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基础医学概论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84.15购买纸书

464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3

作       者:刘黎青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9-01

字       数:66.9万

所属分类: 教育 > 大中专教材 >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3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3条)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基础医学概论》,是根据国务院《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宏观指导下,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建设、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及高等医药院校联合编写的、供医学相关专业本科生使用的教材。
目录展开

前言

编写说明

绪 论

一、基础医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

二、基础医学的发展简史

三、基础医学的分支学科

四、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第一章 细胞与组织

第一节 细胞的基本特征

一、细胞的大小与形态

二、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第二节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一、细胞膜

(一)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二)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模型及基本特性

(三)细胞膜与物质运输

(四)细胞膜和信号转导

二、细胞质

(一)细胞的内膜系统

(二)核糖体

(三)线粒体

(四)细胞骨架

三、细胞核

(一)细胞核的形态、大小、数目和位置

(二)细胞核的结构

第三节 细胞的增殖

一、细胞的增殖方式

二、细胞的增殖周期

(一)细胞增殖周期各时相的特点

(二)细胞周期的调控

三、减数分裂和配子发生

(一)减数分裂

(二)配子发生

四、细胞增殖与肿瘤

五、干细胞

(一)干细胞的分类

(二)干细胞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基本组织

一、上皮组织

(一)被覆上皮

(二)腺上皮和腺

二、结缔组织

(一)固有结缔组织

(二)软骨和骨

(三)血液

三、肌组织

(一)骨骼肌

(二)心肌

(三)平滑肌

四、神经组织

(一)神经元

(二)突触

(三)神经胶质细胞

(四)神经纤维和神经

(五)神经末梢

第二章 器官与系统

第一节 概 述

一、人体的组成与分部

二、人体解剖学基本术语

(一)解剖学姿势

(二)轴

(三)面

(四)常用方位术语

第二节 运动系统

一、骨

(一)骨的分类

(二)骨的构造

(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二、骨连结

(一)关节的基本结构

(二)关节的辅助结构

(三)关节的运动

三、各部骨及其连结

(一)颅骨及其连结

(二)躯干骨及其连结

(三)四肢骨及其连结

四、骨骼肌

(一)肌的形态和构造

(二)肌的起止、配布

(三)肌的辅助装置

(四)人体主要肌的分部

第三节 消化系统

一、消化管

(一)口腔

(二)咽

(三)食管

(四)胃

(五)小肠

(六)大肠

二、消化腺

(一)唾液腺

(二)肝与胆囊

(三)胰

第四节 呼吸系统

一、呼吸道

(一)鼻

(二)咽

(三)喉

(四)气管和支气管

二、肺

(一)肺的位置和形态

(二)肺的组织结构

三、胸膜与纵隔

(一)胸膜

(二)纵隔

第五节 泌尿系统

一、肾

(一)肾的形态

(二)肾的位置与被膜

(三)肾的大体结构

(四)肾的微细结构

(五)肾血液循环特点

二、输尿管

三、膀胱

(一)膀胱的形态、分部

(二)膀胱的位置与毗邻

四、尿道

第六节 生殖系统

一、男性生殖系统

(一)内生殖器

(二)外生殖器

二、女性生殖系统

(一)内生殖器

(二)外生殖器

(三)女性乳房

(四)会阴

第七节 循环系统

一、心脏

(一)心脏的位置

(二)心脏的外形

(三)心腔

(四)心壁构造

(五)心传导系

(六)心脏的血管

二、血管

(一)肺循环血管

(二)体循环血管

(三)体循环的静脉

三、淋巴系统

(一)淋巴管道

(二)淋巴器官

第八节 内分泌系统

一、甲状腺

(一)甲状腺的位置和形态

(二)甲状腺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二、甲状旁腺

三、肾上腺

(一)肾上腺的位置和形态

(二)肾上腺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四、垂体

(一)垂体的位置和形态

(二)腺垂体

(三)神经垂体

五、松果体

第九节 感觉器官

一、视器

(一)眼球

(二)眼副器

(三)眼的血管和神经

二、前庭蜗器

(一)外耳

(二)中耳

(三)内耳

(四)声音的传导

第十节 神经系统

一、概述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

(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四)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二、脊髓和脊神经

