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传染病学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57.80购买纸书

704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7

作       者:黄象安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7-01

字       数:37.4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医学 > 医学/药学及工具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2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2条)
《传染病学(新世纪第2版 供中医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介绍了感染(传染)的概念,感染过程的表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传染病的诊断方法、防治原则等。各论部分分别论述了朊粒病、病毒感染性疾病、立克次体病、细菌感染性疾病、深部真菌感染、螺旋体病、原虫和蠕虫感染性疾病等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和治疗方法,以及医院感染和消毒隔离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常见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检疫期和预防种作为附录部分放在教材*后。 《传染病学(新世纪第2版 供中医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在上一版的基础上增加了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病毒病、寨卡病毒病和黄热病等内容。为突出体现传染病专科特,减少与其他专业的交叉重复,取消了感染性休克、败血症、抗微生物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章节。<br/>
目录展开

总论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的概念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一)清除病原体(elimination of pathogen)

(二)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

(三)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

(四)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

(五)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一)侵袭力(invasiveness)

(二)毒力(virulence)

(三)数量(quantity)

(四)变异性(variability)

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一)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二)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一、传染病发生与发展

(一)入侵部位(position of invasion)

(二)机体内定植(location in the body)

(三)排出途径(route of exclusion)

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一)直接侵犯(direct damage)

(二)毒素作用(action of the toxin)

(三)免疫机制(immunitymechanism)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一)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二)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

(三)易感人群(susceptible person)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natural factors)

(二)社会因素(social factors)

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

一、基本特征

(一)病原体(pathogen)

(二)传染性(infectivity)

(三)流行病学的特征(epidemiologic feature)

(四)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 immunity)

二、临床特征

(一)病程的顺序与规律

(二)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三)临床类型

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二、临床资料

(一)病史及症状

(二)体格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资料

(一)常规检查

(二)病原学检查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

(四)血清学检查

(五)其他检查

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

二、治疗方法

(一)一般及支持治疗

(二)病原或特效治疗

(三)对症治疗

(四)康复疗法

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八节 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

一、中医学对传染病病因、发病的认识

二、中医学对传染病的辨治方法

三、中医学对传染病预防的认识

第一章 朊粒病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一)库鲁病

(二)克雅病

(三)新型克雅病

(四)格斯特曼综合征

(五)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一)脑脊液

(二)脑电图

(三)影像学

(四)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

(五)分子生物学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二章 病毒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病原学】

(一)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

(二)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

(三)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

(四)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 virus,HDV)

(五)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

【流行病学】

(一)甲型肝炎

(二)乙型肝炎

(三)丙型肝炎

(四)丁型肝炎

(五)戊型肝炎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解剖

【临床表现】

(一)急性肝炎

(二)慢性肝炎

(三)重型肝炎(肝衰竭)

(四)淤胆型肝炎

(五)肝炎肝硬化

(六)特殊人群的肝炎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一)血常规

(二)尿常规

(三)肝生化指标检测

(四)甲胎蛋白(AFP)

(五)肝纤维化指标

(六)病原学检查

(七)影像学检查

(八)肝组织病理检查

【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二)临床诊断

(三)病原学诊断

【鉴别诊断】

(一)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

(二)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

【预后】

(一)急性肝炎

(二)慢性肝炎

(三)重型肝炎(肝衰竭)

(四)淤胆型肝炎

(五)肝炎肝硬化

【治疗】

(一)急性肝炎

(二)慢性肝炎

(三)重型肝炎(肝衰竭)

(四)淤胆型肝炎

(五)肝炎肝硬化

(六)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二节 病毒感染性腹泻

【病原学】

(一)轮状病毒

(二)诺如病毒

(三)肠腺病毒

【流行病学】

(一)轮状病毒

(二)诺如病毒

(三)肠腺病毒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轮状病毒

(二)诺如病毒组

(三)肠腺病毒

【临床表现】

(一)轮状病毒腹泻

(二)诺如病毒性胃肠炎

(三)肠腺病毒性腹泻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二)粪便常规

(三)病原学检查

(四)血清抗体的检测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治疗】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提高人群免疫力

第三节 脊髓灰质炎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临床表现】

(一)无症状型(隐性感染)

(二)顿挫型

(三)无瘫痪型

(四)瘫痪型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学检查

(二)脑脊液检查

(三)病毒分离

(四)血清学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前驱期及瘫痪前期

(二)瘫痪期

(三)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四节 流行性感冒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一)单纯型

