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中国近代通史(新版全十卷)电子书

《中国近代通史》(修订版)共10卷,时间跨度从1840年到1949年,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大型近代史专著。 本丛书由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张海鹏等权威专家所著,它的出版完成了几代史学家的心愿。 丛书内容客观,史料丰富,研究方法突破前人束缚,披露了许多以前未曾揭示的内容,填补了史学研究的诸多空白。修订版在《中国近代通史》首版经过十年的发行后,根据新材料、吸收新成果再予修订出版,继续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的学术研究。

售       价:¥

纸质售价:¥1881.60购买纸书

0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7

作       者:主编 张海鹏

出  版  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01-01

字       数:510.0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2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2条)
《中国近代通史·第一卷:近代中国历史程概说》 本书为“中国近代通史丛书”的总论卷,本书分为中国近代史史书编纂的回顾、编纂《中国近代通史》的基本思路、近代中国历史程的若干特、把握中国近代史程的几个关键问题等5章,并附有“近代中国史事记略”。本次修订,作者吸收了自2007年首版问世以来的新见档案资料和新的研究成果。 《中国近代通史·第二卷:近代中国的端(1840—1864)》 本书分为跨19世纪的中国、鸦片走私与禁烟、鸦片战争的程与《南京条约》、太平天国起义和建都天京、第二次鸦片战争等8章,对两次鸦片战争及期间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林则徐的禁烟销烟行动和太平天国起义等历史事件行了述评。本次修订,作者吸收了自2007年首版问世以来的新见档案资料和新的研究成果。 《中国近代通史·第三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1865-1895)》 本卷考察了1865至1895年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洋务运动的起止、成败,深分析了这一阶段中国致力于早期现代化的基本状况和可悲结局。述评内容主要包括;洋务派的形成、洋务运动前期实施新政求强求富、外国对华经济扩张和中国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教案频发、中国边疆危机与中法越南战争、洋务运动后期在军事和经济上的举措、早期维新思潮的兴起、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以及洋务运动的失败。作者依据翔实的史料,叙述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成型期以及中国朝野酝酿变法和改良时期的基本史实。 《中国近代通史·第四卷: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1895-1900)》 本书分为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的角逐、维新运动的酝酿与蓬勃发展、百日维新、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京都蒙难与联军蓄意扩大战争、辛丑议和等10章。作者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对此时期的历史事件行了深论述,厘清了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本次修订,作者吸收了自2007年首版问世以来的新见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 《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 本书梳理了清末民初(1901—1912年)这段近代中国历史转变关键时期的历史。本书试图在一步揭示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同时,充分加强了对清末新政与立宪运动的研究,尤其是力图揭示新政、立宪与革命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从本书中我们看到,当时的中国政治舞台上主要存在着三股重要的社会政治势力;清政府、立宪派和革命派。他们各自设计了不同的社会政治方案,展了既互有歧异又相互关联的社会政治运动,三股势力互争雄长。可以说,正是这三股势力的较量与消长决定了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在清末民初的新走向。作者以详实的资料、通俗的语言、清晰的条理逐一记述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全面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状况。此次全新修订版根据新出版的《袁世凯全集》,厘清了袁世凯修改《清帝逊位诏书》的史实,其他章节亦有补充和修订,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通史类著作。 《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民国的初建(1912-1923)》 本书对民国初创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行了系统梳理,全书分为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袁世凯称帝与护国战争、军阀纷争与南北对峙、五四运动与时代转换之发端、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北京政局的变化、民初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及其起伏等8章。本次修订,作者吸收了自2007年首版问世以来的新见档案资料和新的研究成果。 《中国近代通史·第七卷: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本书记述1924年至1927年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历史。