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书名页
版权页
前言
第一章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背景、理论基础与目标导向
第一节 当前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国土开发过度无序与国土资源低效利用
(一)部分区域过度开发
(二)国土资源低效利用
(三)用地规模过度扩张
(四)耕地减少过多过快
二、自然资源破坏严重与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一)水土流失问题
(二)水资源超采与水体污染问题
(三)大气环境问题
(四)草场退化与荒漠化问题
第二节 国土空间开发管制的新视角
一、传统模式下的空间格局构建
二、空间格局构建新理念:主体功能区
三、两种理念衔接与互动
(一)主体功能区战略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继承和提升
(二)主体功能区为统筹推进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新视角
(三)主体功能区为我国区域发展理论提供了衡量区域发展的多元化指标
第三节 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创新
一、理论基础
(一)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二)空间结构理论
(三)区域分工理论
(四)区域发展空间均衡理论
(五)生态补偿理论
(六)区域管治理论
二、理念创新
第四节 主体功能区规划目标导向
一、构建新型空间开发格局
(一)空间主体框架体系
(二)主体功能区划分
1.优化开发区域
2.重点开发区域
3.限制开发区域
4.禁止开发区域
二、明确主体功能目标要求
(一)资源利用更趋集约高效
1.优化开发区
2.重点开发区
3.限制开发区
(二)环境污染防治更趋有效
1.优化开发区
2.重点开发区
3.限制开发区
(三)生态系统更趋稳定
1.优化开发区
2.重点开发区
3.限制开发区
三、强化功能性目标层面约束
(一)开发强度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
(三)环境容量
第二章 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现实基础与挑战
第一节 开发强度约束现状
一、我国开发强度现状
(一)总体开发强度现状
(二)城市空间面积变化
(三)农村居民点面积变动情况
(四)占用耕地的变化情况
二、开发强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强度与承载的人口不平衡
(二)开发强度与承载的经济量不平衡
(三)耕地保有量及建设占用量之间的不平衡
(四)开发强度与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地区不平衡
第二节 资源环境约束现状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现状
(一)水资源承载能力空间差异显著,水资源利用效率对承载能力影响最大
(二)土地承载力与产出效率密切相关,受土地资源丰富程度影响较小
(三)环境承载力空间格局相对分散,大气环境容量与水环境容量地区分布上高度一致
(四)东南沿海及东北地区生态承载力高,生态承载力与森林覆盖率空间格局比较一致
(五)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东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格局
(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现状评价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载格局
第三节 环境容量约束现状
一、主要污染物排放现状
(一)水污染物
1.化学需氧量(COD)
2.氨氮(NH3-N)
(二)大气污染物
1.二氧化硫(SO2)
2.氮氧化物(NOx)
二、环境容量现状
(一)水环境容量
1.化学需氧量(COD)
2.氨氮(NH3-N)
(二)大气环境容量
1.二氧化硫(SO2)
2.氮氧化物(NOx)
三、环境容量约束力现状
第四节 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现实挑战
一、发展水平与约束程度的非对称性
二、继续发展与现实约束要求的矛盾性
三、优化开发的艰巨性
四、重点开发的紧约束性
五、限制开发的挑战性
六、禁止开发的制度保障
第三章 主体功能区约束性指标选取与分解思路
第一节 主体功能区约束性指标选取的基本问题
一、约束性指标内涵
(一)对经济社会活动数量的约束
(二)对经济社会活动质量的约束
(三)对经济社会活动占用空间数量的约束
(四)对经济社会活动占用空间质量的约束
二、约束性指标与主体功能区规划考核指标的关系
(一)考核对象方面
(二)指标性质方面
(三)实际功效方面
(四)考核层级方面
三、约束性指标的目标导向
(一)有利于构建高效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二)有利于构建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三)有利于构建可持续的空间开发格局
(四)有利于国土空间开发的宏观调控与精细化经营管理相结合
四、约束性指标的分类
(一)按内容的约束性指标分类
(二)主要约束性指标
第二节 开发强度约束性指标选取
一、开发强度约束性指标选择依据和原则
(一)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
