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亚健康学概论(十三五)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33.40购买纸书

129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肖子曾,宋炜熙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8-01

字       数:21.5万

所属分类: 教育 > 大中专教材 >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书全面介绍亚健康的基本理论、基本思想,简要论述亚健康的分类、检测、与中医治未病的关系、中医体质、中医症候分型、干预方法、干预手段等。 本书符合医学发展趋势,社会百姓和学生关注度高,且已作为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br/>【作者】<br/>肖子曾,男,1959年8月出生,1983年7月毕业于湖南中医学院医疗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常务委员,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理事,湖南中医药学会理事,湖南中医药学会基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中西医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参与省部、厅级课题14项,获省厅级教学、科研成果奖6项,在国家、省级学术核心刊物发表专业论文33篇,出版学术著作10部。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善治中医内科疾病,尤其善长于消化道疾病、代谢和营养疾病的诊疗。<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版权页

《亚健康学概论》编委会

前 言

第一章 健康与亚健康

第一节 健康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一、健康概念的提出

二、健康概念的内涵及其关系

三、健康的不同属性

(一)健康的时间性

(二)健康的动态性

(三)健康的地域性

四、现代社会健康观与健康现状

(一)现代社会的健康观

(二)现代社会健康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社会对健康现状的评价方法及认识

第二节 亚健康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一、亚健康概念的提出与形成

二、亚健康的范畴

三、亚健康的分类

(一)根据亚健康状态的轻重程度进行分类

(二)根据亚健康状态的症状表现进行分类

(三)根据亚健康者的不适表现进行分类

四、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调查

(一)国外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现状

(二)国内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现状

五、不同亚健康人群的表现特点及相关因素

(一)不同年龄的亚健康表现特点及相关因素

(二)不同职业亚健康发生率及相关因素

第二章 亚健康与未病学

第一节 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认识

一、中医对亚健康形成的认识

二、中医对亚健康诊断的认识

(一)亚健康状态早期诊察的手段——四诊合参

(二)亚健康状态辨识及调摄的依据——辨证

(三)进一步认识亚健康的依据——中医体质学说

三、中医对亚健康治疗的认识

第二节 未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未病学”思想的源流及其初步形成

(一)“治未病”思想萌芽时期——远古夏商

(二)“治未病”思想起源时期——西周和春秋战国

(三)“治未病”的临床应用时期——秦汉晋隋

(四)“治未病”的经验积累时期——唐宋金元明清

二、现代未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现代未病学的形成

(二)现代未病学的理论体系

(三)现代未病学的发展

三、未病学的内涵

(一)中医“未病”的含义

(二)“未病学”的现代观

第三节 亚健康与未病学的关系

一、亚健康状态与未病学的联系

(一)亚健康状态与未病学内涵的联系

(二)亚健康的体质与中医体质学说的联系

(三)亚健康状态的干预与中医治未病的联系

二、中医治未病原则

(一)未病先防,扶正避邪

(二)欲病早治,防微杜渐

(三)已病防变,截断扭转

(四)愈后防复,综合调摄

三、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干预的指导

(一)中医“治未病”思想是防治亚健康的基本原则

(二)运用中医“治未病”方法综合干预亚健康

(三)运用“治未病”理论防治亚健康常见病

第三章 亚健康的检测评估

第一节 传统的亚健康检测评估技术