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宣布改组,以此为契机,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发动和主导了以“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这是中国继辛亥革命之后的又一场大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中国国民党由一个缺乏群众基础的在野党,发展成一个全国性的执政党;幼年的中国共产党也充分崭露头角,迅速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本书利用大量档案文献和其他稀缺史料,对北伐战争及国共关系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全面深的考察和研究。 《中国近代通史·第八卷:内战与危机(1927-1937)》 本书分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统一军政的努力、国民政府的对内政策与“革命外交”、苏维埃革命与中共南方根据地的形成、九一八事变与蒋介石的“安内攘外”、舆论整合与国防建设的准备、华北事变与救亡运动的兴起、国共两党的政策转变等10章。本次修订,作者吸收了自2007年首版问世以来的新见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 《中国近代通史·第九卷:抗日战争(1937—1945)》 本书对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行了全面梳理与评价,分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始,抗日战争初期的对日作战,敌后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与大后方社会危机的出现,战时的文化、思想与学术,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等13章。本次修订,作者吸收了自2007年首版问世以来的新见档案资料和新的研究成果。 《中国近代通史·第十卷: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1945—1949年是中国两大政治势力为决定中国未来发展方向而展决战的时期,本书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行梳理评价。全书分为战与和的变奏、全面内战的烽火、战后社会的动荡与纷扰、国共两党攻守态势的转换、国共两军的军事决战等7章。本次修订,作者吸收了自2007年首版问世以来的新见档案资料和新的研究成果。<br/>【推荐语】<br/>《中国近代通史》(修订版)共10卷,时间跨度从1840年到1949年,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大型近代史专著。 本丛书由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张海鹏等权威专家所著,它的出版完成了几代史学家的心愿。 丛书内容客观,史料丰富,研究方法突破前人束缚,披露了许多以前未曾揭示的内容,填补了史学研究的诸多空白。修订版在《中国近代通史》首版经过十年的发行后,根据新材料、吸收新成果再予修订出版,继续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的学术研究。<br/>【作者】<br/>张海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是以中国近代史研究为学术专长的著名历史学家。 姜涛,研究员。1993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政治史研究室主任,兼中国太平天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政治史。 卞修跃,副编审,《近代史资料》编辑。 虞和平,虞和平,1948年生。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6—2012年在近代史研究所工作,1998年任副所长。曾担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中心理事长、《史学理论》副主编、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中国现代化史。出版《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等多部著作,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等,译有《中国早期工业化》等译著3种,发表论文百余篇。 谢放,1950年生。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四川大学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区域史、中国近代人物与思想。著有《张之洞传》、《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合著)等,发表论文40余篇。 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河南大学等校教授,并兼任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秘书长等职。 李细珠,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史研究室主任,专业研究方向为晚清民初政治、思想与社会史。 汪朝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自2010年起担任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华民国史。著有《和谈将军张治中》、《中华民国史》(第三编第五卷)等著作。 王建朗,男,江苏姜埝人,1956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史学会副会长。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研究生院,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6年近代史研究所,曾任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主任。专业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外关系史。学术论文《二战爆发前国民政府外交综论》《新中国成立初年英国关于中国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的政策演变》《衰落期的炮舰与外交——“紫石英”号事件中一些问题的再探讨》分获中国社科院第三、四、五届优秀成果奖。2006年获享政府特殊津贴。 汪朝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自2010年起担任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华民国史,著有《和谈将军张治中》、《中华民国史》(第三编第五卷)等著作。<br/>
目录展开