(二)轻型

(三)肺炎型

(四)其他类型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一)一般检查

(二)血清学检测

(三)病原学检查

(四)影像学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对症治疗

(三)抗病毒治疗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五节 人禽流感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一)一般检查

(二)血清学检测

(三)病原学检测

(四)胸部影像学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重症病例诊断标准

(三)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隔离治疗

(二)对症治疗

(三)抗病毒治疗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六节 麻 疹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病学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一)典型麻疹

(二)非典型麻疹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二)血清学检查

(三)病原学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对症治疗

(三)并发症治疗

(四)中医药治疗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七节 水痘和带状疱疹

【病原学】

一、水痘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一)前驱期

(二)出疹期

【并发症】

(一)皮疹并发细菌感染

(二)肺炎

(三)脑炎

(四)肝炎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二)疱疹刮片

(三)血清学检查

(四)病原学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二)抗病毒治疗

(三)防治并发症

【预防】

二、带状疱疹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对症治疗

(二)抗病毒治疗

【预防】

第八节 流行性腮腺炎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一)典型临床表现

(二)不典型临床表现

【并发症】

(一)神经系统并发症

(二)生殖系统并发症

(三)胰腺炎

(四)肾炎

(五)心肌炎

(六)其他

【实验室检查】

(一)常规检查

(二)血清和尿液中淀粉酶测定

(三)脑脊液检查

(四)病原检测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对症治疗

(三)抗病毒治疗

(四)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五)颅内高压处理

(六)预防睾丸炎

(七)中医药治疗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疫苗接种

第九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人群易感性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一)发热期

(二)低血压休克期

(三)少尿期

(四)多尿期

(五)恢复期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二)尿常规

(三)生化检查

(四)凝血功能检查

(五)免疫学检查

(六)病毒核酸检测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发热期

(二)低血压休克期

(三)少尿期

(四)多尿期

(五)恢复期

(六)并发症

【预防】

第十节 埃博拉病毒病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病学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一)常规检查

(二)病原学检测

(三)血清学检测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一般及支持治疗

(二)对症治疗

(三)病原治疗

(四)EVD康复患者全血或血浆(convalescentwhole blood or plasma,CWB/CP)输注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十一节 手足口病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病学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一)普通病例表现

(二)重症病例表现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一)常规检查

(二)病原学检查

(三)血清学检查

(四)脑脊液检查

(五)影像学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对症治疗

(三)抗病毒治疗

(四)重病病例的治疗

(五)中医药治疗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十二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一)临床分期

(二)临床分型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二)脑脊液检测

(三)血清学检测

(四)病原学检测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隔离及一般治疗

(二)对症治疗

(三)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治疗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十三节 登革热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一)典型的登革热

(二)登革热的临床类型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

(一)一般检查

(二)血清学检测

(三)病毒分离

(四)核酸检测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登革热的诊断

(二)重症登革热的诊断

(三)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对症治疗

(三)重症登革热的治疗

(四)中医治疗

(五)出院标准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十四节 寨卡病毒病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人群易感性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二)血清学检查

(三)病原学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对症及支持治疗

(三)中医药治疗

(四)其他

(五)出院标准

【预防】

第十五节 黄热病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人群易感性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一)感染期

(二)缓解期

(三)中毒期(肝肾损害期)

(四)恢复期

【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二)血清学检测

(三)病原学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对症及支持治疗

(三)中医治疗

(四)出院标准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十六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二)血清学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十七节 巨细胞病毒感染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一)先天性感染

(二)围产期感染

(三)后天获得性感染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二)血清学检测

(三)细胞学检查

(四)病原学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十八节 狂犬病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一)前驱期

(二)急性神经症状期

(三)麻痹期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一)血、尿常规

(二)脑脊液

(三)抗原检测

(四)病毒分离

(五)内基小体检查

(六)核酸测定

(七)抗体检测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隔离患者

(二)对症治疗

(三)抗病毒治疗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伤口处理

(三)预防接种

第十九节 艾滋病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一)急性期

(二)无症状期

(三)艾滋病期

【实验室检查】

(一)常规检查

(二)生化学检查

(三)免疫学检查

(四)病原学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抗病毒治疗

(三)常见机会感染及肿瘤的治疗

(四)预防性治疗

(五)中医药治疗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四)预防职业暴露

第二十节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一)早期

(二)进展期

(三)恢复期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一)血常规

(二)血液生化检查

(三)血清学检查

(四)分子生物学检查

(五)细胞培养分离病毒

(六)影像学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一般治疗与病情监测

(二)对症治疗

(三)糖皮质激素的使用

(四)抗菌药物的使用

(五)抗病毒治疗

(六)免疫增强剂的使用

(七)重症SARS的治疗原则

(八)中医药治疗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二十一节 中东呼吸综合征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情况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一)血常规