(二)指标能够在开发建设空间数量和质量上反映对主体功能区的影响
(三)考虑约束性指标的地区可分解性
(四)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
二、开发强度约束性指标选择方法
三、开发强度约束性指标内涵
(一)开发强度
(二)城市空间面积
(三)农村居民点面积
(四)占用耕地新增面积
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性指标选取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性指标选择依据和原则
(一)约束性指标选择的依据
1.《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绩效考核评价指标
2.《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的主要指标
3.《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中的用水指标
4.《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中的主要指标(2006—2020)
5.《中国水功能区规划》中功能区划分指标
6.《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功能区划分指标
(二)约束性指标选择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可行性原则
3.动态性原则
4.衔接性原则
二、约束性指标选取方法
(一)基本原理
(二)计算步骤
1.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2.计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3.计算主成分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
4.计算主成分载荷
5.计算综合得分
(三)计算结果
三、约束性指标内涵
第四节 环境容量约束性指标选取及目标值确定
一、环境容量约束力
(一)环境容量约束力的概念
(二)环境容量约束力的计算方法
二、环境容量约束指标选择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简明性原则
3.可操作性原则
4.衔接性原则
5.区别对待原则
6.方案落地原则
三、环境容量约束力指标体系
四、环境容量约束力指标目标值确定
(一)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预测
(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
(三)环境容量约束力目标值
第五节 主体功能区约束性指标目标值确定
一、主体功能区约束性指标目标值确定的基本问题
(一)主体功能区约束性指标目标值及确定原则
1.约束性指标目标值
2.约束性指标确定的原则
(二)主体功能区约束性指标确定方法
1.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目标值的指标
2.其他规划已确定目标值的指标
3.尚没有明确目标值的指标
二、开发强度约束性指标目标值确定
(一)开发强度
(二)城市空间面积
(三)农村居民点面积
(四)占用耕地新增面积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性指标目标值确定
(一)森林覆盖率目标值确定
(二)耕地保有量目标值确定
(三)单位建设用地面积产值目标值确定
(四)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目标值确定
(五)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目标值确定
四、环境容量约束力指标目标值确定
(一)确定的思路和方法
(二)约束力目标值确定结果
1.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预测
2.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
3.环境容量约束力目标确定
第六节 主体功能区约束性指标地区分解思路与方法
一、约束性指标空间分解
(一)约束性指标空间分解
1.约束性指标的空间分解
2.约束性指标空间分解的作用
(二)约束性指标空间分解的类型
1.基于行政区划的分解
2.基于主体功能类型区的分解
3.基于其他特定空间单元的分解
(三)空间分解单元的尺度问题
1.空间单元的适宜性问题
2.影响空间分解尺度的因素
3.以行政单元为分解单元的考虑
二、约束性指标地区分解原则
(一)以约束性指标现有值为基础
(二)平等而有差别的原则
(三)约束值总量控制原则
(四)充分考虑约束性指标影响因素的作用
(五)约束性指标从严控制原则
三、约束性指标地区分解的总体思路
(一)确定主要约束性指标的目标值
(二)建立约束性指标目标值地区分解模型
(三)地区分解结果分析及调整
第四章 开发强度约束性指标地区分解方案
第一节 开发强度各约束性指标地区分解影响因素分析
一、开发强度指标影响因素
二、开发强度指标影响因素作用分析
第二节 开发强度各约束性指标地区分解模型
一、开发强度地区分解模型
二、城市空间面积地区分解模型
三、农村居民点面积指标地区分解模型
四、占用耕地新增面积指标地区分解模型
第三节 开发强度各指标地区分解方案
一、开发强度地区分解方案
二、城市空间面积指标地区分解方案
三、农村居民点面积指标地区分解方案
四、占用耕地新增面积指标地区分解方案
第五章 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性指标地区分解方案
