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中国宏观经济丛书》编委会
本书课题组成员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中国的结构转型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第一次结构转型:跨越式选择与经济发展
(一)国家工业化战略的确立和计划经济体制的选择
(二)经济结构转型及其影响
二、第二次结构转型:战略调整与改革开放
(一)矫正性转型与经济快速发展
1.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发展战略调整
2.矫正性转型极大刺激了经济增长
(二)结构深化与经济高速增长
1.20世纪90年代以来影响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转换的重大因素
2.20年间,我国经济加快增长,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并连续跨越两个台阶,得益于这一时期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度转化
三、第三次结构转型:迈向高收入国家面临的挑战与战略选择
(一)迈向高收入国家面临的挑战
1.从需求结构分析
2.从产业结构分析
3.从社会结构分析
(二)第三次结构转型的战略选择
1.应下决心调低经济增长速度,将发展资源更多地用于结构转型,培养结构性增长动力
2.通过多途径拓展和扩大国内消费市场、构建消费型社会
3.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支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促进中国经济实现高端化、低碳化发展
4.改变贸易结构方式,促进中国从出口导向向对外投资转变,从出口低端产品向出口高端产品转变
5.加快推进体制改革,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结构转型创造制度条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我国需求结构转型研究
一、相关理论及研究思路
(一)需求结构相关理论概述
(二)研究思路
二、我国需求结构总体变化情况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需求结构变化经历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49~1977年)
2.第二阶段(1978~1990年)
3.第三阶段(1991~2010年)
(二)当前需求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1.外贸生产能力快速增长与国际市场需求疲软之间的矛盾
2.投资需求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之间的矛盾
3.消费率不断下降与建立消费型社会发展规律背离之间的矛盾
三、我国需求结构三大矛盾的原因分析
(一)一些理论对实践的负面影响
1.重商主义理论的负面影响
2.比较优势理论的负面影响
3.二元经济理论的负面影响
(二)近年来需求结构调整政策实践的负面影响
1.亚洲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需求结构调整政策实践的负面影响(1998~2003年)
2.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的需求结构调整政策实践的负面影响(2008年至今)
四、需求结构转型的国际实践与经验教训
(一)日本的成功转型(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期)
1.政策背景
2.主要政策主张
3.效果评价
(二)德国的有效调整(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
1.政策背景
2.主要政策主张
3.效果评价
(三)巴西落入“中等收入陷阱”(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中后期)
(四)小结
五、我国需求结构转型的总体思路、战略主线和政策选择
(一)总体思路
(二)战略主线
(三)具体政策选择
1.调整外需,化解外贸产能快速增长与国际市场疲软之间的矛盾
2.优化投资,破解投资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之间的矛盾
3.扩大消费,消除消费率下降与建立消费型社会目标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附录: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需求结构调整的政策实践及启示
一、亚洲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需求结构调整(1998~2003年)
(一)政策背景
(二)主要政策
1.积极的财政政策
2.稳健的货币政策
3.产业和区域发展政策
4.收入分配和民生政策
(三)效果评述
二、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需求结构调整(2008年至今)
(一)政策背景
(二)主要政策
1.积极的财政政策
2.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3.产业和区域发展政策
4.收入分配和民生政策
(三)效果评述
三、两轮需求结构调整的反思及启示
(一)对两轮需求结构调整政策的反思
1.重短期效果,轻长期安排
2.重扩大内需,轻调节外需
3.重投资抓手,轻扩大消费
4.重政府行为,轻市场机制
(二)相关启示
第三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研究
一、产业结构转型的一般含义
二、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末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
(一)第一次产业结构转型——跨越式转型
(二)第二次产业结构转型——矫正式转型
三、新世纪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特征
(一)工业化进程加快,一、二、三次产业结构得到改善
(二)第二产业比重停止了不断攀升的态势,但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三)产业内部结构得到改善,重化工业主导的工业化特征明显
(四)产业结构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不断加深,部分工业已呈现明显的出口导向型
四、我国现有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现有产业结构存在突出问题和矛盾
1.三次产业结构仍不合理
2.产业结构层次低
3.创新能力弱,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面临严重的技术瓶颈制约
4.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状况仍然较突出
(二)产业结构问题的原因分析
五、中国处于新一轮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关口
(一)产业结构转型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二)产业结构转型是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的重要途径
(三)产业结构转型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客观要求
六、新一轮产业结构转型的重点
(一)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积极推进服务业发展
(三)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
