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书名页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
前 言
上篇 《内经》脾胃理论的新学习
一、《内经》脾胃论述精选
(一)脾胃与阴阳五行
(二)脾胃的解剖形态
(三)脾胃的生理功能
1.人以脾胃为本
2.脾胃主水谷纳运
3.脾胃主化生气血津神
(1)脾胃生气
(2)脾胃生血
(3)脾生营卫
(4)脾生津液
(5)脾生神
4.主肌肉四肢
5.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6.脾胃与其他脏腑关系
(四)脾胃病病因
1.饮食所伤
(1)伤食
(2)伤饮
2.情志所伤
3.外邪所伤
4.劳倦所伤
(五)脾胃病病机
(六)脾胃病诊法
1.望诊
2.闻诊
3.问诊
4.脉诊
(七)脾胃病证
1.胃脘痛
2.胃痞
3.呕吐
4.哕(呃逆)
5.噫(嗳气)
6.噎膈
7.厌食
8.泄泻
9.便秘
10.腹胀
11.中消
12.肥胖
13.肉痿
14.口疮
15.胃脘痈
16.鼓胀
17.其他病证
(八)脾胃病治则
1.药物疗法
2.饮食疗法
3.情志疗法
二、张仲景对《内经》脾胃理论的传承与发挥
(一)树重胃气护脾胃典范
1.六经病证,顾护脾胃
(1)三阳病证
(2)三阴病证
2.内伤杂病,顾护脾胃
3.煎药服药,顾护脾胃
(二)立脾胃病证治则治法
1.调理脾胃,贵在升降
2.补脾实土,主用甘温
3.胃肠治理,以通为用
4.肝脾同治,胆胃同调
(三)开脾胃病证辨治先声
1.呕吐
2.胃痛
3.呃逆
4.泄泻
5.便秘
6.黄疸
7.鼓胀
(四)创脾胃病证经典名方
1.调理胃肠方
(1)半夏泻心汤
(2)大承气汤
(3)理中丸
(4)半夏厚朴汤
(5)小建中汤
(6)旋覆代赭汤
(7)葛根芩连汤
(8)麻子仁丸
(9)乌梅丸
(10)白头翁汤
(11)桃花汤
(12)黄土汤
2.调理肝胆脾胃方
(1)小柴胡汤
(2)大柴胡汤
(3)四逆散
(4)茵陈蒿汤
三、李东垣对《内经》脾胃理论的传承与发挥
(一)传承《内经》重视脾胃生理作用
1.人以胃土为本
2.脾胃为气血阴阳之根蒂
3.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
4.脾主五脏之气
5.无胃气则死
(二)传承《内经》阐发脾胃生理机制
1.脾禀气于胃
2.气机升降之枢
3.浇灌四旁
(三)传承《内经》创立脾胃内伤学说
1.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2.饮食失节,脾胃乃伤
3.胃气下溜,五脏皆乱
(四)传承《内经》发挥气机升降理论
(五)传承《内经》首创脾胃阴火学说
(六)传承《内经》发扬气象时间医学
(七)传承《内经》创新脾胃治则治法
1.甘温除热
2.下而举之
3.善用风药
(八)传承《内经》创制脾胃经典名方
(九)传承《内经》发展脾胃养生理论
四、叶天士对《内经》脾胃理论的传承与发挥
(一)精辟概括脾胃特性
(二)探索践行脾胃分治
1.顺脾胃生理特性而治
2.脾胃分阴阳而治
(1)濡养脾阴,温运脾阳
(2)清养胃阴,温通胃阳
(三)发展完善胃阴学说
1.叶氏养胃阴法
(1)甘凉濡润养胃法
(2)甘缓益脾滋胃法
(3)酸甘化阴济胃法
(4)芳香醒脾养胃法
2.胃阴虚本证的论治
3.胃阴虚兼证的论治
(1)肺胃阴虚
(2)肝胃阴虚
(3)胃阴虚兼有湿滞
(4)胃阴虚兼脾气虚
(四)率先提出胃喜为补
(五)擅长调肝胆治脾胃
五、旴江医家对《内经》脾胃理论的传承与发挥
