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施今墨医学全集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196.70购买纸书

1541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王道瑞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1-01

字       数:45.4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医学 > 中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施今墨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家,有“北京四大名医”之盛誉。在“施今墨名家研究室”精心组织领导下,得以编纂《施今墨医学全集》,本书的出版对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全书由施今墨先生生平传略、施今墨医案集锦、施今墨对药与验方、施今墨文稿与墨迹四部分组成,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施今墨先生的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临床经验,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药人员以及中医临床工作者不可多得的参考书。<br/>【推荐语】<br/>为了继承和弘扬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和临床经验,发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方面的优势,在“施今墨名家研究室”精心组织领导下,得以编纂《施今墨医学全集》,施今墨先生医学经验首次结集出版,内容囊括施今墨医案、对药与验方,为学习和研究中医药人员以及中医临床工作者的参考书。 随书赠送精美书签,扫书签上的二维码,可共亨施门对药用药经验讲解。<br/>【作者】<br/>王道瑞,男,主任医师、教授,1984年至今担任《中国中医药年鉴》编委。撰有《中国医籍提要》(上下册)、《中医学》、《简明实用中医学》、《中医临证组方指南》、《<黄帝内经>之门—<内经知要>阐释》、《中医学用心得集—伤寒温病讲稿》、《严用和医学全书》、《祝谌予临证用方选粹》、《中医临床家祝谌予》、《施今墨医学全集》、《中医临证对药大全》等著作。<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版权页

《施今墨医学全集》编委会

序一 我的父亲施今墨

序二 我的外公施今墨

序三 完成一代名医身后事

编写说明

第一部分 施今墨先生生平传略

第二部分 施今墨医案集锦

内科医案

一、外感病(包括传染病)

(一)感冒

(二)流行性感冒

(三)流行性腮腺炎

(四)猩红热

(五)伤寒

(六)副伤寒

(七)霍乱

(八)天花(亦名痘疮)

(九)细菌性痢疾

(十)阿米巴痢疾

二、呼吸系统疾病

(一)鼻窦炎

(二)过敏性鼻炎

(三)鼻衄

(四)咽炎

(五)气管炎

(六)肺炎

(七)肺脓疡

(八)支气管扩张

(九)支气管哮喘

(十)肺结核

(十一)胸膜炎

三、心脑血管疾病

(一)心脏病

1.风湿性心脏病

2.肺源性心脏病

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4.慢性心功能不全

(二)高血压

(三)中风

四、消化系统疾病

(一)口腔溃疡

(二)食道炎

(三)食道狭窄

(四)食道癌

(五)胃炎

(六)消化性胃溃疡

(七)胃下垂

(八)泄泻(急性胃肠炎、肠功能紊乱、过敏性结肠炎)

(九)肠结核

(十)便血

(十一)便秘

(十二)脱肛

(十三)黄疸

(十四)肝硬化

五、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一)急性肾炎

(二)慢性肾炎

(三)肾盂肾炎

(四)膀胱炎

(五)肾与膀胱结核

(六)泌尿系统结石症

(七)副睾丸炎

(八)前列腺肥大

(九)遗尿

(十)遗精

(十一)阳痿早泄

(十二)强中

(十三)外肾发育不良

六、糖尿病

七、风湿病与痛风

(一)风湿性关节炎

(二)风湿性肌炎(肌痹)

(三)痛风

八、精神、神经病证

1.心悸

2.失眠、幻想

3.记忆力减退、健忘

4.烦躁情绪不安,精神不能集中

5.狂妄、易怒

6.情志郁郁、善悲欲哭

7.精神失常,症似癫狂

8.易惊恐

9.头痛

10.目眩头晕

(一)神经官能症

(二)失眠(神经衰弱)

(三)头痛

(四)眩晕

(五)癫痫

(六)面神经麻痹

(七)三叉神经痛

(八)坐骨神经痛

(九)急性炎症性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炎

九、其他疾病

(一)耳痛

(二)牙龈脓肿

(三)结核性脑膜炎

(四)腹膜炎

(五)腹胀

(六)一氧化碳中毒

(七)阿狄森氏病

(八)疟疾

(九)痿证

(十)绦虫病

(十一)出血急救

(十二)强心急救

妇科医案

一、月经病

(一)痛经

(二)月经过多、崩漏

(三)闭经

(四)更年期综合征

二、带下病

三、妊娠病

(一)妊娠恶阻

(二)子淋

(三)子晕

(四)胎动不安

(五)滑胎

(六)难产

四、产后病

(一)乳少

(二)产褥热

(三)乳痈

五、杂病

(一)不孕症

(二)癥瘕

儿科医案

(一)发热

(二)风疹

(三)麻疹

(四)流行性腮腺炎

(五)百日咳

(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炎

(七)结核性脑膜炎

(八)水痘

(九)白喉

(十)肠伤寒

(十一)黑热病

(十二)小儿麻痹症

(十三)支气管炎

(十四)类风湿性关节炎

(十五)肠痉挛(幼儿腹痛)