中国近代通史·第一卷 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第一章 中国近代史史书编纂的回顾

第一节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近代史史书的编纂

第二节 20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史史书的编纂

第三节 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题的探索

第二章 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若干特点

第一节 沉沦与上升:近代中国的U字形历史进程

第二节 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的若干转折

第三节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向与社会主义的前途

第三章 把握中国近代史进程的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

第二节 社会基本矛盾与各阶级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改良与革命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第四章 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第五章 编纂《中国近代通史》的基本思路

第一节 编纂《中国近代通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第二节 编纂《中国近代通史》的基本思路

第三节 《中国近代通史》的分卷

中国近代通史·第二卷 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1864

第一章 跨入19世纪的中国

第一节 社会经济与人口 吏治问题的凸显

第二节 教门会党与社会下层的骚动

第三节 踯躅前行的科学技术与禁锢保守的思想文化

第二章 鸦片走私与禁烟

第一节 西方侵略势力的东来与鸦片贸易

第二节 清政府于鸦片走私的对策

第三节 林则徐赴广东禁烟

第三章 鸦片战争的进程与《南京条约》

第一节 鸦片战争的开始

第二节 广东和议与三元里抗争

第三节 清廷游移不定 英国增兵扩战

第四节 杭州湾与长江下游的战斗

第五节 屈辱的《南京条约》

第六节 中美《望厦条约》与中法《黄埔条约》

第七节 五口通商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

第八节 开眼看世界的人们

第四章 太平天囯起义和建都天京

第一节 南方各地的社会动乱

第二节 洪秀全与拜上帝会的创立

第三节 金田起义

第四节 清廷及广西当局的对策

第五节 太平军向南京的进军

第六节 太平天囯建都天京及其社会经济政策

第七节 列强与太平天囯的对外交往

第五章 清王朝面对危局与太平天囯的发展

第一节 清廷挽救危局的努力

第二节 太平天囯的“扫北”及其失败

第三节 曾国藩组建湘军

第四节 太平天囯的西征与长江中下游的争战

第六章 太平天囯的军事胜利与内乱

第一节 各地风起云涌的群众起义

第二节 太平军连破江北、江南大营

第三节 杨秀清逼封万岁与“诛杨”“讨韦”事件

第四节 石达开主政与分裂出走

第七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国家领土主权的严重损失

第一节 西方列强的虚伪中立

第二节 “修约”讹诈与酝酿新的侵略行动

第三节 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及中外《天津条约》的签订

第四节 战争再起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第五节 沙俄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第八章 中外“会剿”与太平天囯的败亡

第一节 太平天囯的重新振作

第二节 二破江北江南大营与东征苏常、上海

第三节 太平天囯后期的社会经济政策及其内部矛盾的发展

第四节 辛酉政变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

第五节 安庆争夺与湘军集团的壮大

第六节 太平军进图浙江与再攻上海 “中外会防”及淮军的崛起

第七节 天京的陷落

第八节 太平军余部及捻军的战斗 各地各族群众造反的平息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中国近代通史·第三卷 早期现代化的尝试:1865—1895

第一章 政权结构变异与洋务派官僚集团形成

第一节 中央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异

第二节 地方权力强势的形成

第三节 洋务派的形成

第四节 清流派的兴衰与入列洋务

第二章 求强、求富与洋务运动前期举措

第一节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与外交体制的刷新

第二节建设新式军队的早期尝试

第三节 官办新式军用工业的兴起与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开端

第四节 官督商办民用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第五节 新式文教机构的设立与引进外国先进文化的开始

第三章 外国对华经济扩张和中国民间工商业的进

第一节 中外贸易状况的变化

第二节 外资企业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私人资本工商业的变异和创新

第四节 传统农商工业的变异

第四章 教案:民间反教斗争与官方外交危机

第一节 外国教会的“传教”活动

第二节 《北京条约》订立后的教案

第三节 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

第四节 从黔江教案到成都教案

第五节 巨野教案和大足教案

第五章 边疆危机与中法战争

第一节 英国制造云南边疆危机与《烟台条约》的订立

第二节 日本侵犯台湾与中日《北京专条》订立

第三节 阿古柏与俄国入侵中国西部边疆及清政府收复新疆

第四节 英国觊觎西藏与清政府的对策

第五节 法国侵占越南和中法战争的爆发

第六章 洋务运动后期的举措

第一节 重建海军

第二节 洋务工业的新进展

第三节 商办企业新发展

第七章 早期维新思潮的兴起

第一节 早期维新士人群体

第二节 民族主义的萌发

第三节 重商思想的兴起

第四节 民主观念的产生

第八章 中日甲午战争

第一节 甲午战争的爆发及过程

第二节 中日议和与《马关条约》的订立

第三节 台湾人民的反割让斗争与日本侵占台湾

第九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与洋务运动失败

第一节 列强对中国主权的侵占

第二节 列强文化输入的升级

第三节 中国新社会因素的初步发展

第四节 洋务运动的失败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中国近代通史·第四卷 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1895—1900