一、体表信息分析

1.皮肤爪甲信息

2.毛发信息

3.头部信息

4.面部信息

二、五官信息分析

三、分泌物、排泄物信息分析

四、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第二节 临床常用亚健康评估量表

一、疲劳评定

二、疼痛症状及其评定量表

三、心理症状及其评定量表

四、睡眠质量及其评定量表

五、生活质量状况及其评定量表

第三节 亚健康检测评估新技术

一、环境医学分析法

1.地方性疾病状态与亚健康状态

2.职业性疾病状态与亚健康状态

3.营养素性亚健康状态

二、医学心理分析法

三、红外热成像检测

四、经络检测技术

第四章 亚健康状态的综合干预

第一节 常用干预方法

一、健康管理

(一)健康管理的定义和对象

(二)健康管理的分类

(三)常见亚健康状态的健康管理方法

二、健康教育

三、心理调适

四、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五、饮食调摄

(一)饮食有节

(二)全面均衡

(三)饮食卫生

(四)因人制宜

(五)食疗

附:十种常见亚健康症状的饮食调理

六、睡眠调理

(一)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二)睡眠的节律

七、运动健身

(一)运动健身时需遵守的原则

(二)常用的运动项目

八、娱乐保健

九、临床干预方法

(一)针灸

(二)推拿

(三)刮痧拔罐

(四)三伏贴

(五)耳穴疗法

(六)整脊疗法

(七)瑜伽

第二节 中医体质及其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方法

一、平和质

二、气虚质

三、阳虚质

四、阴虚质

五、痰湿质

六、湿热质

七、寒湿质

八、血瘀质

九、血虚质

十、气郁质

十一、特禀质

第三节 常见亚健康症状的中医药调治

一、脱发

1.心脾两虚证

2.肝肾不足证

3.肝郁血瘀证

4.湿热蕴阻证

5.风盛血燥证

二、目干涩

1.阴血不足证

2.脾胃虚弱证

3.湿热壅滞证

4.气滞血瘀证

三、咽干

1.热毒内蕴证

2.虚火上炎证

3.痰瘀互结证

四、牙齿松软

1.肾阴虚证

2.肾阳虚证

3.胃火上炎证

五、眼、面肌抽搐

1.风邪侵袭证

2.肝风上扰证

3.血虚风动证

4.阴虚风动证

六、头晕

1.心阳虚证

2.脏腑功能衰减,脾肾阴阳失衡证

3.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证

七、头痛

1.肝阳上亢证

2.气血两虚证

3.肝肾阴亏证

4.痰瘀阻络证

八、耳鸣

1.肾阳不足,湿困中焦,虚实夹杂证

2.热邪客于少阳胆经证

3.肝胆火盛证

4.肾精亏虚证

5.心阳不振,津气两虚证

九、颈肩酸痛

1.肝肾不足,气阴亏虚证

2.寒湿阻络证

十、畏寒

1.肾阳虚证

2.脾阳虚证

十一、自汗

1.肺卫不固证

2.心血不足证

3.阴虚火旺证

4.邪热郁蒸证

十二、盗汗

1.心血虚证

2.阴虚火旺证

3.气阴亏虚证

十三、健忘

1.心脾两虚证

2.心肾不交证

3.肝郁血虚证

4.痰热扰神证

十四、心悸

1.痰火扰心证

2.心阴亏虚证

3.心脾两虚证

4.心虚胆怯证

十五、失眠

1.心脾两虚型

2.阴虚火旺型

3.心虚胆怯型

4.脾胃不和型

十六、嗜睡

1.痰湿困脾证

2.脾气不足证

3.肝郁脾虚证

4.血虚证

5.湿浊蒙蔽证

十七、情绪低落

1.髓海不足证

2.肝气郁结证

3.心气虚证

4.心血虚证

十八、烦躁易怒

1.肝气郁结证

2.肝火上炎证

3.肝阳上亢证

4.心火上炎证

十九、饮食减少

1.饮食停滞证

2.肝气犯胃证

3.脾胃湿热证

4.胃阴不足证

5.脾胃气虚证

6.脾胃虚寒证

二十、腹胀

1.饮食积滞证

2.湿热蕴结证

3.肝郁气滞证

4.脾胃虚弱证

二十一、便稀

1.寒湿型

2.湿热型

3.伤食型

4.肝郁型

5.脾虚型

6.肾虚型

二十二、便秘

1.热结便秘证

2.气滞便秘证

3.气虚便秘证

4.血虚便秘证

5.阳虚便秘证

二十三、夜尿多

1.心脾两虚证

2.肾阳不足证

3.肾气亏虚证

4.肾气阴两虚,肺胃火热炽盛证

二十四、经前乳胀

1.肝气郁结证

2.肝郁化火证

3.肝肾阴虚证

二十五、月经失调

1.脾气虚证

2.血虚证

3.肝气郁结证

4.阴虚血热证

二十六、带下量多

1.脾气虚证

2.肾阳虚证

3.阴虚夹湿证

4.湿热下注证

二十七、皮肤瘙痒

1.风热血热证

2.湿热蕴结证

3.血虚肝旺证

二十八、身体疼痛

1.肝肾阴虚夹热证

2.肝肾阴虚夹痰湿证

3.肝肾阴虚夹瘀证

4.肾阳虚证

5.阴阳两虚证

二十九、下肢无力

1.肾阳虚证

2.肾阴虚证

3.肾精不足证

4.脾气虚证

第四节 常见亚健康证候的中医药干预

一、肝气郁结证

二、肝郁脾虚证

三、心脾两虚证

四、肝肾阴虚证

五、肺脾气虚证

六、脾虚湿阻证

七、肝郁化火证

八、痰热内扰证

第五节 常见疾病前亚健康状态的干预

一、高血压前期

(一)判断依据

(二)调治方法

1.肝阳上亢证

2.肝肾阴虚证

3.痰湿中阻证

(三)生活干预

二、糖尿病前期

(一)判断依据

(二)调治方法

1.阴虚燥热型

2.气阴两虚型

3.痰热中阻型

4.肝经郁热型