(十六)寄生虫病

(十七)早老症

外科医案

(一)颈淋巴结核

(二)颈淋巴腺瘤

(三)腰椎结核

(四)疝气

(五)丹毒

(六)维生素B2缺乏症

(七)脚气

(八)荨麻疹

(九)瘿瘤

(十)阑尾炎

(十一)痔疮

(十二)多汗症

(十三)脱发症

(十四)紫癜

(十五)牙疳(下颌骨髓癌)

第三部分 施今墨临证对药与验方

一、对药

(一)祛风解表清热透疹类

1.麻黄 桂枝

2.荆芥 防风

3.葱白 淡豆豉

4.桑叶 桑枝

5.桑叶 菊花

6.羌活 独活

7.蔓荆子 连翘

8.白僵蚕 荆芥穗

9.白僵蚕 白芷

10.蝉衣 薄荷

11.葛根 升麻

12.浮萍 紫草

13.浮萍 牛蒡子

14.苍耳子 辛夷

15.白茅根 芦根

16.蝉衣 石菖蒲

17.蝉衣 凤凰衣

18.桑叶 羌活 独活

19.桑叶 桑寄生

20.蝉衣 浮萍

21.蝉衣 龙胆草

22.蝉衣 片姜黄

23.蝉衣 磁朱丸

24.白僵蚕 牛蒡子

25.荆芥穗 蝉衣

26.荆芥穗 白蒺藜

27.黑荆穗 豆豉

28.荆芥穗 紫草

29.荆芥 羌活 独活

(二)止咳化痰下气平喘类

1.半夏 枇杷叶

2.炙白前 炙前胡

3.炙白前 炙百部

4.射干 麻黄

5.桑叶 桑白皮

6.桑白皮 橘皮

7.桑白皮 地骨皮

8.海浮石 旋覆花

9.半夏曲 旋覆花

10.陈胆星 旋覆花

11.天竺黄 半夏曲

12.橘红 橘络

13.炙紫菀 橘红

14.半夏 橘皮

15.杏仁 川贝母

16.肥知母 川贝母

17.瓜蒌子 瓜蒌皮

18.炙紫菀 炙苏子

19.莱菔子 白芥子

20.葶苈子 大枣

21.细辛 五味子

22.五味子 干姜

23.山药 牛蒡子

24.熟地黄 全当归

25.熟地黄 麻黄

26.大枣 黑锡丹

27.海浮石 黛蛤散

28.桑叶 杏仁 阿胶 枇杷叶

29.炙紫菀 阿胶

(三)芳香化浊醒脾开胃类

1.藿香 佩兰

2.鲜佩兰 鲜菖蒲

3.苏梗 藿梗

4.炒苍术 炒白术

5.砂仁 白蔻仁

6.厚朴花 代代花

7.玫瑰花 代代花

8.乌梅 木瓜

9.生内金 生麦芽(或生谷芽)

