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恒河:从今世流向来生电子书

李泽厚先生、沈昌文先生热情推荐。用聪明漂亮的中国女性眼光来描述异国的永恒之谜,颇可一读。 恒河,神性的河。它贯穿着南亚次大陆。古老的印度文明由之孕育,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等众多宗教在此共生,恒河海口,在印度和孟加拉两个国家,作者访问了泰戈尔两处故居,参拜特蕾莎修女之墓。悟河平原,在印度的心脏地带,踏着法显,玄奘等行贤的足迹,作者寻访佛祖从诞生到灭的印迹;盘桓于印度教的死亡福地瓦拉纳西,漫游于人神两界之间。恒河源头,在湿婆和毗湿奴的栖息地,作者行走两千多公里,倾听圣河灵魂的低语。朝圣路上,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怀抱里,在触摸印度的现世人生中,作者亲历古老文明的血脉传承,并思索着喜马拉雅山两面人群不同的生存价值,寻求生命的本真和人类天然的美好情怀,以及对自然、生命、历史和宇宙的即时感悟。

售       价:¥

纸质售价:¥21.00购买纸书

39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杜欣欣

出  版  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10-01

字       数:18.6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文化 > 世界各国文化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红石,一个深具人文关怀的摄影师,拥有海外与国内工作,生活的双重阅历,带着对欧洲文明与市井变迁的好奇,对欧洲地理及其人文风貌深了解的兴趣,用了近一年的准备时间,完成了从多瑙河源头到出海口的探寻。 他的旅途见闻,有对当地文化的重新发现与交融体验,也有对历史文明的评述与感叹,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200多张图片从超过1万张胶片中精心选取而来,从场景,人物、细节+到自然风光,无所不包。其地理跨越之大,时间跨度之长,题材内容之丰富,均为国内罕见。同时通过桥梁,宗教等专题介绍,读者将更一步领略到一个真正的欧洲,一种系统而深具生命力的欧洲生活。 某种意义上说,对多瑙河的探索,亦是对家园与区域、文化与记忆、技术与生态,政治与战争的思考,这不仅是当今欧洲,也是金世界所要面对的问题,而这也正是本书副标题“欧洲文明的守望者”之题中意。<br/>【推荐语】<br/>李泽厚先生、沈昌文先生热情推荐。用聪明漂亮的中国女性眼光来描述异国的永恒之谜,颇可一读。 恒河,神性的河。它贯穿着南亚次大陆。古老的印度文明由之孕育,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等众多宗教在此共生,恒河海口,在印度和孟加拉两个国家,作者访问了泰戈尔两处故居,参拜特蕾莎修女之墓。悟河平原,在印度的心脏地带,踏着法显,玄奘等行贤的足迹,作者寻访佛祖从诞生到灭的印迹;盘桓于印度教的死亡福地瓦拉纳西,漫游于人神两界之间。恒河源头,在湿婆和毗湿奴的栖息地,作者行走两千多公里,倾听圣河灵魂的低语。朝圣路上,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怀抱里,在触摸印度的现世人生中,作者亲历古老文明的血脉传承,并思索着喜马拉雅山两面人群不同的生存价值,寻求生命的本真和人类天然的美好情怀,以及对自然、生命、历史和宇宙的即时感悟。<br/>【作者】<br/>杜欣欣,旅行者,写者,环保志愿者。1954年出生于重庆。1982年毕业于北京经济学院。1986年得到纽约州立大学企管硕士。她是本书的主要写者。<br/>
目录展开

总序 Foreword

自序

重返印度

第一节 又是一个凌晨

第二节 德里住家

第三节 婚姻大事

第四节 德里街市

第五节 在老德里城墙内

第六节 小巷深处

恒河出海

第一节 河之国的第一夜

第二节 夕阳工业,末代公主

第三节 勿忘我——访泰戈尔故居

第四节 加尔各答印象

第五节 在特蕾莎墓前哭泣

第六节 镰刀、斧头、老百姓

佛祖印迹

第一节 蓝毗尼的求索者

第二节 华氏城,巴特那

第三节 那烂陀大学的兴衰

第四节 菩提树下的冥思

第五节 阿难,请你带我去拘尸那

人神之间

第一节 瓦拉纳西的冬夜

第二节 阴阳界惊魂记

第三节 此岸彼岸

第四节 克久拉霍的性爱圣殿

少女恒河

第一节 从德里到恒河汇流

第二节 Aarti 之火与灵修之地

第三节 我丢了!

第四节 探寻恒河源头

第五节 潜入Harsil

寻找恒河的灵魂

第一节 让我们拥抱树吧

第二节 触摸你的脸

第三节 喜马拉雅山麓的隐者

第四节 最后的神殿,最后的村庄

第五节 雨中的妈妈

第六节 奈尼湖畔

外篇

象岛的宇宙舞者

拈花微笑阿旃陀

神造之物——埃洛拉神殿

克什米尔,克什米尔

后记 Epilogue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