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电子书

10世纪60年代至12世纪20年代,为北宋、辽之间南北对峙时期。

售       价:¥

纸质售价:¥82.80购买纸书

48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周振鹤,李昌宪

出  版  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8-01

字       数:5333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地方史/民族史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卷依据各种政府公报、全国行政区划表、内政年鉴等官方资料及各省年鉴、新旧方志、地图、文集等对*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与行政区划的变迁过程行了详尽的考述。 全卷分为三编,注重全面掌握手的原始资料,并充分吸收*的研究成果。 绪编简述民国时期对行政区划变化产生过影响的各个政权从产生至消亡的过程。 上编阐述民国时期各种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过程及特。 下编分述各个行政区划个体,包括由国民政府划定的各省、直辖市、地区从清末到民国末年的具体变迁过程,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与日本扶持的伪政权统治地区的政区变化。 本卷对辛亥革命爆发后南方各省的行政区划改革与变动,民国初年黑龙江省呼伦贝尔地区“自治”对当地行政区划的破坏,直隶、山东、河南等省的县佐设置过程,以及民国三十八年以海南岛及南海诸岛区域置海南特别行政区等问题行了详细考订,首次复原了事实真相;另外,对各政区置废过程的记载,在时间精度上也有相当提高。附录以表格的形式反映了民国时期省级政区的变迁沿革,便于检索。<br/>
目录展开