10.生内金 紫丹参

(四)益气健脾和胃止呕止泻类

1.黄芪 党参

2.黄芪 怀山药

3.怀山药 白扁豆

4.茯苓 白术

5.白术 鸡内金

6.白术 枳实

7.白术 黄芩

8.苍术 黄柏

9.苍术 玄参

10.苍术 川椒

11.苍术 防风

12.苍术 白芝麻

13.枳实 竹茹

14.陈皮 竹茹

15.炒吴萸 炒黄连

16.左金丸 血余炭

17.左金丸 晚蚕沙

18.半夏曲 建神曲

19.半夏曲 沉香曲

20.半夏曲 瓦楞子

21.秫米 半夏曲

22.干姜 黄连

23.木香 黄连

24.马宝 沉香

25.绿豆衣 薏苡米

26.丁香 柿蒂

(五)清热解毒滋阴泻火类

1.黄芩 黄连

2.银花 连翘

3.连翘 牛蒡子

4.板蓝根 山豆根

5.板蓝根 玄参

6.紫花地丁 蒲公英

7.紫花地丁 紫草

8.紫草 仙鹤草

9.紫草 苏木 木蝴蝶 威灵仙

10.连翘 菊花

11.连翘 薄荷

12.金银花 金银藤

13.马勃 青黛

14.马勃 黛蛤散

15.知母 生石膏

16.竹叶 生石膏

17.生石膏 细辛

18.细辛 干地黄

19.干地黄 熟地黄

20.鲜生地 干生地

21.鲜地黄 石斛

22.干地黄 白茅根

23.干地黄 石斛 麦冬

24.麦冬 天冬

25.玄参 麦冬

26.南沙参 北沙参

27.瓜蒌皮 天花粉

28.知母 黄柏

29.青蒿 鳖甲

30.鳖甲 龟板

31.葛根 丹参

32.鸦胆子 龙眼肉

(六)利湿行水消肿类

1.滑石 甘草

2.滑石 海浮石

3.滑石 瓦楞子

4.血余炭 六一散 薏苡仁

5.杏仁 薏苡仁

6.麻黄 浮萍

7.麻黄 石膏

8.海浮石 海金沙

9.金钱草 海金沙

10.萆薢 益智仁

11.黄芪(皮) 防己

12.车前子 车前草

13.车前草 旱莲草

14.车前子 炒红曲

15.车前子 益元散

16.车前子 血余炭

17.赤小豆 赤茯苓

18.赤茯苓 赤芍

19.益元散 鲜荷叶

20.益元散 血余炭

21.萹蓄 瞿麦

22.冬瓜子 冬葵子

23.冬瓜子 甜瓜子

24.冬瓜子 青橘叶

25.大腹子 大腹皮

(七)泻下通便类

1.大黄 芒硝

2.大黄 荆芥穗

3.玄明粉 瓜蒌

4.大黄 肉桂

5.蚕沙 皂荚子

6.当归 肉苁蓉

7.火麻仁 郁李仁

8.橘红 杏仁

9.半夏 硫黄

(八)祛风通络疗痹类

1.桑枝 桑寄生

2.海桐皮 秦艽

3.海桐皮 豨莶草

4.吴茱萸 木瓜

5.海风藤 络石藤

(九)理气解郁行气消胀类

1.青皮 陈皮

2.枳壳 郁金

3.青橘叶 郁金

4.炒枳实 炒枳壳

5.香附 苏梗

6.香附 台乌药

7.香附 高良姜

8.香附 五灵脂

9.苏梗 桔梗

10.莱菔子 莱菔英

11.代赭石 旋覆花

12.薤白头 全瓜蒌

13.瓜蒌 枳实

14.枳实炭 橘皮炭

15.橘皮炭 沉香

16.延胡索 金铃子

17.木香 槟榔

18.桔梗 枳壳 薤白 杏仁

(十)活血化瘀止血止痛类

1.桃仁 杏仁

2.丹皮 丹参

3.三棱 莪术

4.乳香 没药

5.三七 白及

6.当归 川芎

7.桃仁 红花

8.蒲黄 五灵脂

9.花蕊石 钟乳石

10.大黄 䗪虫

11.月季花 代代花

12.艾叶 香附

13.赤芍 白芍

14.白芍 甘草

15.白茅根 白茅花

16.丹参 三七

17.丹参 乳香 没药

18.丹参 檀香 砂仁

19.绿升麻 黑芥穗

20.茺蔚子 泽兰

21.血余炭 韭菜子

22.血余炭 仙鹤草 阿胶

23.血余炭 黑升麻 黑芥穗

24.血余炭 鹿角 紫河车

25.血余炭 琥珀 血竭

(十一)养心安神与重镇安神类

1.茯苓 茯神

2.茯神 麦冬

3.生枣仁 熟枣仁

4.酸枣仁 柏子仁

5.酸枣仁 栀子

6.远志 石菖蒲

7.何首乌 刺蒺藜

8.栀子 淡豆豉

9.百合 知母

10.半夏 夏枯草

11.秫米 磁朱丸

12.黄连 肉桂

13.补骨脂 胡桃肉

14.黄连 阿胶

15.甘松 鹿角霜

16.女贞子 旱莲草

17.白薇 刺蒺藜

18.合欢皮 白蒺藜

19.白蒺藜 首乌藤

20.白蒺藜 远志

21.石菖蒲 焦远志 茯神

22.龙骨 牡蛎

23.龙齿 紫贝齿

24.紫贝齿 紫石英

25.石决明 紫石英

26.石决明 灵磁石

27.紫石英 灵磁石

28.紫石英 铁落

