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报告(2013)(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培育项目))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33.60购买纸书

6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9.8

作       者:魏建,李少星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2-31

字       数:14.7万

所属分类: 经管/励志 > 经济 > 区域经济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报告分为综合篇、区域篇和专题篇。其中,综合篇从总结京津冀区域发展历程和地位出发,详尽阐述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发展,空间发展和区域合作发展五个方面的发展现状,并对京津冀区域当前的发展趋势行判断。区域篇从发展历程、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空间发展四个方面阐述了京、津、冀三地的发展现状。专题篇以北京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的中新生态城和河北的曹妃甸新区为例,展示京津冀热区域的规划与发展。<br/>【作者】<br/>魏建,男,1969年7月生于山东博兴,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优秀人才选者,现为山东大学山东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经济研究中心法经济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区域经济学、企业理论、制度经济学和资本市场,近年来主持完成多项黄河三角洲地区县市十二五规划咨询项目。已发表著作8部,论文100余篇。 李少星,男,1983年9月生于河北宁晋,地理学博士,山东大学山东发展研究院讲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方面的研究工作,参与完成山东省各类规划咨询项目30余项。已发表专著1部,论文10余篇。<br/>
目录展开

总序

序言

致谢

第一章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总报告

第一节

宏观经济运行

一、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占全省比重下降态势得到遏制

二、需求总量不断扩大,需求结构有所改变

三、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第三产业比重增加

四、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

第二节

产业发展及支撑情况

一、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建成

二、企业运行良好,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三、沿海开发速度加快,产业向“四点四区”转移

四、园区建设成效显著

第三节

基础设施

一、港口建设实现新的突破

二、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网络不断完善

三、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四、能源保障力进一步提升

第四节

社会事业

一、民生、社会事业的公共支出不断增加

二、多措并举,拉动就业,增加群众收入

三、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

第五节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一、坚持生态优先,积极推进生态建设

二、实施节能减排,切实强化环境保护

三、多层次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第六节

城镇化建设

一、发展定位进一步明确

二、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以示范镇建设为抓手,加快小城镇建设

四、多样化城镇化发展模式正在形成

第七节

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一、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二、基础设施建设支撑能力不足