第一章 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的角逐

第一节 大赔款与大借款

第二节 列强对铁路矿山利权的掠夺

第二章 维新运动的酝酿与蓬勃发展

第一节 思想准备与成型

第二节 公车上书的发动与影响

第三节 举人才与合大群

第四节 新团体与新报刊

第三章 维新运动的局部试验

第一节 播散维新种子

第二节 转移风气

第三节 《湘学新报》与《湘报》

第四节 局部维新的终结

第四章 维新运动的深化

第一节 危机:从胶州湾事件到列强瓜分中国

第二节 制度性改革方案与保国会风潮

第三节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方案

第五章 百日维新

第一节 维新变法正式开始

第二节 新政诏书频频颁发

第三节 新旧党争与帝后冲突

第四节 政变起因与新政终结

第六章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第一节 己亥建储与政治格局的变化

第二节 义和团运动悄然兴起

第三节 卜克斯事件与公使同盟的建立

第七章 列强谋划代剿义和团与清政府被迫宣战

第一节 义和团转战京津与使馆卫队进京

第二节 京津局势持续恶化与清政府举棋不定

第三节 西摩联军受阻及其溃败

第四节 大沽失守与清政府仓促宣战

第八章 一场不平衡的荒唐战争

第一节 克林德之死与中外联系中断

第二节 奇怪的战争:围而不攻与暗中保护

第三节 联军侵占天津

第四节 东南互保:奇怪战争中的局部和平

第五节 庚子中国国会与自立军事件

第九章 京都蒙难与联军蓄意扩大战争

第一节 京都蒙难:八国联军进入北京

第二节 沙俄单独行动

第三节 瓦德西蓄意扩大侵华战争

第十章 辛丑议和:半殖民地化

第一节 列强协调立场

第二节 议和大纲

第三节 艰难的细节谈判

第四节 《辛丑条约》签订: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

第一章 清政府被迫开始实施新政

第一节 残局中的变革

第二节 江楚会奏的变法方案

第三节 各项体制内变革的次第展开

第四节 直隶新政与袁世凯北洋集团的崛起

第二章 《辛丑和约》与新政形势下的社会政治变动

第一节 中外关系的表面和缓与列强加紧在华掠夺利权

第二节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第三节 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第四节 社会各阶层的政治动向

第三章 革命党人的政治组织和思想宣传

第一节 孙中山的早期思想与革命活动

第二节 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第三节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第四节 改良派与革命派的思想交锋

第五节 国粹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活跃

第六节 同盟会组织的发展与内部纷争

第四章 预备立宪与官制改革的挫折

第一节 立宪思潮的涌动

第二节 出洋考察宪政与预备立宪的宣布

第三节 中央与地方的官制改革及其挫折

第四节 《钦定宪法大纲》与《九年筹备立宪清单》

第五节 谘议局与资政院的开办

第六节 地方自治的推行

第五章 立宪运动的开展及其困境

第一节 立宪团体的兴起

第二节 立宪派的议政活动

第三节 国会大请愿运动

第四节 皇族内阁与立宪的绝路

第六章 全国革命高潮与武昌起义

第一节 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

第二节 风起云涌的民众反抗斗争

第三节 收回利权运动与保路风潮

第四节 武昌首义的酝酿与发动

第五节 各省奋起响应与清王朝统治崩溃

第七章 中华民国成立与清帝退位

第一节 南北对峙与议和

第二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组建

第三节 清帝宣布退位

第八章 南京临时政府在内外交困中终结

第一节 列强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

第二节 南京临时政府严重的财政危机

第三节 各派政治势力的明争暗斗

第四节 袁世凯攫取中华民国政权

第九章 清末民初的文化观念与社会生活变迁

第一节 传统学术思想与学科体系的转型

第二节 近代新学科的初创与科技的发展

第三节 文学艺术的新动向

第四节 宗教思想与文化的变迁

第五节 社会心理与风习的嬗变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 民国的初建:1912—1923

第一章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第一节 革命的余波:西式民主的昙花一现

第二节 北洋派与革命派的矛盾

第三节 二次革命的发动与失败

第四节 北洋军阀独掌北京政府

第五节 民国初年的对外关系

第二章 袁世凯称帝与护国战争

第一节 袁世凯帝制自为

第二节 革命派与其他派别的反袁斗争

第三节 护国战争的爆发及各地响应

第四节 袁世凯的末路

第三章 军阀纷争与南北对峙

第一节 军阀纷争的肇始

第二节 督军团干政

第三节 清室复辟的闹剧

第四节 皖系控制的北京政府

第五节 南北对峙与护法运动

第六节 护法战争与南北议和

第七节 西南地方的军阀割据

第四章 五四运动与时代转换之发端

第一节 五四运动的思想源流

第二节 五四运动的起因

第三节 五四运动的发生及演进

第四节 五四运动的结局及影响

第五节 华盛顿会议与中国国际地位的缓慢回升

第六节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第五章 直皖战争

第一节 直皖战争之发端

第二节 直皖战争的爆发及皖系的失败

第三节 直奉共治的北京政府

第四节 孙中山回粤再度开府

第六章 第一次直奉战争与直系当政

第一节 直奉矛盾的激化

第二节 第一次直奉战争

第三节 黎元洪复职与“法统重光”

第四节 直系当政与北京政局

第五节 联省自治的思潮与实践

第六节 西南各省的局势演变

第七章 北京政局的变化

第一节 直系当政时期的社会动荡

第二节 京汉铁路工潮与二七惨案

第三节 黎元洪被逐

第四节 曹锟贿选与“法统”中落

第五节 第二次直奉战争前的北京政局

第六节 孙中山北伐受挫及其再起

第八章 民初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及其起伏

第一节 现代经济法制体系的初步建立

第二节 现代工业的较快发展

第三节 现代工业发展的起伏

第四节 中外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

第五节 农业经济发展的艰难

第六节 财政困难与现代银行业的兴起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中国近代通史·第七卷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第一章 国民党改组与国共合作的形成