29.珍珠母 磁朱丸

30.朱砂 琥珀

(十二)平肝潜阳息风定惊止痉类

1.刺蒺藜 白僵蚕

2.僵蚕 地龙

3.全蝎 钩藤

4.全蝎 蜈蚣

5.茺蔚子 天麻

6.茺蔚子 夏枯草

7.茺蔚子 石菖蒲

8.珍珠 海参肠

9.郁金 白矾

10.钩藤 牛膝

11.槐花 黄芩

12.牡蛎 葛根

13.阿胶 龟板胶 鹿角胶

14.石决明 草决明

15.白蒺藜 茺蔚子

16.钩藤 薄荷

17.菖蒲 苍耳子

(十三)益气温阳强心通脉类

1.丹参 檀香

2.五灵脂 降香

3.石菖蒲 郁金

4.阿胶 仙鹤草

5.地锦草 仙鹤草

6.人参 附子

7.附子 干姜

8.地锦草 分心木

(十四)补肝肾强筋骨填精明目类

1.杜仲 续断

2.续断 黄精

3.枸杞子 菊花

4.女贞子 续断

5.仙茅 淫羊藿

6.熟地黄 细辛

7.刺蒺藜 沙苑子

8.蚕沙 夜明砂

9.狗脊 功劳叶

10.桑叶 黑芝麻

11.鹿角胶 阿胶

12.鹿角胶 紫河车

13.鹿角胶 虎骨胶

14.鹿角胶 龟板胶

(十五)和解表里平调寒热类

1.桂枝 白芍

2.柴胡 白芍

3.柴胡 黄芩

4.半夏 黄芩

5.知母 草果

(十六)软坚散结消肿瘤类

1.海藻 昆布

2.玄参 牡蛎

3.橘核 荔枝核

4.浙贝母 夏枯草

5.鸡内金 芒硝

6.瓦楞子 鱼脑石

7.海浮石 瓦楞子

(十七)收敛固脱止汗止泻涩精类

1.黄芪 防风

2.黄芪 牡蛎

3.黄芪 浮小麦

4.黄芪 附子

5.麻黄根 浮小麦

6.五味子 五倍子

7.山萸肉 牡蛎

8.芡实 莲子

9.肉豆蔻 补骨脂

10.赤石脂 禹余粮

11.赤石脂 白石脂

12.血余炭 赤石脂 禹余粮

13.金樱子 芡实

14.茯苓 益智仁

15.桑螵蛸 海螵蛸

16.诃子 陈皮

17.诃子 桔梗 甘草

18.诃子 血余炭

19.血余炭 禹余粮

二、验方

1.慢性肠炎丸

2.慢性痢疾丸

3.慢性结肠炎丸

4.治失眠方(1)

5.治失眠方(2)

6.治失眠方(3)

7.治疗神经衰弱(阳衰)验方(4)

8.治疗神经衰弱(阴虚)验方(5)

9.治糖尿病方(1)

10.治糖尿病方(2)

11.治糖尿病方(3)

12.治糖尿病方(4)

13.治低热久不退方(1)

14.治低热不退方(2)

15.龙胆蒺藜汤

16.益肾强身丸(原名抗衰延年丸)

17.防衰益寿丸

18.固神气精血方

19.肝脾肿大合剂

20.胃溃疡合剂

21.十二指肠溃疡合剂

22.治风湿性关节炎方

23.慢性气管炎方

24.调气汤

第四部分 施今墨文稿与墨迹

一、文稿

(一)弁言

(二)医戒十二条

(三)华北国医学院第二届毕业纪念册序

(四)《祝选施今墨医案·施序》

(五)1951年儿童医院新院开幕致词

(六)在医学高教会议上的发言稿

(七)编辑中医统一标准用书建议

(八)建议书

(九)为迎接国家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加强中医工作的建议

1.目标

2.建议内容

(1)继续开展中医进修工作,各省应普设进修学校

(2)重点设置中医实验医院

(3)调整中医学会组织系统

(4)改变中药剂型,促进中药科学化

(5)编辑中医统一标准用书

(6)重点试办中医学校

(十)在全国政协二届二次全会上的发言稿

(十一)科学院设立中医学理研究所的意见书

1.前言

2.为什么要设立中医学理研究所

3.为什么中医学理研究所应该由科学院领导

4.中医学理研究所的工作规划大意

5.成立中医理论研究所的条件是否具备

6.结语

(十二)重视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工作

(十三)介绍蒸谷米治疗脚气病(施今墨 陆士一)

1.脚气病的来源

2.蒸谷米治脚气病

3.蒸谷米的做法

(十四)改革中国医学教育的建议(节选)

(十五)关于抗老强身的科学根据、社会基础和医药方案

1.关于抗老强身的科学根据

2.关于抗老强身的社会基础

3.关于抗老强身的医药方案

(十六)《施今墨临床经验集·自序》

(十七)打破旧框框 大胆革新

二、墨迹

(一)随笔

(二)处方墨迹

(三)诗词类

附 施今墨先生年谱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