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脾胃新论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23.50购买纸书

389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白长川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9-01

字       数:16.4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医学 > 中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书梳理了脾胃学说的发展渊源,全面阐述了其理论内涵;根据临证实践与理论结合创新发展提出“因滞而虚”的当代脾胃病证治规律;并结合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方面的研究展,从多个方面探讨了脾胃学说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可能切。<br/>【作者】<br/>白长川,大连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潜心于临床教学科研50余年,善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及各科发热性疾病;尤精于从仲景脾胃学说论治各科慢性疾病,如消化系统常见病及功能性胃肠病,心脑血管病,肾炎肾衰,风湿免疫病,肿瘤热等。<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版权页

白长川教授简介

前 言

第一章 脾胃学说的形成

第一节 渊源于《黄帝内经》《难经》

一、对脾胃的解剖部位、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客观认识渊源于《黄帝内经》《难经》

1.《内经》的解剖认识

2.《难经》的解剖认识

3.脾胃的生理特点

4.脾胃病的病因病机

二、对脾胃的治养观源于《内经》

1.脾胃疾病的治疗原则源于《内经》

2.脾胃疾病的膳食调养

三、脾胃疾病的命名源取于《内经》

1.脾咳

2.脾瘅

3.脾风

4.脾心痛

5.脾痹

6.胃缓

7.胃疟

8.肉痿

9.胃脘痈

10.痞满

第二节 奠基于仲景

一、诊法的充实

1.望诊

2.闻诊

3.问诊

4.切诊

二、辨病辨证论治的开端

三、立方与随症加减

1.组方立法思路

2.分析结合临证加减变化

四、四季脾旺不受邪

第三节 形成于东垣

一、欲实元气,当调脾胃

二、强调健脾益气升阳法

三、脾胃为升降之枢

四、对脾胃湿热的认识

第四节 充实于叶桂

一、创立胃阴学说

二、强调脾胃分治

第五节 博采众家

一、孙思邈提出“五脏不足,求于胃”

二、李中梓提出“脾胃后天之本”

三、张景岳完善脾胃与各脏腑的辨治

四、薛立斋首倡“脾统血”