第一节 改组前的国民党

第二节 苏俄、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早期接触

第三节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四节 国共关系的初期形态

第二章 广州国民政府与南方军政格局

第一节 黄埔军校与党军的创始

第二节 大元帅府与革命基地的奠立

第三节 国民政府成立及其初步建制

第四节 国民政府初期的财政和军事

第五节 两广统一与革命基地的巩固

第三章 北京临时执政政府与北方军政格局

第一节 第二次直奉战争与北京政变

第二节 临时执政政府成立

第三节 善后会议

第四节 国会的衰亡

第五节 国民军的崛起

第六节 军阀之间的循环混战

第四章 五卅运动与反帝高潮

第一节 反帝废约与国民会议运动

第二节 从惨案到运动

第三节 北京政府的对策

第四节 五卅运动的影响

第五节 省港大罢工

第五章 国共纷争:南方革命阵营的分化

第一节 弹劾共产党案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同志俱乐部

第三节 戴季陶主义

第四节 西山会议派

第五节 国民党二大与沪粤分裂

第六节 中山舰事件

第七节 整理党务案

第六章 北伐战争:北方形势与南方的胜利

第一节 北伐前夕的北方形势

第二节 国共对出师北伐的歧见

第三节 从广州到武汉

第四节 从南昌到沪宁

第五节 南北地域观念与宣传战

第七章 从迁都之争到宁汉分裂

第一节 迎汪复职运动

第二节 左派问题论争

第三节 迁都之争

第四节 南昌与武汉的对峙

第五节 “四一二”反共“清党”

第八章 南北三政权的鼎立

第一节 北京政府

第二节 武汉政府

第三节 南京政府

第九章 国共两党的组织形态

第一节 国共两党的党员构成

第二节 从“容共”到“容国”

第十章 急风骤雨:工农运动

第一节 工人运动

第二节 农民运动

第三节 工农运动的中介群体

第十一章 三大政党的“革命”观念及其政治文化

第一节 从“一党独革”到“多党竞革”

第二节 三大政党的党际互动

第三节 “革命”与“反革命”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中国近代通史·第八卷 内战与危机:1927—1937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统一军政的努力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宁汉合流

第二节 从二次北伐到东北易帜

第三节 编遣之争与中原大战

第二章 国民政府的对内政策与“革命外交”

第一节 党治、训政与军权统治

第二节 控制城乡的能力与侧重

第三节 财经政策与税制改革

第四节 改订新约与“革命外交”

第三章 苏维埃革命与中共南方根据地的形成

第一节 苏维埃革命的发生与中共暴动政策的实行

第二节 农村武装割据与中共南方根据地的初创

第三节 “立三路线”与六届四中全会的召开

第四节 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与苏区红军的发展

第四章 人权、民主与专制的交锋

第一节 党内抗争:第三党、改组派的骤起骤落

第二节 党外抗争:从人权运动到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第三节 文化抗争:社会性质论战与左翼文化运动

第四节 国民党军事独裁体制的确立

第五章 九一八事变与蒋介石的“安内攘外”

第一节 日本占领东北与伪满洲国的产生

第二节 从不抵抗政策到局部抵抗的开始

第三节 长城抗战与“塘沽协定”

第四节 察省抗日事件与福建事变

第六章 舆论整合与国防建设的准备

第一节 在“攘外”与“安内”问题上的舆论整合

第二节 走向现代国家的曲折开端

第三节 加速工业及国防建设的尝试

第四节 币制改革与经济的缓慢发展

第七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消亡以及红军长征

第一节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

第二节 国民党的“围剿”与苏区的反“围剿”

第三节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消亡

第四节 遵义会议与红军的万里长征

第八章 华北事变与救亡运动的兴起

第一节 “何梅协定”“秦土协定”的产生及其背景

第二节 “华北自治运动”与南京的因应

第三节 一二·九运动与救亡热潮的高涨

第四节 国民党五全大会与“最后关头”的提出

第九章 国共两党的政策转变

第一节 中共统一战线政策的形成

第二节 张学良与中共的西北大联合计划

第三节 国共两党的秘密接触

第四节 从两广事变到绥远抗战

第十章 西安事变与中国政局的重大转折

第一节 西安事变的发生与解决

第二节 西北善后与“三位一体”局面瓦解

第三节 国共两党的曲折交涉

第四节 “七君子”获释与国共合作的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中国近代通史·第九卷 抗日战争:1937—1945