(一)脊髓

(二)脊神经

三、脑和脑神经

(二)脑神经

四、内脏神经系统

(一)内脏运动神经

(二)内脏感觉神经

五、神经系统的主要传导通路

(一)感觉传导通路

(二)运动传导通路

第三章 人胚发生和早期发育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生殖细胞的发生、成熟和受精

一、精子和卵子的发生、成熟

(一)精子的发生、成熟

(二)卵子的发生、成熟

二、受精

三、试管婴儿

第三节 胚胎早期发育

一、卵裂、植入

(一)卵裂及胚泡形成

(二)植入

二、胚层的形成

(一)二胚层胚盘的形成

(二)三胚层胚盘的形成

三、胚层的分化

(一)外胚层的分化

(二)中胚层的分化

(三)内胚层的分化

四、胚胎外形的变化

五、胚胎龄及预产期的推算

(一)胚胎龄的推算

(二)预产期的推算

第四节 胎膜和胎盘

一、胎膜

(一)绒毛膜

(二)羊膜囊

(三)卵黄囊

(四)尿囊

(五)脐带

二、胎盘

(一)胎盘的形态结构

(二)胎盘的血液循环

(三)胎盘的功能

第五节 双胎、多胎和联胎

一、双胎

二、多胎

三、联胎

第六节 先天性畸形

一、先天性畸形的发生原因

(一)遗传因素

(二)环境因素

(三)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

二、致畸敏感期

三、先天性畸形的预防

第四章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一、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一)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二)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二、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一)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二)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三)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四)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三、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

四、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一)蛋白质的两性电离性质

(二)蛋白质的胶体性质

(三)蛋白质的变性及复性

(四)蛋白质的紫外吸收

(五)蛋白质的呈色反应

五、蛋白质的合成

第二节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一、核酸的化学组成

二、核酸的种类

三、核酸的一级结构

四、核酸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一)DNA分子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二)RNA分子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五、核酸的合成

(一)DNA的生物合成

(二)RNA的生物合成

第三节 酶的结构与功能

一、酶的分子结构

(一)酶的化学组成

(二)酶的活性中心

二、酶的分类

三、酶的功能

(一)酶促反应的特点

(二)酶催化反应的机制

(三)同工酶

第五章 物质代谢

第一节 糖代谢

一、糖的生理功能

二、糖的分解代谢

(一)糖的无氧分解

(二)糖的有氧氧化

(三)磷酸戊糖途径

三、糖原代谢

(一)糖原的合成

(二)糖原的分解

四、糖异生作用

(一)糖异生途径

(二)糖异生作用的生理意义

第二节 脂类代谢

一、脂类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甘油三酯代谢

(一)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二)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

三、胆固醇代谢

第三节 核苷酸代谢

一、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与分解代谢

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与分解代谢

三、核苷酸的抗代谢物

第四节 氨基酸的代谢

一、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一)氨基酸脱氨基的方式

(二)氨的代谢

(三)酮酸的代谢

二、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三、一碳单位代谢

第六章 基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

第一节 基因表达调控

一、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

(一)乳糖操纵子的结构

(二)乳糖操纵子的调控过程

二、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

(一)DNA水平的调控

(二)转录水平调控

(三)转录后加工水平调控

(四)翻译水平调控

(五)翻译后水平调控

第二节 基因工程

一、重组DNA技术的原理

二、重组DNA技术的过程

三、重组DNA技术的应用

第七章 机体的功能调节与稳态

第一节 概 述

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

(三)适应性

(四)生殖

二、机体的体液、内环境与稳态

(一)体液

(二)内环境

(三)稳态

三、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

(三)自身调节

四、机体功能活动的自动控制原理

(一)负反馈

(二)正反馈

第二节 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一)被动转运

(二)主动转运

(三)入胞和出胞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二)生物电现象产生的机制

(三)兴奋的引起和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三、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一)骨骼肌收缩的机制

(二)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三)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

第三节 血 液

一、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三)血液的生理功能

二、血细胞

(一)红细胞

(二)白细胞

三、血小板

四、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与抗凝

(二)纤维蛋白溶解

五、血型、血量与输血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二)红细胞血型

(三)血量

(四)输血原则

第四节 血液循环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动周期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四)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二、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三、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一)兴奋性

(二)自动节律性

(三)传导性

(四)收缩性

四、心音

五、血管生理

(一)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二)血流动力学的基本规律

(三)动脉血压

(四)微循环

(五)组织液

(六)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六、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

第五节 呼 吸

一、肺通气

(一)肺通气动力

(二)肺通气阻力

(三)肺容量与肺通气量

(四)肺通气量

二、呼吸气体的交换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二)肺换气与组织换气

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一)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

(二)氧的运输

(三)二氧化碳的运输

四、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第六节 消化和吸收

一、消化系统的功能概述

(一)消化的方式

(二)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三)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四)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五)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二、口腔内消化