(二)血生化检查

(三)病原学检测

(四)影像学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一般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

(二)抗病毒治疗

(三)重症病例的治疗

(四)中医中药治疗

(五)出院标准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二十二节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二)病原学检查

(三)血清学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西医治疗

(二)中医治疗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三章 立克次体病

第一节 流行性斑疹伤寒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一)典型斑疹伤寒

(二)轻型斑疹伤寒

(三)复发型斑疹伤寒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一)一般检查

(二)血清学检测

(三)病原学检查

(四)分子生物学检查

(五)其他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对症治疗

(三)病原治疗

(四)中医药治疗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二节 地方性斑疹伤寒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临床表现】

(一)发热

(二)皮疹

(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四)其他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二)生化检查

(三)血清学检测

(四)病原学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三节 恙虫病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及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一)毒血症状

(二)焦痂及溃疡

(三)淋巴结肿大

(四)皮疹

(五)肝脾大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二)血清学检查

(三)病原学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病原治疗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四章 细菌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伤寒与副伤寒

一、伤寒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一)典型伤寒

(二)其他临床类型

(三)特殊伤寒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一)常规检查

(二)细菌学检查

(三)血清学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对症治疗

(三)病原治疗

(四)带菌者的治疗

(五)并发症的治疗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二、副伤寒

第二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

一、胃肠型食物中毒

【病原学】

(一)沙门菌属

(二)副溶血性弧菌

(三)变形杆菌

(四)蜡样芽胞杆菌

(五)金黄色葡萄球菌

(六)大肠杆菌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临床表现】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二)粪便检查

(三)血清学检查

(四)分子生物学检查

(五)细菌培养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对症治疗

(三)病原治疗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二、神经型食物中毒 (肉毒中毒)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一)细菌培养

(二)毒素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一般及对症治疗

(二)抗毒素治疗

(三)其他治疗措施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染源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三节 细菌感染性腹泻

【病原学】

(一)大肠埃希菌

(二)耶尔森菌

(三)弯曲菌

(四)艰难梭菌

(五)产气荚膜梭菌

(六)类志贺邻单胞菌

(七)气单胞菌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人群易感性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解剖

【临床表现】

(一)大肠埃希菌感染

(二)耶尔森菌感染

(三)弯曲菌感染

(四)医院内腹泻

(五)旅游者腹泻

【并发症】

(一)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二)菌血症

(三)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四)吉兰-巴雷综合征

(五)反应性关节炎和虹膜炎

(六)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

(七)其他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二)粪便常规

(三)粪便培养

(四)免疫学检查

(五)核酸检测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

(二)补充水和电解质

(三)抗菌治疗

(四)微生态疗法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四节 霍 乱

【病原学】

(一)生物学特性

(二)分类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一)临床分期

(二)临床分型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二)病原学检查

(三)血清学检测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隔离患者

(二)液体疗法

(三)抗菌治疗

(四)对症治疗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五节 细菌性痢疾

【病原学】

(一)抗原结构

(二)抵抗力

(三)毒素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一)急性菌痢

(二)慢性菌痢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二)粪便常规

(三)细菌培养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急性菌痢

(二)中毒性菌痢

(三)慢性菌痢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六节 布鲁菌病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一)亚临床感染

(二)急性感染和亚急性感染

(三)慢性感染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

(一)血液学检查

(二)病原学检查

(三)免疫学检查

(四)特殊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急性和亚急性感染

(二)慢性感染

(三)中医药治疗

【预防】

第七节 鼠 疫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点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一)腺鼠疫

(二)肺鼠疫

(三)败血症型鼠疫

(四)轻型鼠疫

(五)其他类型鼠疫

【并发症】

(一)感染性休克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三)多脏器功能衰竭

【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二)病原学检查

(三)血清学检测

(四)分子生物学检测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一般及支持治疗

(二)对症治疗

(三)病原治疗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八节 炭 疽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一)皮肤炭疽

