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中医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55.00购买纸书

353人正在读 | 1人评论 6.2

作       者:中华中医药学会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4-01

字       数:5.2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医学 > 临床医学/护理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本书系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编写,涉及天疱疮、面部激素药毒(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脚湿气、皮痹、四弯风5种常见皮肤病,旨在规范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br/>【作者】<br/>中华中医药学会是我国成立早、规模的中医药学术团体。中华中医药学会受业务主管部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登记管理机关民政部的业务指导与监督管理。学会办事机构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事业单位。 中华中医药学会是全国中医药科学技术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及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预防、康复、保健、生产、经营等单位自愿结成并依法登记成立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法人社会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中医药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纽带,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是发展我国中医药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版权页

序言

目录

T/CACM 1147—2019 中医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天疱疮

前言

引言

中医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 天疱疮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天疱疮 Pemphigus

3 诊断

3.1 诊断要点

3.1.1 中医诊断要点[2-3]

3.1.2 西医诊断要点[4-6]

3.1.2.1 发病特点

3.1.2.2 临床症状

3.1.2.3 好发部位

3.1.2.4 常见症状

3.1.2.5 皮肤病理

3.1.2.6 其他检查

3.1.2.7 临床分型

3.2 鉴别诊断

3.2.1 大疱性类天疱疮(BP)[4-6]

3.2.2 猫眼疮(重症型多形红斑)[8-10]

3.2.3 药毒(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8-10]

3.2.4 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8-10]

3.2.5 湿疮(湿疹)[8-10]

3.3 辨证分型(Ⅳ,弱推荐)

3.3.1 热毒炽盛证(毒热炽盛,气营两燔证)[2,3,7-14](Ⅱa,弱推荐)

3.3.2 心火脾湿证(心火炽盛,脾湿内蕴证)[2,3,7-13](Ⅱa,弱推荐)

3.3.3 脾虚湿蕴证(脾虚湿盛,熏蒸肌肤证)[3,9-13,15](Ⅱa,弱推荐)

3.3.4 气阴两伤证(毒热未清,气阴两伤证)[2,3,7-15](Ⅱa,弱推荐)

4 治疗

4.1 治疗原则

4.2 中药汤剂

4.2.1 毒热炽盛证

4.2.2 心火脾湿证

4.2.3 脾虚湿蕴证

4.2.4 气阴两伤证

4.3 中成药

4.3.1 毒热炽盛证

4.3.2 心火脾湿证

4.3.3 脾虚湿蕴证

4.3.4 气阴两伤证

4.4 外治疗法

5 辨证施护

5.1 饮食护理[25,28](Ⅳ,弱推荐)

5.2 局部护理[28](Ⅳ,弱推荐)

5.3 精神护理[28](Ⅳ,弱推荐)

6 指南使用说明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南的证据来源、质量评价和推荐原则

A.1 本指南的证据来源

A.1.1 文献检索策略

A.1.2 文献纳入标准

A.2 证据的评价和分级标准

A.3 推荐原则

参考文献

T/CACM 1171—2019 中医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面部激素药毒

前言

引言

中医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 面部激素药毒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面部激素药毒

3 诊断[1-4]

3.1 病史

3.2 临床表现

3.2.1 皮损表现

3.2.2 自觉症状

3.3 诊断依据

3.4 鉴别诊断[1]

3.4.1  玫瑰痤疮

3.4.2 脂溢性皮炎

3.4.3 面部湿疹

3.4.4 口周皮炎

3.4.5 寻常痤疮

3.4.6 面部播散性粟粒性狼疮

4 辨证

4.1 风热蕴肤证

4.2 毒热蕴结证

4.3 湿热壅滞证

4.4 血虚风燥证

5 治疗

5.1 治疗法则

5.2 辨证论治

5.2.1 风热蕴肤证

5.2.2 毒热蕴结证

5.2.3 湿热壅滞证

5.2.4 血虚风燥证

5.3 中成药

5.3.1 润燥止痒胶囊[33-34](Ⅱa,弱推荐)

5.3.2 栀子金花丸[35-36](Ⅱb,弱推荐)

5.3.3 火把花根片[37-40](Ⅱa,强推荐)

5.3.4 雷公藤多苷片[41-44](Ⅱa,强推荐)

5.4 外治疗法

5.4.1 中药塌渍(中药湿敷)

5.4.1.1 复方马齿苋洗剂[45](Ⅰb,强推荐)

5.4.1.2 甘草液[46]湿敷(Ⅰb,强推荐)

5.4.2 中药面膜

5.4.2.1 中药面膜1[47](Ⅰb,强推荐)

5.4.2.2 中药面膜2[48](Ⅰb,强推荐)

