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神经定位诊断学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41.40购买纸书

692人正在读 | 1人评论 6.6

作       者:孙忠人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8-01

字       数:16.5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医学 > 临床医学/护理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神经定位诊断学》作为神经病学的基础,应随着现代神经病学新的理论、新的技术的不断展而更新教材。在《神经定位诊断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一书的基础上,总结二十余年教学经验,参考靠前外近期新研究成果,以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诊断学为基础,较系统地阐述了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的基本原则、方法和常用技术。在前版教材基础上完善、充实、修订内容,增加大量形象生动的图、表,使教材图文并茂。 本教材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注重素质教育。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神经系统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掌握本系统各部位损伤时的症状、体征和定位诊断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判断与推理能力,以及空间想象和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 <br/>【推荐语】<br/>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 新世纪第二版<br/>
目录展开

第一章 神经定位诊断的方法与原则

第一节 神经定位诊断的方法

一、问诊

二、体格检查

(一)视诊

(二)触诊

(三)叩诊

(四)听诊

三、辅助检查

(一)影像学及神经电生理学检查

(二)实验室检查

(三)神经心理学检查

第二节 神经定位诊断的原则

一、综合诊法原则

二、逻辑思考原则

三、临床资料筛选原则

四、确立及修正原则

第二章 神经系统疾病病史采集

第一节 病史采集的重要性

第二节 病史采集内容及方法

一、病史采集的内容

(一)一般情况

(二)主诉

(三)现病史

(四)既往史

(五)系统回顾

(六)个人史

(七)家族史

二、病史采集的方法

(一)基本病史采集的方法

(二)重点病史采集的方法

(三)特殊情况的病史采集方法

第三节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的问诊要点

第三章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第一节 精神、意识状态的检查

一、精神检查

(一)检查方法

(二)检查内容

二、意识状态检查

(一)意识障碍的类型

(二)意识障碍检查

第二节 昏迷患者的检查

一、现病史

二、既往史

三、一般检查

四、昏迷患者的神经系统检查

(一)眼征

(二)对疼痛刺激的反应

(三)运动功能判定

(四)脑干反射

(五)脑膜刺激征

(六)昏迷患者的其他症状

第三节 言语障碍、失认、失用症的检查

一、言语障碍

(一)失语症

(二)构音障碍

二、失认

三、失用

第四节 颅骨及脊柱的检查

一、颅骨的检查

二、脊柱的检查

第五节 脑神经检查

一、嗅神经

二、视神经

三、动眼、滑车和外展神经

四、三叉神经

五、面神经

六、前庭蜗神经

七、舌咽神经及迷走神经

八、副神经

九、舌下神经

第六节 运动系统检查

一、肌容积

二、肌张力

三、肌力

四、不自主运动

五、共济运动

六、姿势与步态

第七节 感觉系统检查

一、浅感觉

二、深感觉

三、复合(皮质)觉

第八节 反射的检查

一、深反射

二、浅反射

三、病理反射

第九节 脑膜刺激征的检查

第十节 自主神经系统检查

一、一般检查

二、内脏括约肌功能检查

三、自主神经反射检查

第四章 感觉系统病变

第一节 解剖生理基础

一、感觉的种类

(一)特殊感觉

(二)普通感觉

二、感觉的传导

(一)浅感觉的传导通路

(二)深感觉的传导通路

三、皮肤感觉的节段性分布

(一)皮节的重叠支配

(二)脊神经根的体表标记

第二节 感觉障碍的类型

一、刺激性症状

(一)感觉过敏

(二)感觉过度

(三)感觉异常

(四)感觉倒错

(五)疼痛

二、抑制性症状

(一)感觉消失

(二)感觉减退

(三)感觉分离

第三节 定位诊断

一、周围型感觉障碍

(一)末梢型

(二)神经干型

(三)神经丛型

(四)后根型

二、中枢型感觉障碍

(一)后角型

(二)白质前连合型

(三)传导束型

(四)脑干型

(五)丘脑型

(六)内囊型

(七)皮质型

三、特殊型感觉障碍

第五章 运动系统病变

第一节 锥体系统

一、解剖生理基础

(一)锥体系统的两极神经元

(二)锥体束的传导

二、定位诊断

(一)上运动神经单位病变的定位诊断

(二)下运动神经单位病变的定位诊断

(三)锥体系统的定位诊断要点

第二节 锥体外系统

一、解剖生理基础

(一)锥体外皮质

(二)基底节

(三)与锥体外系统活动有关的径路

二、定位诊断

(一)肌张力增强-运动减少综合征

(二)肌张力减低-运动增多综合征

第六章 小脑病变

第一节 解剖生理基础

一、小脑的外部结构

二、小脑的内部结构

三、小脑的纤维联系

四、小脑的生理功能

第二节 病变的主要症状体征

一、共济失调

二、平衡及步态障碍

三、眼球震颤

四、肌张力减低

五、反击征

六、低估重量

七、书写障碍

八、肌阵挛

九、小脑认知性情感综合征

第三节 定位诊断

一、小脑病变的定位诊断

(一)