(二)肺炭疽

(三)肠炭疽

(四)炭疽败血症

(五)炭疽脑膜炎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二)病原学检查

(三)动物接种

(四)血清学检测

(五)分子生物学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一般和对症治疗

(二)病原治疗

(三)局部治疗

(四)免疫治疗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九节 白 喉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一)咽白喉

(二)喉白喉

(三)鼻白喉

(四)其他部位白喉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二)病原学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隔离及一般治疗

(二)病原治疗

(三)对症治疗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十节 百日咳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一)卡他期

(二)痉咳期

(三)恢复期

【并发症】

(一)支气管肺炎

(二)百日咳脑病

(三)其他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二)细菌学检查

(三)血清学检查

(四)分子生物学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一般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

(二)病原治疗

(三)糖皮质激素与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治疗

(四)并发症治疗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十一节 猩红热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临床表现】

(一)普通型

(二)脓毒型

(三)中毒型

(四)外科型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二)血清学检测

(三)病原学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病原治疗

(二)一般治疗

(三)对症治疗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十二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人群易感性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一)普通型

(二)暴发型

(三)轻型

(四)慢性型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二)脑脊液检查

(三)细菌学检查

(四)血清免疫学检查

(五)其他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普通型流脑的治疗

(二)暴发型流脑的治疗

(三)中医药治疗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十三节 结核病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现状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一)全身表现

(二)呼吸系统表现

(三)其他系统表现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一)一般检查

(二)病原体检查

(三)免疫学检测

(四)影像学检查

(五)内镜检查

(六)活体组织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肺结核的诊断

(二)肺外结核的诊断

(三)结核病临床类型

(四)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化学药物治疗

(二)对症治疗

(三)手术治疗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五章 深部真菌感染

第一节 新生隐球菌病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一)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

(二)肺隐球菌病

(三)皮肤隐球菌病

(四)骨和关节隐球菌病

(五)其他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一)血液学检查

(二)脑脊液检查

(三)病原学检查

(四)血清学检查

(五)分子生物学检测

(六)影像学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病原治疗

(二)对症治疗

(三)手术治疗

【预防】

第二节 念珠菌病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一)皮肤念珠菌病

(二)黏膜念珠菌病

(三)深部器官念珠菌病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一)病原学检查

(二)其他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病原治疗

(二)对症支持治疗

【预防】

第六章 螺旋体病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病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一)早期(钩体败血症期)

(二)中期(器官损伤期)

(三)后期(恢复期或后发症期)

【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二)血清学检查

(三)病原学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病原治疗

(三)对症治疗

(四)后发症治疗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二节 回归热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一)虱传回归热

(二)蜱传回归热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二)病原学检查

(三)脑脊液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对症治疗

(三)病原治疗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三节 莱姆病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一)第一期(局部皮肤损害期)

(二)第二期(播散感染期)

(三)第三期(持续感染期)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学检查

(二)血清学检查

(三)病原学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对症治疗

(三)病原治疗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七章 原虫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阿米巴病

一、肠阿米巴病

【病原学】

(一)滋养体

(二)包囊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一)无症状型(包囊携带者)

(二)急性阿米巴痢疾

【并发症】

(一)肠道并发症

(二)肠外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一)一般检查

(二)血清学检查

(三)病原学检查

(四)肠镜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病原治疗

(三)中药治疗

【预防】

二、阿米巴肝脓肿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一)发热

(二)疼痛

(三)肝脏肿大

(四)其他表现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一)一般检查

(二)血清学检测

(三)病原学检查

(四)影像学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病原治疗

(二)肝穿刺引流

(三)手术治疗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二节 疟 疾

【病原学】

(一)人体内阶段

(二)按蚊体内阶段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临床表现】

(一)疟疾的典型临床表现

(二)凶险发作

(三)其他疟疾

(四)复发和再燃

【并发症】

(一)黑尿热

(二)肝损害

(三)低血糖症

(四)肾损害

(五)肺部病变

(六)其他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二)疟原虫检查

(三)免疫学检查

(四)分子生物学技术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对症及支持治疗

(二)病原治疗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三节 黑热病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一)典型临床表现

(二)特殊临床类型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二)病原学检查

(三)血清免疫学检查

(四)分子生物学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病原治疗

(三)脾切除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八章 蠕虫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日本血吸虫病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过程