(一)精研《内经》,宗法岐黄
(二)脾胃为本,中焦为枢
1.脾胃为五脏主
2.水谷之精以为气血
3.脾为消化之器
4.脾体阴而用阳,胃体阳而用阴
5.正乃胃气、真气
6.脾居于中,和合四象,中理五气
7.胃中真阳,津液所胎
8.心气和则脾土荣昌
9.脾胃为呼吸之总持
10.九窍必得胃气乃通利
(三)脾胃虚弱,百病蜂起
1.胃气弱则百病生
2.脾实者,高粱之疾
3.脾不和乃化为痰
(四)调理脾胃,医中王道
1.调理脾胃为医中王道
2.察安危全在于胃气
3.调脾胃者,不知中和之道,偏之为害
4.善用药者,必以助胃药助之
5.凡善调脾胃者,当惜其气
6.补脾滋肾之剂,务居燥湿得宜
7.小儿脾常不足,尤不可不调理也
8.大凡疮疽,当调脾胃
(五)养生益寿,保养脾胃
1.保全脾胃可长生
2.节戒饮食,乃却病之良方
3.养脾胃之法,节其饮食而已
六、学《内经》,悟《内经》,用《内经》
(一)学《内经》:锲而不舍,知难而进
1.我的《内经》学习之路
(1)畏学阶段
(2)爱学阶段
(3)精学阶段
(4)弘学阶段
2.《内经》治学之道
(1)勤求博学
(2)实践体验
(3)与时俱进
(4)博采众方
(5)开放包容
(6)四诊合参
(7)学必得法
(二)悟《内经》:潜精研思,悟理明智
1.悟《内经》理论哲理
(1)整体思辨
(2)以人为本
(3)运动变化
2.悟《内经》治疗思想
(1)正气为本
(2)以平为期
(3)执中致和
(4)顺而已
3.悟《内经》理论真谛
(1)“脾主运化”的新识
(2)“脾藏营”新探
(3)“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新释
(三)用《内经》:学以致用,守正创新
1.脾胃病治疗衡法
2.胃质、肠质学说
3.治胃先治神
4.“胃主五窍”理论的运用
5.从脾论治气化病
中篇 《内经》脾胃理论的新领悟
一、《内经》之脾的解剖是“胰腺”
(一)《内经》之脾的解剖位置与胰腺相近
(二)《内经》之脾的生理功能与胰腺相似
(三)《内经》之脾的病理变化与胰腺相关
二、基于《内经》对脾主运化的新探析
(一)脾主运化八环节
1.消化作用
2.吸收作用
3.转运作用
4.转化作用
5.输布作用
6.产能作用
7.贮藏作用
8.生化作用
(二)脾主运化四阶段
1.肠运化阶段
2.肝运化阶段
3.血运化阶段
4.胞运化阶段
(三)脾失健运再认识
1.肠运化障碍
2.肝运化障碍
3.血运化障碍
4.胞运化障碍
三、《内经》“脾藏营”新探
(一)《内经》“营”的释义
1.水谷精微
2.营气
3.营养
4.荣华
5.营运
6.营舍
7.营垒
(二)“营”的基本含义
1.水谷精气
2.营气
(三)“营”的生成过程
1.“营”源于水谷
2.脾胃运化生成“营”
(四)营的生理功能
1.营养全身
(1)滋养脏腑组织
(2)滋养心神
2.化生诸气
(1)滋长元气
(2)化生营卫
(3)生成宗气
3.化生血液
4.化生津液
5.化生阴精
(五)“脾藏营”机理探讨
1.对“脾”实质探讨
2.对“藏”的理解
3.对“营”的定义
4.“脾藏营”生理机制
(六)“脾藏营”失常病证
1.脾营虚证
(1)定义
(2)临床表现
(3)病因
(4)病机
(5)转归
(6)类证鉴别
(7)治疗
(8)病案举例
2.脾营不运证
(1)定义
(2)临床表现
(3)病因
(4)病机
(5)转归
(6)类证鉴别
(7)治疗
(8)病案举例
四、《内经》“脾藏意”新释
(一)《内经》论“脾藏意”
1.脾藏意
(1)记忆
(2)思维
2.脾主思
3.谏议之官
(二)“脾藏意”释义
1.脾藏意释义
2.“脾主思”释义
3.“脾为谏议之官”释义
(三)“脾藏意”的生理基础
1.脾藏营,营舍意
2.思出诸情