(四)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五)不断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七、产业结构转型的预期目标和实施路径
(一)预期目标
1.三次产业结构转换取得突破性进展
2.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
3.技术结构明显提升
4.对就业的带动进一步增强
5.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二)实施路径
1.深化体制改革
2.加强政策引导
3.强化创新驱动
4.改善要素供给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我国加快城镇化进程研究
一、城镇化是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必经过程
(一)城镇化发展相关理论观点综述
1.城乡融合理论
2.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3.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4.经济结构转换理论
5.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6.制度变迁理论
7.理论启示
(二)城镇化发展模式
1.同步城镇化模式
2.超前城镇化模式
3.滞后城镇化模式
4.逆城镇化模式
二、我国的城镇化进程、问题及趋势
(一)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1.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演变
2.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3.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动力
(二)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发展体系有待优化
2.农民工市民化存在多重制度障碍
3.城镇化相关社会问题突出
4.城镇化面临“高成本”的阻力
(三)未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
1.城镇化仍将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2.农民工市民化将成为城镇化发展的重点
3.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将会成为下阶段城镇化的主角
4.都市圈、城市群、城市网络将会形成基本格局
三、未来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战略重点
(一)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城镇化发展模式战略转型
(二)坚持科学发展,提高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推进城市群建设,完善城镇发展体系
(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夯实城镇经济基础
四、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政策建议
(一)协调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增强城镇化发展动力
(二)协调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将城镇化放在优先位置
(三)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四)推进土地市场化改革,提高农民转化为市民的能力
(五)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我国区域经济结构转型研究
一、我国区域经济结构的现状分析
(一)区域经济增长格局
1.全国一半的经济总量分布于东部地区
2.全国经济增长重心开始呈现由沿海向内地转移的态势
3.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有所缩小
4.城市群地区成为重要的经济集聚区
(二)区域产业结构
1.四大地带三次产业结构有明显差别
2.中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地位保持上升
3.工业增长呈现由东向西扩散态势
4.东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先于内地
(三)区域间公共服务发展格局
1.东北和东部地区义务教育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
2.东北和东部地区卫生医疗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
3.东部和东北地区社会保障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
二、我国区域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一)以不同形式表现出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仍然较大
(二)城市群的发育受到行政区经济等多种因素制约
(三)东部地区产业新优势尚未完全形成
(四)中西部部分省区有落入“资源陷阱”的危险
(五)区域间公共服务发展差距尚未缩小
三、我国区域经济结构转型的方向
(一)促进有条件和有潜力的地区加快发展
(二)扶助经济落后地区
四、我国区域经济结构转型的重点任务
(一)全面提升城市群要素集聚能力
1.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城市群
2.促进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发育和发展
(二)培育不同区域的产业动态比较优势
1.沿海地区在加强创新基础上发展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
2.中西部地区延伸资源产业链和发挥区位优势
(三)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1.以农村地区为重点提高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水平
2.以改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水平为重点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
3.缩小社会保障基本水平间的区域差距
4.提高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五、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结构转型的政策措施建议
(一)提高政策实施的区域瞄准性
1.加强对于城市群发展的支持
2.细分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区域
(二)根据区域发展阶段的不同差异化地培育产业动态比较优势
1.加强对于沿海地区产业链高端环节的支持
2.支持中西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三)加快促进区域间、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加快制定并颁布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
2.完善中央和地方之间公共服务职责划分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与中等收入者成长研究
一、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特点及原因解释
(一)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特点