(一)唾液的分泌

(二)咀嚼和吞咽

三、胃内消化

(一)胃液及其作用

(二)胃液分泌的调节

(三)胃运动

(四)呕吐

四、小肠内的消化

(一)胰液的成分及其作用

(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

(三)小肠液的分泌

(四)小肠的运动

五、排便反射和大肠内细菌的作用

(一)排便反射

(二)大肠内细菌的作用

六、吸收

(一)吸收的部位

(二)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七节 体温及其调节

一、人体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

(一)正常体温

(二)体温的生理变动

二、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一)机体的产热

(二)人体的散热

三、体温调节

(一)温度感受器

(二)体温调节中枢

(三)调定点学说

第八节 尿的生成与排出

一、尿的生成过程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二、尿生成的调节

(一)自身调节

(二)神经调节

(三)体液调节

三、尿的排出

第九节 神经系统

一、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二)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四)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二、神经系统感觉功能

(一)脊髓与脑干的感觉传导功能

(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

(四)痛觉

三、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四)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五)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四、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一)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二)自主神经系统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五、脑的高级功能

(一)大脑皮层的脑电活动

(二)觉醒与睡眠

(三)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和功能的一侧优势

第十节 内分泌

一、概述

(一)激素的概念和分类

(二)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二、下丘脑与垂体

(一)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

(二)下丘脑-腺垂体系统

三、甲状腺

(一)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二)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四、甲状旁腺和甲状腺C细胞

(一)甲状旁腺激素

(二)降钙素

(三)维生素D3

五、肾上腺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

(二)肾上腺髓质激素

六、胰岛

(一)胰岛素

(二)胰高血糖素

七、性腺

(一)睾丸的内分泌功能

(二)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三)月经周期

第八章 免疫学基础

第一节 概 述

一、免疫的概念及功能

二、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

第二节 抗 原

一、抗原的概念

二、抗原的基本特性

三、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一)抗原必备的性质

(二)机体因素对免疫原性的影响

四、抗原的分类

五、超抗原

第三节 免疫系统

一、免疫分子

(一)免疫球蛋白

(二) 补体系统

(三)细胞因子

(四)细胞表面分子

二、免疫细胞

(一)非特异性免疫细胞

(二)特异性免疫细胞

三、免疫器官

(一)中枢免疫器官

(二)外周免疫器官

(三)淋巴细胞归巢和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四节 免疫应答和超敏反应

一、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二、特异性免疫应答

(一)免疫应答的过程

(二)免疫应答的规律

(三)免疫耐受

(四)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维持与终止

三、超敏反应

(一)Ⅰ型超敏反应

(二)Ⅱ型超敏反应

(三)Ⅲ型超敏反应

(四)Ⅳ型超敏反应

第九章 疾病概述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

一、健康的概念

二、亚健康状态

三、疾病的概念

第二节 病因学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生物性因素

(二)理化因素

(三)遗传因素

(四)先天因素

(五)环境生态因素

(六)营养因素

(七)免疫因素

(八)心理和社会因素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第三节 发病学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损伤与抗损伤

(二)因果交替

(三)局部和整体

二、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一)神经机制

(二)体液机制

(三)细胞机制

(四)分子机制

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

一、康复

二、死亡

第十章 病原生物

第一节 概 述

一、医学微生物学

(一)微生物与医学微生物学

(二)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二、人体寄生虫学

第二节 细 菌

一、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二)细菌的结构

(三)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方法

二、细菌的生理与人工培养

(一)细菌的生长繁殖

(二)细菌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三)细菌的人工培养

(四)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五)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理化因素

三、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一)常见细菌变异现象

(二)细菌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

(三)细菌变异的机制

(四)细菌变异的意义

四、细菌感染与免疫

(一)细菌感染

(二)抗细菌免疫

五、细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一)微生物学检查

(二)防治原则

六、常见病原性细菌

(一)病原性球菌

(二)肠道杆菌

(三)厌氧芽胞梭菌属

(四)其他常见致病菌(表10-9)

(五)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表10-10)

第三节 病 毒

一、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二)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三)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四)病毒的分类

二、病毒的增殖与培养

(一)病毒的增殖

(二)病毒的人工培养

三、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一)病毒感染

(二)抗病毒免疫

四、病毒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一)微生物学检查

(二)防治原则

五、常见致病病毒

(一)呼吸道病毒

(二)肝炎病毒

(三)其他常见病毒(表10-13)

第四节 真 菌

一、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单细胞真菌

(二)多细胞真菌

(三)真菌的结构

二、真菌的感染与免疫

(一)真菌感染的临床类型

(二)抗真菌免疫

三、真菌的致病性与防治原则

(一)真菌的致病性

(二)真菌的防治

第五节 人体寄生虫学

一、概述

(一)寄生现象

(二)寄生虫的生活史

(三)寄生虫病流行的环节

(四)影响寄生虫病的流行因素

(五)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六)寄生虫致病特点

(七)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二、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

