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袁同礼年谱长编(套装全五册)【第四分册】--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电子书

一、谱主长期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发起并筹组中华图书馆协会,引领民国图书馆界展各项业务,《长编》详实呈现了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奠基的恢宏历程。 二、谱主参与过故宫文物清、筹组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博物馆协会、见证故宫文物南迁,《长编》保存了我国现代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珍贵史料。 三、谱主一生勤苦于调查《永乐大典》在美、英、法、德等国的卷册保存情况,《长编》生动记述了这样一位图书馆学者对保存祖国典籍的毕生追求。

售       价:¥

纸质售价:¥828.10购买纸书

0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6

作       者:雷强撰

出  版  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4-07-02

字       数:63.0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袁同礼(1895—1965),字守和,中国现代图书馆、博物馆事业的奠基人,被学界誉为“中国图书馆学的祭酒”、“中国近代目录学的先驱”。1929年起长期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馆务,其后分别在斯坦福研究中心和美国国会图书馆工作,编著有《西文汉学书目》、《新疆研究丛刊》等。 袁同礼亲身参与见证了新文化运动,故宫博物院和国立北平图书馆的筹建,现代敦煌学发轫,故宫文物、平馆善本和西南联大南迁,平馆善本运美,《永乐大典》海外寻踪,欧美汉学发展等历史事件,与梁启超、蔡元培、李大钊、张元济、胡适、赵元任、顾颉刚、傅斯年、董作宾、王重民等名家,以及伯希和、钢和泰、恒慕义、费正清等西方汉学家交往频繁。《年谱长编》利用报刊、公文、书籍,以及袁家珍藏书信与众多海内外档案,逐日梳理出这位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中枢式人物”的一生行迹与学术交往,详实呈现了中国学术现代化转型、现代图书馆博物馆事业奠基的恢宏历程。 雷强博士竭十数年之力,搜集整理了大量中、英、法文史料,逐条考源辨疑,详加按语,整齐排比,成此巨制。其中2800多件手札、档案,为初次整理披露,具有重要的文史资料价值。并编有人名索引,殊便查检。<br/>【推荐语】<br/>一、谱主长期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发起并筹组中华图书馆协会,引领民国图书馆界展各项业务,《长编》详实呈现了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奠基的恢宏历程。 二、谱主参与过故宫文物清、筹组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博物馆协会、见证故宫文物南迁,《长编》保存了我国现代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珍贵史料。 三、谱主一生勤苦于调查《永乐大典》在美、英、法、德等国的卷册保存情况,《长编》生动记述了这样一位图书馆学者对保存祖国典籍的毕生追求。 四、谱主作为平馆善本南迁及运美事件的主要筹划者和实施者之一,《长编》中很多篇幅从诸多细节还原了善本装箱南迁及运美的复杂过程,可作为史料补充。 五、《长编》辑录了谱主与伯希和、钢和泰、斯文·赫定、恒慕义、费正清等欧美汉学家的通信,读者能更好了解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欧美汉学史发展脉络。 六、谱主非常重视敦煌卷子在海外的流散情况,并委派王重民、向达等馆员出国访查英法各国所藏敦煌写经及罕见中文文献,《长编》记述了我国敦煌学发轫的艰辛历程。 七、《长编》收录谱主与梁启超、蔡元培、李大钊、张元济、胡适、陈垣、赵元任、顾颉刚、傅斯年、董作宾、王重民等名家的大量往还书信,学术价值巨大。 八、《长编》为雷强博士竭十数年之力搜辑编撰而成,其中2800多件手札、档案,为初次整理披露,具有重要的文史资料价值。 九、谱主青年时留学欧洲,其后分别在斯坦福研究中心和美国国会图书馆工作,与西方学者联系密切,书中辑录了大量英文、法文史料,均以原文整理收录。 十、《长编》史料赅备,资料详实,雷强博士均逐条考源辨疑,详加按语。并编有人名索引,方便查检。<br/>【作者】<br/>雷强,北京人,1982年生,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2010年职国家图书馆工作,现为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著有《文化交通之介:国立北平图书馆与美国学术界的互动(1929-1949)》,另发表《胡适中英文信札、电文一组》、《胡适致赵元任书札三十三通》、《那世宝:报人、社会活动家、出版商》、《文殿阁书庄》等三十余篇学术论文。<br/>
目录展开

一九五〇年 五十六岁

一九五一年 五十七岁

一九五二年 五十八岁

一九五三年 五十九岁

一九五四年 六十岁

一九五五年 六十一岁

一九五六年 六十二岁

一九五七年 六十三岁

一九五八年 六十四岁

一九五九年 六十五岁

一九六〇年 六十六岁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