3.脾藏意与脾主思的关系
(四)“脾藏意”的病理变化
1.“思伤脾”的病机探讨
2.“脾意伤”的病机探讨
(五)“脾藏意”理论的临床运用
1.从脾论治郁证
2.从脾论治健忘症
3.从脾论治失眠症
4.从脾论治多寐症
5.从脾论治痴呆症
五、胃质学说
(一)胃质的概念
(二)胃质的分类
1.胃正常质
2.胃气虚质
3.胃阳虚质
4.胃阴虚质
5.胃气郁质
6.胃蕴热质
7.胃湿热质
8.胃瘀血质
(三)胃质的辨别
1.口味
2.饮食偏嗜
3.胃部感觉
4.大便
5.舌象
6.脉象
7.全身状态
8.现代检查
(四)胃质的调养
1.胃正常质
2.胃气虚质
3.胃阳虚质
4.胃阴虚质
5.胃气郁质
6.胃湿热质
7.胃蕴热质
8.胃瘀血质
(五)因胃施养
(六)因胃施护
六、肠质学说
(一)肠质的概念
(二)肠质的形成
(三)肠质的分类
1.肠正常质
2.肠燥热质
3.肠气郁质
4.肠湿热质
5.肠寒湿质
6.肠瘀血质
7.肠特禀质
(四)肠质与体质
(五)肠质与肠病
(六)肠质的调养
1.饮食调养
2.起居调养
3.精神调养
4.运动调养
5.药物调养
七、“生病起于过用”的脾胃病病因观
(一)《内经》论“生病起于过用”
(二)脾胃病发生多因于“太过”
1.饮食失宜
(1)进食过度
(2)五味偏用
(3)寒热过用
(4)烹饪过度
(5)烟酒过用
2.七情失节
3.劳逸失度
(1)劳力太过
(2)劳神太过
(3)安逸太过
八、《内经》“胃主五窍”理论发微
(一)从胃论治咽门病
(二)从胃论治贲门病
(三)从胃论治幽门病
(四)从胃论治阑门病
(五)从胃论治魄门病
九、《内经》“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新解
(一)对“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传统注释的质疑
(二)“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之气是呼出之水气
(三)对人体水液排泄途径的再认识
十、胃肠生理之基——衡与通
(一)衡——胃肠生理之基石
1.《内经》的中焦平衡观
(1)脾胃阴阳平衡
(2)脾胃纳运平衡
(3)脾胃升降平衡
(4)脾胃湿燥平衡
2.西医胃肠平衡观
(1)胃肠运动的平衡
(2)胃肠神经调控平衡
(3)胃肠激素平衡
(4)胃肠微生态系统平衡
(5)胃肠免疫平衡
(二)通——胃肠运动之基础
1.食管以通为顺
2.胃以通为和
3.胆以通为健
4.大小肠以通为用
5.胃肠五窍以通为常
十一、藏象“脑为中心—五脏一体”说
(一)“五脏中心说”的不足
(二)脑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指挥中心
1.《内经》对脑的认识
(1)脑的解剖
(2)脑的生成
(3)脑的功能
2.历代医家对脑的认识
(三)“心主神明”与“脑主元神”的分歧与统一
1.《内经》重视“心主神”
2.《内经》忽视“脑主神”
3.“脑主神”与“心主神”的统一
(四)“脑为中心—五脏一体”的新构思
1.“脑为中心—五脏一体”的生理观
(1)脑神统率下的五脏一体
(2)脑神主宰下的五神一体
(3)脑神主导下的五志一体
(4)脑神协调下的天人一体
2.“脑为中心—五脏一体”的病理观
(1)心之脑病
(2)肺之脑病
(3)脾之脑病
(4)肝之脑病
(5)肾之脑病
3.“脑为中心—五脏一体”的治疗观
(1)治五脏病要以调治脑神为先
(2)从五脏治脑病
下篇 《内经》脾胃理论的新应用
一、《内经》“以平为期”治疗思想与脾胃病治疗衡法
(一)衡法的基本概念
(二)衡法的历史沿革