5.4.3 涂抹法

5.4.3.1 中药油膏

5.4.3.2 中药软膏

5.4.4 激光与光疗方法

6 预防和调护[75]

附录A(资料性附录)编制标准的相关技术

A.1 文献检索及证据评价、分级

A.1.1 临床证据的检索

A.1.2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A.1.3 证据的评价和分级标准

参考文献

T/CACM 1278—2019 中医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脚湿气

前言

引言

中医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 脚湿气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脚湿气 Tinea pedis

3 病因病机

3.1 中医病因病机[1-7]

3.2 西医病因[ 8-10]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4.1 诊断要点

4.1.1 病史

4.1.2 临床表现[4,6,8-9]

4.1.2.1 浸渍糜烂型

4.1.2.2 水疱型

4.1.2.3 鳞屑角化型

4.1.2.4 丘疹鳞屑型

4.1.2.5 混合型

4.1.3 实验室检查[8-10]

4.2 鉴别诊断[1-4,6-10]

5 辨证[1-7]

5.1 湿热下注证

5.2 血虚风燥证

6 治疗

6.1 治疗原则[1-9,10-11]

6.1.1 外治法原则

6.1.2 内治法原则

6.1.3 外治法联合内治法原则

6.2 分型论治[1-7,10-20]

6.2.1 外治法

6.2.1.1 湿热下注证

6.2.1.2 血虚风燥证

6.2.2 内治法

6.2.2.1 湿热下注证

6.2.2.2 血虚风燥证

6.2.3 中成药

7 预防与调护[1-4,7-9]

附录A(规范性附录)药物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

A.1 药物使用说明

A.2 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T/CACM 1305—2019 中医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皮痹

前言

引言

中医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 皮痹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皮痹 Systemic scleroderma

3 病因病机

3.1 中医病因病机

3.2 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4 诊断

4.1 临床表现[1-5]

4.1.1 前驱症状

4.1.2 皮肤症状

4.1.3 系统症状

4.1.4 CREST综合征

4.2 辅助检查[1-5]

4.2.1 组织病理学检查

4.2.2 实验室检查

4.3 鉴别诊断[1-5]

4.3.1 雷诺病

4.3.2 成人硬肿病

4.3.3 硬化性黏液水肿

4.3.4 嗜酸性筋膜炎

4.3.5 肢端骨质溶解症

5 辨证[1,4-8]

5.1 风寒湿痹证

5.2 气滞血瘀证

5.3 肺脾气虚证

5.4 脾肾阳虚证

6 治疗

6.1 治疗原则

6.2 分证论治

6.2.1 风寒湿痹证

6.2.2 气滞血瘀证

6.2.3 肺脾气虚证

6.2.4 脾肾阳虚证

6.3 中成药

6.3.1 辨证用药

6.3.2 辨病用药

6.4 中医特色治疗

6.4.1 针灸联合中药热敷疗法

6.4.2 中药熏蒸

7 预防和调护[4,5]

参考文献

T/CACM 1306—2019 中医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四弯风

前言

引言

中医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 四弯风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四弯风 The wind of four fossae

3 病因病机

3.1 中医病因病机

3.2 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4 诊断

4.1 临床表现[1-6]

4.1.1 主要特征

4.1.2 其他特征

4.2 实验室检查[2-6]

4.3 鉴别诊断[2-6]

4.3.1 湿疮

4.3.2 面游风

4.3.3 牛皮癣

4.3.4 蛇皮癣

5 辨证[3-8]

5.1 湿热蕴毒证

5.2 心火脾虚证

5.3 脾虚湿蕴证

5.4 血虚风燥证

6 治疗

6.1 治疗原则

6.2 分证论治

6.2.1 湿热毒蕴证

6.2.2 心火脾虚证

6.2.3 脾虚湿蕴证

6.2.4 血虚风燥证

6.3 外治法

6.4 中成药

6.4.1 口服中成药

6.4.1.1 防风通圣丸(推荐级别:D级)

6.4.1.2 参苓白术颗粒(推荐级别:C级)

6.4.1.3 启脾丸(推荐级别:D级)

6.4.1.4 润燥止痒胶囊(推荐级别:C级)

6.4.2 外用中成药

6.4.2.1 复方黄柏液(推荐级别:C级)

6.4.2.2 青鹏软膏(推荐级别:C级)

6.5 其他疗法

6.5.1 针刺疗法

6.5.2 刺络拔罐

6.5.3 推拿按摩

7 预防和调护[5-6,23]

7.1 恢复和保持皮肤屏障功能

7.1.1 清洁皮肤

7.1.2 使用润肤剂

7.2 避免诱发和加重因素

7.2.1 居室环境

7.2.2 喂养方面

7.2.3 衣着方面

7.3 合理的生活起居

7.4 患者教育

参考文献

累计评论(1条) 1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