目录页

绪言 宋代的疆域

第一编 宋代省地的行政区划沿革和地方行政制度

第一章 宋代的路制

第一节 宋代路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宋代路制起源于五代

二、宋初转运司路的形成与发展

三、宋代提点刑狱司路的演变

四、宋代提举常平司路的演变

五、宋代帅司路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宋代路制的若干特点

一、复式合议制的高层政区

二、以转运司为主体的地方行政体制

三、转运司——宋代高层政区的政府

四、宋代限制高层政区的诸措施

第二章 宋代诸路的辖区与治所

第一节 府界与京畿路

第二节 京东路

第三节 京西路

第四节 河北路

第五节 河东路

第六节 陕西路

第七节 两浙路

第八节 淮南路

第九节 江南东路

第十节 江南西路

第十一节 荆湖北路

第十二节 荆湖南路

第十三节 福建路

第十四节 益州成都府路

第十五节 利州路

第十六节 梓州潼川府路

第十七节 夔州路

第十八节 广南东路

第十九节 广南西路

第三章 宋代的州县制度

第一节 宋代的州府军监

一、宋代州的两种等级划分

二、宋代的府

三、宋代州的郡号

四、宋代的军和监

第二节 宋代县级政区的等级与种类

一、宋代县的等级划分与变化

二、宋代特殊的县级政区

第二编 宋代省地各断代年限的地方行政区划

第一章 宋初(960—979)的州县

第一节 建隆元年(960)的州县

第二节 乾德元年(963)取荆南所得的州县

第三节 乾德元年(963)平湖南所得的州县

第四节 乾德三年(965)平蜀所得的州县

第五节 开宝二年(969)丰州来归

第六节 开宝四年(971)平广南所得的州县

第七节 开宝八年(975)平江南所得的州县

第八节 太平兴国三年(978)漳泉献地所得的州县

第九节 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归地所得的州县

第十节 太平兴国四年(979)平北汉所得的州县

第二章 太平兴国四年(979)的州县

第一节 河南道

第二节 关西道

第三节 河东道

第四节 河北道

第五节 剑南西道

第六节 剑南东道

第七节 江南东道

第八节 江南西道

第九节 淮南道

第十节 山南西道

第十一节 山南东道

第十二节 陇右道

第十三节 岭南道

第三章 咸平二年(999)的州县

第一节 东京开封府

第二节 京东路

第三节 京西路

第四节 河北路

第五节 河东路

第六节 陕西路

第七节 两浙路

第八节 淮南路

第九节 江南路

第十节 荆湖北路

第十一节 荆湖南路

第十二节 福建路

第十三节 西川路

第十四节 峡路

第十五节 广南东路

第十六节 广南西路

第四章 天禧四年(1020)的州县

第一节 东京开封府

第二节 京东路

第三节 京西路

第四节 河北路

第五节 河东路

第六节 陕西路

第七节 两浙路

第八节 淮南路

第九节 江南东路

第十节 江南西路

第十一节 荆湖北路

第十二节 荆湖南路

第十三节 福建路

第十四节 益州路

第十五节 利州路

第十六节 梓州路

第十七节 夔州路

第十八节 广南东路

第十九节 广南西路

第五章 元丰八年(1085)的州县

第一节 东京开封府

第二节 京东路

京东东路

京东西路

第三节 京西路

京西南路

京西北路

第四节 河北路

河北东路

河北西路

第五节 河东路

第六节 陕西路

永兴军路

秦凤路

第七节 两浙路

第八节 淮南路

淮南东路

淮南西路

第九节 江南东路

第十节 江南西路

第十一节 荆湖北路

第十二节 荆湖南路

第十三节 福建路

第十四节 成都府路

第十五节 利州路

第十六节 梓州路

第十七节 夔州路

第十八节 广南东路

第十九节 广南西路

第六章 宣和五年(1123)的州县

第一节 京畿路

第二节 京东路

京东东路

京东西路

第三节 京西路

京西南路

京西北路

第四节 河北路

河北东路

河北西路

第五节 河东路

第六节 陕西路

永兴军路

秦凤路

第七节 两浙路

第八节 淮南路

淮南东路

淮南西路

第九节 江南东路

第十节 江南西路

第十一节 荆湖北路

第十二节 荆湖南路

第十三节 福建路

第十四节 成都府路

第十五节 利州路

第十六节 潼川府路

第十七节 夔州路

第十八节 广南东路

第十九节 广南西路

第二十节 燕山府路

第二十一节 云中府路

第七章 绍兴十二年(1142)的州县

第一节 两浙路

两浙西路

两浙东路

第二节 淮南东路

第三节 淮南西路

第四节 江南东路

第五节 江南西路

第六节 荆湖北路

第七节 荆湖南路

第八节 京西南路

第九节 福建路

第十节 成都府路

第十一节 利州路

第十二节 潼川府路

第十三节 夔州路

第十四节 广南东路

第十五节 广南西路

第八章 嘉定元年(1208)的州县

第一节 两浙路

两浙西路

两浙东路

第二节 淮南东路

第三节 淮南西路

第四节 江南东路

第五节 江南西路

第六节 荆湖北路

第七节 荆湖南路

第八节 京西南路

第九节 福建路

第十节 成都府路

第十一节 利州路

利州东路

利州西路

第十二节 潼川府路

第十三节 夔州路

第十四节 广南东路

第十五节 广南西路

第九章 端平元年(1234)的州县

第一节 两浙路

两浙西路