三、土地使用的体制机制障碍依旧存在

四、受宏观政策影响,融资难度加大

五、区域之间与区域内部的竞争加剧

六、节能减排空间进一步压缩,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压力加大

七、与《规划》要求的进度相比进展相对滞后,且各地推进不均衡

八、建设推进的理念和方式制约全面发展

第八节

下一步发展思路

一、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力度

二、提升城镇化水平,更好地发挥带动作用

三、统筹沿海开发,形成发展合力

四、探索“飞地园区”模式,促进共同发展

五、以全省金融改革为契机,促进区域金融业快速发展

六、理顺土地使用的体制机制,发挥未利用地的资源优势

七、以体制改革为抓手,强化政府协调作用

第二章

低碳转型背景下黄河三角洲工业化战略调整报告

第一节

黄河三角洲工业化发展与能源消费现状研究

一、黄河三角洲工业化发展现状研究

(一)黄河三角洲与山东省经济总量及产业结构情况

(二)新型工业化发展状况

二、能源消费的跨行业分布及主要高耗能行业分析

(一)不同能源消费的跨行业分布状况

(二)主要耗能行业分析

第二节

构建投入产出模型

一、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与间接消耗系数矩阵

二、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三、某行业产出变化对其他行业的影响

第三节

构建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一、模型框架

二、模型求解

第四节

能源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关联度分析

一、能源行业与其他行业的生产投入联系

(一)直接消耗系数分析

(二)完全消耗系数分析

二、能源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影响力系数分析

(二)感应度系数分析

第五节

不同低碳转型战略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一、碳税的影响分析

(一)碳税对宏观经济的整体影响

(二)碳税对各个行业的影响

二、电价上涨对各个行业的影响

第六节

工业化战略调整与地方政府的作用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城镇组群发展报告

第一节

城镇组群的基本特征

一、功能一体化

二、宽谱系存在

三、多样化发展

第二节

黄河三角洲城镇化发展概况

一、城镇化水平增长较快,但总体水平仍较低

二、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较大,推进速度不一

三、城镇化动力相对不足

四、不断探索城镇化模式

第三节

城镇组群在黄河三角洲的特殊意义

一、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

二、现有的经济社会基础

三、城镇发展的现实情况

四、高效生态的发展要求

第四节

黄河三角洲城镇组群建设进展

一、城镇组群发育度评价

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三、发展定位协调现状

四、空间布局对接现状

五、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对接现状

六、生态环境共同保护现状

七、地区治理协调现状

第五节

黄河三角洲城镇组群建设思路

一、建设跨区域、区域性和县域内部三级城镇组群

二、以组群内部的全要素综合统筹落实一体化目标

三、形成因地制宜的组群化布局模式

四、着力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

五、按照先易后难、务实稳妥的原则加以推进

六、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建立组群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六节

城镇组群建设要点

一、跨区域城镇组群:以昌邑—寒亭—潍坊城镇组群为例

二、区域性城镇组群:以东营—垦利—利津—滨州城镇组群为例

三、县域内部城镇组群:以广饶—大王镇—稻庄城镇组群为例

第七节

黄河三角洲城镇组群建设的若干政策建议

一、编制重点城镇组群发展规划

二、构建多样化的城镇组群治理协调机制

三、推进以城镇组群为单元的综合配套改革

四、以重点地区和重大项目合作为抓手搭建合作平台

五、积极稳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

第四章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四大港区发展报告

第一节

黄河三角洲四大港区的发展条件

一、区位优势明显

二、自然资源富集

三、产业基础雄厚

四、承载能力较强

第二节

黄河三角洲四大港区发展的推进举措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二、全力推进港口设施建设

三、坚持高点定位,基本建立临港产业规划体系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二)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高效发展

(三)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完善规划体系,积极稳妥推进临港城市建设

(一)科学规划设计,有序集约开发

(二)提升质量品位,打造精品亮点

(三)把握节奏,突出重点

(四)注重产城融合,务求实效

五、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支撑保障能力

第三节

黄河三角洲四大港区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黄河三角洲四大港口及产业区概况

(一)东营港区

(二)滨州港区

(三)潍坊港区

(四)莱州港区

二、黄河三角洲四大港区的发展成就

(一)港口建设进度加快,重点项目加速推进

(二)临港产业加快集聚,园区承载功能提升

(三)港口新城建设加速,腹地支撑迅速扩大

(四)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港区对接进程加快

(五)政府资金支持加大,金融支撑力度增强

三、黄河三角洲四大港区发展的问题

(一)港口规模有待提升

(二)支撑产业有待升级

(三)重复建设问题凸显,港口同质化竞争激烈

(四)新城承载能力严重滞后

(五)投资环境亟待改善

第四节

黄河三角洲四大港区发展的重点工作

一、加快扩容港口规模

(一)着力港口体系建设,突出龙头港优势带动作用

(二)建设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体系

(三)以物联网和智慧港口建设提升港口质量

(四)不断拓展腹地,增强港口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二、着力壮大临港产业发展与集聚

(一)突破临港加工业

(二)壮大临港物流业

(三)做大做强特色和高端产业

三、合理谋划港口新城,形成城市集聚

四、强化支撑体系建设

(一)完善基础设施保障

(二)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第五章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报告

第一节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的背景

一、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重大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二、资源环境刚性约束进一步强化

三、绿色发展大势所趋

第二节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特征分析

一、属于欠发达地区

二、区域生态脆弱

三、重化工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比较大

第三节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发展概况

二、发展现状:行业的角度

(一)石油化工:做长做粗产业链

(二)盐化工: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

(三)新能源:优化能源供给结构

(四)食品工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三、发展现状:典型园区

(一)鲁北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小循环促进园区大循环

(二)胜利工业园:企业关联性强促进园区循环经济发展

(三)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突破行业界限促进园区各类产业循环与各种资源的再利用

