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电子书

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一本哲学类图书,同时还是一部诗体散文,具有很高的哲学和文学价值。它适合具有中等及以上知识水平的读者,以及哲学和文学爱好者、研究者阅读。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里程碑式的作品,包含了尼采全部的思想精华。书中尼采假借古代波斯拜火教始祖查拉图斯特拉之名,模仿圣典的文体,说出自己的哲学思想。本书正文部分共4卷80章,记述了查拉图斯特拉的经历和逸事,以故事明哲理,其中表现了尼采崇敬人生、批判旧价值、热爱命运的精神三形态,以及超越自我、创造新价值、追求真正人生意义的“超人”精神。

售       价:¥

纸质售价:¥24.00购买纸书

1992人正在读 | 1人评论 7.2

作       者:尼采,余鸿荣

出  版  社:哈尔滨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7-01

字       数:17.7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81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81条)
本书是德国哲学家尼采里程碑式的作品,用优美的语言,以散文诗的形式,阐释了他的哲学思想,谱写了自由主义的人性之歌,呼吁人们追问生命的真谛,活在当下。本书不仅具有睿智的思想,也是德语美文的代表作品之一,旨在让读者通过本书,找寻人生的真谛,获得快乐的源泉。<br/>【推荐语】<br/>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一本哲学类图书,同时还是一部诗体散文,具有很高的哲学和文学价值。它适合具有中等及以上知识水平的读者,以及哲学和文学爱好者、研究者阅读。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里程碑式的作品,包含了尼采全部的思想精华。书中尼采假借古代波斯拜火教始祖查拉图斯特拉之名,模仿圣典的文体,说出自己的哲学思想。本书正文部分共4卷80章,记述了查拉图斯特拉的经历和逸事,以故事明哲理,其中表现了尼采崇敬人生、批判旧价值、热爱命运的精神三形态,以及超越自我、创造新价值、追求真正人生意义的“超人”精神。 本书的早期版本在我国台湾地区出版发行,由台湾学者余鸿荣翻译,该译者翻译过多篇哲学著作(《快乐的科学》《忏悔录》),语言优美流畅,较好的体现了本书“诗体散文”的特,是尼采著作中文译本中的善本。 推荐同系列:(经典天天读,哲学经典)瞧!这个人 (经典天天读,哲学经典)上帝之死 (经典天天读,哲学经典)快乐的知识 (经典天天读,哲学经典)悲剧的诞生<br/>【作者】<br/>尼采(1844—1900),德国哲学家、诗人,与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同为德国杰出的哲学巨子。余鸿荣,毕业于台湾文化大学哲学系,专职翻译。<br/>
目录展开

尼采生平

关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查拉图斯特拉是如何产生的

查拉图斯特拉 序白

卷一

1 三种变形

2 道德讲座

3 遁世者

4 肉体的轻蔑者

5 喜悦与热情

6 苍白的罪人

7 阅读与写作

8 山上的树

9 死亡的说教者

10 战争与战士

11 新的偶像

12 市场上的苍蝇

13 禁欲

14 朋友

15 一千零一个目的

16 睦邻

17 创造之道

18 老妇与少妇

19 蛇噬

20 孩子与婚姻

21 自愿的死亡

22 施与的道德

卷二

23 拿着镜子的小孩

24 在快乐之岛

25 同情者

26 传教士

27 有德者

28 卑贱的群氓

29 毒蜘蛛

30 著名的智者

31 子夜歌

32 舞曲

33 坟墓颂歌

34 自我超越

35 不凡者

36 文化之地

37 无瑕的概念

38 学者

39 诗人

40 大事

41 预言者

42 救赎

43 世俗的智慧

44 最静默的时刻

卷三

45 流浪者

46 幻想与谜团

47 意外的幸福

48 日出之前

49 萎缩的道德

50 在橄榄山上

51 路过

52 叛教者

53 回家

54 三种毒害

55 严肃的精神

56 旧表与新表

57 大病初愈者

58 大希望

59 第二支舞曲

60 七个印记

卷四

61 蜜之祭礼

62 求救的呼声

63 与国王交谈

64 水蛭

65 魔法师

66 失去工作

67 最丑陋的人

68 自愿当乞丐者

69 影子

70 正午时分

71 致敬

72 晚宴

73 高等的人

74 忧郁之歌

75 学问

76 在荒漠之女当中

77 觉醒

78 驴之节日

79 醉歌行

80 预兆

尼采年谱

累计评论(81条) 34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