(三)生活干预

三、高脂血症前期

(一)判断依据

(二)调治方法

1.痰湿内阻型

2.肝火痰湿型

3.肝肾阴虚型

(三)生活干预

四、乳腺增生倾向

(一)判断依据

(二)调治方法

1.肝郁气滞,痰瘀互结证

2.脾肾阳虚,冲任失调证

(三)生活干预

五、前列腺增生倾向

(一)判断依据

(二)调治方法

1.肾阳虚衰证

2.肾阴亏耗证

3.瘀积内阻证

4.湿热蕴结证

5.肝郁气滞证

(三)生活干预

六、脂肪肝倾向

(一)判断依据

(二)调治方法

1.气滞血瘀证

2.痰湿内阻证

3.肝胆湿热证

4.脾肾阳虚证

(三)生活干预

七、女性更年期亚健康

(一)判断依据

(二)调治方法

1.肝肾阴虚证

2.脾肾阳虚证

3.心脾两虚证

4.心肾不交证

5.阴血亏虚证

6.肝郁脾虚证

7.冲任不固证

(三)生活干预

八、慢性疲劳综合征

(一)判断依据

(二)调治方法

1.内虚外感证

2.肝郁脾虚证

3.脾虚湿困证

4.中气不足证

5.心脾两虚证

6.脾肾阳虚证

7.肝肾阴虚证

(三)生活干预

九、动脉粥样硬化倾向

(一)判断依据

(二)调治方法

1.痰湿中阻证

2.气滞血瘀证

3.脾胃热盛证

4.痰瘀阻滞证

(三)生活干预

十、胃肠道功能紊乱

(一)判断依据

(二)调治方法

1.脾胃不和证

2.肝脾不和证

3.湿浊困脾证

4.脾胃阳虚证

(三)生活干预

十一、电脑、空调、手机、耳机综合征

(一)判断依据

(二)调治方法

1.肝肾阴虚证

2.阴虚火旺证

3.肾阳不足证

4.心脾两虚证

(三)生活干预

十二、免疫力下降

(一)判断依据

(二)调治方法

1.气血亏虚证

2.脾肾阳虚证

3.肝肾阴虚证

4.脾气亏虚证

(三)生活干预

十三、男性性生殖机能减退

(一)判断依据

(二)调治方法

1.肾阳虚衰证

2.阴虚火旺证

3.湿热下注证

4.肝气郁结

(三)生活干预

十四、肥胖症前期

(一)判断依据

(二)调治方法

1.胃热滞脾证

2.脾虚湿阻证

3.痰浊中阻证

4.肝郁气滞证

(三)生活干预

十五、营养不良倾向

(一)判断依据

(二)调治方法

(三)生活干预

十六、痛风前期

(一)判断依据

(二)调治方法

(三)生活干预

十七、焦虑倾向

(一)判断依据

(二)调治方法

1.肝郁化火证

2.痰热内扰证

3.肝肾阴虚证

(三)生活干预

十八、抑郁倾向

(一)判断依据

(二)调治方法

1.肝郁气滞证

2.痰气郁结

3.心脾两虚证

(三)生活干预

十九、假日综合征

(一)判断依据

(二)调治方法

1.心脾两虚证

2.痰热内扰证

3.肝郁脾虚证

(三)生活干预

二十、颈腰椎功能减退

(一)判断依据

(二)调治方法

1.寒湿阻络证

2.气血两虚夹瘀证

3.脾肾阳虚证

(三)生活干预

第六节 家庭常备药箱

一、家庭药箱

(一)治感冒药

(二)治咳嗽药

(三)治慢性支气管炎药

(四)治哮喘药

(五)治急性肠胃炎药

(六)治慢性胃炎药

(七)治腹痛药

(八)治疗消化不良药物

(九)治便秘药

(十)止痛药

(十一)清热泻火解毒药

(十二)治疗皮肤病的药物

(十三)治疗跌打损伤和关节疼痛的药物

(十四)治中暑药物

(十五)五官科用药

(十六)补充维生素及营养的药

(十七)心脑血管药物

(十八)治中风后遗症药

(十九)急性尿路感染用药

(二十)治痔疮药

(二十一)其他药物

二、自我合理用药

三、药品储备常识

第五章 亚健康的研究展望

第一节 理论研究进展

一、亚健康的分类与范畴研究

二、亚健康发病因素研究

三、亚健康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关系研究

第二节 亚健康临床研究进展

一、评价技术研究进展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远程健康监测仪

(二)遗传学分析法

(三)中医评价法的研究

二、治疗措施的研究进展

(一)西医治疗措施的研究进展

(二)中医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

三、结语

附录

附录一 疲劳评定相关量表

疲劳评定量表(FAI)

疲劳问卷(FS)

附录二 焦虑自评量表(SAS)

附录三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1.抑郁情绪

2.有罪感

3.自杀

4.入睡困难

5.睡眠不深

6.早醒

7.工作和兴趣

8.迟缓:指思维和语言缓慢,注意力难以集中,主动性减退

9.激越

10.精神性焦虑

11.躯体性焦虑:指焦虑的生理症状,包括口干、腹胀、腹泻、打嗝、腹绞痛、心悸、头痛、过度换气和叹息,以及尿频和出汗等

12.胃肠道症状

13.全身症状

14.性症状:指性欲减退、月经紊乱等

15.疑病

16.体重减轻

17.自知力

附录四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

附录五 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

附录六 远程健康检测仪的技术特点及应用价值、范围

1.技术特点

2.应用价值

3.应用范围

主要参考文献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