(二)宿主抗寄生虫免疫

三、常见重要寄生虫

线虫纲寄生虫似蚓蛔线虫

(一)形态与结构

(二)生活史

(三)致病性与临床表现

(四)防治

其他常见线虫特点

吸虫纲寄生虫日本裂体吸虫

(一)形态与结构

(二)生活史

(三)致病性与临床表现

(四)防治

其他常见吸虫特点

绦虫纲寄生虫链状带绦虫

(一)形态与结构

(二)生活史

(三)致病性与临床表现

(四)防治

其他常见绦虫特点

医学原虫疟原虫

(一)形态与结构

(二)生活史

(三)致病性与临床表现

(四)防治

医学节肢动物

(一)对人体的直接危害

(二)间接危害

(三)常见医学节肢动物及其传播的疾病

第十一章 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及修复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一、萎缩

(一)类型

(二)病理变化

(三)结局及后果

二、肥大

三、增生

四、化生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一、变性

(一)细胞水肿

(二)脂肪变性

(三)玻璃样变性

二、坏死

(一)坏死的基本病理变化

(二)坏死的类型

(三)坏死的结局

(四)坏死的后果

第三节 损伤的修复

一、再生

二、肉芽组织

三、创伤愈合

(一)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四、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第十二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 充 血

一、动脉性充血

(一)常见类型

(二)病理变化

(三)结局及后果

二、静脉性充血

(一)原因

(二)病理变化

(三)结局及后果

(四)重要器官的淤血

第二节 出 血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破裂性出血

(二)漏出性出血

二、病理变化

三、后果

第三节 血栓形成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一)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二)血流状态的改变

(三)血液的高凝状态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与类型

(一)白色血栓

(二)混合血栓

(三)红色血栓

(四)透明血栓

三、血栓的结局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节 栓 塞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二、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一)血栓栓塞

(二)脂肪栓塞

(三)气体栓塞

第五节 梗 死

一、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二、梗死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一)贫血性梗死

(二)出血性梗死

三、梗死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第六节 水 肿

一、水肿的发生机制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组织液生成增多

(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钠水潴留

二、水肿的特性和对机体的影响

(一)水肿的病理变化

(二)水肿液的性状

(三)水肿的皮肤特点

(四)全身性水肿的分布特点

(五)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第十三章 炎 症

第一节 概 述

一、炎症的概念

二、炎症的原因

第二节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及类型

一、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一)变质

(二)渗出

(三)增生

二、炎症的病理类型

(一)变质性炎

(二)渗出性炎

(三)增生性炎

第三节 炎症的临床表现及结局

一、炎症的局部表现

二、炎症的全身反应

三、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一)影响炎症过程的因素

(二)炎症的结局

第十四章 肿 瘤

第一节 概 述

一、肿瘤的概念

二、肿瘤的命名原则

(一)良性肿瘤的命名

(二)恶性肿瘤的命名

三、肿瘤的分类

第二节 肿瘤的特性

一、肿瘤的一般形态和结构

(一)肿瘤的大体形态

(二)肿瘤的组织结构

二、肿瘤的异型性

三、肿瘤的生长方式

四、肿瘤的生长速度

五、肿瘤的扩散

第三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一、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二、恶性肿瘤

第四节 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一、肿瘤的病因学

(一)外部致瘤因素

(二)肿瘤发生的内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二、肿瘤的发病机制

(一)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二)肿瘤的多步骤发生和发展

第五节 常见肿瘤举例

一、上皮性肿瘤

(一)上皮组织良性肿瘤

(二)上皮组织恶性肿瘤

二、间叶组织肿瘤

(一)间叶组织良性肿瘤

(二)间叶组织恶性肿瘤

第十五章 常见疾病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疾病

一、高血压病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类型和病理变化

二、动脉粥样硬化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主要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第二节 呼吸系统疾病

一、肺炎

(一)大叶性肺炎

(二)小叶性肺炎

(三)间质性肺炎

二、结核病

(一)概述

(二)肺结核病

(三)血源播散性结核病

(四)肺外器官结核病

第三节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一、胃炎

(一)急性胃炎

(二)慢性胃炎

二、消化性溃疡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结局及并发症

三、病毒性肝炎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基本病理变化

(三)病理类型与临床病理联系

四、肝硬化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四)结局

第四节 泌尿系统疾病

一、肾小球肾炎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常见类型

二、肾盂肾炎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类型

索 引

累计评论(3条) 2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