(三)衡法的理论基础
(四)衡法的临床运用
1.燮理纳运
2.斡旋升降
3.权衡润燥
4.平衡阴阳
5.平调寒热
6.调畅气血
7.兼理虚实
8.调和脏腑
9.调谐心身
10.协调内外
(五)衡法的用药用方
1.衡法的代表药物
(1)半夏
(2)柴胡
2.衡法的常用药对
(1)半夏-黄芩
(2)黄芩-生姜
(3)黄连-干姜
(4)黄连-吴茱萸
(5)知母-桂枝
(6)大黄-附子
(7)木香-黄连
(8)石膏-细辛
(9)大黄-升麻
(10)枳壳-升麻
(11)柴胡-枳实
(12)柴胡-黄芩
(13)桔梗-牛膝
(14)柴胡-白芍
(15)附子-白芍
(16)桂枝-白芍
(17)大黄-茯苓
(18)人参-莱菔子
(19)白术-枳实
(20)半夏-麦冬
(21)苍术-芦根
(22)苍术-玄参
(23)黄芩-葛根
3.衡法的代表方剂
(1)半夏泻心汤
(2)小柴胡汤、大柴胡汤
(3)逍遥散、丹栀逍遥散
(4)乌梅丸
(5)和中调胃汤
二、《内经》“顺而已”治疗思想与脾胃病“顺性而治”
(一)《内经》“顺而已”治疗思想
(二)“顺而已”治疗思想的探析
1.顺应天地阴阳变化规律
2.顺从气血营卫运行趋势
3.顺循五脏六腑生理特性
4.顺应个体体质禀赋差异
5.顺应患者意愿、精神、情志
6.顺循药物性味归经特性
(三)“顺而已”治疗思想与脾胃病“顺性而治”
1.“顺性而治”食管病
(1)食管的生理特性
(2)对食管特性的新认识
(3)“顺性而治”食管病的心得体会
(4)临床病案举隅
2.“顺性而治”胆病
(1)胆生理特性的传统认识
(2)胆的生理特性是“阳升阴降”
(3)“顺性而治”胆病的心得体会
(4)临床病案举隅
3.“顺性而治”胃病
(1)胃的生理特性
(2)“顺性而治”胃病的心得体会
(3)临床病案举隅
4.“顺性而治”脾病
(1)脾的生理特性
(2)“顺性而治”脾病的心得体会
(3)临床病案举隅
5.“顺性而治”肠病
(1)肠的生理特性
(2)“顺性而治”肠病的心得体会
(3)临床病案举隅
三、《内经》“一曰治神”治疗思想与“治胃先治神”
(一)《内经》论情志致病
1.情志失调最易伤神
2.情志失调伤气伤血
3.情志失调伤及脏腑
4.情志失调百病由生
(二)胃肠是情绪之镜
(三)情志伤脾胃机理
1.七情伤胃
2.思虑伤脾
3.肝郁犯胃
4.心病及胃
(四)治胃以治神为先
(五)调神治胃的方法
1.情志疗法
(1)劝说开导法
(2)解惑释疑法
(3)心理暗示法
(4)安慰鼓励法
(5)移情变气法
(6)情志相胜法
(7)娱乐怡情法
(8)养性自调法
2.药物疗法
(1)解郁悦神法
(2)养血安神法
(3)清心宁神法
(4)镇静安神法
3.针灸推拿疗法
四、《内经》“以时调之”与“辨时论治”
(一)《内经》“以时调之”思想
1.生理与时间
2.病理与时间
3.诊断与时间
4.治疗与时间
5.预后与时间
6.预防与时间
7.养生与时间
(二)四辨一体的诊疗模式
1.辨病是论治的先导
2.辨证是论治的核心
3.辨体是论治的基调
4.辨时是论治的辅佐
(三)“辨时论治”的临床应用
1.依时辨证
(1)脾胃病发病与季节的关系
(2)脾胃病发病与节日的关系
(3)脾胃病发病与昼夜时辰的关系
(4)脾胃病病情预测与季节时辰的关系
2.因时立法
(1)四季而异,以时调之
(2)热无犯热,寒无犯寒
(3)顺应阴阳,应时补泻
3.应时用药
(1)因季而变,选用时药
(2)四性五味,因时制宜
(3)法于天地,必知时禁
(4)用寒远寒,用热远热
4.择时服药
(1)依病择时服药
(2)依证择时服药
(3)依症择时服药
(4)依药择时服药
5.顺时养生
(1)因时用食,应季食养
(2)应时饮茶,药茶护胃
