子的士大夫意识

第二编 知识分子与中国社会

重建社会重心——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社会

都市空间视野中的知识分子

帝都与魔都:现代中国的城市知识分子(1900—1937年)

20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

附录

在刺猬与狐狸之间——我的知识分子研究之路

后记

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导论 家国天下与自我认同

目录

上编 从古代“中国”到现代国家认同

第一章 多元脉络中的“中国”

第二章 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

第三章 现代中国的天下与夷夏之变异

第四章 近代民族主义思潮中的国家认同

第五章 两种国家认同:共和爱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

中编 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

第六章 民国初年的国家建构:权力还是权威?

第七章 “魏玛时期”的国家建构与代表性危机

第八章 国家建构的基础:富强还是文明?

第九章 国家富强背后的进化论

第十章 国家建构的正当性来源

第十一章 新儒家的治国方案

下编 个人、地方与天下认同

第十二章 现代中国的个人认同

第十三章 国家建构中的地方认同

第十四章 五四:世界主义情怀的爱国运动

第十五章 新天下主义与中国的内外秩序

参考文献

后记

有为有守: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

版权页

目录

初版序言(2008)

一、都市空间网络

二、管理型公共领域与批判型公共领域

三、都市知识分子的特征

四、知识分子共同体与公共交往

第一章 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

一、从“士绅社会”到“知识人社会”

二、“知识人社会”的公共网络:学校、社团与传媒

三、为何重建社会重心失败?

第二章 士人、城市与权力:清末沪上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一、日常生活与权力:清末知识分子交往的私谊网络

二、认同与权力:清末知识分子交往的会社网络

三、政治变迁与权力:清末知识分子交往的集会网络

四、印刷与权力:清末知识分子交往的传播网络

第三章 岂有文章惊天下:五四时期京沪知识分子的公共生活

一、从上海到北京:《新青年》知识群体与北京大学

二、从政团到社团:《改造》派知识群体的凝聚与介入

第四章 分歧与底线:1920年代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一、1920年代前中期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二、1920年代后期上海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第五章 疏离与融合:1930年代的知识分子与上海地方社会

一、“左联”知识分子:居无定所的漂泊者

二、“开明书店派”知识分子:植根上海社会的文化移民

三、上海地方名流:跻身城市精英的另类知识分子

第六章 十字街头的象牙塔:1930年代北平知识分子的交往世界

一、胡适派学人群与北平自由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二、传统、现代交往的双重面相与京派文人的交游网络

三、《大公报》与北平知识群体的媒介网络

第七章 地缘、学缘与惯习: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知识分子共同体

一、联大的公共空间

二、联大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与自我认同

第八章 重建社会重心:战后知识分子的同人群体

一、储安平与《观察》群体

二、《时与文》群体

三、胡适与《独立时论》群体

四、吴景超与《新路》群体

参考文献

再版后记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