(二)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变化的原因解释
1.再分配向政府倾斜与分税制改革及配套机制不完善有直接关系[3]
2.居民所得份额下降在于居民收入与支出的不平衡
二、收入分配调整与中等收入者成长
(一)中等收入者的内涵和划分标准
1.中等收入者的内涵
2.中等收入者的划分标准
3.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测算
4.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发展趋势
(二)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构成和地区分布——以城镇居民为分析主体
1.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构成
2.中等收入者的地区分布
三、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升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政策建议
(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为提升中等收入者比重提供强大动力
1.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做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增量部分
2.在促进就业上创新思路,推动劳动收入增长
3.加大教育培训的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城乡人力资本积累
(二)加大分配制度改革攻坚力度,促进中等收入者比重提升
1.调整宏观分配格局,为培育中等收入者创造最大的人群基础
2.完善要素市场,根据收入来源特点调节不同群体的初次分配收入比重
3.强化再分配机制调节功能,提高中低收入者的受益程度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我国能源结构转型研究
一、我国能源结构现状
(一)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二)终端能源消费结构
(三)能源结构高碳化[1]的主要原因
1.资源禀赋以煤为主
2.能源消费量大,增速快
3.利用国外资源起步晚,难度大
(四)能源结构高碳化的影响
1.污染物排放量迅速增加,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压力加大
2.能源效率低,节能减排难度增加
3.煤炭产量集中,运输压力大
二、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必要性
(一)可持续发展对能源结构转型的要求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对能源结构转型的要求
(三)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对能源结构转型的要求
(四)应对气候变化、走低碳发展道路对能源结构转型的要求
(五)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能源结构转型的要求
三、我国能源结构转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挑战
1.能源资源禀赋特征是制约我国能源结构转型的核心所在
2.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加阶段难以有效进行结构转型
3.能源系统本身的市场惯性导致结构转型难度加大
4.我国利用世界油气资源来加速结构转型的风险和难度正不断加大
5.我国落后的能源科技水平不利于能源结构转型
6.可再生能源较落后的技术水平和较高开发成本导致其规模难以有效扩大
(二)机遇
1.世界低碳能源发展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带来机遇
2.美欧发达国家达到能源消费高峰为我国调整能源结构提供难得机会
3.中国市场为新能源技术创新和应用提供了空间
4.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经济实力增强也有利于加快能源结构转型
四、促进能源结构转型的思路、原则和目标
(一)基本思路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五、促进能源结构转型的举措
(一)大力发展绿色支柱能源,促进能源结构优化
1.积极扩大天然气开发利用规模
2.安全高效发展核电
3.优先发展水电
(二)优化发展化石能源,发挥基础保障作用
1.调整和优化煤炭结构
2.合理开发利用石油资源
(三)加快发展战略替代能源,促进能源低碳化发展
1.积极高效发展风电
2.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
3.多元化利用生物质能
六、政策建议
(一)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有效限制化石能源消费
(二)建立“绿色”能源价格税收体系,发挥价格调结构的作用
(三)启动新能源示范工程,推进新能源的普及和应用
第八章 我国外贸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
一、现阶段我国外贸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贸易失衡情况已明显改善,但局部贸易失衡仍较严重
(二)加工贸易[2]顺差规模和一般贸易逆差规模均显著增长
(三)出口商品中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比重日益上升,但单位出口创造附加值仍较低
(四)能矿产品在我国进口中的比重明显上升,而消费品所占比重则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五)进口商品价格增速远高于出口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的深层次原因
(一)我国出口,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附加值较低的深层次原因
1.我国的要素禀赋
2.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价值链的结果
3.我国偏重推动出口规模增长的政策体系
(二)我国能矿产品进口所占比重持续上升的原因
1.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客观需求
2.现行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机制
3.我国偏粗放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模式
三、我国外贸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必要性和制约因素
(一)我国外贸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必要性
1.国内要素禀赋的变化要求我国调整现行出口结构
2.产业内分工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将有所回升
3.现行贸易结构为我国居民创造的实际福利实际上要低于对GDP的贡献
4.偏粗放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我国外贸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制约因素
1.跨国公司缺乏将核心研发环节向我国转移的动力
2.国内市场、法律和金融环境发展仍严重滞后,不能满足大型民营跨国公司成长的要求
3.整体科技和管理水平相对滞后
4.地方政府维持短期经济增速的压力
5.对现行城镇化和工业化模式的路径依赖
6.现行大宗商品定价机制大大增加我国进口成本
四、我国外贸结构调整的目标、路径和政策选择
(一)目标
(二)几个重要的认识
