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上编 总报告
第一章 导言:智造决定未来
一、梦想引领新奇迹
二、工业决定影响力
三、智造打造竞争力
四、智造起于“互”
第二章 中国智能制造业发展现状
一、总体状况:多线并进初成长
二、从数控机床到智能机床:有规模、待提质
(一)生产规模与消费规模全球领先
(二)金属加工机床贸易处于逆差状态
(三)进口重在最终使用而非生产
三、智能机器人:有规模、密度低、需重服务
四、3D打印:后起之秀正进步
五、无人机:“中国创造”代名词
六、工业软件与传感器:有基础、亟须提升
(一)嵌入式系统软件亟待发展
(二)传感器:物联的核心
七、智能消费:从智能手机到智能汽车、智能家居
(一)智能手机:TM时代的IM产品
(二)智能汽车:互联+无人驾驶+电动
(三)智能家居:重在智能服务平台而非制造环节
(四)服务型制造模式正在兴起
第三章 智能制造的区际分布
一、区际分布不均衡
二、省际差异显著
三、TM时代与IM时代具有分布相似性
第四章 智能制造的产业链分布
一、制造业的核心在于“怎样生产”
二、代表性企业的产业链分布(1)
(一)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三)金属制品业
(四)食品制造业
(五)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六)农副食品加工业
(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八)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九)医疗器械制造业
(十)创新型科技企业
三、产业链分布特征
四、离岸创新和全产业链竞争
第五章 智能制造组织系统
一、IMS解决匹配难题
二、IMS初成长
三、IMS助力企业非线性成长
四、急需智能制造系统提供商
第六章 智能制造的产业公地体系
一、智能制造需要产业公地体系
二、智能制造的产业公地体系亟待完善
(一)智能制造技术平台统筹利用水平亟待提升
(二)人才支持与企业需求错位
(三)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滞后
(四)产业政策效能有待提升
(五)缺少专业服务商与市场化供给
三、培育产业公地的核心体系
四、探索产业公地的多元化供给
第七章 总体研判与政策取向
一、路过两成,快出发
二、发挥政策红利效应:研发计入GDP
三、产业标准与开放式结构
四、从选择性产业政策迈向功能性产业政策
五、智能互联推进复杂产品集成
六、专利:鼓励创新与保护创新并重
七、激发企业家精神:理性的冲动
八、产业工人应成为中等收入者
九、软件增值硬件
十、基础学科补短板
结束语 智能制造,为了更好地生活
下编 专题报告
专题一 新工业革命的产业冲击与经济社会范式转型调研报告
一、新工业革命:一场范式新革命
(一)新工业革命:“看不懂”成为新常态
(二)新工业革命:孕育着新的范式革命
(三)迎接冲击:调研组在行动
二、智能制造:制造业的挑战与机遇
(一)3D打印:具有工业革命意义的制造技术
(二)工业机器人:技术替代劳动
(三)政策建议
三、电子商务:跨越城乡数字鸿沟
(一)中国农村互联网应用情况
(二)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状况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四、互联网金融:草根力量的释放
(一)互联网改变金融业态
(二)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调查问卷分析
五、服务外包:跨越时空的产业链分工
(一)我国服务外包业发展现状
(二)汇富模式:一个企业样本
(三)天河软件园:一个产业园样本
(四)政策建议
六、企业发展模式:变化与创新将是永恒
(一)新工业革命催生企业发展方式转型
(二)调研对象
(三)新工业革命背景下企业对于发展模式转型的态度
(四)调研结论
七、创业:从学生到企业家的磨炼
(一)庐阳区百帮创业服务中心概况
(二)调研问卷数据分析
(三)政策建议
专题二 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集聚的行业差异研究(1)
一、文献综述
二、互联网对行业集聚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互联网对制造业的影响
(二)互联网对行业集聚的影响
三、实证分析
(一)行业集聚方向及其程度的讨论
(二)行业集聚转折点的讨论
四、进一步解释
(一)对最终表现为集聚行业的分析
(二)对最终表现为扩散行业的分析
五、结论
专题三 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研究——基于“钻石模型”和投入产出的分析(1)
一、引言
二、理论分析
(一)“钻石模型”理论分析
(二)产业关联理论分析
三、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微观测算
四、装备制造业产业关联效应的国际比较
五、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
(一)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国内分析
(二)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国际比较
六、结论性评述
附录1 我国智能制造业的相关政策文件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节选)
附录3 中国制造2025(节选)
附录4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一、发展现状和形势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智能制造装备发展
(二)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
(三)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四)构筑工业互联网基础
(五)加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广力度
(六)推动重点领域智能转型
(七)促进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
(八)培育智能制造生态体系
(九)推进区域智能制造协同发展
(十)打造智能制造人才队伍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二)完善创新体系
(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四)创新金融扶持方式
(五)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六)深化国际合作交流
五、组织实施
附录5 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2018年)
一、行动背景
二、总体思路
三、行动目标
四、重点任务
(一)提升高端智能硬件产品有效供给
(二)加强智能硬件核心关键技术创新
(三)推动重点领域智能化提升
五、推进措施
(一)加强政策协同引导
(二)完善标准检测体系
(三)发展创业创新平台
(四)打造产业生态体系
附录6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一、现状与形势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重大标志性产品率先突破
(二)大力发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
(三)强化产业创新能力
(四)着力推进应用示范
(五)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
(二)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三)拓宽投融资渠道
(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六)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五、规划实施
附录7 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一、我国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基础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
(一)强化大数据技术产品研发
(二)深化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
(三)促进行业大数据应用发展
(四)加快大数据产业主体培育
(五)推进大数据标准体系建设
(六)完善大数据产业支撑体系
(七)提升大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二)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制度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四)建设多层次人才队伍
(五)推动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