两浙东路

第二节 淮南东路

第三节 淮南西路

第四节 江南东路

第五节 江南西路

第六节 荆湖北路

第七节 荆湖南路

第八节 京西南路

第九节 福建路

第十节 成都府路

第十一节 利州路

利州东路

利州西路

第十二节 潼川府路

第十三节 夔州路

第十四节 广南东路

第十五节 广南西路

第十章 咸淳九年(1273)的州县

第一节 两浙路

两浙西路

两浙东路

第二节 淮南东路

第三节 淮南西路

第四节 江南东路

第五节 江南西路

第六节 荆湖北路

第七节 荆湖南路

第八节 京西南路

第九节 福建路

第十节 成都府路

第十一节 利州路

利州东路

利州西路

第十二节 潼川府路

第十三节 夔州路

第十四节 广南东路

第十五节 广南西路

第三编 北宋省地州县的沿革

第一章 东京开封府州县沿革

第二章 京东路州县沿革

第一节 京东东路

第二节 京东西路

第三章 京西路州县沿革

第一节 京西南路

第二节 京西北路

第四章 河北路州县沿革

第一节 河北东路

第二节 河北西路

第五章 河东路州县沿革

第六章 陕西路州县沿革

第一节 永兴军等路

第二节 秦凤等路

第七章 两浙路州县沿革

第八章 淮南路州县沿革

第一节 淮南东路

第二节 淮南西路

第九章 江南东路州县沿革

第十章 江南西路州县沿革

第十一章 荆湖北路州县沿革

第十二章 荆湖南路州县沿革

第十三章 福建路州县沿革

第十四章 益州成都府路州县沿革

第十五章 梓州潼川府路州县沿革

第十六章 利州路州县沿革

第十七章 夔州路州县沿革

第十八章 广南东路州县沿革

第十九章 广南西路州县沿革

第二十章 燕山府路州县沿革

第二十一章 云中府路州县沿革

第二十二章 北宋省废州军

第一节 京东路

第二节 河北路

第三节 河东路

第四节 陕西路

第五节 两浙路

第六节 淮南路

第七节 成都府路

第八节 梓州潼川府路

第九节 利州路

第十节 夔州路

第十一节 广南东路

第十二节 广南西路

第十三节 西夏国所属州郡

第四编 南宋省地州县的沿革

第一章 两浙路州县沿革

第二章 淮南东路州县沿革

第三章 淮南西路州县沿革

第四章 江南东路州县沿革

第五章 江南西路州县沿革

第六章 荆湖北路州县沿革

第七章 荆湖南路州县沿革

第八章 京西南路州县沿革

第九章 福建路州县沿革

第十章 成都府路州县沿革

第十一章 潼川府路州县沿革

第十二章 利州路州县沿革

第十三章 夔州路州县沿革

第十四章 广南东路州县沿革

第十五章 广南西路州县沿革

第十六章 南宋省废州军

第一节 淮南东路

第二节 荆湖南路

第三节 夔州路

第四节 广南西路

第五编 宋朝西部的地方羁縻体制

第一章 宋朝西部的羁縻制度

第一节 西南地区的羁縻州县制

一、宋朝在西南地区的军政设施

二、宋朝西南羁縻地区的政治制度

三、宋朝西南羁縻地区的法制

四、宋朝西南羁縻地区的贡赐、土地、赋役制度

五、宋朝西南羁縻地区的乡兵制度

六、宋朝西南羁縻地区的文化、宗教政策

第二节 西北地区的羁縻部族制

一、北宋各时期对西北蕃部地区的基本方针

二、北宋时期西北蕃部地区的蕃官蕃兵体制

三、北宋时期西北蕃部地区的法制

四、北宋时期西北蕃部地区的土地、赋役等政策

五、北宋时期西北蕃部地区的民族融合

第二章 宋朝西南地区的羁縻州县

第一节 荆湖路的羁縻州

梅山

南、北江

第二节 广南西路的羁縻政区

宜州

融州

邕州

海南黎洞

第三节 益州成都府路的羁縻政区

黎州

雅州

茂、威州

第四节 梓州潼川府路的羁縻州

泸州

戎(叙)州

第五节 夔州路的羁縻州

黔内州

黔州羁縻州

第三章 宋朝西北特殊建制的地方民族政权

第一节 西凉府蕃汉联合政权

第二节 河湟唃厮罗政权

第三节 甘州回鹘政权

第四节 麟、府、丰三州

第五节 唐龙镇

第六编 西夏的疆域与地方行政体制

第一章 西夏的疆域

第一节 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的疆域

第二节 西夏崇宗贞观八年(1108)的疆域

第三节 西夏人庆三年(1146)的疆域

第二章 西夏的地方行政体制

第一节 西夏地方行政体制的性质——部落制

第二节 军政合一的经略司路

第三节 负责赋税征管的转运司路

第三章 西夏的监军司

附录

一、宋朝疆域图

1.太平兴国四年(979)北宋疆域图

2.咸平二年(999)北宋疆域图

3.天禧四年(1020)北宋疆域图

4.元丰八年(1085)北宋疆域图

5.宣和五年(1123)北宋疆域图

6.绍兴十二年(1142)南宋疆域图

7.嘉定元年(1208)、端平元年(1234)南宋疆域图

二、宋朝省地政区沿革表

1.建隆元年(960)至太平兴国四年(979)州郡沿革表

2.太平兴国五年(980)至天禧三年(1019)州郡沿革表

3.天禧四年(1020)至熙宁四年(1071)州郡沿革表

4.熙宁五年(1072)至熙宁十年(1077)州郡沿革表

5.元丰元年(1078)至崇宁二年(1103)州郡沿革表

6.崇宁三年(1104)至宣和七年(1125)州郡沿革表

7.建炎元年(1127)至绍兴十二年(1142)州郡沿革表

8.绍兴十三年(1143)至端平元年(1234)州郡沿革表

9.端平二年(1235)至咸淳九年(1273)州郡沿革表

三、宋朝各路治所一览表

主要参考文献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