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生活需要仪式感2(把温暖和感动带给你在乎的人)电子书

◎ 《生活需要仪式感》系列第二部,数十位明星大咖口口相传,上万家主流媒体感动推荐。 ◎ 全民都在积极实现的愿景,家庭、伴侣、亲人、同事、朋友之间必不可少的情感诉求。 ◎ 12位作家亲述仪式感独特体验,还原50种仪式感场景,有温度、有态度、不刻意、不费神,带给你简单而丰盈的小美好。 ◎ 与在乎的人情感升温的共读佳作,可以当作赠送亲友的绝佳礼物,也是你真切体验仪式感的好机会。给自己、给他人应有的认可和尊重,

售       价:¥

纸质售价:¥31.00购买纸书

2519人正在读 | 1人评论 6.8

作       者:魏文翼

出  版  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8-01

字       数:10.2万

所属分类: 经管/励志 > 成功/励志 > 人生哲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2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2条)
     《生活需要仪式感》系列第二部,12位作家亲述仪式感独特体验,还原50种仪式感场景,带给你简单而丰盈的小美好。       当日子清苦而平淡时,仪式感能让你心怀期望,消除困顿。当日子奢华而浓烈时,仪式感能让你心有所定,化解沉迷。仪式感能唤醒我们对内心的尊重,从而去尊重生活,尊重一切美好的人和事。<br/>【推荐语】<br/>《生活需要仪式感》系列第二部,数十位明星大咖口口相传,上万家主流媒体感动推荐。 全民都在积极实现的愿景,家庭、伴侣、亲人、同事、朋友之间必不可少的情感诉求。 12位作家亲述仪式感独特体验,还原50种仪式感场景,有温度、有态度、不刻意、不费神,带给你简单而丰盈的小美好。 与在乎的人情感升温的共读佳作,可以当作赠送亲友的佳礼,也是你真切体验仪式感的好机会。给自己、给他人应有的认可和尊重, 拒绝潦草人生,有些日子你必须过得与众不同。 推荐您文通天下其他畅销书:<br/>【作者】<br/>魏文翼,青年作家,十读书高赞作者。写有态度的文字,过有格调的日子,认真对待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见识过太多庸碌、无趣的人生,才决定听从内心的指引,让生活更有仪式感。<br/>
目录展开

NO.1 给生活一点仪式感,一切都变得有意义

温暖:仪式感让这薄情的世界变得有温度

浪漫:仪式感才是爱情中最好的礼物

热情:没有炽烈的热情,生活就不值得过

精致:活得精致,就是女人需要的仪式感

尊重:即便处境卑微,也可以获得尊重

分享:为什么朋友圈越来越没意思了

上进:对于生活这件事,再难也别将就

优雅:用一颗文艺的心,过烟火日子

美颜:把变美这件事当作一种仪式来练习

NO.2 每一次人生历练,都值得被庄重对待

活法:生命不允许被任何人否定

庄重:在生命离场之前,彪悍地活下去

态度:你的生活方式决定你的人生

尝试:别轻易扼杀了生命的可能性

淡然:放弃诱惑并不意味着放弃追求

前行:只要不曾后退,走慢一点又何妨

立足:生活的路,必须自己走出来

拼搏:三十几岁还一事无成的你,要认怂吗

NO.3 如果厌倦了格调,你就厌倦了生活

整理:你房间这么乱,怪不得生活那么糟

装扮:不要小看一个穿高跟鞋的女人

修行:你可以不漂亮,但一定要有教养

用餐:越是孤独,越要吃饱

健康:世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清洁:我对洗澡的坚持

心态:比婴儿肌更重要的是少女心

专注:所谓成功,就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NO.4 你想念的人和事,都能在仪式里相逢

寄托:你想念的人和事,都能在仪式里相逢

守望:为你留着一盏灯

饮食:再忙也要好好吃饭

归宿:在你喜欢的城市,过上你想过的生活

拯救:一路奋战的人,虽败犹荣

成熟:用大把时间彷徨,用几个瞬间成长

阅历:眼界一开阔,很多东西都会变小

等待:总有一场温暖的相遇会来

NO.5 不刻意、不矫情,世间人情只在于用心

情趣:我不要毫无仪式感的爱情

放下:没有不好的未来,只有放不下的过去

自足:一个人也要好好生活

活力:我愿朝着太阳生长

准备:给时光以生命,给生命以时光

自律:你的不自律,正在拖垮你

真实:回过头来,安心做自己

回报:想做好一件事,先放下功利心

NO.6 总有一些日子,你要过得与众不同

出众:在人生历练中变得与众不同

有趣:用力去关心世界

独立:你有多独立,就有多自由

守时:你有多守时,就有多靠谱

美食:爱吃的人,心情总不会太差

非凡:平凡简单,安于平凡不简单

生趣:舍得为生活花时间

坚强:若你够坚强,命运又能把你怎么样

累计评论(2条) 2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