四、发展现状:社会大循环发展中的亮点

(一)东营市“种植、养殖、能源”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理念

(二)阳信龙福环能科技有限公司聚酯资源循环利用

(三)昌邑废弃物处理新模式

(四)莱州市创建山东省循环经济示范市

五、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因子分析的方法

(一)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二)因子分析

(三)去除相关性

(四)加权求和

(五)一个分析拓展

(六)结果分析

第四节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主要措施与经验

一、树立循环经济理念

二、发展循环经济注重结合产业集聚

三、发展循环经济注重结合产业结构调整

四、加强政策引导发展循环经济

五、形成特色产业园区

六、依托龙头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第五节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倒逼机制仍未形成

二、循环经济的投融资机制不健全

三、技术开发能力有待加强

四、人才匮乏

五、市场动力机制仍然没有形成

第六节

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切实贯彻高效生态的发展理念

二、完善循环经济的评价与监督体系

三、制定区域内油盐化工循环经济规划

四、强化技术创新的引导作用

第六章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环境监管报告

第一节

黄河三角洲地区目前环境问题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黄三角”地区目前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二)生态破坏加剧

二、“黄三角”地区环境问题的成因——理论与实证分析

(一)“黄三角”地区环境问题产生的理论分析

(二)对“黄三角”地区环境问题成因的实际检验

第二节

黄河三角洲地区目前的环境政策及其实施效果评估

一、“黄三角”地区目前的环境政策工具及实施效果

(一)“黄三角”地区环境政策:制度与工具

(二)“黄三角”地区环境治理的成果

二、环境政策工具综合评价与优劣分析

(一)命令控制工具与经济激励工具的比较分析

(二)行政指令的局限性

(三)排污费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四)探索排污费转税的必要性

(五)排污权交易

第三节

黄河三角洲地区环境管制、产业结构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分析

一、构建“生态环境—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互动体系

(一)技术创新的结构效应和环境效应

(二)产业升级的技术效应与环境效应

(三)环境管制的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

(四)其他影响要素——国际贸易与外商投资

二、“黄三角”地区环境管制、产业结构与技术创新互动关系的实证

(一)变量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实证结果

第四节

实现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协调增长的政策建议

一、稳定环境政策标准,加强企业管制力度

(一)制定中长期的环境管制规划

(二)稳定政策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

(三)加强对企业的环境管制力度

二、探索排污费转税的可行性,开展费转税改革

(一)明确课税对象

(二)明确税款应用方向

(三)探索实施多元化的税收优惠措施

三、探索排污权交易市场,建全环境政策工具体系

(一)排污权交易对象选择

(二)排污权交易系统构建

第七章

典型案例介绍

第一节

滨州利国乡:合村并居,优化结构

一、案例介绍

(一)统筹城乡发展,科学规划社区建设

(二)健全补偿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三)健全社区功能,全面改善民生事业

(四)坚持三个同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二、存在问题

(一)建设资金筹集困难

(二)增减挂钩项目批复周期长,建设指标批复慢

(三)缺乏公开的土地流转平台

第二节

东营大王镇、稻庄镇:统一规划,协同发展

一、案例介绍

二、示范区建设重点

(一)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

(二)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三、启示

第三节

烟台莱州市:环境整治,生态乡村

一、案例介绍

二、具体做法

(一)编制规划,综合整治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三)因地制宜,强化措施

第四节

潍坊昌邑市:信息提升,智慧城市

一、案例介绍

(一)智慧昌邑建设重点方向

(二)科学推进智慧昌邑建设

二、启示

(一)建设智慧城市是促进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二)建设智慧城市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助推器

(三)建设智慧城市是生态文明创建的催化剂

第五节

鲁北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园区循环

一、园区概况

二、循环链条

(一)磷铵、硫酸、水泥产业链

(二)海水“一水多用”产业链

(三)盐、碱、电产业链

三、启示意义

第六节

国能惠民生物发电有限公司:“种植+能源”循环

一、公司概况

二、生物质发电:“种植+能源”循环模式

第七节

东营市河口区正邦养殖有限公司:“种植+养殖+能源”循环

一、公司概况

二、循环方式

(一)废水

(二)废气

(三)噪声

(四)固体废物

后记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