(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4)馨饪食邪,避之有时
(四)辨时论治病案举例
1.小儿暑湿泄泻
2.寒湿困脾低热案
3.湿邪困脾腹胀案
五、《内经》“从者反治”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一)热因热用
1.温中健脾疗口疮
2.甘温除热治烧心
(二)寒因寒用
1.清热解郁除胃冷
2.清热化湿治腹冷
(三)塞因塞用
1.益气助阳通腑气
2.补中益气解肠梗
3.健脾补中除腹胀
(四)通因通用
1.泻下通腑愈暴痢
2.行气导滞疗食泻
六、《内经》“正气为本”与胃癌的治疗
(一)扶正三保:保胃气,保阴精,保血髓
1.保胃气
(1)健脾开胃以助长胃气
(2)滋脾润胃以保养胃气
(3)益气温中以激发胃气
2.保阴精
3.保血髓
(二)祛邪三抗:抗热毒、抗血瘀、抗痰浊
1.抗热毒
2.抗瘀血
3.抗痰浊
(三)弘扬正气:精神,药物,饮食,运动
1.精神弘扬正气
2.药物弘扬正气
3.饮食弘扬正气
4.运动弘扬正气
七、《内经》“百病生于气”与“诸治不离行气”
(一)诸治兼以行气的意义
1.行气利祛百病
2.行气以助药力
3.行气可除药弊
(二)行气在诸治中的运用
1.解表法
2.泻下法
3.和解法
4.清热法
5.温里法
6.祛暑法
7.补益法
8.开窍法
9.活血法
10.息风法
11.祛湿法
12.化痰法
13.消积法
14.驱虫法
八、基于《内经》气化理论从脾胃论治气化病
(一)对气化的认识
(二)气化病的概述
1.阳化太过
2.阴化太过
3.阳化不及
4.阴化不及
(三)脾胃与气化病
1.肾为人体气化的原动力
2.肝胆是人体气化调节器
3.肺斡旋统摄三焦气化
4.三焦是人体气化的场所
5.脾胃是人体气化的枢纽
(1)脾主散精
(2)脾胃为“生化之源”
(3)脾胃是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
(4)脾主运化水湿
(四)从脾胃论治气化病
1.阳化太过,治宜清中滋脾制阳
2.阴化太过,治宜健中运脾消阴
3.阳化不及,治宜温中益脾助阳
4.阴化不及,治宜补中健脾育阴
九、阴火证临证心得
(一)《内经》是阴火学说的理论源头
(二)阴火的基本定义
(三)脾虚阴火证举例
(四)阴火的临床表现
(五)阴火的发生机理
1.“阴火”病机再探讨
2.“心火者,阴火也”释疑
3.“火与元气不两立”释疑
(六)阴火的治疗心得
十、《内经》“脾主唇”理论的临床应用
(一)脾主唇的生理与病理
1.脾生气血以荣唇
2.脾主散精以滋唇
3.脾主肌肉以充唇
4.脾气通口以应唇
(二)察唇辅助脾胃病辨证
1.观察唇色
(1)唇黄
(2)唇赤
(3)唇青
(4)唇白
(5)唇黑
2.观察唇泽
3.观察唇形
(1)唇萎
(2)唇肿
(3)唇反
(4)唇糜
(5)唇疮
4.观察唇态
(1)唇
(2)唇缩
(三)从中焦脾胃论治唇病
1.健脾益营以荣唇色
2.泻脾清火以除唇热
3.滋脾育阴以润唇燥
4.清脾化湿以疗唇糜
5.补脾益气以安唇
十一、《内经》食养理论与脾胃调养
(一)《内经》的食养理论
1.《内经》饮食养生的基本思想
(1)脾胃为本
(2)饮食有节
2.《内经》饮食养生的主要原则
(1)谨和五味
(2)顺应四时
(3)寒热适宜
(4)食不过量
(5)节制饮酒
(6)食无犯禁
(二)旴江医家发挥《内经》食养理论
1.养生保健,当调脾胃
2.保全脾胃,节其饮食
3.调理脾胃,中和之道
(三)调养脾胃应因人而异
主要参考文献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