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克里米亚战争:被遗忘的帝国博弈电子书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32)——保持放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后的“十字军东征”,追溯“东方问题”的源头,理解俄罗斯与西方世界的裂痕。 ★《克里米亚战争》重新确立了一场19世纪的帝国纷争的重要地位。除了“轻骑兵冲锋”和南丁格尔等耳熟能详的故事外,克里米亚战争还是*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战争,使用了*的现代来复枪、蒸汽机船,应用电报于战场通信;扭转了俄罗斯和奥斯曼帝国的现代化程,引发了伊斯兰世界与西方的对立情绪,对世界秩序的影响持续至今。

售       价:¥

纸质售价:¥76.80购买纸书

1788人正在读 | 1人评论 7.9

作       者:(英)奥兰多·费吉斯

出  版  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9-30

字       数:40.3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世界史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32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32条)
1853年,沙皇尼古拉一世借宗教争端侵今属罗马尼亚的多瑙河两公国。随后,摇摇欲坠而勉力维持其欧洲势力的奥斯曼帝国、担心俄国扩张的英国,以及想要重塑辉煌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陆续对俄宣战。持续18个月的克里米亚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员损失,并彻底改写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深刻影响了俄罗斯和土耳其的现代化程。 费吉斯大量引用俄罗斯、法国、英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文献资料,全面展现了民族主义情绪、帝国势力博弈和宗教冲突是如何影响各国介战争的。从国王与大臣、报道战争的记者与作家,到战场上的军官与士兵、围城内的妇孺,费吉斯不仅从多个视角还原了战争的全景,也为今天理解19、20世纪的“东方问题”,黑海地区基督徒与穆斯林的关系,以及俄罗斯与西方的世界裂痕提供了新的口。<br/>【推荐语】<br/>★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32)——保持放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后的“十字军东征”,追溯“东方问题”的源头,理解俄罗斯与西方世界的裂痕。 ★《克里米亚战争》重新确立了一场19世纪的帝国纷争的重要地位。除了“轻骑兵冲锋”和南丁格尔等耳熟能详的故事外,克里米亚战争还是*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战争,使用了*的现代来复枪、蒸汽机船,应用电报于战场通信;扭转了俄罗斯和奥斯曼帝国的现代化程,引发了伊斯兰世界与西方的对立情绪,对世界秩序的影响持续至今。 ★《克里米亚战争》清晰梳理了地缘政治、民族主义情绪、帝国冲突与文化因素如何促使俄罗斯、英国、法国和奥斯曼帝国介战争,并创新性地提出宗教在诱发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基于大量参战军官和士兵的家信和回忆录,本书生动还原了战场的残酷与瞬息万变,以及战争中普通人的伤痛、坚韧与英勇。 ★《出版人周刊》《科克斯评论》《纽约图书评论》《波士顿环球报》《纽约客》等媒体齐声推荐。<br/>【作者】<br/>奥兰多·费吉斯(Orlando Figes),英国人,生于1959年,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现任英国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历史学教授。俄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是文学艺术,还是政治经济,他都烂熟于心。他的一系列解读沙俄及苏联历史的著作如《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史》等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是当今英语世界俄罗斯研究的一流大家。作品曾获沃尔夫森奖、NCR图书奖,并围萨缪尔·约翰逊奖、达夫·库珀奖等,已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出版。   译者简介 吕品,香港科技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在英国学术、新闻及商业机构工作多年,曾担任英国《卫报》中文版主编及英文评论版编辑。目前在英国从事卫生经济学领域的循证医疗传播工作。  朱珠,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翻译学博士,现任英国爱丁堡大学亚洲学系中文教学主任,研究领域涉及翻译学、心理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等。从事英语作品汉译工作多年,广泛涉及文学、影视及学术专著的翻译。<br/>
目录展开

理想国译丛序

地图列表

日期及专有名词说明

序言

第一章 宗教战争

第二章 东方问题

第三章 俄国威胁

第四章 欧洲和平的终结

第五章 虚张声势

第六章 土耳其人首尝胜果

第七章 阿尔马

第八章 秋天的塞瓦斯托波尔

第九章 一月将军和二月将军

第十章 炮灰

第十一章 塞瓦斯托波尔的陷落

第十二章 巴黎与新秩序

结语 有关克里米亚战争的神话与记忆

缩略语说明

致谢

参考文献

译后记

累计评论(32条) 5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