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正声新奏--新媒体时代的历史学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57.40购买纸书

2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4

作       者:邱靖嘉主编

出  版  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5-01-01

字       数:13.9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史学理论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书首次明确提出“新媒体时代的历史学”概念,以三个版块十章的内容,以专题形式探讨了与 “新媒体时代的历史学”相关的若干问题,全面分析讨论了随着新媒体时代技术步与传播方式的变化,历史学研究所呈现出的新特以及历史学面向公众的社会服务功能,历史学应如何向民众提供知识与思想的内容服务,并与各种大众传媒方式相结合,建立与社会大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同时呼吁历史教学转向培养专业学者、中小学教师和历史普及人才三者并重的新思路。<br/>【推荐语】<br/>★首创性: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对历史学教育的一次系统性反思,首次明确提出“新媒体时代的历史学”概念,在相关教材领域属国内首创。 ★指导性:基于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教学实践编写,结合当下实例论述,章节设计合理,以带面,为其他学科教育在新媒体时代下的探讨提供参考案例。 ★权威性: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邱靖嘉主编,包伟民、虞云国、姜萌、张宏杰、苗子兮、常彧、耿朔、骆文联合撰稿。他们深耕历史学各领域,以己所长,授人以渔。 ★放性:新媒体时代来临,历史学教育将何去何从?知识传播如何顺势改变路径?是时代话题,也是时代课题。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作为大学,我们应该为国家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当下人民的需要?作为学生,我们在大学读历史,是否毕业后只能搞研究、当老师?作为相关从业者,我们如何正确运用历史知识来找到新的出路?在本书中,九位学者从实践出发,尝试就以下问题给出他们的答案:新媒体时代知识传播的特,对历史通识教育提出了怎样的挑战?当我们在大学读历史的时候,我们在读什么?历史通俗写作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历史学走向人间,与公共史学有什么关系?如何始非虚构历史的写作?如何利用有限的历史片段,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如何推动历史学研究助益影视剧的创作?如何利用音视频形式活化历史学知识的传播?如何在剧本杀等潮流游戏中,正确融激荡的历史情节?<br/>【作者】<br/>主编   邱靖嘉,1985年生,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为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美国哈佛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宋辽金史、历史文献学、科技文化史。已出版专著三部《松漠跋涉:辽金史学步》《天地之间:天文分野的历史学研究》《〈金史〉纂修考》,发表各类学术文章数十篇。   联合撰稿人 包伟民,1956年出生,浙江宁波市人。1988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杭州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现为浙大城市学院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宋代史、中国古代经济史及东南区域史等方面。   虞云国,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宋代历史与文献的研究。撰有《细说宋朝》《宋代台谏制度研究》《南渡君臣》《南宋行暮》《学随世转》等专著,《学史三昧》《水浒寻宋》《从中州到钱塘》等文史随笔集。   姜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选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青年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学术史、史学史、思想史、公共史学。已出版《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中国现代历史叙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在清末的实践》等专著2部,主编教材(《公共史学概论》)1部,已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先后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青年奖”、“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青年奖”等十余项教学科研荣誉。   张宏杰,1972年生,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研究员。在多领域从事公共史学实践,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等书,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为大型纪录片《楚国八百年》总撰稿。   苗子兮,历史写作者,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著有“壁画上的中国史”两部《观我生》《观无量》,前者为国家图书馆第十八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常彧,2003—201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历史学博士。现任教于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主要要从事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军事史方向的研究。长期关注影视剧中历史元素的存在与运用。曾担任《敦煌:生而传奇》、《梦华录》等多部影视剧、纪录片的历史顾问。   耿朔,1984年生,安徽郎溪人,考古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美术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汉唐考古、中国早期美术史和文化遗产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同时致力于考古文博和艺术史知识的公众传播,参与央视《国家宝藏》等多档文化类节目的创作。   骆文,毕业于北京大学,2018—2019年为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副研究员,长期从事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主要关注领域为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价值阐释与展示传播、青少年文化教育、城市文化发展等。<br/>
目录展开

前言

一、编撰缘起

二、内容设计

导论

第一章 什么是“新媒体时代的历史学”

一、新媒体时代历史学研究的新特点

二、面向公众:新媒体时代历史学的社会服务功能

三、历史学与社会公众的互动

四、“新媒体时代的历史学”与“公共史学”的关系

五、“新媒体时代的历史学”课程设计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的历史学通识教育

一、新媒体时代知识传播的特点及其对历史通识教学的挑战

二、转向以培养“历史学思维方式”为目标的通识教育

三、新文科视野下的历史学通识课程改革与实践

附教学案例:“司马光砸缸”故事的由来与传播

一、问题之缘起:由电视媒体引发的思考

二、《宋史·司马光传》所载“击瓮”故事的史源分析

三、关于惠洪及其《冷斋夜话》

四、“活人”与“拯溺”:“司马光击瓮”故事产生的舆论环境

知识与思想的普及

第三章 历史学“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

一、什么是历史学的思维方式

二、关于新媒体时代的历史学

三、岳飞形象塑造给我们的提示

第四章 历史通俗写作中的相关问题

一、历史通俗写作的意义与作用

二、历史通俗写作中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与通感

三、历史通俗写作与史料的关系

四、历史通俗写作中的体裁与表达

第五章 重返历史现场与人间烟火的公共史学

一、“公共史学”的基本概念

二、民间通俗史学的发展

三、重返历史现场·重返人间烟火

第六章 非虚构历史写作与历史普及

一、非虚构历史写作对作者的要求

二、非虚构历史写作与专业历史写作的区别

历史学与大众传媒

第七章 如何写好历史故事

一、有关虞弘的故事

二、解读和林格尔汉墓壁画

第八章 让历史走进影视故事

一、故事:在历史与戏剧之间

1.超越生活的传奇性

2.自带真实性Buff

3.时间距离感的美学效果

4.故事文本的图像化及其细节缺环填补

5.历史故事与历史戏剧故事的区别

二、影视剧中历史元素的浓度

1.真实人物亲历真实事件

2.真实人物经历虚构事件

3.虚构人物参与真实事件

4.虚构人物参与虚构事件

三、融历史于戏剧——历史学研究怎样助益影视剧的创作

1.历史学和影视剧的观念差异

2.影视剧立足现实价值观

3.现实政治意识具有决定性

4.用历史学提升影视剧的背景深度

四、制造历史故事——历史元素影视剧的创作

第九章 新媒体时代考古文博知识的公众传播

一、“考古热”与文博探索类节目的兴起

二、文博探索类节目的制作与影响——以《国家宝藏》节目为例

三、音频节目的知识传播特点与录制应对

四、问题与思考

第十章 剧本杀中的历史学传播

一、剧本杀介绍

二、历史学传播视野中的剧本杀

三、剧本杀与历史学的深度融合——以剧本杀《兵临城下》为例

四、一些思考

后记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