五、诸医家倡脾阴

六、当代形成脾阴学说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脾胃学说的藏象观

第一节 脾胃为后天之本的哲学观

第二节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命观

一、脾胃的生理功能

1.脾的生理特点

(1)脾的物质基础

(2)脾的生理活动

2.胃的生理特点

(1)胃的物质基础

(2)胃的生理活动

二、气的生成赖以脾胃

三、血的生成赖以脾胃

四、津液的生成赖以脾胃

第三节 滞伤与内伤脾胃的疾病观

一、滞伤脾胃致病

1.食滞脾胃

2.气滞脾胃

3.湿滞脾胃

4.瘀血停胃

二、内伤脾胃致病

1.脾胃气虚

2.脾血虚

3.脾阴虚

4.脾胃津伤

第四节 运脾调五脏,和胃畅六腑的治养观

一、心

1.生理特性

2.临床辨证特点

二、肺

1.生理特性

2.临床辨证特点

三、肾

1.生理特性

2.临床辨证特点

四、肝、胆

1.生理特性

2.临床辨证特点

五、肠

1.生理特性

2.临床辨证特点

六、运脾调五脏

七、和胃畅六腑

八、养护脾胃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脾胃新论的观点探讨

第一节 脾恶湿更恶燥

第二节 脾阴与脾湿的辩证关系

第三节 论阴火与证治

一、阴火之争

1.虚实分辨

2.脏腑分辨

二、阴火之本义

三、阴火之治疗

第四节 风药新论

一、辛散解肌

二、升发清阳

三、风能胜湿

四、调气活血

五、风药引经

六、古今风药

第五节 因滞而病

一、通降导滞,脾胃大法

二、时过境迁,病异治易

三、因滞而病,其义通郁

1.食(酒)滞

2.湿(热)滞

3.气滞

4.血(浊)滞

5.毒滞

四、结语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脾胃学说的现代研究

第一节 脾胃学说与肠屏障功能

一、脾胃学说与营养素消化吸收

二、脾胃学说与肠屏障功能障碍的治疗

1.感染

2.营养不良和静脉营养

3.肠腔内微生态

4.内毒素

5.应激因素

6.药物因素

参考文献

第二节 脾胃学说与脑-肠轴

一、忧思伤脾与脑-肠轴

二、脾胃升降与脑-肠轴

参考文献

第三节 脾胃学说与肝-肠轴

一、脾胃与肝-肠轴

二、从脾胃论治肝病与肝-肠轴

参考文献

第四节 脾胃学说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

一、脾胃与神经系统

二、脾胃与内分泌系统

三、脾胃与免疫系统

参考文献

第五节 脾胃学说与微生态

一、脾气虚证与肠道菌群失调

二、脾胃湿热证与肠道微生态

参考文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临床应用

第一节 Barrett食管

一、病因病机

1.气滞、痰凝、血瘀互结

2.酒色所伤,津亏血燥,食管干涩

二、病案举隅

三、临证备要

第二节 贲门失弛缓症

一、病因病机

1.气机郁滞,气逆于上

2.忧思郁怒,痰气交阻

3.饮食不节,津伤膈阻

二、病案举隅

三、临证备要

第三节 反流性食管炎

一、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

2.情志失调

3.烟酒过度

4.过劳体弱

二、病案举隅

三、临证备要

1.降浊与升清

2.脾与肝

第四节 霉菌性食管炎

一、病因病机

1.饮食药毒所伤

2.七情内伤

3.年老体衰

二、病案举隅

第五节 食管裂孔疝

一、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

2.七情不顺

3.年老久病

二、病案举隅

第六节 食管乳头状瘤

一、病因病机

二、病案举隅

第七节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一、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

2.情志不畅

二、病案举隅

三、临证备要

第八节 胃溃疡

一、病因病机

1.寒邪客胃

2.饮食伤胃

3.肝气犯胃

4.脾胃虚弱

二、病案举隅

三、临证备要

第九节 胃息肉

一、病因病机

1.情志失调

2.饮食所伤

3.脾胃虚弱

4.寒湿外侵

二、病案举隅

三、临证备要

第十节 溃疡性结肠炎

一、病因病机

1.禀赋不足

2.感受外邪

3.饮食所伤

4.情志失调

二、病案举隅

三、临证备要

第十一节 术后肠粘连腹痛

一、病因病机

二、病案举隅

三、临证备要

第十二节 直肠前突

一、病因病机

二、病案举隅

第十三节 肝脓肿

一、病因病机

二、病例举隅

第十四节 胰腺囊肿

一、病因病机

二、病案举隅

第十五节 功能性便秘伴结肠黑变病

一、病因病机

1.肠胃实热

2.气机郁滞

3.气虚阳衰

4.阴亏血少

5.阴寒积滞

二、病案举隅

第十六节 肠易激综合征

一、病因病机

二、病案举隅

第六章 脾胃新论遣方用药总结

第一节 脾胃新论辨证特点

一、明辨病因

二、明辨病位

三、明辨病性

四、明辨病势

第二节 脾胃新论遣方特点

一、和胃汤

二、清热和胃汤

三、消滞和胃汤

四、四合汤

第三节 脾胃新论用药规律

一、补脾胃

二、泻脾胃

三、和脾胃

四、谨防苦寒败胃

五、调升降

第四节 脾胃病证引经和定位方药

一、唇、舌

二、口腔黏膜、牙龈

三、牙齿

四、腭、咽峡、扁桃体、咽部

五、食管

1.食管第一狭窄

2.食管第二狭窄

3.食管第三狭窄

六、贲门、胃底

七、胃体

八、幽门

九、十二指肠

十、空肠、回肠

十一、盲肠、结肠

十二、直肠、肛门

第五章、第六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脾胃与药膳

第一节 脾胃药膳与治未病

一、中医药膳的发展概况

二、脾胃与药膳之间的联系

第二节 脾胃病证的药膳调理

一、胃食管反流

1.中医学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及药膳

2.常见证型

3.药膳复方

二、消化性溃疡

1.常见证型

2.药膳复方

三、胃炎

1.常见证型

2.药膳复方

四、便秘

1.常见证型

2.药膳复方

五、腹泻

1.常见分型

2.药膳复方

六、肠易激综合征

1.常见证型

2.药膳复方

七、肝炎

1.常见证型

2.药膳复方

八、肝硬化

1.常见证型

2.药膳复方

九、胆囊炎

1.常见证型

2.药膳复方

十、胆石症

1.常见证型

2.药膳复方

十一、胰腺炎

1.常见证型

2.药膳复方

十二、消化系统癌症

1.术后药膳

2.放疗期间药膳

3.化疗期间药膳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