(二)小脑半球损伤

(三)小脑慢性弥漫损伤

二、小脑病变的综合征

(一)脑桥角综合征

(二)小脑中线综合征

(三)小脑上动脉综合征

(四)小脑中、下脚综合征

(五)红核下综合征

(六)小脑下脚综合征

第七章 大脑病变

第一节 解剖生理基础

一、大脑半球的外部形态

(一)大脑半球的背外侧面

(二)大脑半球的内侧面

(三)大脑半球底面

二、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

(一)大脑皮质

(二)大脑髓质

(三)基底节

第二节 额 叶

一、解剖生理基础

(一)皮质运动区

(二)运动前区

(三)皮质侧视中枢

(四)书写中枢

(五)运动性语言中枢

(六)额前区

二、定位诊断

(一)运动障碍

(二)运动性失语

(三)失写症

(四)原始反射

(五)刺激性运动体征

(六)额叶性共济失调

(七)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八)精神症状

(九)脑神经症状

(十)自主神经症状

(十一)木僵状态(紧张症)

(十二)常见综合征

第三节 顶 叶

一、解剖生理基础

(一)皮质感觉区

(二)触觉认识区

(三)视觉性语言中枢

(四)运用中枢

(五)味觉区

二、定位诊断

(一)一般感觉障碍

(二)皮质感觉障碍

(三)刺激症状

(四)体象障碍

(五)失用症

(六)结构失用症

(七)失读症

(八)肌萎缩

(九)顶叶病变综合征

第四节 颞 叶

一、解剖生理基础

(一)听觉中枢

(二)听觉性语言中枢

(三)平衡觉中枢

二、定位诊断

(一)感觉性失语

(二)遗忘性失语

(三)癫痫发作

(四)听觉与平衡障碍

(五)记忆障碍

(六)视野缺损

(七)运动障碍

(八)颞叶病变综合征

第五节 枕 叶

一、解剖生理基础

(一)第一视觉中枢

(二)第二和第三视觉中枢

二、定位诊断

(一)视野缺损

(二)枕叶刺激征

(三)视觉失认症

(四)常见综合征

第六节 岛 叶

一、解剖生理基础

二、定位诊断

第七节 边缘系统

一、解剖生理基础

(一)边缘叶及皮质下结构

(二)边缘系统结构的联系

二、定位诊断

(一)情绪和行为改变

(二)记忆功能障碍

(三)睡眠和饮食习惯异常

(四)痴呆

(五)颞叶癫痫

第八节 内 囊

一、解剖生理基础

二、定位诊断

(一)内囊完全性损伤

(二)内囊部分性损伤

第九节 基底节

一、解剖生理基础

二、定位诊断

第八章 脑血管病变

第一节 解剖生理基础

一、脑动脉系统

(一)颈内动脉系统

(二)椎-基底动脉系统

(三)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二、脑静脉系统

(一)大脑浅静脉

(二)大脑深静脉

(三)静脉窦

第二节 定位诊断

一、颈内动脉梗死

二、大脑前动脉梗死

三、大脑中动脉梗死

四、脉络丛前动脉梗死

五、小脑下后动脉梗死

六、基底动脉梗死

七、小脑下前动脉梗死

八、内听动脉梗死

九、小脑上动脉梗死

十、大脑后动脉梗死

十一、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十二、静脉窦病变

第九章 间脑病变

第一节 解剖生理基础

一、丘脑

(一)丘脑的核团

(二)丘脑的大脑皮质投射系统

(三)丘脑的动脉供应

二、上丘脑

三、下丘脑

四、底丘脑

第二节 定位诊断

一、丘脑的病变表现和定位诊断

(一)觉醒障碍

(二)情感障碍

(三)认知障碍

(四)感觉障碍

(五)视听障碍

(六)运动障碍

(七)言语障碍

二、上丘脑的病变表现和定位诊断

三、下丘脑的病变表现和定位诊断

四、底丘脑的病变表现和定位诊断

第十章 脑干病变

第一节 解剖生理基础

一、脑干的外部形态

(一)延髓

(二)脑桥

(三)中脑

二、脑干的内部结构

(一)脑干的脑神经及其核团

(二)脑干的上、下行传导路(图10-6)