1.贸易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2.不宜将贸易平衡作为贸易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
3.资源进口量的上升并不意味着贸易结构的优化
4.外贸政策并不是贸易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最关键环节
(三)路径
1.逐渐培养民营大型跨国公司
2.提高科技水平,增加高素质人才储备
3.逐渐完善我国国内的市场、法律、金融环境
4.积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5.适当控制重化工业产能的同时,积极推动重化工业企业“走出去”
6.逐渐调整过度看重经济利益的全社会价值取向
7.积极推动现行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机制改革
8.进一步增强进口对国内产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
(四)政策选择
1.将产业政策的重心转向鼓励企业从事研发活动
2.改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3.通过财政、金融等措施积极推动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和重化工企业“走出去”
4.大力推动公共部门科研活动,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
5.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6.适度调整进口政策
7.通过多种渠道减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幅度
8.积极支持发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民族优秀品牌
参考文献
附录1 计算加工贸易出口单位增加值的测算方法
一、相关直接消耗系数的定义
二、完全需要系数、完全国内增加值系数和完全就业系数的计算方法
附录2 初级产品和消费品的统计分类标准
第九章 适应经济结构变化的社会管理方式转型研究
一、社会管理方式转型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一)社会管理的基本概念
1.社会管理的基本含义
2.政府社会管理的基本职能
(二)推进社会管理方式转型的重要意义
1.推进社会管理方式转型,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然要求
2.推进社会管理方式转型,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途径
3.推进社会管理方式转型,是提升社会管理效能和水平的必然选择
4.推进社会管理方式转型,是满足人民群众期待的重要举措
二、我国社会管理方式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原有社会管理方式的主要特征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管理取得的巨大成就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巨大挑战
1.阶级阶层结构变化的挑战
2.城乡结构变化的挑战
3.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的挑战
4.收入分配结构变化的挑战
5.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变化的挑战
6.社会组织方式变化的挑战
7.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变化的挑战
三、当前我国社会管理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上而下的控制式管理方式难以适应社会权利的增长
1.政府凌驾于社会之上,国家权力挤压社会权利
2.人为分割社会阶层,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难以保障
3.重管理轻服务,重整体轻差异,导致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不匹配
4.控制有余,疏导不足,混淆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的边界
(二)单一性的行政化管理方式难以适应新型复杂的利益格局
1.单一的行政手段处理不好横向利益关系
2.单一的行政手段同样处理不好纵向利益关系
3.一刀切的行政手段难以应对利益小群体的不同诉求
(三)封闭性的条块式管理难以应对开放、流动的社会趋向
1.本位利益超越整体利益,部门利益高于公众利益
2.经济目标掩盖社会目标,经济利益挤压社会利益
3.信息垄断,缺乏与社会沟通的意愿和能力
(四)短期性的运动式管理方式难以应对快速的社会发展
1.短期治理诱发“游击战”,长期监管缺位
2.对社会危机缺乏有效预警,应对社会突发事件准备不足
四、发达国家社会管理方式的相关经验
(一)整合式社会管理方式
(二)分权化社会管理方式
(三)市场化社会管理方式
(四)自主式社会管理方式
(五)人性化社会管理方式
(六)预警式社会管理方式
五、推进社会管理方式转型的路径选择
(一)打破行政垄断,使社会管理主体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
1.架构和完善多元主体间有序合作的社会管理方式
2.探索和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管理方式
3.以城乡社区为基础建设社会管理新基地
(二)整合社会管理手段,使社会管理方式由单一僵化向动态灵活转变
1.建立健全分权式管理方式
2.稳步推进协调式管理方式
3.合理引入市场化管理方式
4.积极采取人性化管理方式
5.全面完善预警化管理方式
(三)进一步开放信息,使社会管理方式由封闭向开放转变
(四)推进民主建设,使社会管理方式由强制干预向沟通协调转变
1.直面当前突出矛盾,有步骤地解决一批历史遗留问题
2.理性认识利益冲突,采取沟通协调方式应对正常利益博弈
3.推进民主建设,培育发展新型社会组织
(五)加强媒体建设,使社会管理方式由指挥命令向积极引导转变
1.加强对道德和诚信体系建设的引导,提升社会管理的软实力
2.加强对互联网宣传的积极引导,理清“第四媒体”的社会责任
3.认真总结地方经验,利用媒体力量广泛传播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经济结构转型的国际经验和教训
一、典型国家经济结构转型的经验和教训
(一)“先行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型经验
1.美国
2.德国
3.日本
(二)“追赶型”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型经验
(三)“滞留型”国家经济结构转型的教训
1.阿根廷
2.墨西哥
3.巴西
二、典型国家产业结构动态比较及“滞留型”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分析
(一)典型国家产业结构动态比较分析
1.农业
2.工业
3.服务业
(二)“滞留型”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分析
三、国际经验和教训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启示
(一)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设“橄榄型”社会
(二)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三)强化技术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四)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实现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同推进
(五)进一步优化政府治理模式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