(三)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

(一)急性血吸虫病

(二)慢性血吸虫病

(三)晚期血吸虫病

(四)异位血吸虫病

【并发症】

(一)上消化道出血

(二)肝性脑病

(三)感染

(四)肠道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一)血常规

(二)粪便检查

(三)肝生化指标检测

(四)免疫学检查

(五)肝脏影像学检查

(六)直肠镜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病原治疗

(二)对症支持治疗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二节 并殖吸虫病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人群易感性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一)急性并殖吸虫病

(二)慢性并殖吸虫病

【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

(一)一般检查

(二)病原检查

(三)免疫学检查

(四)影像学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三节 华支睾吸虫病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人群易感性

(四)流行病学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并发症】

(一)急性胆管炎和胆囊炎

(二)胆石症

(三)胰腺炎及糖尿病

(四)肝癌及胆管癌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一)血常规

(二)肝功能试验

(三)虫卵检查

(四)免疫学检查

(五)其他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病原治疗

(二)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者

第四节 姜片虫病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人群易感性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二)粪便检查

(三)成虫鉴定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五节 丝虫病

【病原学】

(一)成虫

(二)微丝蚴

(三)生活史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一)急性期

(二)慢性期

(三)其他临床表现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一)血常规

(二)微丝蚴检查

(三)各种体液微丝蚴检查

(四)活组织检查

(五)免疫学检查

(六)分子生物学检查

(七)淋巴管造影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病原治疗

(二)对症治疗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四)加强对已基本消除丝虫病地区的流行病学监测

第六节 钩虫病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临床表现】

(一)幼虫引起的临床表现

(二)成虫所致的临床表现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一)血液学检查

(二)骨髓象

(三)粪便检查

(四)内镜检查

(五)免疫学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驱虫治疗

(二)对症治疗

(三)钩蚴性皮炎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七节 蛔虫病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幼虫的致病作用

(二)成虫的致病作用

(三)虫卵的致病作用

【临床表现】

(一)蛔虫幼虫移行症

(二)肠蛔虫病

(三)异位蛔虫病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一)血象

(二)病原学检查

(三)影像学检查

【诊断】

【预后】

【治疗】

(一)病原治疗

(二)异位蛔虫病的治疗

(三)中医药治疗

【预防】

(一)传染源管理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八节 蛲虫病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一)成虫检查

(二)虫卵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驱虫治疗

(二)局部对症治疗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九节 旋毛虫病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一)早期

(二)急性期

(三)恢复期

【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二)病原学检查

(三)血清免疫学检查

(四)分子生物学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病原治疗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十节 肠绦虫病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二)病原学检查

(三)免疫学检查

【诊断】

【治疗】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十一节 囊尾蚴病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临床表现】

(一)脑囊尾蚴病

(二)皮下组织和肌肉囊尾蚴病

(三)眼囊尾蚴病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一)常规检查

(二)病原学检查

(三)免疫学检查

(四)分子生物学检查

(五)影像学检查

(六)病理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一)病原治疗

(二)对症治疗

(三)手术治疗

(四)注意事项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第十二节 棘球蚴病

一、细粒棘球蚴病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临床表现】

(一)肝细粒棘球蚴病

(二)肺细粒棘球蚴病

(三)脑细粒棘球蚴病

(四)其他部位棘球蚴病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一)病原检查

(二)免疫学检查

(三)影像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治疗】

(一)手术治疗

(二)药物治疗

(三)对症治疗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二、多房棘球蚴病

【病原学】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一)一般检查

(二)免疫学检查

(三)影像学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预防】

第九章 医院感染

【分类】

【病原学】

(一)细菌

(二)真菌

(三)病毒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发病机制】

(一)宿主免疫功能减退

(二)各种侵袭性诊疗措施

(三)抗菌药物使用不当

【临床表现】

(一)常见感染部位及临床特点

(二)感染人群的特点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标准

(二)鉴别诊断

【治疗】

(一)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二)对症治疗

【预防】

(一)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

(二)建立医院的监测制度

(三)预防控制措施

(四)控制措施

第十章 消毒与隔离

【传染病的消毒】

(一)消毒的概念

(二)消毒的目的

(三)消毒的种类

(四)消毒方法

(五)消毒技术的应用

(六)各种物品的消毒

(七)医务人员手的清洁与消毒

(八)消毒方法的监测

【传染病的隔离】

(一)隔离的概念

(二)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三)隔离的期限

(四)医护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

附录

Ⅰ常见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和检疫期

Ⅱ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

累计评论(2条) 2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