三、脑干的网状结构

四、脑干的血液供应

五、脑干的生理功能

第二节 定位诊断

一、脑干病变定位的指导原则

二、延髓病变的定位诊断

(一)延髓病变的症状

(二)延髓病变的综合征

三、脑桥病变的定位诊断

(一)脑桥病变的症状

(二)脑桥病变的综合征

四、中脑病变的定位诊断

(一)中脑病变的症状

(二)中脑病变的综合征

第十一章 脑神经病变

第一节 嗅神经

一、解剖生理基础

二、病变的症状及定位诊断

(一)嗅觉减退或消失

(二)嗅觉过敏

(三)嗅幻觉

(四)嗅觉倒错

第二节 视神经

一、解剖生理基础

(一)视网膜

(二)视神经

(三)视神经交叉

(四)视束

(五)外侧膝状体

(六)视辐射

(七)视觉皮质中枢

二、病变的症状及定位诊断

(一)视觉障碍

(二)视野障碍

(三)眼底改变

第三节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

一、眼球运动障碍

(一)解剖生理基础

(二)病变的症状及定位诊断

二、瞳孔障碍

(一)解剖生理基础

(二)病变的定位诊断

第四节 三叉神经

一、解剖生理基础

(一)核上通路

(二)核及核下通路

二、病变的定位诊断

(一)核上性病变

(二)核性病变

(三)核下性病变

第五节 面神经

一、解剖生理基础

(一)运动纤维

(二)感觉纤维

(三)副交感神经纤维

(四)反射通路

二、病变的定位诊断

(一)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第六节 听神经

一、解剖生理基础

(一)蜗神经

(二)前庭神经

二、病变的定位诊断

(一)蜗神经病变的症状及定位诊断

(二)前庭神经病变的症状及定位诊断

第七节 舌咽神经

一、解剖生理基础

二、病变的定位诊断

第八节 迷走神经

一、解剖生理基础

二、病变的定位诊断

(一)核上性病变

(二)核性病变

(三)核下性病变

第九节 副神经

一、解剖生理基础

二、病变的定位诊断

(一)核上性病变

(二)核性病变

(三)核下性病变

第十节 舌下神经

一、解剖生理基础

二、病变的定位诊断

(一)核上性病变

(二)核性病变

(三)核下性病变

第十一节 脑神经相关综合征

一、眶上裂综合征

二、眶尖综合征

三、岩尖综合征

四、三叉神经旁综合征

五、海绵窦综合征

六、脑桥小脑角综合征

七、颈静脉孔综合征

八、腮腺后间隙综合征

九、枕骨大孔综合征

第十二章 脊髓病变

第一节 解剖生理基础

一、脊髓的解剖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二)脊髓的膨大

(三)脊髓的沟裂

(四)脊髓的被膜

(五)脊髓的节段

(六)脊髓的内部结构

(七)脊髓的血液供应

二、脊髓的生理

(一)传导

(二)反射

(三)支配内脏活动

第二节 定位诊断

一、横断面定位

二、节段性定位

三、髓内、髓外定位

四、脊髓损伤的上、下界定位

(一)确定脊髓损伤的上界

(二)确定脊髓损伤的下界

五、脊髓血管损伤的定位

(一)脊髓前动脉损伤

(二)脊髓后动脉损伤

(三)中央动脉损伤

第十三章 脊神经病变

第一节 颈 丛

一、解剖生理基础

(一)皮支

(二)肌支

二、病变的定位诊断

第二节 臂 丛

一、解剖生理基础

(一)腋神经

(二)肌皮神经

(三)桡神经

(四)尺神经

(五)正中神经

二、病变的定位诊断

(一)腋神经

(二)肌皮神经

(三)桡神经

(四)尺神经

(五)正中神经

(六)臂丛各段损伤的症状及体征

第三节 胸神经

一、解剖生理基础

二、病变的定位诊断

第四节 腰 丛

一、解剖生理基础

(一)股神经

(二)闭孔神经

(三)股外侧皮神经

(四)生殖股神经

二、病变的定位诊断

(一)股神经

(二)闭孔神经

(三)股外侧皮神经

(四)生殖股神经

第五节 骶 丛

一、 解剖生理基础

(一)坐骨神经

(二)腓总神经

(三)胫神经

(四)臀上神经

(五)臀下神经

(六)阴部神经

二、病变的定位诊断

(一)坐骨神经

(二)腓总神经

(三)胫神经

(四)臀上神经

(五)臀下神经

(六)阴部神经

第十四章 自主神经系统病变

第一节 解剖生理基础

一、自主神经系统的组成

(一)中枢部分

(二)周围部分

二、自主神经系统的分类

(一)交感神经系统(图14-2)

(二)副交感神经系统

三、自主神经的生理

第二节 病变的定位诊断

一、排汗障碍

二、排尿障碍

三、排便障碍

四、循环障碍

(一)血压升高

(二)血压降低

(三)周围血管舒缩功能障碍

五、神经血管性水肿

六、营养障碍

第十五章 神经系统辅助检查

第一节 腰椎穿刺及脑脊液检查

一、腰椎穿刺检查

二、脑脊液检查

(一)常规检查

(二)生化检查

(三)特殊检查

第二节 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

一、头颅平片和脊柱平片

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四、磁共振成像

五、磁共振血管成像

第三节 神经系统电生理检查

一、脑电图

(一)正常成人EEG

(二)儿童EEG

(三)异常EEG

(四)EEG临床应用

(五)动态脑电图

二、肌电图

三、诱发电位

第四节 血管超声检查

一、颈动脉超声检查

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

第五节 放射性同位素检查

一、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

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

第六节 脑、神经和肌肉活组织检查

一、脑活组织检查

二、神经活组织检查

三、肌肉活组织检查

第七节 基因诊断

第八节 神经心理检查

累计评论(1条) 1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