第一章 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一节 卢沟桥事变——中国全面抗战的起端

第二节 国防最高会议设立 部署全国抗战

第三节 淞沪抗战爆发 全国掀起抗战高潮

第二章 全面抗战初期的对日作战

第一节 华北战场对日作战

第二节 淞沪会战

第三节 国民政府迁都与南京沦陷

第四节 武汉抗战时期南北战场作战

第五节 敌后游击战

第六节 中国海军和空军的对日作战

第三章 抗日战争初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第一节 政治上出现新气象

第二节 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

第三节 文化与教育

第四节 海外华侨积极支援祖国抗战

第四章 抗日战争初期的外交

第一节 争取苏联援华

第二节 德国的短暂中立与中德关系的逆转

第三节 英美迈出援华的最初步伐

第五章 抗日战争中期的对日作战

第一节 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中国抗日军事的调整

第二节 1939年至1940年初的正面战场作战

第三节 1940年至1941年的正面战场作战

第四节 中国空军和海军的对日作战

第五节 敌后抗日战场

第六章 日本扶植傀儡政权以及对沦陷区的统治

第一节 华北、华中地方傀儡政权的建立

第二节 汪精卫投敌与汪伪政权的建立

第三节 日本在沦陷区的统治与掠夺

第七章 苦撑待变与外交形势的变化

第一节 中苏关系的发展与调整

第二节 中英关系的曲折发展

第三节 美国逐步走上援华制日道路

第四节 国民政府与日本的秘密接触

第八章 抗日战争后期的对日作战

第一节 反法西斯国家结盟 中国战区成立

第二节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第三节 滇西失陷与滇西抗战

第四节 1942年至1943年的正面战场作战

第五节 敌后战场中共军队的发展和国民政府军的衰微

第六节 1944年正面战场作战

第七节 中国空军与海军的对日作战

第八节 缅北、滇西反攻作战

第九章 敌后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与大后方社会危机的出现

第一节 敌后根据地的民主建设与各项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大后方的政治与经济状况

第十章 战时民主运动的兴起与联合政府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

第二节 第二次民主宪政运动

第三节 联合政府的提出以及对战后中国前途的不同主张

第十一章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中美关系的发展

第一节 中外间不平等条约的废除

第二节 中国大国地位的确立

第三节 中美关系的发展

第十二章 战时的文化、思想与学术

第一节 为抗战服务的文学艺术

第二节 支撑抗战精神的社会思潮与学术

第三节 民族复兴的历史根据

第十三章 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一节 1945年春抗击日军进攻的作战

第二节 反攻日军 收复失地

第三节 日本战败投降 中国战区受降

第四节 中共军队维护受降权和收复沦陷区的斗争

第五节 抗日战争之善后处置

第六节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中国近代通史·第十卷 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第一章 战与和的变奏

第一节 国共重庆谈判

第二节 边打边谈

第三节 国共停战与政协会议

第四节 政治协商进程之顿挫

第五节 东北局势的演进

第二章 全面内战的烽火

第一节 军事调处的失败

第二节 国共双方的军事动员

第三节 国民党的全面军事进攻

第四节 国共关系的最终破裂

第五节 国民党军的重点军事进攻

第三章 战后社会的动荡与纷扰

第一节 怨声四起之接收与复员

第二节 此起彼伏的学潮

第三节 中间势力的活跃与分化

第四节 国民党一党制宪之纷争

第五节 地方与边疆问题

第六节 经济恢复重建之困难

第七节 胜利后的弱势外交

第四章 国共两党攻守态势的转换

第一节 国共军事攻守之易位

第二节 国民党实行“戡乱动员”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之衰颓

第四节 “训政”终结与“行宪”开场

第五节 一败涂地的币制改革

第六节 内战中的土地改革问题

第七节 中共力量的全面崛起

第五章 国共两军的军事战略决战

第一节 战略决战前的国共两军争夺

第二节 豫东战役与济南战役

第三节 辽沈战役

第四节 淮海战役

第五节 平津战役

第六章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第一节 蒋介石引退与李宗仁登台

第二节 北平和谈

第三节 渡江战役与解放上海

第四节 国民党军事的全面败退

第五节 国民党逃离大陆败退台湾

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一节 中共建国的理论准备

第二节 中共建国的实际准备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累计评论(2条) 2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