第一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性指标地区分解技术方法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性指标地区分解方案基本思路
二、技术方法
第二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性指标地区分解影响因素分析
一、计算现状影响值
二、计算主体功能区类型影响值
三、计算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超载程度得分
(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二)资源环境超载程度
(三)资源环境承载状况
四、计算可实现目标值指数
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各约束性指标地区分解模型
一、有目标值的指标分解模型
(一)耕地面积保有量分解模型
(二)森林覆盖率指标分解模型
(三)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解模型
二、没有目标值的指标分解模型
第四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性指标地区分解方案
一、森林覆盖率指标地区分解方案
二、耕地保有量指标地区分解方案
三、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指标地区分解方案
四、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标地区分解方案
五、单位建设用地面积产值指标地区分解方案
第六章 环境容量约束力指标地区分解方案
第一节 环境容量约束力指标地区分解影响因素分析
一、水环境容量约束力
(一)影响地区分解的因素
(二)影响因素指标集
1.体现区域社会、经济、技术的差异
2.体现主要水污染物削减潜力的差异
3.体现主体功能类型区环境约束目标的差异
4.体现区域水环境质量及资源禀赋的差异
(三)总量分配指标集计算公式
(四)主要水污染物削减规则
二、大气环境容量约束力
(一)影响分配的因素
(二)影响因素的表征指标
1.大气环境现状影响要素
2.社会经济影响要素
3.污染治理水平要素
4.主体功能区目标要素
(三)主要大气污染物削减规则
第二节 环境容量约束力指标地区分解方法
一、指标权重确定——熵值法
(一)数据标准化
(二)计算第j项指标的信息效用值dj
(三)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二、层次分析法
(一)构造判断矩阵
(二)计算重要性排序
(三)一致性检验
三、改进的等比例分配方法
第三节 化学需氧量(COD)环境容量利用强度指标地区分解方案
一、数据来源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三、化学需氧量(COD)削减总量分配结果
四、化学需氧量(COD)环境容量利用强度目标分配
第四节 氨氮(NH3-N)环境容量利用强度指标地区分解方案
一、数据来源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三、氨氮(NH3-N)削减总量分配结果
四、氨氮(NH3-N)环境容量利用强度目标分配
第五节 二氧化硫(SO2)环境容量利用强度指标地区分解方案
一、二氧化硫(SO2)总量削减分配指标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三、二氧化硫(SO2)削减总量分配结果
四、二氧化硫(SO2)环境容量利用强度分配结果
第六节 氮氧化物(NOx)环境容量利用强度指标地区分解方案
一、氮氧化物(NOx)总量削减分配指标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三、氮氧化物(NOx)削减总量分配结果
四、氮氧化物(NOx)环境容量利用强度目标分配结果
第七章 主体功能区约束指标地区分解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主要约束性指标地区分解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数据方面的问题
二、约束性指标选择方面的问题
三、约束性指标目标值确定方面的问题
四、约束性指标地区分解模型问题
五、约束性指标分解的空间对象问题
第二节 主要约束性指标相关建议
一、开展约束性指标分解方案与地方对接
(一)各地区主体功能类型区的面积比例
(二)约束性指标合理性对接
(三)主要约束性指标的约束值对接
(四)约束值地区分解时考虑因素的地方对接
二、建立约束性指标考核机制
(一)建立约束性指标考核制度
(二)开展以约束性指标为内容的考核工作
(三)约束性指标考核组织保障
三、加快建立主体功能区监测评价体系建设
(一)构建监测评估的指标体系
(二)形成职责清晰的监测评估责任主体
(三)监测评估的组织保障
四、主体功能区规划监测评价技术保障体系建设
(一)基础数据获取
(二)主体功能区动态变化情况
(三)主体功能区监测评估及调整技术保障
(四)主体功能区监测评价制度化的技术保障
五、深化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相关基础研究
(一)主体功能类型区与行政区划边界关系处理
(二)主体功能区调整机制研究
(三)主体功能区政策措施的协调性研究
(四)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研究
(五)主体功能区建设基础理论问题研究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